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

文档序号:28080403发布日期:2021-12-18 01:1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浓缩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


背景技术:

2.目前选煤厂常用的浓缩机类型为艾姆科型高效浓缩机,该设备主要采用絮凝原理和分级浓缩原理对煤泥水进行分级沉降处理,但普遍存在处理后的澄清液澄清度不高、底流浓度低、煤泥沉降速度缓慢等问题。
3.经过实验观察与分析,矿浆澄清度不高是因为矿浆与絮凝剂在混合室中搅拌混合时会不可避免的产生气泡,因搅拌器深入液面以下,气泡会携带部分煤泥颗粒到清水层,导致澄清液澄清度不高。而煤泥沉降速度缓慢的原因是搅拌器的存在使矿浆有一定的旋转惯性,会使矿浆一直处于缓慢运动状态,导致煤泥沉降速度缓慢。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用以解决:因矿浆流速过快而造成絮凝剂浪费的技术问题;因气泡产生而导致的澄清液澄清度不高、底流浓度低以及煤泥沉降速度缓慢等技术问题。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包括:池体,所述池体的底部呈锥形并且底部的中心设有排料管;所述池体的上部设有桥架,所述桥架的上部设置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包括耙架提升装置和传动装置。其中,所述传动装置与所述耙架提升装置连接,并为其提供动力,所述耙架提升装置连接中心柱的一端,所述中心柱的另外一端连接有耙架,并且该耙架活动支撑于所述池体上,绕所述池体的中心转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絮凝装置,所述絮凝装置设置在所述桥架的下方,并且套设在所述中心柱的上端;所述絮凝装置包括:圆槽水平挡板、双螺旋结构管和布料盘,其中,
7.所述圆槽水平挡板同轴套设在所述中心柱上,并且所述圆槽水平挡板的顶面悬空设置有矿浆进料管和多个絮凝剂进料管;
8.所述圆槽水平挡板的底部连接所述双螺旋结构管,并且连接位置处开设有口,所述双螺旋结构管的下端管口正对所述布料盘的顶面,所述布料盘套着在所述中心柱上。
9.进一步的,所述矿浆进料管和所述絮凝剂进料管均垂直设置在所述圆槽水平挡板的顶面上,并且所述絮凝剂进料管的数量为四个。
10.进一步的,所述双螺旋结构管的内部设有多个静态混合器薄片,所述静态混合器薄片包括左旋单元薄片和右旋单元薄片,所述左旋单元薄片和右旋单元薄片在所述双螺旋结构管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设置。
11.进一步的,所述左旋单元薄片和所述右旋单元薄片具有相同大小,并且长度和宽度的比值均为1.5;所述左旋单元薄片和所述右旋单元薄片的数量之和为18个。
12.进一步的,所述双螺旋结构管中包括两个直径相同的螺旋结构管,其直径为
600mm,所述两个螺旋结构管相互缠绕盘旋1.5圈;所述双螺旋结构管的高度为2000~3000mm之间,所述双螺旋结构管的直径为4000;所述左旋单元薄片和所述右旋单元薄片的长度为900mm,宽度为600mm。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多个絮凝剂进料管和圆槽形水平挡板,增大了絮凝面积,使得矿浆与絮凝剂的接触更加充分,从而有效降低由于絮凝剂过量而引起的反作用及节省絮凝剂的用量,避免浪费。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技术中的絮凝装置的结构进行改进,通过设置双螺旋结构管并且在该双螺旋结构管中设置多个静态混合器薄片,静态混合器薄片能够对管内的流体进行分割,使得矿浆与絮凝剂能够得到充分混合,并且采用静态混合的方式能够在保证充分混合的条件下基本减少气泡的产生,并保持液面平稳,从而有效改善澄清液澄清度不高、底流浓度低、煤泥沉降速度缓慢等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施例1中提供的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及其絮凝装置的放大图。
17.图2为实施例1中提供的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的正面示意图。
18.图3为实施例1中提供的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的俯视图。
19.图4为实施例1中左旋单元薄片和右旋单元薄片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
[0021]1‑
池体、2

中心柱、3

桥架、4

耙架、5

动力及安全系统、6

絮凝剂进料管、7

双螺旋结构管、8

矿浆进料管、9

布料盘、10

圆槽水平挡板、11

左旋单元薄片、12

右旋单元薄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3]
实施例1
[0024]
参见图1

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煤泥水用高效浓缩机,包括:池体1,池体1的底部呈锥形并且底部的中心设有排料管;池体的上部设有桥架3,桥架3的上部设置有动力及安全系统5,该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信号安全装置,该信号安全装置为常规的信号安全装置,可以直接在市面上进行采购得到;其中,动力装置包括耙架提升装置和传动装置,其中,传动装置与耙架提升装置连接,并为其提供动力,耙架提升装置连接中心柱2的一端,中心柱2的另外一端连接有耙架4,并且该耙架4活动支撑于池体1上,绕池体1的中心转动。该高效浓缩机还包括絮凝装置,絮凝装置设置在桥架3的下方,并且套设在中心柱2的上端;絮凝装置包括:圆槽水平挡板10、双螺旋结构管7和布料盘9,其中,
[0025]
圆槽水平挡板10同轴套设在中心柱2上,并且圆槽水平挡板10的顶面悬空设置有矿浆进料管8和四个絮凝剂进料管6,具体的说,矿浆进料管8和四个絮凝剂进料管6垂直且悬空设置在圆槽水平挡板10的顶面上。
[0026]
圆槽水平挡板的底部连接双螺旋结构管7,并且该双螺旋结构管7与圆槽水平挡板的空腔相连通,双螺旋结构管7的下端管口正对布料盘9的顶面,布料盘9套着在中心柱2上。
[0027]
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双螺旋结构管7的内部从上之下设有多个静态混合器薄片,静态混合器薄片包括左旋单元薄片11和右旋单元薄片12;更具体的说,在双螺旋结构管7的内部从上至下依次交替设置有左旋单元薄片11和右旋单元薄片12,并且左旋单元薄片11和右旋单元薄片12数量之和为18个;左旋单元薄片11和右旋单元薄片12具有相同大小,都是由长比宽等于1.5的长方形薄片扭转180
°
的螺旋形状构成,左旋单元薄片11和右旋单元薄片12相互交替设置,排列固定在管中。在本实施例中,设置该静态混合器薄片的作用在于:流体被第一个单元薄片分割为两个,下一个单元薄片再分割为四个,静态混合器薄片越多混合效果越好,满足2
n
分割次数,当n=18时,就可简单的达到二十六万次分割(混合),能够达到充分混合的目的。
[0028]
更具体的说,在本实施例中,双螺旋结构管7中包括两个直径相同的螺旋结构管,单个的螺旋结构管其直径为600mm,左旋单元薄片11和右旋单元薄片12的宽度也为600mm,长度均为900mm;两个螺旋结构管相互缠绕盘旋1.5圈,双螺旋结构管7的整体直径为4000mm。在本实施例中,该双螺旋结构管7的高度为2000~3000mm之间,均可以达到比较的混合效果。
[0029]
工作原理:
[0030]
首先进行设备杂物清除,关闭底流阀门,向浓缩机底部供给冷水。全面检查无异后在启动前提起耙架到一定位置然后启动。接下来向给料管内注入煤泥水,并加入絮凝剂,按要求调节流量,使其在圆槽形水平挡板中初步混合,随后流入下方的双螺旋结构管,在管中设有的静态混合器薄片的作用下进一步混合,通过布料盘落入池中,与絮凝剂混合后的煤泥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而澄清水从周边的溢流槽流向外方从而达到水的循环利用,而沉淀的煤泥在耙架下方的刮板作用下,刮到池底中心,同时刮板也可挤出煤泥多余的水分。池中心的煤泥再用矿浆泵或隔膜泵抽出,使得煤泥与澄清水分离。
[0031]
综上,本实施例中经过改进后的高效浓缩机与艾姆科型高效浓缩机相比有很大优势,首先改进了进料方式,这就避免了因矿浆流速过快而造成絮凝剂的浪费。其次,多点加药装置和圆槽形水平挡板的存在,增大了絮凝面积,使得矿浆与絮凝剂的接触更加充分,从而有效降低由于絮凝剂过量而引起的反作用及节省絮凝剂的用量,避免浪费;最后,双螺旋结构管使初步混合的煤泥水和絮凝剂得到充分混合,从整体上提升浓缩机的工作性能。高效处理煤泥水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新型高效浓缩机不仅应用在湿式选矿作业中精、尾矿浆的脱水,还广泛用在煤炭、钢铁、化工、建材、水源、污水处理等含固料浆的浓缩和净化。总的来说,新型高效浓缩机可以有效的提升工作效率与节约能耗,降低运营成本,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高效、节能。
[0032]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0033]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
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