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锥浓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27173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深锥浓密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山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排料浓度可调节的深锥 浓密机。
背景技术
浓密机是广泛用于选矿领域的矿山设备,例如浓密机可以用于对选厂 尾砂浆进行浓缩。传统浓密机的直径一般大于其高度,例如直径可以达到
100米,而直径为10米,因此锥角较大。深锥浓密机一般直径小于其高度, 例如直径为ll米,高度为20米,因此,锥角较小,锥体比较深。
深锥浓密机将稀料浆浓縮成浓度更大的料浆后排出,然而,现有技术 中,深锥浓密机排出料的浓度不稳定,所述排料浓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由此,给后续排料的使用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需要解决深锥浓密机排 料浓度不稳定的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具有排料浓度调节功能且结构简单的 深锥浓密机。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深锥浓密机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上圆筒部,位于上圆筒部下面的锥体部,和位于锥体部下面的下圆筒部;搅拌装置,
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搅拌 装置旋转以便搅拌主体内的料浆;排料装置,所述排料装置的入口与所 述下圆筒部上的排料口相连通且排料装置用于从所述主体内排排料浆;和 浓度调节装置,所述浓度调节装置的入口与上圆筒部相连通且出口与排料 装置的入口相连通以便用上圆筒部内的稀料浆调节排放的料浆浓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排料装置包括底流泵,所述底流泵的入口与所述下圆筒部上的排 料口相连且出口与排料管相连;和驱动底流泵旋转的排料电机。 所述底流泵的入口和出口侧分别设置有阀。
所述排料口形成在下圆筒部的下部接近底端的位置或下圆筒部的底 面上。
所述排料管上设置有浓度计,用于检测排放的料浆的浓度并且将检测 到的浓度信号反馈给浓度调节装置以便控制浓度调节装置输送到排料装 置入口的稀料浆量。
所述排料管上设置有流量计。
所述浓度调节装置包括稀释泵和驱动稀释泵旋转的稀释电机,所述稀 释泵的入口与所述上圆筒部相连通且出口与底流泵的入口相连。
所述上圆筒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稀释泵的入口与所述通孔相连。
所述稀释泵的入口通过从所述主体的顶部伸入上圆筒部内的稀释管 相连。所述稀释泵的入口和出口侧分别设置有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深锥浓密机至少具有下列优点之一
根据本发明的深锥浓密机,能够调节排出的料浆的浓度,由此保证排 出的料浆浓度大体一致,为后续排料的使用带来有益的效果。
其次,根据本发明的深锥浓密机,调节排出的料浆浓度的调节料是使 用深锥浓密机上部的稀料浆,即,利用位于浓密机上部未浓縮的料浆,或 已经被浓縮但是浓度仍低于排出的料浆浓度的料桨,或它们的混合物来调 节排出的料浆的浓度,这些料浆中包含有比较细的颗粒。因此,通过稀释 泵可以将这些包含细颗粒的稀料浆与经过浓缩的料浆充分混合,进而增加 了浓缩效果;而且不需要单独设置稀释水源,节省了能源,并且结构简单。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 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和优点从
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 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深锥浓密机的示意图;和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深锥浓密机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 中自始至终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用于解释本发明,所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深锥浓密机100,如图1所示,
深锥浓密机100包括主体,搅拌装置6,驱动装置4,排料装置和浓度调 节装置。
深锥浓密机100的主体包括上圆筒部1,与上圆筒部1的底端相接的 锥体部2,和与锥体部2底端相接的下圆筒部3。虽然主体分为上述三个 部分,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部分可以是一体的。锥体部2的顶端 直径大于底端直径。
搅拌装置6设置在主体内,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设置在锥体部 2内,用于搅拌主体内的料浆,从而对料浆进行浓縮,搅拌装置6可以为 耙架。
如图l所示,驱动装置4可以设置在主体上方,用于驱动搅拌装置6, 具体而言,驱动装置4例如可以为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通过传动杆5与耙 架相连。
如图1所示,深锥浓密机100的排料装置包括底流泵8和驱动底流泵 8旋转的排料电机81。下圆筒部3的侧壁上靠近底端的位置处形成有排料 口 3a。底流泵8的入口与排料口 3a相连且出口与排料管14相连。底流泵 8的入口和出口侧分别设置有阀15和16。
浓度调节装置包括稀释泵7和驱动稀释泵旋转的稀释电机71,稀释泵 7的入口与上圆筒部1相连通且出口与底流泵8的入口相连。更具体而言, 稀释泵7通过稀释管13与上圆筒部1的内部相连通,可以在上圆筒部1 的侧壁上开设通孔la,稀释泵7的入口通过稀释管13与通孔la相连。稀释泵7的入口和出口侧可以分别设置有阀11和12。
由此,稀释泵7从上圆筒部1内将浓度低的稀料浆输送到底流泵8的 入口处,然后,稀料浆与从下圆筒部3排出的浓縮后的高浓度料浆在底流 泵8内混合后排出,从而调节了底流泵8排出的料浆的浓度,使得料浆浓 度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所谓稀料桨,是与从浓缩机主体的下部 排出的经过浓缩的高浓度料浆相比而言的,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浓缩机就是将低浓度的料浆浓縮成高浓度的料浆,浓縮机上部(例 如上圆筒部l内)的料浆的浓度要低于浓縮机下部排出的料浆的浓度,例 如来自选厂的尾砂桨浓度一般为25%,经过深锥浓密机浓缩后,料浆的浓 度变为大约75%,因此,稀料浆在本发明中是指浓缩上部的浓度较排出的 料浆浓度低的料浆。在本发明中,稀料浆可以是未被浓缩的料浆,或已经 被浓縮但是浓度仍低于排出的料浆浓度的料浆,也可以是料浆中的水,或 者它们的混合物。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深锥浓密机,排料管14上设置有浓度计9,
用于检测排放的料浆的浓度并且将检测到的浓度信号反馈给浓度调节装 置,例如浓度计检测的信号反馈给稀释电机71,进而控制稀释电机71的 转速,由此根据排料浓度控制稀释泵7输送到排料泵8的入口的稀料浆量。
进而,在排料管14上可以设置流量计,用于检测排放连接的流量, 流量计的检测信号也可以反馈给排料电机81,用于控制排料电机81的转 速,从而控制底流泵8的排放量。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深锥浓密机,与图1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排料口没有形成在下圆筒部3的侧 壁上,而是形成在下圆筒部3的底面上;另外,稀释管13也没有通过设 置在上圆筒部1上的通孔与上圆筒部1的内部相连通,而是稀释管13从 上圆筒部1的顶端开口延伸到上圆筒部1内。
图2所示实施例的深锥浓縮机的其他构成可以与图1所示深锥浓縮机 的构成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
进行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1、一种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上圆筒部,位于上圆筒部下面的锥体部,和位于锥体部下面的下圆筒部;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搅拌装置旋转以便搅拌主体内的料浆;排料装置,所述排料装置的入口与所述下圆筒部上的排料口相连通且排料装置用于从所述主体内排放料浆;和浓度调节装置,所述浓度调节装置的入口与上圆筒部相连通且出口与排料装置的入口相连通以便用上圆筒部内的稀料浆调节排放的料浆浓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装置 包括底流泵,所述底流泵的入口与所述下圆筒部上的排料口相连且出口与 排料管相连;和驱动底流泵旋转的排料电机。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流泵的 入口和出口侧分别设置有阀。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口形 成在下圆筒部的下部接近底端的位置或下圆筒部的底面上。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管上 设置有浓度计,用于检测排放的料浆的浓度并且将检测到的浓度信号反馈 给浓度调节装置以便控制浓度调节装置输送到排料装置入口的稀料浆量。
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料管上 设置有流量计。
7、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浓度调节 装置包括稀释泵和驱动稀释泵旋转的稀释电机,所述稀释泵的入口与所述 上圆筒部相连通且出口与底流泵的入口相连。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圆筒部 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稀释泵的入口与所述通孔相连。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泵的 入口通过从所述主体的顶部伸入上圆筒部内的稀释管相连。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深锥浓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泵的 入口和出口侧分别设置有阀。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深锥浓密机,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上圆筒部,位于上圆筒部下面的锥体部,和位于锥体部下面的下圆筒部;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设置在所述主体内;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搅拌装置旋转以便搅拌主体内的料浆;排料装置,所述排料装置的入口与所述下圆筒部上的排料口相连通且排料装置用于从所述主体内排放料浆;和浓度调节装置,所述浓度调节装置的入口与上圆筒部相连通且出口与排料装置的入口相连通以便用上圆筒部内的稀料浆调节排放的料浆浓度。本实用新型深锥浓密机能够调节排料浓度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文档编号B01D21/30GK201135793SQ200720187429
公开日2008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5日
发明者吉学文, 李云武, 袁群地, 良 谢, 逄铭璋 申请人: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