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03063发布日期:2021-01-12 07:3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市政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污水在管道输送过程中主要是缺氧环境,研究表明,提高污水含氧量有利于污水中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发生较好的净化效果。现有技术中出现了一些污水充氧装置,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一种压力管式污水处理反应器,通过水泵加压形成负压充氧,其结构复杂,水泵能耗大,不适于农村等偏远环境使用;另如一种负压曝气装置中,包括外井筒、内井筒、曝气管等结构,本身装置较为复杂,而且局限与在深井内的曝气操作,适用环境也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无需过多能源,操作简单方便,适用范围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包括设有垂直段的进水管、电动蝶阀、球形管和出水管,其中电动蝶阀设置在进水管的垂直段上,球形管的顶端连通电动蝶阀下方的垂直段,底部连通出水管。球形管的直径大于垂直段的直径,在球形管上设有至少两个进气管。

进水管设有垂直段,垂直段上设有电动蝶阀,可以控制通过阀后的水量大小,由于球形管的直径大于垂直段的直径,因此在球形管进水时,不会完全填满球形管内的空间,球形管内上部存有气体,当球形管底部的出水管在出水时,会在球形管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管进入球形管内与进水自然混合,使水体富氧,整个装置只有电动蝶阀需要消耗电能,总体能耗极少,结构简单,可以适用于各种环境。

在所述球形管的中部对称设有四个进气管。提高进气的均匀性,且球形管中部的内空大,更有利于气水的混合。

所述进气管的顶端设有防雨帽。避免从进气管吸入雨水导致球形管内被水体完全填充,使负压下降导致无法进气。

所述球形管的直径为所述进水管的垂直段的直径的2-4倍。可以快速形成负压,气水混合效率最高。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能耗极少,适用于各种环境,操作方便,维护简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进水管,2、垂直段,3、电动蝶阀,4、球形管,5、出水管,6、进气管,7、防雨帽,8、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阅图1,一种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设置在地面8以下,包括设有垂直段2的进水管1、电动蝶阀3、球形管4和出水管5,其中电动蝶阀3设置在进水管1的垂直段2上,球形管4的顶端连通电动蝶阀3下方的垂直段2,底部连通出水管5。球形管4的直径大于垂直段2的直径,在球形管4上设有至少两个进气管6。

进水管1设有垂直段2,垂直段2上设有电动蝶阀3,可以控制通过阀后的水量大小.由于球形管4的直径大于垂直段2的直径,因此在球形管4进水时,不会完全填满球形管4内的空间,球形管4内上部存有气体,当球形管4通过底部的出水管5出水时,会在球形管4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外界的空气通过进气管6进入球形管4内与进水自然混合,使水体富氧,整个装置只有电动蝶阀3需要消耗电能,总体能耗极少,结构简单,可以适用于各种环境。

在球形管4的中部对称设有四个进气管6。在球形管4的大圆周上对称设置四个进气管6,可以提高进气的均匀性,且球形管4中部的内空大,更有利于气水的混合。

在进气管6的顶端设有防雨帽7。避免从进气管吸入雨水导致球形管内被水体完全填充,使负压下降导致无法进气。

球形管4的直径为进水管1的垂直段2的直径的2-4倍。可以快速形成负压,气水混合效率最高。电动蝶阀3可以控制进水量,在其上游垂直段2内形成一定的雍水高度,也有利于在球形管4内快速形成负压。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实用新型之一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技术特征:

1.一种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有垂直段的进水管、电动蝶阀、球形管和出水管,其中电动蝶阀设置在垂直段上,球形管的顶端连通电动蝶阀下方的垂直段,底部连通出水管,球形管的直径大于垂直段的直径,且在球形管上设有至少两个进气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球形管的中部对称设有四个进气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的顶端设有防雨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形管的直径为所述进水管的垂直段的直径的2-4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重力式负压自充氧管道装置,包括设有垂直段的进水管、电动蝶阀、球形管和出水管,其中电动蝶阀设置在进水管的垂直段上,球形管的顶端连通电动蝶阀下方的垂直段,底部连通出水管。球形管的直径大于垂直段的直径,在球形管上设有至少两个进气管。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能耗极少,适用于各种环境,操作方便,维护简便。

技术研发人员:黎德俊;边炀;黄海宇;徐坤;周春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广州市水之道生态环境修复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5.20
技术公布日:2021.0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