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6638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研磨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



背景技术:

研磨机在现在的工业生产中被广泛的使用,其中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在研磨物料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会导致机器的温度升高,这样不仅会降低机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的寿命,过高的温度还会影响研磨的物料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包括,机架、安装在机架上的驱动装置及安装在机架上的前辊、中辊和后辊,所述前辊上安装有出料斗,所述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还包括有一循环水降温系统,所述循环水降温系统包括依次联通的设置在机架内部的第一水道、绕后辊中轴线且在后辊内部螺旋设置的第二水道、绕中辊中轴线且在中辊内部螺旋设置的第三水道、绕前辊中轴线且在前辊内部螺旋设置的第四水道以及设置在机架内部的第五水道。

优选地,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水道连接的进水管,还设置有与第五水道连接的出水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水道与第二水道,第二水道与第三水道、第三水道与第四水道、第四水道与第五水道均通过软管进行连接。

优选地,所述后辊、中辊、前辊中的水道有两个,并且两个水道并行排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设置有循环的降温管道,通过向管道中注入冷水带走热量的方式给机器降温,所述循环管道贯穿于机架及后辊、中辊、前辊,降温充分,有利于保持机器使用性能和增加机器的使用寿命,并且能够避免温度过高而对研磨的物料的性能的影响;

2、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的棍筒中的水道采用螺旋式的结构,这样可以加大水道与三辊的接触面积,降温效果更好;

3、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中的辊筒中的螺旋设置的管道为并列设置的两条管道,这样可以使降温的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辊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机架;

2、后辊;

3、中辊;

4、前辊;

5、驱动装置;

6、进水管;

7、出水管;

8、出料斗;

9、第二水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包括,机架1、安装在机架1上的驱动装置5及安装在机架1上的前辊2、中辊3和后辊4,所述前辊4上安装有出料斗8,所述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还包括有一循环水降温系统,所述循环水降温系统包括依次联通的设置在机架1内部的第一水道、绕后辊2中轴线且在后辊2内部螺旋设置的第二水道9、绕中辊3中轴线且在中辊3内部螺旋设置的第三水道、绕前辊4中轴线且在前辊4内部螺旋设置的第四水道以及设置在机架1内部的第五水道。

进一步地,所述机架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水道连接的进水管6,还设置有与第五水道连接的出水管7。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水道与第二水道9,第二水道9与第三水道、第三水道与第四水道、第四水道与第五水道均通过软管进行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后辊2、中辊3、前辊4中的水道有两个,并且两个水道并行排列(如图2所示)。

所述循环水降温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将冷水注入进水管6中,水流经过设置在机架1内部的第一水道后通过第一水道与第二水道9连接的软管进入第二水道9,然后经过第二水道9与第三水道连接处的软管进入第三水道,然后通过第三水道与第四水道间连接的软管进入第四水道,然后通过第五水道与第四水道连接的软管流入第五水道,最后从出水管7中流出。这样出水管7流出的热水经降温成冷水后再次注入进水管6,依此循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循环水降温系统的三辊研磨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和方法,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