粪便循环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56395发布日期:2020-06-26 22:03阅读:869来源:国知局
粪便循环再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节能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粪便循环再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节能环保理念的提升,在各个领域,节能环保的概念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同时随着养殖畜牧业越来越快的发展,也伴随着出现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农村比较突出。目前畜牧的粪便没有相应的利用设备,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给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在粪便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若温度过高容易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微生物的减少会降低发酵的速度。

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60402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动物粪便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发酵池,发酵池的顶端设有顶盖,发酵池的外侧设置有冷水箱,冷水箱的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进水管和出水管,第一进水管远离冷水箱的一侧与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水泵的输入端与第二进水管连接,第二进水管远离水泵的一端与水池相连通,出水管远离冷水箱的一端与水池相连通。冷水池能够对正在发酵的发酵池进行降温,提高了发酵速度。但是该结构中,冷水箱与发酵池贴合的位置仅仅为发酵池的外侧面,发酵池靠近中心的位置还是容易因为温度过高,导致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繁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粪便循环再利用装置,能够更好的对发酵罐进行降温,使微生物能够更好的存活和繁殖。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粪便循环再利用装置,包括发酵罐,发酵罐的顶端可拆卸的安装有顶盖,发酵罐的外侧面上安装有与发酵罐紧密贴合的第一水箱,所述的发酵罐上侧安装有第二水箱,第二水箱的底面上穿设有导热棒,且导热棒同时穿过发酵罐的上表面,导热棒内部中空并填充有工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发酵罐内持续发酵的过程中,产生一部分热量从发酵罐的外侧面传递至第一水箱内。导热棒内的填充的工质为沸点略低于发酵罐内最佳发酵速度温度的物质。当发酵罐内产生热量后,热量导致导热棒内的工质汽化,从而向上移动至导热棒位于第二水箱内的一端。而当工质移动至导热棒位于第二水箱的一端时,由于周围环境较冷,从而使工质冷凝成为液体,并沿着导热棒内侧面流下。从而不断的将发酵罐内部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水箱内。能够更好的对发酵罐进行降温,使微生物能够更好的存活和繁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第二水箱的下端连接有出水管,所述的第二水箱的上端上连接有进水管,进水管另一端连接有水泵,且这一端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水泵的进水口连接有导流管,导流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水箱的下端连接,第一水箱的上端上连接有冷水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导热棒的热传递效率通常高于发酵罐与第一水箱贴合位置的热传递效率,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第二水箱内的温度通常比第一水箱内的温度高。平时使用时不断的通过冷水管向第一水箱内注入水,之后通过水泵将第一水箱内初步升温的水泵送入第二水箱内,第二水箱内的水进一步升温并从出水管排出。人们可以方便利用这些加热后的水,从而更好的利用发酵罐内因为持续发酵所产生的热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发酵罐上表面上穿设有竖直的搅拌轴,搅拌轴的上端连接有电机,搅拌轴的侧面上连接有搅拌桨叶,高度最高的搅拌桨叶所在的高度低于导热棒下端所在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搅拌轴和搅拌桨叶可以将发酵罐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使物料能够更为充分的发酵。且搅拌桨叶在转动的过程中,和导热棒互不干涉,可以将导热棒安装在更靠近发酵罐中心处的位置,从而更好的将发酵罐中心处的热量导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导热棒设置有至少三根,且围绕着搅拌轴设置,导热棒与搅拌轴之间的距离相等,且相邻两根导热棒之间的距离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热棒等间距设置,能够更好的将发酵罐中心处的热量导出,使发酵罐中心处的温度更为均匀,使微生物能够更好的存活和繁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导热棒位于发酵罐内的一端和位于第二水箱的一端外侧面上均固定连接有散热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散热片,能够增加导热棒两端的外表面面积,从而能够更好的传递热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散热片包括散热圆环和散热杆,散热圆环设置在导热棒位于第二水箱的一端,且散热圆环的内侧面与导热棒的外侧面固定连接;散热杆设置在导热棒位于发酵罐内的一端,散热杆垂直于导热棒,且沿着导热棒的外侧面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散热圆环能够很好的进行导热,但是因为发酵罐内的物料比较粘稠,容易积聚在相邻的两片散热圆环之间,导致堵塞,不便于后续的清理,甚至会降低导热的效率。设置成散热杆能够不易出现这样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发酵罐的顶盖不位于第二水箱的正下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二水箱不位于发酵罐顶盖的正上方,从而能够便于人们打开顶盖。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水箱底面与发酵罐的顶面之间间隔有空隙,导热棒位于第二水箱底面与发酵罐的顶面之间的部分外侧面上安装有隔热套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导热棒是围绕着搅拌轴设置的,这样的结构能够便于将电机安装在上第二水箱底面与发酵罐的顶面之间。通过在导热棒的外侧安装有隔热套筒,很好的对导热棒进行保温,使导热棒能够更好的将热量传递至第二水箱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能够更好的对发酵罐进行降温,使微生物能够更好的存活和繁殖;

2、搅拌轴和搅拌桨叶可以将发酵罐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使物料能够更为充分的发酵,同时通过导热棒能够很好的将发酵罐中心处的热量导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发酵罐;11、顶盖;12、第一水箱;13、第二水箱;14、冷水管;15、导流管;16、水泵;17、进水管;18、出水管;2、导热棒;21、电机;22、搅拌轴;23、转动轴承;24、搅拌桨叶;3、隔热套筒;31、散热圆环;32、散热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粪便循环再利用装置,包括发酵罐1,发酵罐1顶面上安装有可拆卸的顶盖11。在发酵罐1的外侧面上安装有与发酵罐1紧密贴合的第一水箱12,在发酵罐1的上侧安装有第二水箱13。第二水箱13的底面穿设有导热棒2,导热棒2同时穿过发酵罐1的上表面。在第一水箱12的上端连接有冷水管14,第一水箱12的下端连接有导流管15,导流管15的另一端连接有水泵16,且与水泵16的进水口连接,水泵16的出水口连接有进水管17,进水管17的另一端与第二水箱13的上端连接,第二水箱13的下端连接有出水管18。

如图1和图2所示,顶盖11位于发酵罐1顶面的其中一侧处,且不位于第二水箱13的正下侧。发酵罐1顶面和第二水箱13底面之间间隔有空隙,且固定安装有电机21。在发酵罐1顶面上穿设有竖直的搅拌轴22,搅拌轴22的上端与电机21固定连接,电机21带动搅拌轴22转动;搅拌轴22的下端上转动安装有转动轴承23,转动轴承23固定安装在发酵罐1的底面上。在搅拌轴22上固定安装有搅拌桨叶24。导热棒2设置有四根,且围绕着搅拌轴22设置,各个导热棒2与搅拌轴22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相邻两个导热棒2之间的间距相等。导热棒2的底端所在的高度均高于搅拌桨叶24所在的高度。搅拌轴22和搅拌桨叶24可以将发酵罐1内的物料进行搅拌,使物料能够更为充分的发酵。并且这样的结构能够将导热棒2安装在更靠近发酵罐1中心处的位置,从而更好的将发酵罐1中心处的热量导出。

如图2和图3所示,导热棒2外侧套设有隔热套筒3,隔热套筒3位于第二水箱13底面和发酵罐1顶面之间的空隙处。隔热套筒3的内侧面与导热棒2的外径相等,且长度等于第二水箱13底面和发酵罐1顶面之间的距离。导热棒2内部中空且填充有工质。导热棒2上一体成型有散热片,散热片包括散热圆环31和散热杆32。散热圆环31一体成型在导热棒2位于第二水箱13内的一端上,散热圆环31设置有至少三片,散热圆环31所在的平面垂直于导热棒2,散热圆环31的内径与导热棒2的直径相等,且相邻两片散热圆环31之间的距离相等。散热杆32一体成型在导热棒2位于发酵罐1内的一端上,散热杆32包括至少三组,且同一组内的散热杆32所在的平面均位于同一垂直于散热杆32的平面内,相邻两组散热杆32之间的间距相等。一组散热杆32包括四根散热杆32,同一组内的相邻两根散热杆32之间的夹角大小相等。有效增加了导热棒2两端的外表面面积,从而能够更好的传递热量。但是因为发酵罐1内的物料比较粘稠,容易积聚在相邻的两片散热圆环31之间,导致堵塞,不便于后续的清理,甚至会降低导热的效率,因此将位于发酵罐1内的结构设置成散热杆32,不易出现堵塞的现象,提高了导热的效率。

在使用的过程中,将物料填入发酵罐1内进行发酵,且导热棒2内的填充的工质为沸点略低于发酵罐1内最佳发酵速度温度的物质。当发酵罐1内产生热量后,少量的热量会从发酵罐1与第一水箱12贴合的侧面处散失出去,而发酵罐1中部的热量则会缓慢聚集。当聚集的热量过高,使发酵罐1中心处的温度高于发酵罐1内最佳发酵速度温度的时候,工质汽化,沿着导热棒2上升。汽化的工质在升至导热棒2位于第二水箱13内的上端时,工质冷凝成为液体,继而沿着导热棒2的侧壁流下,又回流至导热棒2的下端。周而复始,从而更好的将发酵罐1中心处的热量传递至第二水箱13内。在发酵罐1内的温度低于工质的沸点时,工质不再汽化,导热棒2停止工作。其能够很好的对发酵罐1进行降温,使微生物能够更好的存活和繁殖。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