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搪玻璃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84946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搪玻璃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化工设备,是对化工防腐压力容器设备的技术改进,尤其涉及搪玻璃反应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化工设备中,防腐压力容器设备最常用的是搪玻璃反应罐,其由于耐腐蚀,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在化工、医药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常用的搪玻璃反应罐在罐体外有外夹套,加热(或冷却)介质在夹套和罐体之间流动,通过罐体壁与反应介质传热。此结构存在以下不足1、当夹套内介质为气体时,由于气体的逸散性和均匀性,避免了流体状态的不稳定性和死角,传热系数K较高,约为800-1000W/(M2·℃)。而当夹套内介质为液体时,容易产生不稳定性和死角,传热系数为150-200W/(M2·℃),传热系数小,换热效果很差。
2、当其换热效果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罐体内需要增加盘管结构,来提高它的传热效果,但盘管耐腐蚀性能差,结构较难固定。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对液体换热具有较高效率的结构,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化工工艺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搪玻璃反应罐,其罐体由筒体、上封头和下封头组成,其特征在于在罐体的外壁上设置螺旋形管道,管道的一端为换热介质进口,另一端为换热介质出口。
螺旋形管道在罐体的外壁上可以是全部或部分部位设置,如下述两种较好的实施方式1、螺旋形管道设置在罐体的筒体和下封头的外壁上。
2、螺旋形管道设置在罐体的筒体外壁上,下封头外壁仍采用夹套结构,夹套上带有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
螺旋形管道的形状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够实现介质的流动及与罐体内的物料进行热交换。最好的结构形式是采用半圆管式结构,即管道的截面为半圆形。这种半圆管式结构的优点是与罐体的接触面积大,换热效率高;制作工艺相对容易;传热死角少,同样提高换热效率。
半圆管式结构的螺旋形管道内壁可进行搪玻璃。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1、螺旋形管道代替原夹套结构,由于采用的是强制性传热,其换热系数比夹套式结构高,半圆管式结构比夹套式结构约提高1.5~2.5倍,大大提高了换热量。
2、满足了一些工艺中的强传热要求,增加了搪玻璃反应罐的使用范围。
3、简单紧凑,使用性能可靠,易于维护。


图1、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换热介质进口 2下封头 3半圆管式螺旋形管道 4筒体 5上封头 6换热介质出口 7换热介质进口 8换热介质出口 9夹套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1为在罐体的筒体4和下封头2的外壁上设置半圆管式螺旋形管道3,由半圆形的管子焊接在罐体外壁上形成。管道的下端为换热介质进口1,上端为换热介质出口6。
半圆形管子按一定间距焊接在罐体的外壁上,换热介质由半圆管的一端强制流经半圆管后,由半圆管的另一端流出,这样较大地提高了传热效果,满足了强传热的工艺要求,增加了它的使用范围。
制作2000L搪玻璃反应罐一台,罐体直径1300mm,半管半径50mm,半管间距131mm,共七圈半;换热面积5.4m2。
图2为在罐体的筒体4外壁上设置半圆管式螺旋形管道3,由半圆形的管子焊接在罐体外壁上形成。管道的下端为换热介质进口1,上端为换热介质出口6。罐体的下封头2外壁上采用夹套9结构,夹套上带有换热介质进口7和换热介质出口8。筒体4由半圆管式螺旋形管道内流动的介质换热,下封头2由夹套9内流动的介质换热。
权利要求1.一种新型搪玻璃反应罐,其罐体由筒体(4)、上封头(5)和下封头(2)组成,其特征在于在罐体的外壁上设置螺旋形管道,管道的一端为换热介质进口,另一端为换热介质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搪玻璃反应罐,其特征在于在罐体的外壁上全部或部分设置螺旋形管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搪玻璃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设置在罐体的筒体和下封头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搪玻璃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设置在罐体的筒体外壁上,下封头外壁采用夹套结构,夹套上带有换热介质进口和换热介质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搪玻璃反应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形管道为半圆管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搪玻璃反应罐,其特征在于半圆管式结构的螺旋形管道内壁为搪玻璃。
专利摘要新型搪玻璃反应罐,其罐体由筒体、上封头和下封头组成,其特征在于在罐体的外壁上设置螺旋形管道,管道的一端为换热介质进口,另一端为换热介质出口。螺旋形管道最好采用半圆管式结构,半圆形管子按一定间距焊接在罐体的外壁上,换热介质由半圆管的一端强制流经半圆管后,由半圆管的另一端流出,这样较大地提高了传热效果,满足了强传热的工艺要求,增加了它的使用范围。罐体外壁可全部或部分采用螺旋形管道(半圆管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性能可靠,易于维护。
文档编号B01J3/04GK2557214SQ0226813
公开日2003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4日
发明者张宝中, 张军木, 李加民, 张东友 申请人: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