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2015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在混凝区前设有活性炭接触区,在絮凝区投加微砂加快污染物沉淀速度,并使微砂循环使用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高密度沉淀池已经应用了多年,该沉淀池表面水力负荷较高,处理效率较高,占地面积较小,但是对低温、低浊度污水的处理效果不尽人意,处理后浊度在INTU左右。
[0003]本实用新型采用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通过投加活性炭和微砂两种介质达到对色度、重金属、细微悬浮物的去除。活性炭接触区能够对水中的色度、浊度、藻类、重金属等污染物进行有效截留,甚至对相对分子量为500?1000的溶解性有机物也能实现截留。
[0004]微砂使污染物在絮凝剂的作用下聚合形成大颗粒的易于沉淀的絮体,从而加快了污染物在分离池中的沉淀速度,另外,微砂的加入可以增加反应的接触表面积,克服由于低温、低浊度引起的絮凝困难。
[0005]多介质分离装置由于采用活性炭和微砂两种重介质载体,大大提高了分离区固液分离速度,分离区水力负荷可达30m3/(m2.h),占地面积比常规分离沉淀工艺节省60%左右。
【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合理,在混凝区前设活性炭接触区,在絮凝区入口处设置微砂投加管路和絮凝剂投加管路,在絮凝区上方设置旋流分砂器,在分离区设有预沉区、斜管分离区域、集水槽、带浓缩耙的刮泥机、集泥斗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
[0007]本实用新型设有活性炭接触区,其包括:活性炭粉末投加管路,活性炭接触区搅拌器(可调速),导流筒1、稳流板I及稳流器I。
[0008]上述所述活性炭接触区稳流板I安装在活性炭接触区进水端,导流筒I安装在活性炭接触区的中央位置,活性炭搅拌器安装在导流筒I的内部,稳流器I安装在导流筒I的正下方。
[0009]所述活性炭接触区外设有污水进水管路,其端点分别与活性炭接触区、混凝区接通,污水进水管路上设有阀门1、阀门I1、阀门III,且有污泥回流管路通往活性炭接触区;
[0010]所述的混凝区设有混凝剂投加管路和混凝区搅拌器(匀速)。
[0011]所述的絮凝区设有絮凝区搅拌器(可调速)、稳流板I1、导流筒II以及稳流器I1、稳流板III。
[0012]上述所述絮凝区稳流板II安装在絮凝区进水端,稳流板III安装在絮凝区出水端,导流筒II安装在絮凝区的中央位置,所述絮凝区搅拌器安装在导流筒II的内部,稳流器II安装在导流筒II的正下方。所述的分离区靠近絮凝区的一边设有预沉区,分离区上方设有斜管分离区域,分离区的顶部设有集水槽;分离区的底部设有带浓缩耙的刮泥机,池底中央位置设有集泥斗。本实用新型的絮凝区设有微砂循环系统,其包括:微砂投加管路,微砂循环泵,污泥微砂循环管路以及旋流分砂器。
[0013]所述微砂循环泵安装在分离区污泥微砂循环管路上,所述旋流分砂器安装在絮凝区的上方,其一端与污泥微砂循环管路连接,另一端接有通往絮凝区的微砂回用管路。
[0014]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处理效率高、处理负荷可达30m3/(m2.h)、占地面积比常规分离沉淀工艺节省60%左右、出水水质好,既适用于污水处理,也适用于净水厂饮用水处理。
【附图说明】
[0015]图1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附图1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图中1.活性炭接触区,2.混凝区,3.絮凝区,4.分离区,5.活性炭接触区搅拌器,6.混凝区搅拌器,7.絮凝区搅拌器,8.斜管分离区域,9.微砂循环泵,10.旋流分砂器,11.集水槽,12.污泥微砂循环管路,13.出水管路,14.污泥回流管路,15.集泥斗,16.混凝剂投加管路,17.活性炭粉末投加管路,18.絮凝剂投加管路,19.微砂投加管路,20.污泥排放,21.带浓缩耙的刮泥机,22.进水口,23.污泥微砂回流泵,24.微砂回用管路,25.稳流板I,26.导流筒I,27.稳流器I,28.稳流板II,29.导流筒II,30.稳流器II,31.稳流板III,32.阀门I,33.阀门II,34.阀门III,35.污水进水管路,36.预沉区。
[0017]在此以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18]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其包括:活性炭接触区I设有活性炭接触区搅拌器5 (可调速)、导流筒I 26、稳流板I 25、稳流器I 27,混凝区2内设有混凝区搅拌器6 (匀速),絮凝区3内设有絮凝区搅拌器7 (可调速)、导流筒II 29、稳流板II 28、稳流板III 31、稳流器II 30,分离区4内设有预沉区36、斜管分离区域8、集水槽11、带浓缩耙的刮泥机21 ;污泥微砂循环管路12上设有微砂循环泵9,污泥微砂循环管路12的另一端接有旋流分砂器10,旋流分砂器10位于在絮凝区3的上方。
[0019]本装置分离池体根据工程项目要求一般为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污水经进水口22进入加有活性炭粉末的活性炭接触区1,在活性炭接触区I与活性炭粉末充分接触,对污水的色度、浊度、重金属、悬浮物等进行初步处理,并吸附污水中的部分溶解性有机物,接着进入加有混凝剂的混凝区2,混凝区2内的混凝区搅拌机6对混凝剂和污水进行充分混合,随后进入加有微砂和絮凝剂的絮凝区3。絮凝区搅拌器7的机械搅拌反应加速了絮体的生成。絮凝区3的入口处设有絮凝剂投加管路18,投加方式为两点投加,分别投加在絮凝区的导流筒和絮凝区上方的旋流分砂器中。由于四种介质的叠加投加为微小污染物提供了有效载体,污染物易形成大的絮体,从而絮体加重。随后,含有微砂的大块絮体在预沉区沉到沉淀区的底部,未能沉淀的小的絮体在斜管分离区域8实现了高速沉淀,澄清的水被集水槽11收集,分离池底部装有带浓缩耙的刮泥机21,它是一个刮泥和搅动装置,浓缩耙绕池中心缓慢旋转,将沉于池底的含有微砂的污泥推入池中央的集泥斗15中,由此促进了污泥的浓缩过程。
[0020]集泥斗15中的污泥微砂混合物被微砂循环泵9按一定比例抽出,经污泥微砂循环管路12循环至旋流分砂器10。由于微砂与污泥的密度差异,在旋流分砂器10内离心力的作用下,污泥与微砂分离。旋流分砂器设置于絮凝区3的上方,下排的微砂直接回用于絮凝区3,轻的污泥和大部分水一起向上移动以溢流形式排到旋流分砂器外20。部分污泥微砂混合物通过污泥回流管路14回流到活性炭接触区I和絮凝区3。
[0021]另外,本实用新型提到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在活性炭接触区外设有污水进水管路35,其管路端口分别与进水口 22、活性炭接触区1、混凝区2接通,在该管路上设有阀门I 32、阀门II 33、阀门III 34,其作用为:当需要对污水进行活性炭接触处理的时候,阀门III 34关闭,阀门I 32、阀门II 33打开,使得污水进入加有活性炭粉末的活性炭接触区I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进入混凝区2进行后续处理。设置污水进水管路35的作用在于:当污水不需要进行活性炭接触处理时,关闭阀门I 32、阀门II 33,打开阀门III 34,可使污水超越活性炭接触区I直接通过污水进水管路35进入到混凝区2,进行后续处理。阀门I 32、阀门II 33、阀门III 34以及污水进水管路35的设置实现了根据污水性质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目的。
[0022]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主权项】
1.一种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活性炭接触区、混凝区、絮凝区和分离区依次并列设置;活性炭接触区和絮凝区内有导流筒、稳流板和稳流器;活性炭接触区和絮凝区内设有可调速搅拌机,混凝区设有匀速搅拌机;分离区设有预沉区、斜管分离区域、集水槽、集泥斗及带浓缩耙的刮泥机,集泥斗下方连接有两根回流管路:一根微砂污泥回流管路,沉淀池通过该管路与旋流分砂器相连接;一根污泥回流管路,通往活性炭接触区和絮凝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活性炭接触区(I)外设有带阀门的污水进水管路(35),通过阀门的调节,可以使污水超越活性炭接触区(I)直接进入混凝区(2)进行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絮凝区(3)设有絮凝剂投加管路(18),且絮凝剂的投加为两点投加,分别投加在絮凝区的导流筒和絮凝区上方的旋流分砂器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絮凝区(3)设有微砂投加管路(19)及旋流分砂器(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离区(4)靠近絮凝区(3)的一边设有预沉区(36),分离区(4)上方设有斜管分离区域(8),分离区的顶部设有集水槽(11); 分离区⑷底部装有带浓缩耙的刮泥机(21)、池底中央设有集泥斗(15); 分离区(4)设有污泥微砂循环管路(12),其一端与集泥斗(15)连接,另一端与旋流分砂器(10)连接,旋流分砂器(10)安装在絮凝区(3)的上方,污泥微砂循环管路(12)上设有微砂循环泵(9); 分离区(4)设有污泥回流管路(14),其一端与集泥斗(15)连接,另外一端分两个支路,分别通往活性炭接触区(I)和絮凝区(3); 污泥回流管路(14)上设有污泥循环泵(2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包括活性炭接触区、混凝区、絮凝区和分离区依次并列设置。活性炭接触区和絮凝区内有导流筒、稳流板和稳流器;分离区设有预沉区、斜管分离区域、集水槽、集泥斗及带浓缩耙的刮泥机,集泥斗下方连接有两根回流管路:一根微砂污泥回流管路,一根污泥回流管路。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多介质叠加分离装置的水力负荷可达30m3/(m2·h),占地面积比常规分离沉淀工艺节省60%左右,处理后污水的浊度在1NTU以下,且显著改善了对低温、低浊度污水的处理效果,本装置不仅适用于污水的深度处理,也特别适用于净水处理厂的使用。
【IPC分类】C02F9-04
【公开号】CN204529521
【申请号】CN201520012755
【发明人】姚红坡, 白长君, 刘静, 梁红亮, 王石杰, 郭永伟
【申请人】北京翰祺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1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