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543820发布日期:2021-06-18 20:41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理、处置方法众多,一般采用浓缩、消化、脱水、干化、焚烧、堆肥以及填埋等不同处理与处置方法中某几个方法组合成具体处理流程。在污泥处理中,一般均包括浓缩和脱水两个方法,而后续处理处置方法则有多种选择。污泥处理流程的选择与污泥处置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可有不同的组合方式。

污泥处置方法的选择又受当地自然、经济、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对于土地资源丰富、降雨少蒸发量大的城市,通常先将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处理,然后挖坑将污泥填埋就结束了,然而事实上,由于污泥强度较低,容易出现沉降、塌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掩埋后需要进一步的处理,方能消除隐患。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它可以实现设有特制的预埋处理棒,并设有配套的处理方法,按照本方案提供处理方法,使用预埋处理棒对污泥进行处理后,当污泥出现沉降时,沉降填充剂可自发性的膨胀挤压弹性膜,使弹性膜向外凸起,弹性膜的向外凸起可起到一个填充作用,并能挤压向下沉降的污泥,从而带动向下沉降的污泥向上回升,进而修复污泥的沉降,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且渗水防沉板联合支撑块,可在不影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的前提下,为原土层起到一个有效支撑,从而进一步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包括预埋处理棒和两个渗水防沉板,所述预埋处理棒包括空心棒体,所述空心棒体外侧套设有感沉环形板,所述空心棒体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联动块,所述联动块两侧的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联动杆,所述空心棒体背部一侧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联动齿轮,所述联动齿轮的两侧分别啮合有主动齿条和从动齿条,所述联动齿轮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堵孔块,所述空心棒体的顶端外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孔,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多个贯穿固定板的渗水孔,所述空心棒体的外壁上镶嵌安装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弹性膜,所述弹性膜设置于固定板的下方,所述固定板的下方填充有沉降填充剂,所述空心棒体上设置有两对支撑块,每对所述支撑块分别固定连接于空心棒体两侧的外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渗水防沉板包括包装网,所述包装网内填充有碎石,所述包装网的中部开设有与空心棒体相匹配的连接孔,所述碎石的粒径为1-2cm,土壤中的水可穿过包装网、碎石向下渗透,并联合支撑块的设置,使得渗水防沉板可在不影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的前提下,为原土层起到一个有效支撑,从而大大降低污泥沉降对原土层的影响,可有效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棒体两侧的外壁上均开设有与联动杆相匹配的滑槽,所述联动杆滑动贯穿滑槽并延伸至与感沉环形板固定连接,在填入污泥的过程中,感沉环形板上方的污泥会向下压动感沉环形板,从而通过联动杆向下压动联动块,使联动块向下移动,并使支撑弹簧收缩。

进一步的,所述主动齿条的一端与联动块固定连接,所述从动齿条的一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联动块的向下移动,可带动主动齿条向下移动,在联动齿轮、从动齿条的传动作用下,可带动连接板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空心棒体两侧的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滑轨滑动连接,滑轨可起到一个导向防偏的作用,防止连接板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防止堵孔块与进水孔错位。

进一步的,所述进水孔与堵孔块相匹配,且进水孔与堵孔块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填入污泥时,连接板的向上移动,可带动堵孔块向上移动,从而使堵孔块插入进水孔,将进水孔堵塞,而当污泥发生沉降时,上方的污泥会向下流动,使得感沉环形板所承受污泥的重量减少,从而使支撑弹簧得以回弹,带动联动块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堵孔块向下移动脱离进水孔,使进水孔得以导通。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膜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所述沉降填充剂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制成,当污泥发生沉降、进水孔导通后,原土层中的水可先经进水孔流入空心棒体内,然后经渗水孔流入沉降填充剂中,使沉降填充剂吸水膨胀,沉降填充剂的膨胀可向外挤压弹性膜,使弹性膜向外凸起,弹性膜的向外凸起可起到一个填充作用,并能挤压向下沉降的污泥,进而带动向下沉降的污泥向上回升。

一种污泥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处理;

s2、在填埋点对原位土壤进行挖掘,形成一个填埋坑,填埋坑设置为与渗水防沉板相匹配的圆柱形;

s3、放入一个渗水防沉板至填埋坑的底部;

s4、将预埋处理棒插入填埋坑,并使预埋处理棒的底端穿过s中的渗水防沉板,插入至填埋坑下方的土壤中,直至下方的支撑块与渗水防沉板相抵;

s5、将s1中处理过的污泥填入填埋坑中,直至污泥的高度与上方的支撑块齐平;

s6、将另一个渗水防沉板套设于预埋处理棒的外壁上,并使其与上方的支撑块相抵;

s7、取部分s2中挖出的原位土壤,将其填入填埋坑内,直至将填埋坑填平,形成原土层。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设有特制的预埋处理棒,并设有配套的处理方法,按照本方案提供处理方法,使用预埋处理棒对污泥进行处理后,当污泥出现沉降时,沉降填充剂可自发性的膨胀挤压弹性膜,使弹性膜向外凸起,弹性膜的向外凸起可起到一个填充作用,并能挤压向下沉降的污泥,从而带动向下沉降的污泥向上回升,进而修复污泥的沉降,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且渗水防沉板联合支撑块,可在不影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的前提下,为原土层起到一个有效支撑,从而进一步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2)空心棒体两侧的外壁上均开设有与联动杆相匹配的滑槽,联动杆滑动贯穿滑槽并延伸至与感沉环形板固定连接,在填入污泥的过程中,感沉环形板上方的污泥会向下压动感沉环形板,从而通过联动杆向下压动联动块,使联动块向下移动,并使支撑弹簧收缩。

(3)主动齿条的一端与联动块固定连接,从动齿条的一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联动块的向下移动,可带动主动齿条向下移动,在联动齿轮、从动齿条的传动作用下,可带动连接板向上移动。

(4)空心棒体两侧的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滑轨,连接板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滑轨滑动连接,滑轨可起到一个导向防偏的作用,防止连接板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防止堵孔块与进水孔错位。

(5)进水孔与堵孔块相匹配,且进水孔与堵孔块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填入污泥时,连接板的向上移动,可带动堵孔块向上移动,从而使堵孔块插入进水孔,将进水孔堵塞,而当污泥发生沉降时,上方的污泥会向下流动,使得感沉环形板所承受污泥的重量减少,从而使支撑弹簧得以回弹,带动联动块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堵孔块向下移动脱离进水孔,使进水孔得以导通。弹性膜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沉降填充剂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制成,当污泥发生沉降、进水孔导通后,原土层中的水可先经进水孔流入空心棒体内,然后经渗水孔流入沉降填充剂中,使沉降填充剂吸水膨胀,沉降填充剂的膨胀可向外挤压弹性膜,使弹性膜向外凸起,弹性膜的向外凸起可起到一个填充作用,并能挤压向下沉降的污泥,进而带动向下沉降的污泥向上回升。

(6)渗水防沉板包括包装网,包装网内填充有碎石,包装网的中部开设有与空心棒体相匹配的连接孔,碎石的粒径为1-2cm,土壤中的水可穿过包装网、碎石向下渗透,并联合支撑块的设置,使得渗水防沉板可在不影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的前提下,为原土层起到一个有效支撑,从而大大降低污泥沉降对原土层的影响,可有效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空心棒体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渗水防沉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工作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1、空心棒体;102、感沉环形板;103、固定板;104、支撑弹簧;105、联动块;106、联动杆;107、滑槽;108、联动齿轮;109、主动齿条;110、从动齿条;111、连接板;112、堵孔块;113、进水孔;114、滑轨;115、渗水孔;116、弹性膜;117、支撑块;002、渗水防沉板;201、包装网;202、碎石;203、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顶/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套设/接”、“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5,一种污泥处理装置,包括预埋处理棒和两个渗水防沉板002,预埋处理棒包括空心棒体101,空心棒体101外侧套设有感沉环形板102,空心棒体101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固定板103,固定板10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弹簧104,支撑弹簧104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联动块105,联动块105两侧的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联动杆106,空心棒体101两侧的外壁上均开设有与联动杆106相匹配的滑槽107,联动杆106滑动贯穿滑槽107并延伸至与感沉环形板102固定连接,在填入污泥的过程中,感沉环形板102上方的污泥会向下压动感沉环形板102,从而通过联动杆106向下压动联动块105,使联动块105向下移动,并使支撑弹簧104收缩,空心棒体101背部一侧的内壁上转动连接有联动齿轮108,联动齿轮108的两侧分别啮合有主动齿条109和从动齿条110,联动齿轮108的上方设置有连接板111,主动齿条109的一端与联动块105固定连接,从动齿条110的一端与连接板111固定连接,联动块105的向下移动,可带动主动齿条109向下移动,在联动齿轮108、从动齿条110的传动作用下,可带动连接板111向上移动,连接板11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堵孔块112,空心棒体101的顶端外壁上开设有多个进水孔113,空心棒体101两侧的外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滑轨114,连接板1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滑轨114滑动连接,滑轨114可起到一个导向防偏的作用,防止连接板111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从而防止堵孔块112与进水孔113错位,进水孔113与堵孔块112相匹配,且进水孔113与堵孔块112数量相等并一一对应,填入污泥时,连接板111的向上移动,可带动堵孔块112向上移动,从而使堵孔块112插入进水孔113,将进水孔113堵塞,而当污泥发生沉降时,上方的污泥会向下流动,使得感沉环形板102所承受污泥的重量减少,从而使支撑弹簧104得以回弹,带动联动块105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堵孔块112向下移动脱离进水孔113,使进水孔113得以导通。

请参阅图1-2,固定板103上开设有多个贯穿固定板103的渗水孔115,空心棒体101的外壁上镶嵌安装有多个呈环形均匀分布的弹性膜116,弹性膜116设置于固定板103的下方,固定板103的下方填充有沉降填充剂,弹性膜116采用弹性橡胶材料制成,沉降填充剂采用吸水膨胀材料制成,当污泥发生沉降、进水孔113导通后,原土层中的水可先经进水孔113流入空心棒体101内,然后经渗水孔115流入沉降填充剂中,使沉降填充剂吸水膨胀,沉降填充剂的膨胀可向外挤压弹性膜116,使弹性膜116向外凸起,弹性膜116的向外凸起可起到一个填充作用,并能挤压向下沉降的污泥,进而带动向下沉降的污泥向上回升。

请参阅图1和图4-5,空心棒体101上设置有两对支撑块117,每对支撑块117分别固定连接于空心棒体101两侧的外壁上,渗水防沉板002包括包装网201,包装网201内填充有碎石202,包装网201的中部开设有与空心棒体101相匹配的连接孔203,碎石202的粒径为1-2cm,土壤中的水可穿过包装网201、碎石202向下渗透,并联合支撑块117的设置,使得渗水防沉板002可在不影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的前提下,为原土层起到一个有效支撑,从而大大降低污泥沉降对原土层的影响,可有效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1-5,一种污泥处理装置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对污泥进行浓缩、脱水处理;

s2、在填埋点对原位土壤进行挖掘,形成一个填埋坑,填埋坑设置为与渗水防沉板002相匹配的圆柱形;

s3、放入一个渗水防沉板002至填埋坑的底部;

s4、将预埋处理棒插入填埋坑,并使预埋处理棒的底端穿过s3中的渗水防沉板002,插入至填埋坑下方的土壤中,直至下方的支撑块117与渗水防沉板002相抵;

s5、将s1中处理过的污泥填入填埋坑中,直至污泥的高度与上方的支撑块117齐平;

s6、将另一个渗水防沉板002套设于预埋处理棒的外壁上,并使其与上方的支撑块117相抵;

s7、取部分s2中挖出的原位土壤,将其填入填埋坑内,直至将填埋坑填平,形成原土层。

本发明设有特制的预埋处理棒,并设有配套的处理方法,按照本方案提供处理方法,使用预埋处理棒对污泥进行处理后,当污泥出现沉降时,沉降填充剂可自发性的膨胀挤压弹性膜116,使弹性膜116向外凸起,弹性膜116的向外凸起可起到一个填充作用,并能挤压向下沉降的污泥,从而带动向下沉降的污泥向上回升,进而修复污泥的沉降,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安全性能,且渗水防沉板002联合支撑块117,可在不影响水在土壤中的渗透的前提下,为原土层起到一个有效支撑,从而进一步防止原土层表面坍塌,大大提高了实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