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7983发布日期:2021-04-13 23:0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传统的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难以适应污水处理厂规划用地紧张的现状;同时随着水处理要求的提高,传统单一的污水处理工艺具有较高的能耗、且难以保证更高的出水质量。因此在单位污水处理占地面积上,设计一种节省占地面积、并能提高污水处理的出水质量的污水处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大且能耗高、污水处理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5.泥膜生化池,包括生化池和二沉池,所述生化池包括呈环形排布且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一生化区、第二生化区、第三生化区以及第四生化区,所述第一生化区设有污水进口端,所述第四生化区设有污水出口端,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的出水端均设有半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与所述第四生化区之间设有全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以及所述第四生化区内分别上下交替设置多个折流板以形成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折流室用于对污水进行竖向推流式混合,所述二沉池呈圆形设置于所述生化池的环形区域中间,且与所述生化池连通;
6.高效沉淀池,包括顺次连通的混凝区、磁粉混合区、絮凝区以及沉淀区,所述混凝区与所述二沉池连通,所述沉淀区连通用于排出澄清水的出水管。
7.进一步地,所述半隔墙上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的上方设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控制闸门。
8.进一步地,各所述半隔墙的两侧均设有固定生物膜组件。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以及所述第四生化区的底部均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连通鼓风机房用于对各所述生化区进行充氧并调节氧气的溶解量。
10.进一步地,所述二沉池包括环形进水渠、环形出水渠以及沉淀主槽,所述环形进水渠连通所述污水出口端与所述沉淀主槽,所述环形出水渠连通所述沉淀主槽与所述混凝区。
11.进一步地,所述沉淀区上方设置集水槽用于收集处理后的澄清水经由所述出水管排出,所述沉淀区中部设置斜管区,所述斜管区下方设置刮泥机,所述沉淀区底部设有集泥
坑,所述集泥坑连接有污泥循环回流管以及磁粉污泥回收管,所述污泥循环回流管连接至所述絮凝区底部。
12.进一步地,还包括pac加药装置、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以及磁种回收装置,所述pac加药装置连接至所述泥膜生化池以及所述混凝区,所述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连接至所述絮凝区,所述磁种回收装置的磁粉输出端连接至所述磁粉混合区,所述磁种回收装置的磁粉输入端连接至所述磁粉污泥回收管。
13.进一步地,还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泥储池、污泥浓缩池以及污泥处理间,所述磁种回收装置连通所述污泥储池,所述污泥处理间连接有第二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
14.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泥膜生化池前端的曝气沉砂池,所述曝气沉砂池连通所述泥膜生化池,所述曝气沉砂池前端设有用于隔离污物的格栅。
15.进一步地,所述混凝区、所述磁粉混合区以及所述絮凝区内均设有搅拌器。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泥膜生化池和高效沉淀池,泥膜生化池包括生化池和二沉池,通过将将二沉池内置套入在生化池内,实现了反应、沉淀、出水的一体化;相较于以往的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布局极大地缩减了占地面积;通过在泥膜生化池的各生化区内分别上下交替设置多个折流板以形成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折流室,使得污水在各个生化区内沿着向上的折流室和向下的折流室上下翻流,实现竖向推流式混合,从而减少了搅拌装置的数量,极大地降低了污水的处理能耗,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维护工作量;在对污水进行生化沉淀处理后,通过连通高效沉淀池,使得沉淀效率大幅提高,有力保障了总磷和ss的去除,整个系统高效紧凑,结构优化,占地面积小,且进一步提高了污水的处理效果,有利于实现优质出水。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图1中泥膜生化池的俯视示意图;
20.图3是图2的a

a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一实施例中泥膜生化池内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是图1中高效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泥膜生化池;11、生化池;111、第一生化区;1111、污水进口端;112、第二生化区;113、第三生化区;114、第四生化区;12、二沉池;121、环形进水渠;122、环形出水渠;123、沉淀主槽;124、污泥斗;13、半隔墙;131、过水孔;132、控制闸门;14、全隔墙;15、折流板;151、上折流板;152、下折流板;153、向上折流室;154、向下折流室;16、固定生物膜组件;2、高效沉淀池;21、混凝区;22、磁粉混合区;23、絮凝区;24、沉淀区;241、集水槽;242、斜管区;243、
刮泥机;244、集泥坑;245、污泥循环回流管;246、磁粉污泥回收管;25、第一出水管;26、第二出水管;27、水力混合区;28、淹没堰;29、搅拌器;3、pac加药装置;4、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 41、第二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5、磁种回收装置;6、污泥储池;7、污泥浓缩池;8、污泥处理间;9、曝气沉砂池;91、格栅;10、场外污水泵站。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8.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连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30.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泥膜生化池1和高效沉淀池2,泥膜生化池1包括生化池11和二沉池12,具体地,生化池11的数量可根据污水处理量的大小进行设置,如可设置两个生化池11并列进行生化处理,以下实施例以一个生化池11为例进行说明。单个生化池11包括呈环形排布且依次首尾连通的第一生化区111、第二生化区112、第三生化区113以及第四生化区114,第一生化区111设有污水进口端1111,第四生化区114设有污水出口端(图中未标示出),第一生化区 111、第二生化区112、第三生化区113的出水端均设有半隔墙13,第一生化区 111与第四生化区114之间设有全隔墙14;半隔墙13的作用在于将污水降速,使得污水具有足够的容留时间在对应的池区停留,以保证污水处理效果。全隔墙14的主要作用是将第四生化区114的污水全部阻挡,避免流向第一生化区 111。
31.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生化区111、第二生化区112、第三生化区113 以及第四生化区114内分别上下交替设置多个折流板15以形成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折流室用于对污水进行竖向推流式混合。折流板15包括上折流板151和下折流板152,上折流板151和下折流板152交替设置从而形成了多个流向依次相反的向上折流室153和向下折流室154,污水在各个生化区内沿着向上折流室153和向下折流室154上下翻流,实现了竖向推流式混合流动,延长了污水在各个生化区的流动行程,即减慢了污水的流动速率,使得除磷脱氮过程得以充分、彻底地进行,在减少了搅拌机的使用,降低了处理能耗的同时,确保了除磷脱氮的良
好效果。
32.二沉池12呈圆形设置于生化池11的环形区域中间,且与生化池11连通,二沉池12与生化池11连通,具体可以是与生化池11的最后一个生化区即第四生化区114连通,主要用于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以实现泥水分离。具体地,二沉池12内置于生化池11的各个生化区所围设的环形区域中间,生化池11 与二沉池12的池壁共建可降低土建建设成本,缩短施工周期。
33.高效沉淀池2包括顺次连通的混凝区21、磁粉混合区22、絮凝区23以及沉淀区24,所述混凝区21与所述二沉池12连通,所述沉淀区24连通用于排出澄清水的出水管。
34.具体地,混凝区21的下部与二沉池12上的第一出水管25连通,混凝区 21与磁粉混合区22于两区上部连通,磁粉混合区22与絮凝区23于两区下部连通,絮凝区23下部经由水力混合区27与沉淀区24连通,水力混合区27形成于沉淀区24进水端方向的淹没堰28与絮凝区23之间,淹没堰28排水端设置于其上部,通过区域之间连通处的不同位置的设置,可以避免污水流动时过于平缓。混凝区21内投加混凝剂,磁粉混合区22投加磁粉,絮凝区23投加絮凝剂,沉淀区24用于对污水进行沉淀,高效沉淀池2主要用于对经过二沉池 12处理的污水进一步进行高效沉淀,通过磁粉和絮凝剂的投加以及污泥回流的作用使得沉淀效率大幅提高,有力保障总磷和ss的去除。
35.泥膜生化池1和高效沉淀池2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高效紧凑,结构优化,减少了占地,且进一步提高了氨氮和磷的去除效果,使得出水水质优异,能够达到地表准四类水的标准。
36.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半隔墙13上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过水孔131,过水孔131的上方设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控制闸门132。
37.具体地,过水孔131开设于半隔墙13的下部,且为了控制污水的流量,在过水孔131的上方设置控制闸门132,控制闸门132调节过水孔131的过水面积来控制污水的流量,以确保污水得到充分的净化。
38.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各半隔墙13的两侧均设有固定生物膜组件16。
39.具体地,固定生物膜组件16主要由膜箱体和膜承托支架组成,设置于各个半隔墙13的前后端且位于池区底部,固定生物膜组件16安装时避开各个折流板的安装位置;污水依次经过各个生化区以及各个半隔墙13前后端的固定生物膜组件16,完成降解有机物、硝化氨氮和过量摄磷。半隔墙13、过水孔131 以及控制闸门132的配合可用于调整污水的流速流量,使得污水具有足够的容留时间与固定生物膜组件16进行接触,以保证污水处理效果。
40.在一实施例中,为了对生化池11的各个生化区进行充氧并加快空气扩散,以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好氧条件,选择曝气充氧的方式,第一生化区111、第二生化区112、第三生化区113以及第四生化区114的底部均设有曝气装置 (图中未示出),曝气装置连通鼓风机房用于对各生化区进行充氧并调节氧气的溶解量。具体地,鼓风机房通过曝气管与曝气器相连接,通过曝气器在各个生化区进行空气扩散和充氧,通过调节鼓风机的送风量可调节各个生化区内的溶解氧。
41.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二沉池12包括环形进水渠121、环形出水渠122以及沉淀主槽123,环形进水渠121连通污水出口端与沉淀主槽123,环形出水渠122连通沉淀主槽123与混凝区21。
42.具体地,环形进水渠121与环形出水渠122配合实现了污水在二沉池12 的周进周出,环形进水渠121连通第四生化区114上设置的污水出口端,使得经过生化池11的各个生化区生化处理后的污水通过污水出口端进入到二沉池 12内部进行沉淀处理;在沉淀主槽123内污水完成固液分离,经过沉淀处理后的污水通过环形出水渠122进入到高效沉淀池2的混凝区21。
43.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高效沉淀池2的沉淀区24上方设置集水槽241 用于收集处理后的澄清水经由第二出水管26排出,沉淀区24中部设置斜管区 242,斜管区242下方设置刮泥机243,沉淀区24底部设有集泥坑244,集泥坑 244连接有污泥循环回流管245以及磁粉污泥回收管246,污泥循环回流管245 连接至絮凝区23底部。
4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pac加药装置3、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4以及磁种回收装置5,pac加药装置3连接至泥膜生化池1以及混凝区21,第一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4连接至絮凝区23,磁种回收装置5的磁粉输出端连接至磁粉混合区22,磁种回收装置5的磁粉输入端连接至磁粉污泥回收管246。
45.具体地,污水在投加混凝剂(pac)的混凝区21完成混凝后,进入投加有磁粉的磁粉混合区22,而后水流进入投加絮凝剂(pam)的絮凝区23,污水通过淹没堰28从上部进入沉淀区24。大部分絮体在沉淀区24下方沉淀,剩余的絮体通过斜管区242时与水分离并下落至集泥坑244中。净化后的水则由设在沉淀区24上方的集水槽241收集后经由第二出水管26排出。
4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依次连通的污泥储池6、污泥浓缩池7以及污泥处理间8,磁种回收装置5连通污泥储池6,污泥处理间8连接有第二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41。
47.具体地,污泥在沉淀区24池下部浓缩,并汇集至集泥坑244,部分污泥通过循环污泥泵泵送至絮凝区23,剩余污泥被排泥泵送至磁种回收装置5中,磁种回收装置5通过非磁粉污泥管连通至污泥储池6,污泥储池6通过管路连通至污泥浓缩池7,污泥浓缩池7通过管路连通至污泥处理间8,污泥处理间8 连接第二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41。
4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泥膜生化池1前端的曝气沉砂池9,曝气沉砂池9连通泥膜生化池1,曝气沉砂池9前端设有用于隔离污物的格栅91。
49.具体地,场外污水泵站10的管路上安装有提升泵输送污水至曝气沉砂池9,曝气沉砂池9优选配置格栅91以进行污物隔离,同时曝气沉砂池9通过曝气装置的接入使污水充分运转,其中较大砂砾沉淀在池中定期排砂处理,而污水从泥膜生化池1的污水进口端1111进入第一生化区111,并依次经第二生化区112、第三生化区113以及第四生化区114后,由污水出口端进入到二沉池12的环形进水渠121,并由环形进水渠121进入到沉淀主槽123,在沉淀主槽123内完成固液分离,污泥沉淀在沉淀主槽123底部的污泥斗124内,通过管路排送到污泥浓缩池7,污水经环形出水渠122通过管路输送至高效沉淀池2做进一步的处理。
50.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混凝区21、磁粉混合区22以及絮凝区23内均设有搅拌器29。
51.具体地,混凝区21、磁粉混合区22、絮凝区23内均设有搅拌器29用于加剧污水运
动,从而与相应的投加物充分进行混合反应。
52.综上,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泥膜生化与加磁高效沉淀池相结合的污水处理系统完整优选污水处理流程如下:
53.待处理污水收集至场外污水泵站10,由污水提升泵提升至格栅91前端,经格栅91隔离污物后污水进入曝气沉砂池9,大颗粒砂子物质被沉淀分离出来,污水经水管进入泥膜生化池1,此时pac加药装置3经由pac加药管向泥膜生化池1中投加pac药剂,而污水从泥膜生化池1的污水进口端1111进入第一生化区111,并依次经第二生化区112、第三生化区113以及第四生化区114 后,由污水出口端进入到二沉池12的环形进水渠121,并由环形进水渠121进入到沉淀主槽123,在沉淀主槽123内完成固液分离,污泥沉淀在污泥斗124 内,通过管路排送到污泥浓缩池7,污水经环形出水渠122通过第一出水管25 输送至高效沉淀池2做进一步的处理。
54.泥膜生化池1出水经第一出水管25输送进入高效沉淀池2,首先进入高效沉淀池2的混凝区21,在此区域投加混凝剂,即pac由加药装置经加药管投加到混凝区21,通过搅拌器29进行充分混合;混凝后的水再进入投放有磁种的磁粉混合区22,该区同时通过磁种回收装置5的磁种液管向水中投加有循环利用的磁粉,在快速搅拌器29连续运行下,污水与药剂充分混合反应并避免矾花沉淀,之后原水进入絮凝区23,并在此区域投加絮凝剂和循环污泥回流。
55.水由底部进入絮凝区23,此时第一pam通过加药装置由药管加至池中和污泥循环回流管245中,在絮凝区23中心轴流叶轮的作用下进行慢速搅拌,使水流由中心导流筒提升至筒外进行水力混凝,原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与循环污泥充分接触在磁粉和絮凝剂的作用下形成更大的絮体,水流以较低的速度通过絮凝区23底部的过水孔131后,通过淹没堰28上部排水口进入沉淀区24。
56.由于在絮凝区23形成了较大的、均匀的易沉淀的絮体,大部分絮体与水分离、沉淀,剩余的絮体通过斜管区242时与水分离并下落至集泥坑244。同时,通过药剂与污水中磷酸盐的化学作用实现对磷的去除。污泥在池下部的集泥坑 244得到浓缩形成很浓的污泥。部分污泥会通过循环污泥泵泵送至絮凝区23再一次优化絮凝反应,剩余污泥被排泥泵送至磁种回收装置5的输入端中,磁粉回收后其污泥排至污泥处理系统,净化后的水由设在沉淀区24上方的集水槽 241收集后由第二出水管26排出他用。
57.高效沉淀池2中排出的剩余污泥进入磁种回收装置5后,首先被高速分散电机分散(通过机械力、水利分散),再进入磁鼓实现磁性介质(磁种)和非磁性污泥的分离,磁种进入搅拌箱,配成一定浓度磁种液经输送泵输送至高效沉淀池2,循环使用,非磁性污泥从磁鼓下方的排泥管排至污泥储池6。泥膜生化池1中到达污泥龄的活性污泥经污泥管输送到污泥浓缩池7中,再用污泥提升泵输送至污泥处理间8中,第二pam自动配药加药装置41向污泥中投加 pam药剂,反应后经叠螺浓缩机中螺旋推动轴依次连续运转推动下,污泥中的水分受挤压排出,滤饼含固量不断升高,最终实现污泥的连续脱水,脱水后泥饼送至储泥罐后外运处置。
5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