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触媒杀菌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97824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触媒杀菌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光触媒杀菌灯。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车辆的增多以及大自然生态的改变,使得空气污染日益恶化,尤其空气中的尘螨、病菌无所不在,其通过空气的流动,能够迅速形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然而,目前人们解决空气中的病菌,有的是采用在空调、空气清净机、风扇上设置滤网,以将微粒粉尘滤除;但是,单纯的滤除粉尘并无法达到杀菌的效果,于是,应用纳米科技的光触媒配合一紫外线光源进行辅助杀菌的方法,因应而生。
该方法利用光触媒在经过光照射后,与空气中的氧(O2)与水(H2O)产生作用,分别生成负氧离子与氢氧自由基(OH),负氧离子为多一个电子的氧,而氢氧自由基则是少了一个电子,当其与空气中的有机物质遭遇时,负氧离子会将多出的电子送给有机物,而氢氧自由基则反过来会从有机物夺取缺少的电子,以达本身的平衡,在此过程中,有机物因被给予或夺走电子而使自身失去平衡,最后四分五裂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光触媒方法就是通过这种化学作用机理,达到氧化分解并扑杀病菌的功效。
目前利用光触媒杀菌的产品,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其虽各具有一定的杀菌功效,但如果光触媒(例如TiO)与激化光源(例如紫外光)的空间或结构配合不理想,往往会影响杀菌效果。
参阅图1A、图1B、图1C所示,现有的一种光触媒灯结构的示意图,其是在一紫外线灯管11外周缘涂覆一层光触媒材料12,将紫外线灯管11完全包覆,由于光触媒材料必须受到外来光源的照射,才能具有分解空气中病菌的性能,因此这种结构其内部的激化光源照射不出来,致使表层之光触媒的离子化(活化)效果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其杀菌的效果。此外,由于该光触媒材料12呈光滑面包覆在灯管11上,致使空气受到送风装置(例如风扇)推动而循环流经灯管11时,空气流迅速流过表缘面,降低与光触媒接触的时间,也影响氧化分解空气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产品存在的上述缺点,而提供一种光触媒杀菌灯,其在发光源表面的光触媒上具有涂覆活化剂,以充分发挥光触媒杀菌功效;其具有使流经光触媒表面的空气流速减缓的功能,增加空气与光触媒接触时间,达到增强杀菌功效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光触媒杀菌灯,其包括一发光源及涂覆在发光源表面的光触媒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触媒涂覆层设有可透光的非涂布区,该非涂布区分布在涂覆层之间,且非涂布区以孔状、线状、弯曲状、不规则状的形体均布在发光源表面,使激化光源可以照射出来,活化周边的光触媒材料。
前述光触媒杀菌灯,其中光触媒材料浮凸设在发光源表面,与非涂布区之间形成一厚度落差,使光触媒涂覆层形成非光滑面。
前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中非涂布区之间形成连通状。
前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中非涂布区的总面积小于光触媒涂覆层总面积。
前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中光触媒材料为一种含有TiO2、ZnO、SnO2、SrTiO3、WO3、Bi2O3、Fe2O3所组成的氧化物。
前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中发光源为灯管、灯泡或发光二极管体。
前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中发光源为包括有罩盖在灯管、灯泡、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单元外周的灯罩。
前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中发光源为具有紫外光的光源。
前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中发光源的紫外光的波长介于200至800nm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包括一发光源及涂覆在发光源表面的光触媒材料,光触媒涂覆层具有可以透光的非涂布区,使激化光源可以照射出来,增强涂布区光触媒的活化效果,非涂布区可以设成预定形状,并与涂布层形成间隔、排列或交错等形态,以达到均匀分布的目的。


图1A为现有光触媒杀菌灯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光触媒杀菌灯的径向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1C为现有光触媒杀菌灯的轴向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可行实施例外观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非涂布区另一设置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非涂布区又一设置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的轴向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2所示径向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另一可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又一可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2发光源、21激化光源、22灯罩、3光触媒涂覆层、31光触媒材料、4非涂布区、41连通状。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阅图2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光触媒杀菌灯,包括一发光源2、涂覆在发光源2表面的光触媒材料31,其中,该光触媒涂覆层3上具有可透光的非涂布区4,该非涂布区4分布在涂覆层3之间,并以预定形状,例如图3所示,以孔状方式密布在发光源2表面,使发光源2的激化光源21可以由孔状非涂布区4照射出来,进而活化周边的光触媒材料31。该非涂布区4除了孔状外,还可以是线状、弯曲状、不规则状等预定形状与涂覆层3形成间隔、排列或交错、螺旋等方式设置,以达到均匀分布的目的。参阅图4所示,该孔状非涂布区4之间可设成连通状41;如图5所示,该非涂布区4的另一种设置状态为,光触媒材料31浮凸在发光源2表面,其间具有可透光的非涂布区4,且各非涂布区4之间也形成连通状41,并形成一厚度落差,使光触媒涂覆层3形成非光滑面。而非涂布区4的总面积以小于光触媒涂覆层3的总面积为佳,因非涂布区4的总面积如超过光触媒涂覆层3的总面积,则光触媒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降低,两者面积的理想比例是,非涂布区4占光触媒涂覆层3的1/4至1/8为最佳,这样在单位面积上,光触媒涂覆层3虽略有减少,但是3/4至7/8的光触媒涂覆层3却可以在激化光源21充分有效的紫外光波长照射下,增进使其离子化的效果,其比现有全部涂覆光触媒灯管的活化及杀菌效果更佳。
参阅图6、图7所示,当本发明配合在空气循环系统使用时,其表面会有空气流通过,由于该光触媒涂覆层3表面设有非涂布区4,形成非光滑表面,使得空气流通过时,会在表面形成缓流区,如此可增加空气与光触媒的接触时间,因而具有增进杀菌效能的作用。
前述光触媒材料为含有一种选自TiO2、ZnO、SnO2、SrTiO3、WO3、Bi2O3、Fe2O3所组成的氧化物,其中TiO2为最普遍使用的光触媒材料。
又,前述的发光源2可由灯管、灯泡、发光二极管中任一发光单元所构成,且灯管包括直线圆环形、L形等各种形状;灯泡包括圆形、螺旋状等形状。另,覆盖在前述发光单元外周的灯罩也属于发光源的一种,例如图8所示,即在由灯泡所构成的发光源2表面设有光触媒涂覆层3,而图9所示,在一内部装设有发光单元L的灯罩22表面涂布光触媒涂覆层3,这样都能使激化光源21由非涂布区4照射出来,进而活化周边光触媒材料31。
由于任一发光源2本身具有紫外光(UV),只是波长不同而已,因此只要激化光源21可以由非涂布区4照射出来,而紫外光波长介於200至800nm间即具有活化光触媒的效果;当然,如果该发光源2本身即是紫外光灯管、灯泡或发光二极管,则其由非涂布区4照射出来的紫外光(UV)波长,更可对光触媒产生良好的激化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触媒杀菌灯,其包括一发光源及涂覆在发光源表面的光触媒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触媒涂覆层设有可透光的非涂布区,该非涂布区分布在涂覆层之间,且非涂布区以孔状、线状、弯曲状、不规则状的形体均布在发光源表面,使激化光源可以照射出来,活化周边的光触媒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触媒材料浮凸设在发光源表面,与非涂布区之间形成一厚度落差,使光触媒涂覆层形成非光滑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非涂布区之间形成连通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涂布区的总面积小于光触媒涂覆层总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触媒材料为一种含有TiO2、ZnO、SnO2、SrTiO3、WO3、Bi2O3、Fe2O3所组成的氧化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为灯管、灯泡或发光二极管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为包括有罩盖在灯管、灯泡、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单元外周的灯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为具有紫外光的光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触媒杀菌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源的紫外光的波长介于200至800nm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触媒杀菌灯,其包括一发光源及涂覆在发光源表面的光触媒材料;光触媒涂覆层设有可透光的非涂布区,该非涂布区分布在涂覆层之间,且非涂布区以孔状、线状、弯曲状、不规则状的形体均布在发光源表面,使激化光源可以照射出来,活化周边的光触媒材料,其在发光源表面的光触媒上进行涂覆活化,并使流经光触媒表面的空气流速减缓,增加空气与光触媒接触时间,达到增强杀菌功效的目的。
文档编号B01D53/86GK1565675SQ0313037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8日
发明者徐福裕 申请人:徐福裕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