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242619阅读:来源:国知局
用增强,有助于河道底部污染物降解与去除,同时也是维持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高效运行的溶解氧的重要来源。由于采取了除渣和隔油措施,清洁了水面,增加了水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该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0060]7、在河网末端一部分水排入河网下游,另一部分水则继续在河网内循环。
[0061 ] 8、河网内循环水流量的大小可根据河网上游来水水量、水质,根据河网沿岸入河污染量大小,根据河网生态修复目标等而确定。
[0062]9、作为优选,水位提升装置4采用满足设计要求的水泵。
[0063]实施例二
[0064]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河网分支河道62、63、64上分别设置有河网分支河道流量控制装置52、53、54。通过对河网分支河道流量控制装置52、53、54的控制,可实现尽可能地使每条支河道中原有河水能被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出水彻底置换。例如通过河网分支河道流量控制装置52、53关闭河网分支河道62、63水流,通过河网分支河道流量控制装置54打开河网分支河道64水流,河网分支河道64中水流速度增加,该河道内垃圾、浮油等在较高流速下易被快速彻底冲刷出去,原有河水也在较高流速下易被快速彻底置换出去。在一条分支河道达到彻底冲刷或者置换要求后,再依次冲刷或者置换下一条支流。
[0065]实施例三
[0066]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河网入口前增加设置旁路流道67、河网上游进水流量控制装置51,并在旁路流道67上设置相应的旁路流道流量控制装置57。通过对河网上游进水流量控制装置51和旁路流道流量控制装置57,控制河网上游水进入河网的量。例如当上游水质较好时,适当加大入河网的水量;反之,则适当减少入河网的水量。需要注意的是,即使上游水质较好,加大进入河网的上游水量会将更多的污染物带出河网,对河网下游造成更大污染;而在上游水质较差时,过少的入河网水量会造成河网内无机盐类积累严重或水位下降,破坏河网水体生境。因此上游水入河网水量还应根据当地水文、水利、地质、气候、河网污染情况以及河网生态修复目标等条件进行优化设计。
[0067]实施例四
[0068]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河网分支河道62、63、64末端均增加除渣装置I和隔油装置2,降低河网后端主干河道65中垃圾和浮油量,减少了河网水面垃圾和油污的覆盖面积,增强了河网水体生态修复效果。本实施例尤其适用于当河网河道较长、垃圾和油污入河量较大的情况。
[0069]实施例五
[0070]如图5所示,为了防止出现由于鱼类排泄物在河网中的积累而对河网生态修复效果的不良影响,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在河网中投放底栖动物7,以分解鱼类的排泄物,作为优选,底栖动物7主要选用螺蛳和河蚌。
[0071]实施例六
[0072]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增加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曝气措施,在池内溶解氧浓度较低时对池内水体进行充氧。本实施例适用于当河网水体中要求控制的藻类浓度较高时,为保证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中夜间的溶解氧浓度、维持系统正常运行;也适用于由于设备故障不能进行河网内水体循环时,或根据实际需要暂时停止河网内水体循环时,保证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中的溶解氧浓度。
[0073]实施例七
[0074]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将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设计成具有沉淀池特征,并采取相应的污泥清除和处置措施,可连续或定期对池内沉积污泥进行处理,强化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去除作用。
[0075]实施例八
[0076]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当地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将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设计成深水型,减少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占地面积,节省用地成本。深水型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3 —般设计水深为3?6m。
[0077]除以上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根据具体实际需求,对上述技术特点或技术特征进行相应地组合,形成适应于不同富营养化平原河网,并进行整体生态修复。
【主权项】
1.一种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河网上游区、河网下游区、河网前端主干河道、河网后端主干河道、一条或多条河网分支河道、回流流道、除渣装置、隔油装置、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以及水位提升装置;所述河网上游区依次通过河网前端主干河道、一条或多条河网分支河道以及河网后端主干河道与河网下游区相贯通;所述河网下游区与河网上游区之间沿河网下游区至河网上游区的方向设置有回流流道;所述除渣装置、隔油装置、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以及水位提升装置依次设置在回流流道上;所述水位提升装置将河网下游区中的水依次通过除渣装置、隔油装置以及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进行提升后与河网上游区的水共同注入河网前端主干河道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河网上游区与河网下游区之间的旁路流道;所述旁路流道上设置有旁路流道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河网前端主干河道上设置有河网上游进水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河网上游区通过旁路流道流量控制装置以及旁路流道与河网下游区相贯通;所述河网上游区中的水通过河网上游进水流量控制装置后与水位提升装置将河网下游区中的水一并注入河网前端主干河道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一条或多条河网分支河道上的河网分支河道流量控制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一条或多条河网分支河道上且沿水流方向的第二除渣装置以及第二隔油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网前端主干河道、河网后端主干河道、一条或多条河网分支河道以及回流流道中养殖有底栖动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是具有沉淀池特征的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或深水型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中设置有曝气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旁路流道流量控制装置、河网上游进水流量控制装置以及河网分支河道流量控制装置均是闸门或橡胶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闸门是下开式闸门。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富营养化平原河网整体生态修复系统,包括河网上游区、河网下游区、河网前端主干河道、河网后端主干河道、河网分支河道、回流流道、除渣装置、隔油装置、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以及水位提升装置;回流流道设置在河网下游区与河网上游区之间;除渣装置、隔油装置、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以及水位提升装置依次设置在回流流道上;水位提升装置将河网下游区中的水依次通过除渣装置、隔油装置以及高养殖密度滤食性鱼类养殖池进行提升后与河网上游区的水共同注入河网前端主干河道中。发明具有生态修复效果易于管控、运行费用低、对水体中氮磷的削减能力强以及基不占用河网水面面积的优点。
【IPC分类】C02F9-14
【公开号】CN104556592
【申请号】CN201510051758
【发明人】孙继辉
【申请人】武汉中科水生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2月1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