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_2

文档序号:9741369阅读:来源:国知局
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如图1所示,生活污水首先通过进水管进入格栅化粪槽,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或漂浮物,沉淀杂质,厌氧水解;出水依次进入A/0系统厌氧段、好氧段进行微生物厌氧发酵、好养降解、释磷吸磷、反硝化硝化、生物铁协同除磷等作用,A/0系统厌氧段、好氧段填料区均填加纳米凹凸棒土复合亲水性聚氨酯泡沫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和生物海绵铁填料以及进口高效菌;最后出水经沉淀消毒槽泥水分离,消毒处理后出水直接排入受纳水体。
[0022]如图2所示,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由以下处理单元依次连通:格栅化粪槽2、厌氧池4、好氧池6、沉淀消毒池7,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之间具有进出水管,各个处理单元均具有排泥管、排气管,厌氧池4、好氧池6具有曝气系统和回流系统,各处理单元出水均采用三角堰5,所述格栅化粪槽2进水管输入端设于设备外部,进口深入栅前格栅化粪槽2底部;格栅化粪槽2与厌氧池4连接,厌氧池4进水管通入池底部进水,厌氧池4填料区填加固定化载体和生物海绵铁填料;厌氧池4与好氧池6连接,好氧池6进水管通入池底部进水,填料区3填加固定化载体和生物海绵铁填料;好氧池6与沉淀消毒池7连接,进水管进入沉淀池中部,池底污泥区设有45度坡脚;沉淀池与消毒池连接,进水管进入消毒池底部氯片消毒,上部出水管出水。
[0023]各处理单元出水均采用如三角堰5所示的出水堰出水;各处理单元上部均设如排气孔I所示的排气孔,排气孔可用于排气和溢流,臭气统一用软管18收集,通过沿河面漂浮、具有一定长度的导气管排出,各处理单元下部均设如排泥孔12所示的排泥孔,排泥孔口出口处设有阀门,用于排泥和放空,污泥用软管收集、定期排放。用一侧安装的回流栗17将污泥以200%回流量通过污泥回流管16进入格栅化粪槽2与进水混合后,进入A/0系统补充污泥。回流污泥、各处理单元放空及剩余污泥排放均利用同一台栗。
[0024]所述厌氧池4与好氧池6曝气系统均采用盘式曝气器,与外部曝气栗以软管相连,曝气栗装于池体一侧,所述沉淀池底部污泥回流量为200%,由装于池体一侧的水栗回流至格栅化粪槽2。
[0025]所述箱体左侧设置有格栅化粪槽2,进水管开口端设置于箱体左侧上端并与格栅化粪槽2连通,厌氧池4和好氧池6之间通过A/0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相连,所述的出水管与沉淀消毒槽相连,所述格栅化粪槽2内进水管的后侧具有间隙为5mm的格栅13,格栅化粪槽2的上部设如排气孔,下部设有化粪槽排泥孔12,所述进水管的入口端设置有污泥回流孔,该污泥回流孔和位于处理设备下端的污泥回流管16相连,所述厌氧池4与格栅化粪槽2通过栅化粪槽出水管相连,所述栅化粪槽出水管下端延伸至厌氧池4内部,在厌氧池4的下端设置有盘式曝气器10,在厌氧池4的上部设有排气孔,在厌氧池4的下部设有厌氧池4排泥孔12。
[0026]所述厌氧池4和好氧池6的中段为装有聚氨酯泡沫和海绵铁的厌氧段填料区3,所述A/0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下端延伸至好氧池6内部,A/0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的上端为三角堰5结构,在好氧池6的下端设置有盘式曝气器10,盘式曝气器10均与外部曝气栗以软管相连,曝气栗装于池体一侧,在好氧池6的上部设有排气孔,在好氧池6的下部设有好氧池6排泥孔12。格栅化粪槽2的上部设如排气孔,厌氧池4的上部设有排气孔,好氧池6的上部设有排气孔,沉淀消毒槽的上部设有排气孔统一用软管收集,化粪槽排泥孔12、厌氧池4排泥孔12、好氧池6排泥和沉淀消毒槽排泥孔12之间孔通过污泥回流管16相连,污泥回流管16的末端进入格栅化粪槽2。
[0027]采用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处理污水的方法,生活污水经进水管进入格栅化粪槽2栅前段,较大的悬浮或漂浮物经间隙为5mm的格栅过滤,化粪槽有一定的水力停留时间,沉淀杂质,底层固化物初步厌氧水解,上清液经三角堰5出水通过格栅化粪槽2出水管进入厌氧池4,盘式曝气器10进行微孔曝气,曝气量只起到混合搅拌作用,保证厌氧状态,污水通过装有聚氨酯泡沫和海绵铁的厌氧段填料区3,出水通过A/0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进入A/0系统好氧池6,盘式曝气器10充氧曝气,污水通过装有聚氨酯泡沫和海绵铁的好氧段填料区3,A/0系统所述盘式曝气器10均与外部曝气栗以软管相连,曝气栗装于池体一侧,最后出水进入沉淀消毒槽,经泥水分离、氯片消毒后出水通过出水管直接排入受纳水体。
[0028]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主权项】
1.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由以下处理单元依次连通:格栅化粪槽、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消毒池,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之间具有进出水管,各个处理单元均具有排泥管、排气管,厌氧池、好氧池具有曝气系统和回流系统,各处理单元出水均采用三角堰,所述格栅化粪槽进水管输入端设于设备外部,进口深入栅前格栅化粪槽底部;格栅化粪槽与厌氧池连接,厌氧池进水管通入池底部进水,厌氧池填料区填加固定化载体和生物海绵铁填料;厌氧池与好氧池连接,好氧池进水管通入池底部进水,填料区填加固定化载体和生物海绵铁填料;好氧池与沉淀消毒池连接,进水管进入沉淀池中部,池底污泥区设有45度坡脚;沉淀池与消毒池连接,进水管进入消毒池底部氯片消毒,上部出水管出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与好氧池曝气系统均采用盘式曝气器,与外部曝气栗以软管相连,曝气栗装于池体一侧,所述沉淀池底部污泥回流量为200%,由装于池体一侧的水栗回流至格栅化粪槽。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池体上部均有孔口,用于排气和溢流,臭气统一软管收集,通过沿河面漂浮、具有一定长度的导气管排出,各池体靠近底部均有孔口,孔口出口设有阀门,用于排泥和放空,污泥软管收集、定期排放,回流污泥、各池体放空及剩余污泥排放均利用同一台水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左侧设置有格栅化粪槽,进水管开口端设置于箱体左侧上端并与格栅化粪槽连通,厌氧池和好氧池之间通过A/Ο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相连,所述的出水管与沉淀消毒槽相连,所述格栅化粪槽内进水管的后侧具有间隙为5_的格栅,格栅化粪槽的上部设如排气孔,下部设有化粪槽排泥孔,所述进水管的入口端设置有污泥回流孔,该污泥回流孔和位于处理设备下端的污泥回流管16相连,所述厌氧池与格栅化粪槽通过栅化粪槽出水管相连,所述栅化粪槽出水管下端延伸至厌氧池内部,在厌氧池的下端设置有盘式曝气器,在厌氧池的上部设有排气孔,在厌氧池的下部设有厌氧池排泥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池和好氧池的中段为装有聚氨酯泡沫和海绵铁的厌氧段填料区,所述A/Ο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下端延伸至好氧池内部,A/Ο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的上端为三角堰结构,在好氧池的下端设置有盘式曝气器,盘式曝气器均与外部曝气栗以软管相连,曝气栗装于池体一侧,在好氧池的上部设有排气孔,在好氧池的下部设有好氧池排泥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格栅化粪槽的上部设如排气孔,厌氧池的上部设有排气孔,好氧池的上部设有排气孔,沉淀消毒槽的上部设有排气孔统一用软管收集,化粪槽排泥孔、厌氧池排泥孔、好氧池排泥和沉淀消毒槽排泥孔之间孔通过污泥回流管16相连,污泥回流管16的末端进入格栅化粪槽。7.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处理污水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生活污水经进水管进入格栅化粪槽栅前段,较大的悬浮或漂浮物经间隙为5_的格栅过滤,化粪槽有一定的水力停留时间,沉淀杂质,底层固化物初步厌氧水解,上清液经三角堰出水通过格栅化粪槽出水管进入厌氧池,盘式曝气器进行微孔曝气,曝气量只起到混合搅拌作用,保证厌氧状态,污水通过装有聚氨酯泡沫和海绵铁的厌氧段填料区,出水通过A/Ο系统厌氧好氧连接管进入A/Ο系统好氧池,盘式曝气器充氧曝气,污水通过装有聚氨酯泡沫和海绵铁的好氧段填料区,A/Ο系统所述盘式曝气器均与外部曝气栗以软管相连,曝气栗装于池体一侦U,最后出水进入沉淀消毒槽,经泥水分离、氯片消毒后出水通过出水管直接排入受纳水体。
【专利摘要】一种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及处理方法,由以下处理单元依次连通:格栅化粪槽、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消毒池,其特征在于,处理单元之间具有进出水管,各个处理单元均具有排泥管、排气管,厌氧池、好氧池具有曝气系统和回流系统,各处理单元出水均采用三角堰,所述格栅化粪槽进水管输入端设于设备外部,进口深入栅前格栅化粪槽底部;格栅化粪槽与厌氧池连接,厌氧池进水管通入池底部进水,厌氧池填料区填加固定化载体和生物海绵铁填料;厌氧池与好氧池连接,好氧池进水管通入池底部进水,填料区填加固定化载体和生物海绵铁填料;好氧池与沉淀消毒池连接,进水管进入沉淀池中部,池底污泥区设有45度坡脚;沉淀池与消毒池连接,进水管进入消毒池底部氯片消毒,上部出水管出水。
【IPC分类】C02F9/14
【公开号】CN105502825
【申请号】CN201510995586
【发明人】李文*
【申请人】李文*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