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1100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给水处理和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沉淀池,特别涉及一种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水处理领域的原水水质愈加复杂多变,强化絮凝技术已运用到工程实践中,其中泥渣回流强化絮凝适用于低浊度原水强化絮凝的一种有效方式,但目前的泥渣回流主要靠泵输送和投加,泥渣的性质容易发生改变,比如破碎,或因增设储泥池导致泥渣腐败变臭,不利于强化絮凝作用。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本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包括混凝区、沉淀区和设于沉淀区内的泥渣回流区,所述泥渣回流区设有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所述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包括流入端架设在沉淀区上方、流出端设于混凝区一侧的泥渣回流槽,所述泥渣回流槽流入端底部插入若干根气提管,所述每个气提管上端均设有位于泥渣回流槽内的气水分离器,所述每个气提管下端口内均伸入沉淀区底部。
[0006]作为优化,所述气提管由上竖管、中间斜管和下竖管组成,其为直径为100-200mm。另外,中间斜管和下竖管长度一致,且均短于上竖管。如此设计,气提效果较好。
[0007]作为优化,所述下竖管下端呈喇叭口式。如此设计,效果更佳。
[0008]作为优化,所述下竖管下端喇叭口内伸入直径为15-25mm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与下竖管下端喇叭口连接处设有曝气头。如此设计,具有曝气和增氧作用,使用效果较好。
[0009]作为优化,所述混凝区包括机械搅拌混合区、I级机械搅拌絮凝池和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所述沉淀区为斜管沉淀池,其包括出水槽和沉泥斗。
[0010]作为优化,所述泥渣回流槽流出端设于I级机械搅拌絮凝池和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一侧,且其内设有泥渣闸板阀。如此设计,便于控制回流量。
[0011]作为优化,所述泥渣回流槽流出端外接泥渣浓缩池。如此设计,便于将剩余部分泥渣排放至泥渣浓缩池,浓缩后处置。
[0012]作为优化,所述斜管沉淀池起始端设有2个配水区,分别为第一配水区和第二配水区;所述沉泥斗设于第二配水区正下方,且其内插入气提管。如此设计,效果较好。
[0013]作为优化,还包括将斜管沉淀池池底泥渣连续刮至沉泥斗内的液压式传动刮泥机,所述液压式传动刮泥机包括传动部分和刮泥部分,其中,传动部分设于第二配水区左侧壁,刮泥部分设于斜管沉淀池底部。如此设计,可减少刮泥动作对水流流态的影响。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资少,处理效果好,泥渣的提升采用气提方式,对泥渣没有破坏,并在有氧条件下,泥渣保持活性,不易腐败;另外,通过泥渣回流参与絮凝,提高了絮凝效果和泥渣利用效率,尤其适用于低浊度原水的强化处理。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作进一步说明:
[0017]图1是本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2中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I为混凝区、1.1为机械搅拌混合区、1.2为I级机械搅拌絮凝池、1.3为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2为沉淀区、2.1为第一配水区、2.2为第二配水区、2.3为液压式传动刮泥机、2.4为出水槽、2.5为沉泥斗、3为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3.1为泥渣回流槽、3.2为气提管、3.3为气水分离器、3.4为曝气管、3.5为曝气头。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2]如图1-图3所示,本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包括混凝区1、沉淀区2和设于沉淀区2内的泥渣回流区,所述泥渣回流区设有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3,所述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3包括流入端架设在沉淀区2上方、流出端设于混凝区I 一侧的泥渣回流槽
3.1,所述泥渣回流槽3.1流入端底部插入4根气提管3.2,每个气提管3.2上端均设有位于泥渣回流槽3.1内的气水分离器3.3,所述每个气提管3.2下端口内均伸入沉淀区2底部。
[0023]具体的,所述气提管3.2由上竖管、中间斜管和下竖管组成,其为直径为150mm。
[0024]具体的,所述下竖管下端呈喇叭口式。
[0025]具体的,所述下竖管下端喇叭口内伸入直径为20mm的曝气管3.4,所述曝气管3.4与下竖管下端喇叭口连接处设有曝气头3.5。
[0026]具体的,所述混凝区I包括机械搅拌混合区1.1、1级机械搅拌絮凝池1.2和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1.3 ;所述沉淀区2为斜管沉淀池,其包括出水槽2.4和沉泥斗2.5。
[0027]具体的,所述泥渣回流槽3.1流出端设于I级机械搅拌絮凝池1.2和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1.3 一侧,且其内设有泥渣闸板阀。
[0028]具体的,所述泥渣回流槽3.1流出端外接泥渣浓缩池。
[0029]具体的,所述斜管沉淀池起始端设有2个配水区,分别为第一配水区2.1和第二配水区2.2 ;所述沉泥斗2.5设于第二配水区2.2正下方,且其内插入气提管3.2。
[0030]具体的,还包括将斜管沉淀池池底泥渣连续刮至沉泥斗2.5内的液压式传动刮泥机2.3,所述液压式传动刮泥机2.3包括传动部分和刮泥部分,其中,传动部分设于第二配水区2.2左侧壁,刮泥部分设于斜管沉淀池底部。
[0031]工作原理:
[0032]原水先进入混凝区,加药机械混合后,同气提回流的泥渣一同先后进入I级机械搅拌絮凝池、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回流泥渣量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回流比为1_2%Q,回流泥渣增加接触絮凝强度,提高絮凝效果。
[0033]絮凝结束后,水流经过第一配水区和第二配水区均匀配置到斜管沉淀池,泥水混合物在斜管沉淀池内实现泥水分离,出水从出水槽汇集流出,泥渣沉落池底;液压传动式刮泥机将池底泥渣连续刮至沉淀池起始端第二配水区正下方的沉泥斗内,采用气提管提升至泥渣回流槽,一部分参与絮凝反应,剩余部分排放到泥渣浓缩池,浓缩后处置。
[0034]本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结构简单、投资少,泥渣的提升采用气提方式,对泥渣没有破坏,并在有氧条件下,泥渣保持活性,不易腐败;另外,通过泥渣回流参与絮凝,提高了絮凝效果和泥渣利用效率,尤其适用于低浊度原水的强化处理。可用于改造常规泵回流投加泥渣强化絮凝的高密度沉淀池,也可以在常规絮凝沉淀池的基础上增设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强化絮凝反应。广泛应用在净水厂和污水厂的水处理技术领域。
[0035]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个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方式。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皆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包括混凝区、沉淀区和设于沉淀区内的泥渣回流区,所述泥渣回流区设有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包括流入端架设在沉淀区上方、流出端设于混凝区一侧的泥渣回流槽,所述泥渣回流槽流入端底部插入若干根气提管,所述每个气提管上端均设有位于泥渣回流槽内的气水分离器,所述每个气提管下端口内均伸入沉淀区底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提管由上竖管、中间斜管和下竖管组成,其直径为100-200mm。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竖管下端呈喇叭口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竖管下端喇叭口内伸入直径为15-25mm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与下竖管下端喇叭口连接处设有曝气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区包括机械搅拌混合区、I级机械搅拌絮凝池和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 所述沉淀区为斜管沉淀池,其包括出水槽和沉泥斗。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渣回流槽流出端设于I级机械搅拌絮凝池和2级机械搅拌絮凝池一侧,且其内设有泥渣闸板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泥渣回流槽流出端外接泥渣浓缩池。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沉淀池起始端设有2个配水区,分别为第一配水区和第二配水区; 所述沉泥斗设于第二配水区正下方,且其内插入气提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斜管沉淀池池底泥渣连续刮至沉泥斗内的液压式传动刮泥机,所述液压式传动刮泥机包括传动部分和刮泥部分,其中,传动部分设于第二配水区左侧壁,刮泥部分设于斜管沉淀池底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本气提式活性泥渣回流高密度沉淀池,包括混凝区、沉淀区和设于沉淀区内的泥渣回流区,泥渣回流区设有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气提式泥渣回流装置包括流入端架设在沉淀区上方、流出端设于混凝区一侧的泥渣回流槽,泥渣回流槽流入端底部插入若干根气提管,每个气提管上端均设有位于泥渣回流槽内的气水分离器,每个气提管下端口内均伸入沉淀区底部。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投资少,处理效果好,泥渣的提升采用气提方式,对泥渣没有破坏,并在有氧条件下,泥渣保持活性,不易腐败;另外,通过泥渣回流参与絮凝,提高了絮凝效果和泥渣利用效率,尤其适用于低浊度原水的强化处理。
【IPC分类】C02F9-04, C02F1-52
【公开号】CN204550169
【申请号】CN201520256925
【发明人】朱兆亮, 刘昌明, 武道吉, 翁皓琳, 王成文, 胡凯
【申请人】山东揵大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