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86956发布日期:2020-06-20 18:1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线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线缆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线缆是光缆、电缆等物品的统称。线缆的用途有很多,主要用于控制安装、连接设备、输送电力等多重作用。

参照现有公开号为cn108147220a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线缆生产装置,包括线盘、夹盘机械手、旋转式送膜机构、薄膜卷轮和线缆送线臂,线盘设有4个通孔;夹盘机械手包括机械手左臂和右臂,相互啮合的第一转动齿轮和第二转动齿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夹盘机械手与第二气缸连接和旋转气缸连接,第二气缸驱动其前后平移,旋转气缸驱动其左右旋转,实现旋转式送盘;旋转式送膜机构机盘的中央转轴由气缸带动,实现机构整体上下升降、旋转运动,同时带动薄膜夹持机械臂实现旋转式送膜。

上述的这种线缆生产装置可实现线缆送盘、成盘、送膜与包装的一体化。但是上述的这种线缆生产装置存在着一些缺点,如:一、无法实现放线、张力调整、清洗、涂墨等过程;二、由于线芯在传输过程中在每个工位的速度不同,容易造成堆线现象,可能会导致生产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缆生产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线缆生产设备,包括第一机架,还包括:

用于提供线芯的放线辊,所述放线辊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机架上;

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架上的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

第二机架,所述第二机架上设置有用于对线芯进行预热的加热箱;

设置在第二机架上的纠偏调整组件和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

用于实时收放线芯的线芯中继传输装置;

设置在所述线芯中继传输装置后方的用于对线芯表面清理的线芯清洗装置;

以及设置在所述线芯清洗装置后方的用于对线芯表面涂墨的线芯涂墨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线缆生产设备在进行线缆生产时,线芯会先从第一机架上转动的放线辊上放出,利用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以及纠偏调整组件能够保证线缆进入至线芯中继传输装置时的稳定性,线芯在经过线芯中继传输装置后会进入至线芯清洗装置进行清洗,之后会进入线芯涂墨装置进行涂墨操作,故本设备能够完成线芯的开卷、张紧、清洗、涂墨等过程;此外,本线缆生产设备中的线芯中继传输装置能够用来补偿因为线芯生产线过长造成的堆线等问题,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较佳的,所述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包括第一伺服电机、第一固定杆、人形支撑板以及三个第一张紧辊,所述第一伺服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一机架上,所述第一固定杆固定在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的电机轴端部,所述人形支撑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杆端部,三个所述第一张紧辊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人形支撑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启动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中的第一伺服电机时,其能够带动第一固定杆转动,从而带动人形支撑板调整角度,从而能够带动三个第一张紧辊调整角度,从而能够方便调整线芯内部的张紧力。

较佳的,所述纠偏调整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杆、l形板、两个水平纠偏辊和两个竖直纠偏辊,所述第二固定杆安装在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l形板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杆顶端,两个所述水平纠偏辊和两个所述竖直纠偏辊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机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固定杆端部l形板上的两个水平纠偏辊和两个竖直纠偏辊能够保证线芯运行时的平稳,能够对发生一定扭偏的线芯进行纠偏。

较佳的,所述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包括两个第二张紧辊、第一安装板、第一锁紧螺栓、第三张紧辊和第四张紧辊,两个所述第二张紧辊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一安装板通过所述第一锁紧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二机架上,所述第三张紧辊和所述第四张紧辊分别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机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第二张紧辊、第一安装板上转动的第三张紧辊和第四张紧辊能够将传送至第二机架上的线芯张紧。

较佳的,所述线芯中继传输装置包括固定箱,所述固定箱的一侧安装固定有玻璃挡罩,所述固定箱的上方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收纳辊和第一承托辊,所述支撑架上还滑移连接有行车,所述行车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收纳辊,所述固定箱内转动连接有第三收纳辊和第四收纳辊,所述第一收纳辊、所述第二收纳辊、所述第三收纳辊以及所述第四收纳辊上分别具有多个盘绕槽,所述固定箱的外部还安装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和第三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驱动所述第三收纳辊转动,所述第三伺服电机驱动所述第四收纳辊转动,所述固定箱的顶部开设有引线穿孔,所述固定箱的一侧开设有引线出口,所述固定箱的顶部还安装固定有第一承托板和第二承托板,所述第一承托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压紧辊,所述第二承托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压紧辊,线芯在所述第一收纳辊和所述第二收纳辊之间被绕成多股∞形状,之后绕过所述第一承托辊并经过所述第一压紧辊和所述第二压紧辊从所述引线穿孔进入至所述固定箱内,并经过所述第三收纳辊和所述第四收纳辊从所述引线穿孔离开所述固定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线芯经过线芯中继传输装置时,线芯先在第一收纳辊和第二收纳辊之间被绕成多股∞形状,之后绕过第一承托辊并经过第一压紧辊和第二压紧辊从引线穿孔进入至固定箱内,并经过第三收纳辊和第四收纳辊从引线穿孔离开固定箱,由于第二收纳辊的位置可以随着行车在支撑架上的滑动而滑动,从而能够带动第一收纳辊和第二收纳辊之间多股∞形状的松紧,从而能够在线芯发生堆线时启动行车带动第二收纳辊远离。

较佳的,所述行车上固定有第四伺服电机,所述第四伺服电机通过涡轮涡杆传动机构带动所述行车滑移连接在所述支撑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四伺服电机启动时,通过利用涡轮蜗杆传动机构能够带动行车在支撑架上滑动,较为可靠方便。

较佳的,所述行车上固定有限位链,所述限位链的一端固定在所述行车底部,所述限位链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行车上栓的限位链能够限制行车移动的位置。

较佳的,所述第二承托板上开设有腰形槽,所述腰形槽内穿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外部螺纹连接有锁紧套,所述支撑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垫圈,所述弹簧垫圈位于所述锁紧套与所述第二承托板之间,所述支撑杆端部固定有第三承托板,所述第三承托板上转动连接有第三压紧辊,所述第三承托板上转动连接有第四压紧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利用第三承托板上的第三压紧辊和第四压紧辊能够对进入至固定箱内的线芯进行张紧,将支撑杆插入至第二承托板内的腰形槽后再拧紧锁紧套能够方便对支撑杆进行固定,并能够调整支撑杆的位置。

较佳的,所述线芯清洗装置包括水池,所述水池内固定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水池分割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一腔室内设置有加热器,所述水池在所述第一腔室的上方固定有挡盖,所述第一腔室内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保持辊,所述第一腔室在两个所述第一保持辊之间转动连接有上压辊和下压辊,所述分隔板上开设有第一槽口,所述第一槽口内固定有第一保持架,所述水池端部开设有供线芯穿过的第二槽口,所述第二腔室内固定有第二保持架,所述水池上连通固定有进水管和排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腔室相互连通,所述进水管与供水主管之间相互连通,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排水管与所述第二腔室相互连通,所述排水管端部拆卸连接有处理筒,所述处理筒内固定有第一棉布层和第二棉布层,所述第一棉布层和所述第二棉布层之间设置有活性炭,所述处理筒的底端拆卸连接有排放管,所述排放管与排水主管之间相互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线芯进入至水池后,会先进入至水池内的第一腔室内,通过供水主管和进水管能够向第一腔室内排入水,第一腔室内的水会被加热器进行加热,第一腔室内的水会从分隔板上的第一槽口流入至第二腔室,水流会经过排水管、处理筒、排放管和排水主管流出,其中处理筒内的第一棉布层、第二棉布层和活性炭能够对排放的水进行过滤,此外利用第一保持辊、上压辊、下压辊、第一保持架和第二把持架能够保证线芯经过水池时被水完全覆盖,并能够保证线芯的稳定性。

较佳的,所述排水管端部固定有第一轴环,所述处理筒顶部固定有第二轴环,所述第一轴环和所述第二轴环的外部共同螺纹连接有螺纹环套,所述第一轴环和所述第二轴环在相互靠近的一面共同开设有第一环槽,所述第一环槽内设置有o形圈,所述处理筒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法兰盘,所述排放管顶部固定有第二法兰盘,所述第一法兰盘和所述第二法兰盘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二锁紧螺栓连接,所述第一法兰盘和所述第二法兰盘在相互靠近的一面共同开设有第二环槽,所述第二环槽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拧紧第一轴环和第二轴环外部的螺纹环套时能够实现对排水管和处理筒之间的拆卸与固定,其中第一环槽内的o形圈能够对排水管和处理筒的连接进行密封,当拧紧第一法兰盘和第二法兰盘上的第二锁紧螺栓时能够实现处理筒与排放管之间的连接,第二环槽内的环形密封圈能够对处理筒与排放管之间的连接进行密封。

综上所述,本发明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线缆生产设备在进行线缆生产时,线芯会先从第一机架上转动的放线辊上放出,利用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以及纠偏调整组件能够保证线缆进入至线芯中继传输装置时的稳定性,线芯在经过线芯中继传输装置后会进入至线芯清洗装置进行清洗,之后会进入线芯涂墨装置进行涂墨操作,故本设备能够完成线芯的开卷、张紧、清洗、涂墨等过程;此外,本线缆生产设备中的线芯中继传输装置能够用来补偿因为线芯生产线过长造成的堆线等问题,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缆线生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展示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用于展示纠偏调整组件与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展示线芯中继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展示固定箱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a处放大图;

图7是用于展示线芯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是用于展示线芯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是用于展示线芯清洗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b处放大图;

图11是图9中的c处放大图;

图12是用于展示线芯涂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机架;10、放线辊;11、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12、第二机架;13、加热箱;14、纠偏调整组件;15、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2、线芯中继传输装置;3、线芯清洗装置;4、线芯涂墨装置;111、第一伺服电机;112、第一固定杆;113、人形支撑板;114、第一张紧辊;141、第二固定杆;142、l形板;143、水平纠偏辊;144、竖直纠偏辊;151、第二张紧辊;152、第一安装板;153、第一锁紧螺栓;154、第三张紧辊;155、第四张紧辊;21、固定箱;210、玻璃挡罩;22、支撑架;221、第一收纳辊;222、第一承托辊;23、行车;231、第二收纳辊;211、第三收纳辊;212、第四收纳辊;213、第二伺服电机;214、第三伺服电机;215、引线穿孔;216、引线出口;217、第一承托板;218、第二承托板;2171、第一压紧辊;2181、第二压紧辊;232、第四伺服电机;233、限位链;2182、腰形槽;2183、支撑杆;2184、锁紧套;2185、弹簧垫圈;2186、第三承托板;2187、第三压紧辊;2188、第四压紧辊;31、水池;310、分隔板;311、第一腔室;312、第二腔室;32、加热器;33、挡盖;3111、第一保持辊;3112、上压辊;3113、下压辊;3101、第一槽口;3102、第一保持架;3121、第二槽口;3122、第二保持架;34、进水管;35、排水管;341、主供水管;342、第一阀门;36、处理筒;361、第一棉布层;362、第二棉布层;363、活性炭;37、排放管;370、排水主管;351、第一轴环;364、第二轴环;3511、螺纹环套;3512、第一环槽;3513、o形圈;365、第一法兰盘;371、第二法兰盘;3651、第二锁紧螺栓;3652、第二环槽;3653、环形密封圈;41、墨槽;42、涂墨辊;43、第五伺服电机;46、抵挡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考图1,一种线缆生产设备,包括第一机架1,其中还包括:

用于提供线芯的放线辊10,放线辊10转动连接在第一机架1上;

设置在第一机架1上的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11;

第二机架12,第二机架12上设置有用于对线芯进行预热的加热箱13;

设置在第二机架12上的纠偏调整组件14和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15;

用于实时收放线芯的线芯中继传输装置2;

设置在线芯中继传输装置2后方的用于对线芯表面清理的线芯清洗装置3;

以及设置在线芯清洗装置3后方的用于对线芯表面涂墨的线芯涂墨装置4。

参考图1,本线缆生产设备在进行线缆生产时,线芯会先从第一机架1上转动的放线辊10上放出,利用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11、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15以及纠偏调整组件14能够保证线缆进入至线芯中继传输装置2时的稳定性,线芯在经过线芯中继传输装置2后会进入至线芯清洗装置3进行清洗,之后会进入线芯涂墨装置4进行涂墨操作,故本设备能够完成线芯的开卷、张紧、清洗、涂墨等过程;此外,本线缆生产设备中的线芯中继传输装置2能够用来补偿因为线芯生产线过长造成的堆线等问题,能够尽可能的避免生产事故的发生。

参考图2,其中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11包括第一伺服电机111、第一固定杆112、人形支撑板113以及三个第一张紧辊114,其中第一伺服电机111固定在第一机架1上,第一固定杆112固定在第一伺服电机111的电机轴端部,人形支撑板113固定在第一固定杆112端部,三个第一张紧辊114分别转动连接在人形支撑板113上,当启动第一张紧力调整组件11中的第一伺服电机111时,其能够带动第一固定杆112转动,从而带动人形支撑板113调整角度,从而能够带动三个第一张紧辊114调整角度,从而能够方便调整线芯内部的张紧力。

参考图3,其中纠偏调整组件14包括第二固定杆141、l形板142、两个水平纠偏辊143和两个竖直纠偏辊144,第二固定杆141安装在第二机架12上,l形板142固定在第二固定杆141顶端,两个水平纠偏辊143和两个竖直纠偏辊144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12上,第二固定杆141端部l形板142上的两个水平纠偏辊143和两个竖直纠偏辊144能够保证线芯运行时的平稳,能够对发生一定扭偏的线芯进行纠偏。

参考图3,其中第二张紧力调整组件15包括两个第二张紧辊151、第一安装板152、第一锁紧螺栓153、第三张紧辊154和第四张紧辊155,两个第二张紧辊151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12上,第一安装板152通过第一锁紧螺栓153固定在第二机架12上,第三张紧辊154和第四张紧辊155分别转动连接在第二机架12上,利用第二张紧辊151、第一安装板152上转动的第三张紧辊154和第四张紧辊155能够将传送至第二机架12上的线芯张紧。

参考图4、图5和图6,其中线芯中继传输装置2包括固定箱21,固定箱21的一侧安装固定有玻璃挡罩210,固定箱21的上方固定有支撑架22,支撑架22上转动连接有第一收纳辊221和第一承托辊222,支撑架22上还滑移连接有行车23,行车23上转动连接有第二收纳辊231,固定箱21内转动连接有第三收纳辊211和第四收纳辊212,第一收纳辊221、第二收纳辊231、第三收纳辊211以及第四收纳辊212上分别具有多个盘绕槽,固定箱21的外部还安装固定有第二伺服电机213和第三伺服电机214,第二伺服电机213驱动第三收纳辊211转动,第三伺服电机214驱动第四收纳辊212转动,固定箱21的顶部开设有引线穿孔215,固定箱21的一侧开设有引线出口216,固定箱21的顶部还安装固定有第一承托板217和第二承托板218,第一承托板217上转动连接有第一压紧辊2171,第二承托板218上转动连接有第二压紧辊2181,线芯在第一收纳辊221和第二收纳辊231之间被绕成多股∞形状,之后绕过第一承托辊222并经过第一压紧辊2171和第二压紧辊2181从引线穿孔215进入至固定箱21内,并经过第三收纳辊211和第四收纳辊212从引线穿孔215离开固定箱21。

参考图4、图5和图6,当线芯经过线芯中继传输装置2时,线芯先在第一收纳辊221和第二收纳辊231之间被绕成多股∞形状,之后绕过第一承托辊222并经过第一压紧辊2171和第二压紧辊2181从引线穿孔215进入至固定箱21内,并经过第三收纳辊211和第四收纳辊212从引线穿孔215离开固定箱21,由于第二收纳辊231的位置可以随着行车23在支撑架22上的滑动而滑动,从而能够带动第一收纳辊221和第二收纳辊231之间多股∞形状的松紧,从而能够在线芯发生堆线时启动行车23带动第二收纳辊231远离。

参考图4、图5和图6,其中在行车23上固定有第四伺服电机232,第四伺服电机232通过涡轮涡杆传动机构带动行车23滑移连接在支撑架22上,当第四伺服电机232启动时,通过利用涡轮蜗杆传动机构能够带动行车23在支撑架22上滑动,较为可靠方便。

参考图4、图5和图6,其中在行车23上固定有限位链233,限位链233的一端固定在行车23底部,限位链233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架22上,行车23上栓的限位链233能够限制行车23移动的位置。

参考图4、图5和图6,其中在第二承托板218上开设有腰形槽2182,腰形槽2182内穿设有支撑杆2183,支撑杆2183的外部螺纹连接有锁紧套2184,支撑杆2183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垫圈2185,弹簧垫圈2185位于锁紧套2184与第二承托板218之间,支撑杆2183端部固定有第三承托板2186,第三承托板2186上转动连接有第三压紧辊2187,第三承托板2186上转动连接有第四压紧辊2188,通过利用第三承托板2186上的第三压紧辊2187和第四压紧辊2188能够对进入至固定箱21内的线芯进行张紧,将支撑杆2183插入至第二承托板218内的腰形槽2182后再拧紧锁紧套2184能够方便对支撑杆2183进行固定,并能够调整支撑杆2183的位置。

参考图7.、图8、图9、图10和图11,其中线芯清洗装置3包括水池31,水池31内固定有分隔板310,分隔板310将水池31分割为第一腔室311和第二腔室312,第一腔室311内设置有加热器32,水池31在第一腔室311的上方固定有挡盖33,第一腔室311内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一保持辊3111,第一腔室311在两个第一保持辊3111之间转动连接有上压辊3112和下压辊3113,分隔板310上开设有第一槽口3101,第一槽口3101内固定有第一保持架3102,水池31端部开设有供线芯穿过的第二槽口3121,第二腔室312内固定有第二保持架3122,水池31上连通固定有进水管34和排水管35,进水管34与第一腔室311相互连通,进水管34与供水主管之间相互连通,进水管34上设置有第一阀门342,排水管35与第二腔室312相互连通,排水管35端部拆卸连接有处理筒36,处理筒36内固定有第一棉布层361和第二棉布层362,第一棉布层361和第二棉布层362之间设置有活性炭363,处理筒36的底端拆卸连接有排放管37,排放管37与排水主管370之间相互连通。

参考图7.、图8、图9、图10和图11,当线芯进入至水池31后,会先进入至水池31内的第一腔室311内,通过供水主管和进水管34能够向第一腔室311内排入水,第一腔室311内的水会被加热器32进行加热,第一腔室311内的水会从分隔板310上的第一槽口3101流入至第二腔室312,水流会经过排水管35、处理筒36、排放管37和排水主管370流出,其中处理筒36内的第一棉布层361、第二棉布层362和活性炭363能够对排放的水进行过滤,此外利用第一保持辊3111、上压辊3112、下压辊3113、第一保持架3102和第二把持架能够保证线芯经过水池31时被水完全覆盖,并能够保证线芯的稳定性。

参考图9和图11,其中在排水管35端部固定有第一轴环351,处理筒36顶部固定有第二轴环364,第一轴环351和第二轴环364的外部共同螺纹连接有螺纹环套3511,第一轴环351和第二轴环364在相互靠近的一面共同开设有第一环槽3512,第一环槽3512内设置有o形圈3513,处理筒36的底端固定有第一法兰盘365,排放管37顶部固定有第二法兰盘371,第一法兰盘365和第二法兰盘371之间通过若干个第二锁紧螺栓3651连接,第一法兰盘365和第二法兰盘371在相互靠近的一面共同开设有第二环槽3652,第二环槽3652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圈3653。

参考图9和图11,当拧紧第一轴环351和第二轴环364外部的螺纹环套3511时能够实现对排水管35和处理筒36之间的拆卸与固定,其中第一环槽3512内的o形圈3513能够对排水管35和处理筒36的连接进行密封,当拧紧第一法兰盘365和第二法兰盘371上的第二锁紧螺栓3651时能够实现处理筒36与排放管37之间的连接,第二环槽3652内的环形密封圈3653能够对处理筒36与排放管37之间的连接进行密封。

参考图12,其中线芯涂墨装置4包括墨槽41、涂墨辊42、第五伺服电机43、抵挡辊46;其中墨槽41内用于放置油墨,涂墨辊42由第五伺服电机43带动,涂墨辊42在经过墨槽41时会吸附油墨,抵挡辊46用于保持线芯的位置,线芯经过抵挡辊46与涂墨辊42之间被涂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