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51181发布日期:2021-01-15 13:47阅读:86来源:国知局
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河道治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环境污染出现了一个新趋势: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扩散到农村。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是污水污染,农村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加剧淡水资源的危机,使耕地灌溉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为了治理农村的河道,现目前大量使用的是生态浮床,生态浮床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的人工浮岛,其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

授权公告号为cn20721007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生态浮床,包括一个或多个生态浮床单元;所述生态浮床单元包括漂浮部;所述漂浮部具有第一孔;所述漂浮部还具有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沿第二孔的外缘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孔为多个;所述生态浮床单元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与漂浮部相连接;所述生态浮床,还包括水位恒定器。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的缺陷在于:通过多个漂浮部,生态浮床单元从而漂浮在水面上,当发生较大的风浪时,容易导致生态浮床漂离原来的区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改善浮床容易漂离原来区域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包括若干个浮床本体,还包括与河道岸边连接的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河道岸边之间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浮床本体与固定组件之间通过漂浮组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组件将固定组件进行固定,再利用漂浮组件将固定组件和河床本体之间连接,从而可以将多个浮床本体进行固定,以此可以减少在大风大浪时,发生浮床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漂浮板以及设置在淤泥内的锚板,所述漂浮板上设有至少两个缆绳,所述缆绳远离漂浮板的一端与锚板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锚板埋入淤泥中,利用缆绳与漂浮板连接,即可实现将漂浮板漂浮在水面上。

可选的,所述漂浮板靠近锚板的一侧设有连接套,所述漂浮板上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同轴设有丝杠,所述丝杠远离驱动电机的一端伸入连接套内并与连接套转动连接,所述丝杠上螺纹连接有滑移块,所述连接套的内侧壁上设有供滑移块滑移的滑移槽,所述滑移块上设有穿出连接套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滑移块的一端与锚板的顶壁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驱动电机驱动丝杠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滑移块滑移,进而可以将连接杆伸出连接套,利用连接杆抵触锚板,从而可以方便快捷的将锚板埋入淤泥内,有利于减少浮床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锚板上设有若干个插杆,所述插杆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插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锚板埋入淤泥内,同时将插杆和插板插入淤泥内,以此可以减少浮床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漂浮板铰接的漂浮杆,所述河道河岸上设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上设有穿过漂浮杆的竖杆,所述竖杆沿连接杆的轴向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漂浮杆套在竖杆上,漂浮板从而可以沿着竖杆进行转动和上下移动,以此可以减少漂浮板发生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竖杆的横截面为矩形状,所述连接框且靠近竖杆的顶壁的一侧设有抵触杆;

所述漂浮杆包括与竖杆滑移连接的移动杆以及与漂浮板铰接连接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靠近移动杆的一端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连接绳,所述移动杆远离竖杆的一侧设有插入安装槽的插块,所述连接绳远离安装槽槽壁的一端与插块连接,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设有移动槽,所述插块伸入安装槽的一侧滑移设有伸出移动槽的移动块,所述移动块与抵触杆上下相对设置,所述移动块伸出移动槽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壁上设有弹簧珠,所述弹簧珠伸出凹槽的一侧与调节杆的外侧壁抵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水位高于连接框时,此时连接框会限制漂浮板和漂浮杆上移,此时容易导致漂浮板沉入水面的可能性,当移动杆移动靠近移动框的顶部时,抵触杆与移动块抵触,驱动移动块下移,挤压弹簧珠,将弹簧珠缩入凹槽中,移动块从而可以滑入安装槽中,插块进而可以脱离安装槽,移动杆和调节杆分开,连接绳从而可以伸出,漂浮板从而可以随着水面继续上移,以此可以减少漂浮杆限制漂浮板下移导致漂浮板沉入水体的可能性。

可选的,所述左连接块上设有供安装块插入的固定缺口,所述左连接块上设有穿过安装块的转动轴,所述右连接块上设有供安装块插入的定位缺口,所述右连接块上设有穿过安装块的转动杆,所述转动轴和转动杆相对设置,所述转动轴和转动杆分别设置在铰接轴的两侧,所述转动轴和转动杆的轴线均与铰接轴的轴线垂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左连接块和右连接块铰接连接,左连接块和漂浮块、右连接块和漂浮块铰接连接,从而可以方便浮床本体和漂浮板之间发生转动,有利于漂浮本体适应水体的波动,增加浮床的抗风浪性。

可选的,所述左连接块远离转动轴的一侧设有与漂浮块连接的钢丝绳,所述右连接块远离转动杆的一侧设有与漂浮块连接的拉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钢丝绳与漂浮块连接,拉绳与漂浮块连接,有利于增加漂浮板与浮床本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利用连接组件将固定组件连接,再利用漂浮组件将浮床本体和固定组件进行连接,利用连接组件,有利于减少在大风大浪时,发生浮床本体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2.利用驱动电机驱动丝杠转动,从而可以驱动连接杆伸出并挤压锚板,方便将锚板沉入淤泥内;

3.利用插杆和插板插入淤泥中,有利于增加浮床本体在水面上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面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b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1、浮床本体;10、漂浮块;11、安装块;2、河道;20、连接框;21、竖杆;22、抵触杆;3、固定组件;30、漂浮板;31、锚板;32、缆绳;33、连接套;34、驱动电机;35、防水罩;36、丝杠;37、滑移块;38、滑移槽;39、连接杆;300、连接板;301、挤压杆;302、插杆;303、插板;304、铰接杆;4、连接组件;40、漂浮杆;41、移动杆;42、调节杆;43、安装槽;44、连接绳;45、插块;46、移动槽;47、移动块;48、凹槽;49、弹簧珠;400、让位斜面;401、固定槽;5、漂浮组件;50、左连接块;51、右连接块;52、凸块;53、安装缺口;54、铰接轴;55、固定缺口;56、转动轴;57、定位缺口;58、转动杆;59、钢丝绳;500、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

参照图1,一种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包括若干个浮床本体1以及与河道2岸边连接的固定组件3,固定组件3靠近河道2岸边的一侧设置,浮床本体1可以为三个,固定组件3与河道2岸边之间通过连接组件4连接,浮床本体1与固定组件3之间通过漂浮组件5连接;首先利用连接组件4将固定组件3安装并漂浮在水体上,再利用漂浮组件5将浮床本体1和固定组件3连接,利用连接组件4,有利于减少浮床发生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参照图1,固定组件3包括漂浮设置在水面上的漂浮板30以及埋入淤泥内的锚板31,漂浮板30上设有至少两个缆绳32,缆绳32可以为两个,缆绳32远离漂浮板30的一端与锚板31连接,锚板31远离漂浮板30的一侧设有若干个插杆302,插杆302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插板303,插板303与插杆302之间的距离由靠近锚板31的一侧向远离锚板31的一侧递减,插板303的宽度由靠近插杆302的一侧向远离插杆302的一侧递增;利用插板303和插杆302之间的距离差,并利用插板303的宽度差,方便将插板303插入淤泥中;在安装时,首先将缆绳32与漂浮板30和锚板31连接,将漂浮板30漂浮在水面上,再将锚板31埋入淤泥中,同时将插杆302和插板303插入淤泥内,以此可以将漂浮板30稳定的漂浮在水体上,有利于减少漂浮板30发生漂离的可能性,进而有利于减少浮床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参照图1和图2,漂浮板30靠近锚板31的一侧竖直设有连接套33,漂浮板30上设有驱动电机34,漂浮板30上设有用于保护驱动电机34的防水罩35,驱动电机34的电机轴同轴设有丝杠36,丝杠36远离驱动电机34的一端伸入连接套33内并与连接套33转动连接,丝杠36上螺纹连接有滑移块37,连接套33的内侧壁上设有供滑移块37滑移的滑移槽38,滑移块37上设有穿出连接套33的连接杆39,连接杆39远离滑移块37的一侧设有连接板300,连接板300上设有若干个与锚板31抵触的挤压杆301;当锚板31放置在淤泥上时,启动驱动电机34,驱动电机34驱动丝杠36转动,从而可以带动滑移块37在滑移槽38中滑移,进而可以带动连接杆39和连接板300下移,进而可以带动挤压杆301下移,挤压杆301挤压锚板31,以此可以方便快捷的将锚板31和插杆302埋入水体内。

参照图2,漂浮板30上竖直设有铰接杆304,连接组件4包括与铰接杆304转动连接的漂浮杆40,河道2河岸上设有连接框20,连接框20上设有穿过漂浮杆40的竖杆21,连接框20且靠近竖杆21的顶壁的一侧设有抵触杆22,竖杆21沿连接杆39的轴向设置且自身横截面为矩形状;减少漂浮杆40和竖杆21之间发生转动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3,漂浮杆40包括与铰接杆304铰接连接的调节杆42以及滑移设置在竖杆21上的移动杆41,移动杆41靠近调节杆42的一侧设有插块45,调节杆42靠近移动杆41的一侧设有供插杆302插入的安装槽43,插块45插入安装槽43的一侧设有连接绳44,连接绳44远离插块45的一侧与安装槽43槽底壁连接。

参照图2和图3,安装槽43靠近抵触杆22的一侧设有移动槽46,移动槽46的槽口横截面积小于抵触杆22的横截面积,有利于减少抵触杆22插入移动槽46内、导致调节杆42无法移动的可能性;插块45伸入安装槽43的一侧设有固定槽401,固定槽401沿竖杆21的轴向设置,固定槽401内滑移设有供抵触杆22挤压的移动块47,移动块47的横截面积小于固定槽401的横截面积,移动块47远离插块45的一端伸出移动槽46,抵触杆22与移动块47上下相对设置,移动块47伸出移动槽46的一侧设有凹槽48,凹槽48的槽壁上设有弹簧珠49,弹簧珠49伸出凹槽48的一侧与调节杆42的外侧壁抵触,移动槽46的槽壁上且位于弹簧珠49的下方设有供弹簧珠49滑移的让位斜面400;当弹簧珠49受到挤压下移时,利用让位斜面400,有利于减少弹簧珠49卡紧在移动槽46侧壁上的可能性;当漂浮板30安装完毕后,利用竖杆21与移动杆41滑移连接,同时调节杆42与铰接杆304铰接连接,从而可以将漂浮板30固定在河道2河岸上,有利于减少浮床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参照图2和图3,当在暴雨天气,河道2的水位不断上升,当浮床本体1漂浮至竖杆21顶部时,连接框20会限制漂浮杆40上移,此时容易导致浮床本体1沉入水体中,所以当移动杆41移动至竖杆21的顶部时,抵触杆22挤压移动块47,将弹簧珠49挤入凹槽48中,利用让位斜面400,移动块47从而可以落入固定槽401中,插块45进而可以与安装槽43脱离,将连接绳44拉出安装槽43,漂浮板30从而可以继续上浮,以此可以减少浮床本体1沉入水体内的可能性。

参照图4,漂浮组件5包括设置在浮床本体1和漂浮板30之间的左连接块50和右连接块51,左连接块50靠近右连接块51的一侧设有凸块52,右连接块51上设有供凸块52插入的安装缺口53,右连接块51上水平设有穿过凸块52的铰接轴54。

参照图4,浮床本体1和漂浮板30上均设有漂浮块10,漂浮块10上设有安装块11。

参照图4,左连接块50靠近漂浮板30的一侧设有供安装块11插入的固定缺口55,左连接块50上水平设有穿过安装块11的转动轴56,右连接块51靠近浮床本体1的一侧设有供安装块11插入的定位缺口57,右连接块51上水平设有穿过安装块11的转动杆58,转动杆58的轴线与转动轴56的轴线平行,转动轴56和转动杆58相对设置且分别设置在铰接轴54的两侧,转动轴56和转动杆58的轴线均与铰接轴54的轴线垂直;利用漂浮板30和左连接块50转动连接,浮床本体1和右连接块51转动连接,再通过左连接块50和右连接块51转动连接,以此可以方便快捷的将浮床本体1和漂浮板30连接,同时利用转动轴56将左连接块50和漂浮板30转动连接,连接杆39将右连接块51和浮床本体1转动连接,方便浮床本体1和漂浮板30之间进行左右摆动,再利用铰接轴54将左连接块50和右连接块51之间转动连接,方便浮床本体1和漂浮板30之间进行前后摆动。

参照图4,左连接块50远离转动轴56的一侧设有与浮床本体1上的漂浮块10连接的钢丝绳59,右连接块51远离转动杆58的一侧设有与漂浮板30上的漂浮块10连接的拉绳500;利用钢丝绳59将浮床本体1和左连接块50连接,拉绳500将漂浮板30和右连接块51连接,以此可以增加浮床本体1和漂浮板30连接的稳定性。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用于农村水体生态修复的人工浮床的实施原理为:首先利用连接组件4将固定组件3连接,通过漂浮组件5将浮床本体1和固定组件3进行连接,以此可以将浮床本体1固定在河道2内,有利于减少在大风大浪时,发生浮床本体1漂离原来区域的可能性。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