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浊降污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69730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浊降污澄清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高浊降污澄清池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水处理的设备,尤其是涉及对原水处理的澄清池的结构。
技术背景澄清池是水处理行业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全国各地运行着大量的澄清池,这些设 备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处理效果不理想,增加了后续设备和工艺的难度,使得整体工 艺流程达不到设计要求。如给水工程中澄清出水浊度过高,后续滤池负担太重,使得滤 池反冲频繁,不但滤后水不容易得到高质的清洁水,而且能耗加大。其次, 一般澄清池 处理原水浊度范围较小,对水量及温度变化敏感。以黄河水为例.夏季洪水期泥沙含量很大,有时浊度高达80000度,冬季浊度低只有100~200度,且7jC温很低。现有的澄清 池无法满足如此大的浊度变化.因此需在前级增加沉淀池,这对于大型水厂,日处理超 过10万MS是很有必要的。但集中处理长距离供水又会带来二次污染,且多次加压供水 带来水质不能保证等诸多问题。在低温低浊情况下,沉淀池基本没起到作用,因而造成浪费。现有的澄清池一般设 有机械搅拌及刮泥设备,这对于原水质适中(1000~3000度原水)有一定作用,对高浊度 原水需要频繁排泥.而机械排泥的刮泥速度不可能太快,因此导致泥渣淤积,底部排泥 不利,从而改变水流方向。中部水流短路未能形成悬浮泥渣层;所以对于浊度变化大的 澄清池设搅拌及刮泥设备反而是X寸澄清效果的降低。另外有澄清池主要处理对象以容易 沉淀的污染为主,而当今河流污染严重,有机物含量增高,单独以沉或单独以悬浮泥渣 过滤的方式处理就显不足。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曾申请了名称为"一种新型澄清池"的中国专利,其专 利号为99234893.5。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两个问题,1是重力排泥斗14的下部 即浓縮区III沉淀的泥沙分布面太宽,不集中,不利于底部泥沙的排出;2是当原水中污 染物较多,絮状物或微型泥沙含量大时,出水质量不高。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高含沙量原水澄清池。 该实用新型适合于高浊度及浊度变化范围大的原水,出水浊度低、减轻了后续工艺的负 担、无机械设备、运行费用低、能耗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浊降污澄清池,包括 有在池体(2)的上方设有集水槽(4),其下方与重力排泥斗(14)相连;在池体(2)内设有中筒(7) ,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的上部侧壁相连;在中筒(7)外周设有导水板(8);在导水板(8) 与池体(2)之间设有伞形板(9),导水板(8)的下边缘与伞形板(9)的下边缘水平设置或伸 出伞形扳(9),其主要特点在于重力排泥斗(14)的下部设有锥形泥沙分散体(11),其下边缘 设有环形排泥管(12)与底部排泥管(13)相连。中部沉淀区II沉淀的泥沙,通过重力排泥斗(14)的下部设有的锥形泥沙分散体(11),使泥沙均布分散在锥体的外侧,集中在浓缩区m中,由环形排泥管(12)与底部排泥管(13)将底部泥沙顺利的排出。所述的高浊降污澄清池,还包括有在池体(2)的上部、集水槽(4)的下方设有斜管(3)。 增加斜管的配置,由"浅池理论"可知,由于增加了出水与斜管壁的碰撞,可进一步提 高悬浮颗粒的去除率,提高出水水质。所述的高浊降污澄清池,还包括进水管(1)通过池体(2)和重力排泥斗(14)设于中筒(7) 与重力排泥斗(14)之间或设于中筒(7)内。所述的进水管(1)设于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 之间的侧壁上。所述的进水管(1)设于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之间的侧壁上。由于进水 管(1)的原水设在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之间,原水可将重力排泥斗14的上部即中部沉 淀区II充分搅动,大粒泥沙开始下沉,正在处理的水上升,进入中筒(7),与加药管(6) 的药充分溶解,在中筒(7)中大量的泥沙得到了较好的处理。所述的重力排泥斗(14)为上、下两个锥形相固接,其上部锥形的侧壁与水平线的夹 角P为55-65° 。所述的重力排泥斗(14)的底部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45-5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 本实用新型采用重力排泥斗使泥渣依靠重力下沉,可省去机械设备,使其能耗及 运行费用降低,并且排泥顺畅,可保证高浊时,大量泥沙由底部排除。2、 本实用新型在池体的上部、集水槽的下方设有斜管,增加了出水与斜管壁的碰撞, 可进一步提高悬浮颗粒的去除率,提高出水水质。3、 本实用新型的通过重力排泥斗的下部设有的锥形泥沙分散体,使泥沙均布分散在 锥体的外侧,集中在浓縮区III中,由环形排泥管与底部排泥管将底部泥沙顺利的排出。4、本实用新型原水可将重力排泥斗14的上部即中部沉淀区II充分搅动,在中筒(7) 中大量的泥沙得到了较好的处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进水管; 2、池体; 3、斜管; 4、集水槽; 5、排气管;6、加药管; 7、中筒; 8、导水板;9伞形板; 10、中部排泥管;11、泥沙均布分散体;12、环形排泥管;13、底部排泥管;14—重力排泥斗。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A-A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之最佳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l,见图l, 一种高浊降污澄清池,在池体2的上方设有集水槽4,其下方与 重力排泥斗14相连;在池体2内设有中筒7,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的上部侧壁相连;在中筒7外周设有导水板8;在导水板8与池体2之间设有伞形板9,导水板8的下边缘 与伞形板9的下边缘水平设置或伸出伞形扳9,重力排泥斗14的下部设有锥形泥沙分散 体ll,其下边缘设有环形排泥管12与底部排泥管13相连。在池体2的上部、集水槽4 的下方设有斜管3 。进水管1通过池体2和重力排泥斗14设于中筒7内。所述的重力排 泥斗14为上、下两个锥形相固接,其上部锥形的侧壁与水平线的夹角e为60° 。重力 排泥斗14的底部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45。。实施例2,见图l,图2, 一种高浊降污澄清池,进水管1通过池体2和重力排泥斗 14设于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之间的侧壁上。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设备实际运行中,池体2分成五个区域;其中中筒7内的上部为上部反应区I, 重力排泥斗14的上部为中部沉淀区II ,下部为浓縮区III,导水板8和伞形板9的下边缘 与池体2之间形成悬浮区IV,在导水板8和伞形板9之间为清水区V;在清水区V上部 设有集水槽4,在导水板8与重力排泥斗14之间设有排气管5,在浓縮区m的重力排泥 斗14上连有底部排泥管13,在悬浮区IV的池体2上连有中部排泥管10。所述的池体2 和重力排泥斗14可为钢结构,因而澄清池可作到小型而利于整体移动。除用于原水浊度 变化范围大的澄清处理外还可作污水澄清使用。
权利要求1.一种高浊降污澄清池,包括有在池体(2)的上方设有集水槽(4),其下方与重力排泥斗(14)相连;在池体(2)内设有中筒(7),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的上部侧壁相连;在中筒(7)外周设有导水板(8);在导水板(8)与池体(2)之间设有伞形板(9),导水板(8)的下边缘与伞形板(9)的下边缘水平设置或伸出伞形扳(9),其特征在于重力排泥斗(14)的下部设有锥形泥沙分散体(11),其下边缘设有环形排泥管(12)与底部排泥管(13)相连。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浊降污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在池体(2)的上部、集 水槽(4)的下方设有斜管(3)。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高浊降污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进水管(l)通过池 体(2)和重力排泥斗(14)设于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之间或设于中筒(7)内。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浊降污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进水管(1)设于中筒(7)与 重力排泥斗(14)之间的侧壁上。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浊降污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力排泥斗(14)为上、下 两个锥形相固接,其上部锥形的侧壁与水平线的夹角e为55-65° 。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浊降污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重力排泥斗(14)的底部与 水平线的夹角a为45-5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水处理的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对原水处理的高浊降污澄清池。包括有在池体(2)的上方设有集水槽(4),其下方与重力排泥斗(14)相连;在池体(2)内设有中筒(7),中筒(7)与重力排泥斗(14)的上部侧壁相连;在中筒(7)外周设有导水板(8);在导水板(8)与池体(2)之间设有伞形板(9),导水板(8)的下边缘与伞形板(9)的下边缘水平设置或伸出伞形扳(9),其特点在于重力排泥斗(14)的下部设有锥形泥沙分散体(11),其下边缘设有环形排泥管(12)与底部排泥管(13)相连。其采用重力排泥斗使泥渣依靠重力下沉,排泥顺畅,可保证高浊时,大量泥沙由底部排除,适合于高浊度及浊度变化范围大的原水,出水浊度低、减轻了后续工艺的负担、无机械设备、运行费用低、能耗低。
文档编号B01D21/02GK201168466SQ200820028829
公开日2008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2日
发明者张文华, 刚 王, 邢秀兰, 高丽娟 申请人: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