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气体离析的液烃井的流体均质器系统及使这些井生产的液体均质化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80501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用于气体离析的液烃井的流体均质器系统及使这些井生产的液体均质化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要求于2014年2月20日提交的14/185,499号美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背景技术: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使具有气栓的油井生产的流体均质化的系统和方法,目的是改善所述井的流动特性。

2.现有技术描述

在具有气顶的长水平液体井中,气体可能涌入井筒。当气体沿水平长度行进时,气体往往会从液体中离析并向上迁移,聚集和形成通常被称为气栓的高压气泡。当所述井在踵部竖直转向并继续向上至地面时,离析的气体将具有在液体介质中形成大气栓的趋势并具有因栓塞流而压井和扰乱地面设施及有关系统的可能危险。

水平井

在长水平井中,流体流具有离析的趋势,较轻的流体和气体向水平井眼的顶部漂移,而较重的液体则向底部沉降。在所述井的踵部,气体和液体可以显著离析,使得离析的气体可能呈栓塞的形状,并在流体上升时造成失衡,从而可能压井而不能自然流动。于是可能需要修复所述井以便重启所述井。此外,穿过地面设备的气栓可扰乱地面设施和相关系统,使得难以有效地处理所述井生产的液烃。

各种用于在这些井的井下将气体从产出流体中分离出来的配置是公知的。例如,5,431,228号美国专利涉及一种用于井的井下气液分离器,其中气体通过成形折流板从产出液体中分离,所述成形折流板设置在所述井中、在生产油管柱的远端与气体和液体进入井筒的位置之间。气体和液体然后经由分开的流道被引导到地面上。

5,482,117号美国专利涉及一种气液分离器,其与井下马达驱动泵特别是电动马达驱动潜油泵结合使用。折流板设置在管状壳体中,用于将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虽然这些现有系统试图在井下将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但是与气栓有关的问题却继续阻碍在这些含有气栓的井中的生产。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这些含气栓的井(特别地其中气栓至少部分地归因于一个或多个与主竖直井眼连通的水平井眼、或接近水平的井眼的存在)的产出流体均质化的方法和系统。同时公开了一种用于使这些井的产出流体均质化的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在以下描述中,表述“上游”指的是朝着所述井的井下位置的方向,表述“下游”指的是朝着更接近地面的位置的方向。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改善这些气栓井中的流动特性的系统和方法。特别地,本发明的方法被动地将栓塞的气体从井下流体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然后将气体部分重新引导至呈环域形状的保持位置,在那里分离的气体以受控的方法在下游位置处重新注入液柱中,目的是改善产出流体的均质性和流动特性。气泡的注射为产出液体提供了附加的升力,同时改善了流动性能并降低了“压井”的危险。该程序防止扰乱地面设施,并使流速增大超过栓塞流状态的流速。

本发明的系统首先由从井下流体流中分离栓塞或离析气体的构件组成,然后收集离析后的气体,然后提供受控构件用于将气体回注到液流中,使得所注气体更均匀和均质地分布在整个液体中,从而改善液/气介质的流动特性。

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由以下组成:首先提供一种被动式井下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位于所述井的竖直段中、在最上的水平井筒的踵部附近。井筒产出流体将流入套管中并沿着套管向上流动,直到流体到达气/液分离装置,所述气/液分离装置位于产油管柱的底部处,且与套管一起限定环域。气/液分离装置如此构造和配置,以使液体继续通过生产流管向上流动,而大部分气体蓄积在由流管和套管限定的环域内。

尽管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气/液分离装置位于所述井的竖直段中、在最上的水平井筒的踵部附近,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还可构思成将气/液分离器装置安置在井的水平段中。

如所指出的那样,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井的竖直段设置有适宜的油井套管,其经踵部与水平井筒连通。环形段或环域被限定在生产管与油井套管之间,环形密封装置位于踵部上方。气/液分离装置可位于所述井的水平段,其中类似的环形段将由井筒和生产油管限定。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在管柱的端部处位于油井套管的选定段中,以便在将大多数分离的气体部分引导到相关的环形段(气体部分被保持在那里并被允许向上起升)中之前将离析的气体部分从液体部分中被动地分离出来。

当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位于竖直井筒中时,气体在环域中向上升起。在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位于水平井筒中的情况下,环域中的气体朝着竖直井筒和地面向下游移动。

然后环形段中的分离的气体部分优选地以受控的计量过的量分散回生产油管中,从而导致将微细气泡引入产出流体中,在那里其向上流动。

气/液分离装置可为若干替代配置中的任何一种。一种这类优选的气体分离装置可以呈设置在油管的竖直段中的竖直定向的螺旋形折流板的形式。

分离装置能够呈竖直流管的形式,所述竖直流管位于套管内并设置有一系列迂曲的孔,所述孔连通于环域与油管之间,所述孔配置为使得流体能够进入油管,同时使气体介质在环域中上升,在那里气体介质通过注射或其它方式以受控的方式被最终重新引入产出流体中。

在生产管柱的底部,流体(液体和气体二者)所处的压力为P气/液。如所指出的那样,一种这类气/液分离装置包括适宜的机构,即螺旋形装置、或具有一系列迂曲路径的流管,所述路径将气栓从液体中剥离。本文描述的替代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中的任何一种可用于使气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气体将在井筒的环域中上升,且气体将被困在环形密封装置(比如位于气/液分离装置与套管之间的封隔器)的下方。环域中气体的压力P将非常接近气/液分离装置中的压力P气/液。在这种环境下,环域中的任何与分离气体混合的液体将从环域重新引到生产流管中,然后在生产管柱中以最终均质的气/液混合物继续自然地流到地面。

气/液分离装置中的液体的压头随其上升到地面而减小,如将在下文进一步详述的,根据伯努利方程,这主要是由于静压头的变化。正如所指出的那样,在从气/液分离装置的中央部分向上的预定竖直距离处,P大于P,即P>P。因此,在环形密封装置下方的环域中的气体所处压力大于同一深度处的液体的压力。结果,环域中的气体将被引导通过气体升举阀或等效受控的气体注射装置,并以分散的微细气泡的形式注入产液流中。注射装置使得气体能够从环域单向流到气/液分离装置的油管,优选地以受控方式或以计量的速率来实现,其中P>P

本发明还设想,如果过多气体在本发明方法的气/液分离步骤中产生,则其可能在重新注射期间压井。因此,过量气体可用位于最上的环形封隔器中的或至少与其接近的独立排气阀排放到地面。

还设想,在某些条件下,任选的压缩机可堆积在气/液分离装置与环形封隔器之间的环域中。由此在必要时压缩机可将附加压力提供给位于环域中的分离气体,以便协助气体重新进入生产油管。此外,必要时电动潜油泵(“ESP”)可位于生产流管中、在重新注入微细气泡的位置下方或至少与其接近,以便辅助产出流体流动。

本发明的系统和方法不但可消除气栓(其经常抑制油井生产),而且还经由注射装置将气体重新引入到上游流中,从而减小所述流中的静压头,同时将额外的升力提供给所述井的产出物。

包含进任意适宜的被动方法以便将气体从井下液体中分离出来仍处于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伯努利原理

本发明依赖于伯努利原理的应用,如下所述。

伯努利原理源于能量守恒原理,伯努利原理指出,在稳态流动中,沿着流线,流体中所有形式的机械能的总和在所述流线上的所有位置处都是相同的。这要求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因此,

<mrow> <msub> <mi>Z</mi> <mn>1</mn> </msub> <mo>+</mo> <mfrac> <msub> <mi>P</mi> <mn>1</mn> </msub> <msub> <mi>&rho;</mi> <mn>1</mn> </msub> </mfrac> <mo>+</mo> <mfrac> <msub> <mi>v</mi> <mn>1</mn> </msub> <mrow> <mn>2</mn> <mi>g</mi> </mrow> </mfrac> <mo>=</mo> <msub> <mi>Z</mi> <mn>2</mn> </msub> <mo>+</mo> <mfrac> <msub> <mi>P</mi> <mn>2</mn> </msub> <msub> <mi>&rho;</mi> <mn>2</mn> </msub> </mfrac> <mo>+</mo> <mfrac> <msub> <mi>v</mi> <mn>2</mn> </msub> <mrow> <mn>2</mn> <mi>g</mi> </mrow> </mfrac> <mo>+</mo> <msub> <mi>H</mi> <mn>1</mn> </msub> <mo>;</mo> </mrow>

式中,趋于0,式中:

Z1是在上游位置1处的潜在静压头(英尺)

Z2是在下游位置2处的潜在静压头(英尺)

P1是在上游位置1处的压力(磅/平方英尺)

P2是在下游位置2处的压力(磅/平方英尺)

ρ1是在上游位置1处的密度(磅/立方英尺)

ρ2是在下游位置2处的密度(磅/立方英尺)

v1是在上游位置1处的流速(英尺/秒)

v2是在下游位置2处的流速(英尺/秒)

g是重力常数(32.2英尺/平方秒)

HL是由于流动所致的静压头损失(英尺)(即,因管壁摩擦所致的从位置1到2的压力损失),从而:

P1-2=Z2-1+HL×ρ1-2

特别地,从上面的方程可看出,位置1与2之间的压力差等于海拔/高度的改变加上摩擦损失乘以密度的变化。

替代地,所述方程可以书写如下:

P1-2=Z2-1+HL1-2

因此,流体压力将由于竖直段中流体高度的变化以及流动期间由摩擦引起的压头损失而减小。环域中的气体将保持在气体分离位置和环形封隔器下方处的类似压力。

以水为例的液体压力和高度

以水为例,水的压力每英尺增大约0.433psi。对于向大气敞开的管中的100英尺的竖直距离来说,在管的底部处的流体静压约为43.3psi。另一方面,气体可被视为在100英尺的整个距离内具有相同的压力。因此,如果在压力为43.3psi的100英尺的管道的底部将气体除去,则气体理论上在管道的顶部处具有相同的43.3psi的压力。因此,在管道的顶部处所含气体将处于43.3psi,而在管道的顶部的液体将处于0psi。因此,管道中气体会从环域的高压区流到低压液体区。液体的速度在所述两个位置处不变。

附图说明

图1是竖直井眼的正剖视图,其部分地下了套管,并与水平井眼连通,水平井眼在井的踵部与下了套管的竖直井眼结合,其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用于将气栓破碎成多个较小气泡,并用于将气泡重新引入产出流中,在那里这些气泡将均质性和上升助力提供给所述流;

图1A是沿图1的线1A-1A所取的剖视图;

图2是类似于图1的下了套管的井眼的竖直段的下部的剖视图,包含了根据本发明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的替代实施例,用于消除气栓和改善上游的流体流动,所示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呈流管的形状,其在最下端处被堵塞并设有多个用于液体进入流管的迂曲路径,同时使得气栓能够被剥离出来并沿着环域向上运动;

图3是沿着图2的线3-3所取的剖视图;

图4是类似于图2和3的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下部的放大剖视图,其包含了流管,流管在最下部远端处由整体式底壁封闭,并包括内部折流板系统,所述内部折流板系统产生用于分离气栓和将气栓破碎成小气泡的迂曲路径;

图5是类似于前面附图的井筒的正剖视图,其示出了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其中图1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位于水平井眼中;

图6是类似于前面附图的井筒的正剖视图,其示出了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其中图2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位于水平井眼中;而

图7是示出了液体和气体的压力与井深的关系的曲线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单位为英尺。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看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构成的系统10。根据本实施例,系统10安装在井的竖直井筒12中,井筒12衬垫有套管14。

系统10包括呈流管18的形状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16,其位于所述井的踵部20上方,所述踵部20将竖直井筒12与大体上水平的井眼22连接。

如图所示,来自水平井眼22的流体流38(即,液体、气栓和水)到达踵部20,并在竖直套管中向上升,在那里流体流遭遇流管18。在此位置,流体进入竖直流管18,并沿着由螺旋折流板24限定的螺旋路径向上行进。

图1的系统包括优选形式的气/液分离装置16,其呈螺旋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24的形式,螺旋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位于流管18中并限定气/液混合物从水平井眼22上升所用的螺旋路径。折流板24的螺旋形路径倾向于通过施加在液体上的离心力将气栓26从液体介质中分离,所述力使得随着混合物上升且速度增加液体部分从折流板24的中心径向向外迁移。较轻的气体部分将保持为更接近中心,并通过孔30进入中央气体管28,以便被引导到限定在流管18与套管14之间的环域32中。在折流板24的中心的气体部分可以包括在混合物中相对较少的液体部分。

如所指出的那样,当气/液混合物沿气/液分离折流板24的螺旋路径上升时,较重的液体部分沿着螺旋路径向外迁移,气体部分则进入位于螺旋折流板24的中心的孔30,并被引导到环域32中。

环形封隔器34设有排气阀36,排气阀适于在过量气体产生和蓄积在环域32中而形成高压区域时将过量气体排到大气中。

特别地,如从附图可看出的那样,液体将进入环域32;但是因大“沉降区”而减小的流速将使得液体和气体因密度差而分离。分离的液体将被引导到管中,气体将保留在环域中,其被俘获在封隔器下方直到重新注入所述管。

可以理解的是,沿螺旋路径向上行进时液体的连续旋转路径与流体在它们向上升起时逐渐加速的组合将导致较重的液体(即油和水)径向向外迁移而大量气相保留在更靠近中心处,如箭头23所示。同时,通过螺旋路径的作用,气栓26将被破碎成更小的气泡,气泡通过一个或多个入口孔30进入中央气流管28。

此后,如所指出的那样,液相的油(有时与水结合)将向上行进到生产流管18中,而呈相对较小气泡的形式的气相将向上迁移,或必要时借助压缩机44升起,然后行进到注射装置40,所述注射装置使得气体能够优选地以受控方式从环域32单向流入生产流管18中,在那里气体以分散和均匀的方式与液相混合。在流管18中,可选的电潜油泵42也可安装在流管18中,如图1中的假想线所示,以便在需要时通过井中的现行条件辅助产出流体朝着地面向上运动。

环形封隔器34将容纳由分散的栓塞形成的主要为气体的介质,直到压力超过安全阀36的预设压力。如果超过了预设压力,则安全阀36将使得气体介质能够逃逸到环域中并上升到地面,如以假想线示出的箭头35所示的那样。

在图1中,如图所示,注射装置44定位在环域32中、并布置为与生产流管18连通,以使离开中央气流管28的气体可被引导到环域32中,然后以受控的方式和较细气泡的形式在封隔器34正下方的升高位置处进入生产流管18中。其后,合并的微细气泡和产液混合物被允许流到封隔器34上方的升高位置并向上行进到在地面处的井口。

正如所指出的那样,视所述井的具体特征和条件而定,可选压缩机44可如图1所示地那样位于环域32中,以便协助经由孔30离开中央气管28和进入环域32的主要为气体的介质向上运动。压缩机44包括人为提升系统,所述人为提升系统电力驱动多级离心推进器,以便增压并由此提升来自环域32的主要为气体的介质。压缩机44可由地面提供的电力带动。视环境和完井条件而定,压缩机可为若干形式中的任何一种。

使气栓分散成大多数很微细的气体颗粒、然后将它们重新引入到主要为液相的产出流体中的步骤增加了产出流体流的流速并保持了所述井的连续运行特性。

还注意到的是,由可选的压缩机44提供的协助可促进现在分散的气体介质更好地与主要为液体的液体在生产流管18中合并。

如图1所示,电动潜油泵42可任选地定位在生产流管18中、在压缩机44的上方,以便为流管18中的主要为液体的介质提供人为提升。

在图1中,生产流管18在管口45处敞开以便如箭头46所示接收流体。

在图1中,在流管18的管口45处的流体(液体和气体二者)通常处于第一压力,表示为P气/液。如图1所示,一旦液体和气栓流进入流管18和气/液分离装置16,则通过气体穿过螺旋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24的路径来使得气体从液体中分离,气体将在井筒的环域32中上升且气体将最终被困在环域内、在环形密封装置(比如封隔器34或类似物)的下方。

由于在借助注射装置40重新进入流管18之前环域32中气体的压力P大于流管18中的液体压力P,因此环域32中的任何相对少量的液体将从环域32被重新导入流管18中,然后与产出流一道在流管18中朝着地面在流管18内自然流动。

当液体在流管18中上升时,静压力将主要因高度的变化而减小。如所指出的那样,在油管柱的各个位置的液体的压力将不同,上部位置将具有比更深位置更低的压力,如将在下文以水为例所解释的那样。

再次参看图1,在流管18的管口44之上的预定竖直距离处,P将大于P。在这个位置处,在环域32中的、封隔器34下面的主气流所处压力将高于流管18中的介质(其主要由液体组成)的压力。气体然后将经由用于注入的受控的气体注射装置40被引导到液流中。正如所指出的那样,气体注射装置40将控制如图1中的箭头46示意性地所示的将气体注入到流管18中的速率。

气体注射装置40是在气体升举系统中使用的阀,所述气体升举系统以受控的方式控制升举的气体进入产油管导管中的流量。气体注射装置40(其可呈注射阀的形式)位于气体升举工作筒48中,其也在油管环域32中提供与供气的连通。气体升举工作筒48是安装在油管柱中的装置并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气体注射装置40的操作由环域的油管中的预置敞开压力和闭合压力来确定,视具体应用而定。

气体升举注射装置40或其它适宜的气体注射受控计量装置或喷嘴优选地能够以一定方式将具体控制的计量过的气体流注入流管18中的液流中,以便在液流中产生分散的微细气泡。特别地,气体注射装置40使得气体能够从环域32的高压区单向流入流管18中,如前面所解释的那样,这是由于在提升的位置处P大于P的事实所致。任何与环域32中的气体混合的相对少量的液体将通过气体注射装置40自然地流回流管18。注射装置40优选地将被布置成将气体重新注入油管,其速率与气体通过气/液分离装置16的被动气体分离过程从液/气流中剥离出来的速率相同。

排气装置(比如排气阀36)优选地位于封隔器34内,以便在过量气体产生和蓄积于环域32而形成高压区时将该过量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因此,如果气体重新注入的速度不同于其被剥离的速度,则气体将填充环域32直到其达到剥离压力。被动式气/液分离系统将不再剥离气体;气体会与液体一起留在溶液中并将被注入到油管中。

第二实施例

现在参看图2-3,示出了本发明系统的替代实施例100,其包括呈流管116形式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102。井筒112衬垫有套管114,其中流管116被定位成与套管114一起形成环域118,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流管116在其最下端处由塞子120封闭。在原理上,图2和3的实施例的操作与前面的实施例不同,但目标和结果相似。流管116中的迂曲的孔124如图所示接收含气栓128的液体126并将其引导到流管116中,而大部分气体介质则被允许通过孔124向上移动到环域118中。流管116包括中央分离器折流板130,用于进一步协助并引导液体介质,中央折流板130由圆形折流板132所围绕,如图2和3所示。大部分气栓128在通过迂曲的孔124进入流管116时被破碎化,迂曲的孔124如图所示进行配置,以便促使液体组分进入圆形折流板132,如箭头134示意性所示。气体介质被“促使”朝着环域118向上和向外运动(如箭头136示意性所示),而主要为液体的流体则由箭头137示出。

图3是沿图2的线3-3所取的剖视图,由箭头136示出了气体介质(其以前呈气栓128的形式)通过迂曲孔124逸入环域118。特别地,受控的气体注射装置138位于压缩机140上方和封隔器142下方,封隔器设置有排气阀144,如图1和2的实施例中那样。

在所有其它方面,图2和3的实施例的最上层结构和操作与前面实施例的操作相同。

第三实施例

现在参看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替代实施例200的最下部的放大剖视图,其中来自井的水平井眼的流体进入管210,管210在其最下端处由一体形成的底板212封闭,流管210包括孔214,孔214产生相应的迂曲路径(如箭头216所示),用于将气体从液体中分离。此路径使气栓在进入在流管210与套管220之间形成的环域218时破碎并从液体中剥离。因此,气体从液/气混合物中剥离,然后被允许蓄积在环域218中,在那里气体在最上端处被重新注入流管210(在图4中未示出),方式与前面实施例所述的方式相同。

在所有其他方面,图4的实施例的操作和其余结构与功能与前面的实施例相同。

第四实施例

现在参看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替代实施例300,其中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324位于井的水平井眼中。图5的系统在大多数方面类似于图1和2的气/液分离装置系统,除了其位于水平井眼中之外。

完井系统300包括竖直井眼310,竖直井眼设置有竖直套管312,套管围绕生产流管314以便形成环域316。

水平井眼322被示意性地描绘为在踵部320处与竖直井眼310连结。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324位于水平井眼中,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324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在图1和2中示出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相同,包括螺旋形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326,所述螺旋形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被安置和适配成接收通过水平井眼322从所述井产出的含气栓的流体,如箭头328和栓塞330所示。

由箭头328所示的含栓塞的流体进入气/液分离装置324的口部334,并向下游行进以便在将气栓破碎成多个相对较小的气泡时被动地将气体组分从液体组分中分离。

如在图1和2的系统中那样,气栓破碎成更小的气泡并离开流管336。此后,主要为气体的介质必要时由压缩机339协助,然后经由受控的注射装置338被注入到竖直流管中,主要为气体的介质在竖直流管中与流过螺旋形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326的主要为液体的介质混合,如图1和2中所公开的系统中那样。

现在均匀的液/气混合物在电动潜油泵(表示为“ESP”)340的协助下流动,然后流到竖直流管314,在那里混合物向上行进通过地面,如箭头342所示。

在所有其他方面,本实施例的操作与前述实施例相同。

第五实施例

现在参看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又一替代实施例400,其中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410位于所述井的水平井眼中。此系统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410类似于图2、3和6的系统。

系统400包括竖直井眼412,竖直井眼设置有竖直套管414,竖直套管围绕生产流管415以便形成环域416。

水平井眼422被示意性地描绘为在踵部420处与竖直井眼414连结。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410位于水平井眼422中,所述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410在结构上和功能上与在图2、3和5中示出的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相同,其包括流管426,流管426包含由圆形折流板430包围的中央折流板428。

如结合图2和3的实施例所描述的那样,含栓塞的流体从所述井行进通过水平井眼422,如箭头432示意性所示。当流体流过水平井眼422时,气栓431被致使穿过一系列迂曲路径,在那里气栓因为栓塞被分散而被分成多个较小的气泡。大多为气体的介质然后朝环域434和朝压缩机436迁移,然后由注射装置435在受控条件下注入流管426,在那里产生液体与相对较小的气泡的均质混合物438。

环形封隔器密封件440位于环域中并且包括释放排气阀442,其允许在环域434中的压力上升超过预定的值时释放主要为气体的介质。

然后,最终的均质混合物以箭头438所示被引导到地面。

在所有其他方面,图6所示的被动式气/液分离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图2和3的相应系统相同。

图7是示出了液体和气体的压力与井深的关系的曲线图,对于图1-6的实施例来说,单位为英尺。特别地,在曲线图中示出了在分别标为“上游位置1”和“下游位置2”的两个不同深度位置处的液体和气体的情况。

附图标记表

10 系统 图1,图1A

12 竖直井筒 图1,图1A

14 套管 图1,图1A

16 气/液分离装置 图1,图1A

18 流管 图1,图1A

20 踵部 图1,图1A

22 水平井眼 图1

23 箭头 图1

24 螺旋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 图1,图1A

26 气栓 图1,图1A

28 中央气流管 图1,图1A

30 气管28中的孔 图1

32 井筒环域 图1,图1A

34 环形封隔器 图1

35 箭头 图1

36 排气阀 图1

38 流体流(即液体、气栓和水) 图1

40 气体注射装置 图1,图1A

42 可选的电动潜油泵 图1

44 压缩机 图1

45 流管18的管口 图1

46 示出流体流的箭头 图1

47 示出气体流的箭头 图1,图1A

48 气体升举工作筒 图1

100 替代实施例 图2,3

102 气/液分离装置 图2,3

112 井筒 图2,3

114 套管 图2,3

116 流管 图2,3

118 环域 图2,3

120 堵塞器 图2,3

124 迂曲孔 图2,3

126 液流 图2

128 气栓 图2

130 中央分离器折流板 图2

132 圆形折流板 图2

134 示出流体流的箭头 图2

136 示出气体流的箭头 图2

137 液流 图2

138 气体注射装置 图2

140 压缩机 图2

142 封隔器 图2

144 排气阀 图2

200 另一替代实施例 图4

210 流管 图4

212 流管的底板 图4

214 流管中的孔 图4

216 示出气体流的箭头 图4

218 环域 图4

220 套管 图4

300 替代实施例/系统 图5

310 竖直井眼 图5

312 竖直套管 图5

314 竖直生产流管 图5

316 环域 图5

318 封隔器密封件 图5

320 踵部 图5

322 水平井眼 图5

324 气/液分离装置 图5

326 螺旋形折流板或螺旋输送器 图5

328 箭头 图5

330 栓塞 图5

334 气/液分离装置的口部 图5

336 流管 图5

338 压缩机 图5

339 气体注射装置 图5

340 电动潜油泵(“ESP”) 图5

342 示出均质流体流的箭头 图5

400 替代实施例-系统 图6

410 被动式气/液分离装置 图6

412 竖直井眼 图6

414 竖直套管 图6

415 竖直流管 图6

416 环域 图6

418 可选的封隔器密封件 图6

420 踵部 图6

422 水平井眼 图6

426 水平流管 图6

428 中央折流板 图6

430 圆形折流板 图6

431 气栓 图6

432 示出了来自井的流体的箭头 图6

434 环域 图6

435 注射装置 图6

436 压缩机 图6

438 示出了均质混合物的箭头 图6

440 封隔器密封件 图6

442 释放排气阀 图6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