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片石墨再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1496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鳞片石墨再磨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墨选矿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墨矿再磨设备,尤指一种鳞片石墨的再磨机。



背景技术:

现有行业中应用的石墨再磨机通常有溢流型球磨机、溢流型棒磨机和搅拌磨机,这三种磨机均是通过磨矿介质磨石墨精矿,达到使石墨与矿石分离的目的。但上述这三种现有的磨机在长期使用中发现存在以下不足:

一、在磨矿的过程中,为了将石墨与脉石分离,现有技术采用介质对石墨和脉石的嵌合物进行诸如砸碎、冲击、挤压、撕裂、研磨的分离,因此将会对石墨的鳞片产生破坏,造成鳞片石墨的片径变小,从而降低了鳞片石墨的价值;

二、因为采用的是介质磨矿的方式,而在磨矿的过程中欲使介质发生运动需要消耗较大能耗,因此不利于节能。

综上,如何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便成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鳞片石墨再磨机,其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会减小鳞片石墨的片径,降低鳞片石墨价值,以及能耗大、无用能耗多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鳞片石墨再磨机,

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筒体,该筒体的侧壁下方开设有一入料口,筒体的侧壁上方开设有一出料口;

所述筒体内于筒体横截面的几何中心设有一竖直的转动轴,该转动轴由设于所述筒体顶部或底部的一驱动装置驱动旋转;

所述转动轴上从上至下设有至少一组搓磨机构,所述搓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搓磨结构,该搓磨结构包括磨块和连杆,该连杆水平设置,连杆的头部与所述磨块活动定位,连杆的尾部与所述转动轴固定;

其中,所述磨块具有一弧状搓磨面,该弧状搓磨面对应所述筒体的内壁设置,在转动轴旋转状态下连杆带动磨块的弧状搓磨面贴合于筒体内壁旋转搓磨。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1.上述方案中,通过下方入料的方式,可以使矿浆完全填充筒体,以便于转动轴对矿浆进行充分的搅拌,进而便于磨块对矿浆进行充分的水平搓磨。

2.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可以设在筒体顶部,也可以设在筒体底部,设在顶部的好处在于可以降低筒体密封性的要求,也便于检修。

3.上述方案中,所述活动定位包含两种设置方式:一、所述磨块与连杆的头部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点偏置于磨块重心的一侧;二、所述磨块通过一连接件与所述连杆的头部在筒体径向滑动连接;

无论是采用哪种活动定位的方式,其目的均是为实现当所述转动轴带动所述连杆在水平方向进行旋转时,所述磨块能够因为离心力而弹性贴附于所述筒体的内壁,既不影响矿浆进入磨块和筒体内壁之间的缝隙,又能保证对矿浆进行有效地水平搓磨;而借此水平搓磨的设计,则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鳞片石墨的破坏,最终产品鳞片石墨的片径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活动定位的设计,使得磨块具有磨损补偿的效果,即,长时间使用之后,即使磨块的弧状搓磨面有磨损,也会在工作时藉由离心力保持对所述筒体内壁的贴合,保证了搓磨的可靠性,还能减少检修和更换零件的频率,同时降低了维护成本和零件成本。

4.上述方案中,所述驱动装置具体为一电机,该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动轴传动连接。具体的,所述电机通过一减速机带动一第一传动轮,该第一传动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一第二传动轮,该第二转动轮的转轴通过一轴承座与所述转动轴同轴连接。所述电机的转速可调,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矿浆中石墨含量的不同,根据摩擦系数的要求调节电机转速。

5.上述方案中,所述搓磨机构设有多组,各所述搓磨机构在所述转动轴上由上至下依次排列。所述搓磨机构的数量由转动轴的长度,即筒体的高度决定,理论上来说,搓磨机构的数量越多,搓磨的效果越好。

6.上述方案中,所述搓磨结构包括多个磨块,各所述磨块沿所述转动轴的周向均匀布置。所述磨块的数量由各磨块的水平长度以及工作的需求共同决定,理论上来说,磨块的数量越多,搓磨的效果越好。

而通过将各磨块在同一水平面均匀布置的设计,可以使所述转动轴在转动时达到动平衡,进而能够将转动轴的长度做得更长。

7.上述方案中,所述磨块的弧状搓磨面上设有一第一引导槽,该第一引导槽的前端朝向所述磨块位移的方向开设,第一引导槽的后端中止于所述弧状搓磨面的中部,以此在工作状态下引导矿浆进入弧状搓磨面与筒体内壁之间的缝隙,对搓磨效果产生积极的帮助,进一步地保证了鳞片石墨的片径最大化。

8.上述方案中,所述磨块的弧状搓磨面上还设有一第二引导槽,该第二引导槽与所述第一引导槽交叉且连通设置。借此设计,矿浆能够更有效地被引导进入磨块和筒体内壁之间的缝隙。

9.上述方案中,通过所述筒体以及所述转动轴的竖直设置形态,可以在转动轴旋转后,将所述筒体内的矿浆形成V形漩涡,即筒体中部的矿浆由离心力的作用被抛至呈贴合筒体内壁的状态,并且矿浆中越是质量大的成分越是贴合筒体的内壁,正好利于所述磨块对其进行水平搓磨。相比卧式设计,该竖直设置可使得搓磨效果更加充分、效率更高。

10.上述方案中,所述转动轴的底端还连设有一叶轮,在工作状态下,该叶轮迫使矿浆从所述筒体的中心朝向内壁流动。借此设计,尤其在所述转动轴低转速的状态下,可以辅助矿浆在所述筒体内形成V形漩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鳞片石墨再磨机,其筒体上具有一下方入料口及一上方出料口,筒体内设有一竖直转动轴,该转动轴上设有至少一组搓磨机构,包括至少一个搓磨结构,搓磨结构包括活动连接的磨块和连杆,该连杆水平固设于转动轴上,且磨块具有一弧状搓磨面,该弧状搓磨面对应筒体的内壁设置。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破坏鳞片石墨片径和介质能耗消耗高的缺点,利用水平转动磨块与筒壁发生磨擦,通过搓磨使石墨与脉石分离,减少对鳞片片径的破坏,同时不使用介质,避免了无功消耗,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保护鳞片石墨片径: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鳞片石墨呈片状贴在筒壁上,受到磨块与筒壁水平搓磨,无切割或砸碎鳞片石墨的可能,即保护了鳞片,使其片径最大化,保证了其较高的经济价值;

2、节能:本实用新型不依靠介质,省去了带动介质运动的能耗,避免了无用能耗。并且由于石墨是一种天然润滑剂,摩擦系数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石墨在磨块与筒体间可起到润滑作用,达到节能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筒体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搓磨结构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俯视视角);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筒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磨块的弧状搓磨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工作时筒体内矿浆的分布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筒体;2.入料口;3.出料口;4.转动轴;5.电机;6.输出轴;7.第一传动轮;8.皮带;9.第二传动轮;10.转轴;11.轴承座;12.磨块;13.连杆;14.弧状搓磨面;15.第一引导槽;16.第二引导槽;17.矿浆;18.叶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参见附图1~4所示,一种鳞片石墨再磨机,包括一竖直设置的筒体1,该筒体1的侧壁下方开设有一入料口2,筒体的侧壁上方开设有一出料口3。

所述筒体1内于筒体1横截面的几何中心设有一竖直的转动轴4,该转动轴4由设于所述筒体1顶部的一电机5驱动旋转,该电机5的输出轴6与所述转动轴4传动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电机5通过一减速机带动一第一传动轮7,该第一传动轮7通过皮带8传动连接一第二传动轮9,该第二转动轮9的转轴10通过一轴承座11与所述转动轴4同轴连接。

所述转动轴4上从上至下设有三组搓磨机构,各组搓磨机构均包括至少一个搓磨结构,该搓磨结构包括磨块12和连杆13,该连杆13水平设置,连杆13的头部与所述磨块12活动定位,连杆13的尾部与所述转动轴4固定。

其中,所述磨块12具有一弧状搓磨面14,该弧状搓磨面14对应所述筒体1的内壁设置,在转动轴4旋转状态下连杆13带动磨块12的弧状搓磨面14贴合于筒体1内壁旋转搓磨。

其中,所述连杆13的头部与磨块12的活动定位包含两种设置方式:一、如图2所示,所述磨块12与连杆13的头部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点偏置于磨块12重心的一侧;二、(未附图示)所述磨块通过一连接件与所述连杆的头部在筒体径向滑动连接;

无论是采用哪种活动定位的方式,其目的均是为实现当所述转动轴4带动所述连杆13在水平方向进行旋转时,所述磨块12能够因为离心力而弹性贴附于所述筒体1的内壁,既不影响矿浆进入磨块12和筒体1内壁之间的缝隙,又能保证对矿浆进行有效地水平搓磨;而借此水平搓磨的设计,则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鳞片石墨的破坏,最终产品鳞片石墨的片径较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更是由于活动定位的设计,使得磨块12具有磨损补偿的效果,即,长时间使用之后,即使磨块12的弧状搓磨面14有磨损,也会在工作时藉由离心力保持对所述筒体1内壁的贴合,保证了搓磨的可靠性,还能减少检修和更换零件的频率,同时降低了维护成本和零件成本。

其中,通过筒体1下方入料的方式,可以使矿浆完全填充筒体1,以便于转动轴4对矿浆进行充分的搅拌,进而便于磨块12对矿浆进行充分的水平搓磨。

如图1、3所示,所述搓磨机构设有三组,也可设置更多数量,各所述搓磨机构在所述转动轴4上由上至下依次排列。所述搓磨机构的数量由转动轴4的长度,即筒体1的高度决定,理论上来说,搓磨机构的数量越多,搓磨的效果越好。所述搓磨结构包括多个磨块12,各所述磨块12沿所述转动轴4的周向均匀布置。所述磨块12的数量由磨块12的长度以及工作的需求共同决定,理论上来说,磨块12的数量越多,搓磨的效果越好。而通过将各磨块12在同一水平面均匀布置的设计,可以使所述转动轴4在转动时达到动平衡,进而能够将转动轴4的长度做得更长。

如图4所示,所述弧状搓磨面14上设有第一引导槽15,该第一引导槽15的前端朝向所述磨块12位移的方向(见图中箭头)开设,第一引导槽15的后端中止于所述弧状搓磨面14的中部,与一第二引导槽16连通设置,且该第二引导槽16与第一引导槽15交叉设置。借此设计,矿浆能够更有效地被引导进入磨块12和筒体1内壁之间的缝隙,对搓磨效果产生积极的帮助,进一步地保证了鳞片石墨的片径最大化。

如图5所示,通过所述筒体1以及所述转动轴4的竖直设置形态,可以在转动轴4旋转后,将所述筒体1内的矿浆17形成V形漩涡,即筒体1中部的矿浆17由离心力的作用(如图中箭头所示)被抛至呈贴合筒体1内壁的状态,并且矿浆17中越是质量大的成分越是贴合筒体1的内壁,正好利于所述磨块12对其进行水平搓磨。相比卧式设计,该竖直设置可使得搓磨效果更加充分、效率更高。

并且,所述转动轴4的底端还连设有一叶轮18,在工作状态下,该叶轮18迫使矿浆17从所述筒体1的中心朝向内壁流动。借此设计,尤其在所述转动轴4低转速的状态下,可以辅助矿浆17在所述筒体1内形成V形漩涡。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保护鳞片石墨片径:本实用新型工作时,鳞片石墨呈片状贴在筒壁上,受到磨块与筒壁水平搓磨,无切割或砸碎鳞片石墨的可能,即保护了鳞片,使其片径最大化,保证了其较高的经济价值;

2、节能:本实用新型不依靠介质,省去了带动介质运动的能耗,避免了无用能耗。并且由于石墨是一种天然润滑剂,摩擦系数小,因此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石墨在磨块与筒体间可起到润滑作用,达到节能效果。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