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沉淀池硐室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0564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井下沉淀池硐室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井下沉淀池硐室,可实现水沟污泥的有效沉淀和快速清理,属于分离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有水矿床的采切及回采过程中,当水沟和水仓的淤泥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对其进行清理。由于水沟的工作面长,水仓清理工作量大,致使其清理效率低,清理成本大,而且清理过程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使淤泥提前沉淀,许多矿山在水沟附近都设置了临时水仓或水窝,但沉淀效果并不理想且临时水仓或水窝清理难度较大。因此如何实现水沟污泥的有效沉淀和快速清理,就成为有关技术人员面临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之弊端,提供一种井下沉淀池硐室,以降低水沟污泥的清理难度,提高污泥的清理效率,保证生产顺利进行。

本实用新型所述问题是以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井下沉淀池硐室,构成中包括设置于巷道内的硐室、沉淀水仓、入水坡、出水沟、出水闸板和水沟闸板,所述硐室位于巷道中有水沟的一侧;所述沉淀水仓位于硐室内;所述入水坡的高端与巷道中的水沟的侧壁相接并低于水沟侧壁的上沿,低端伸入沉淀水仓底部;所述出水沟位于沉淀水仓的一侧,出水沟的进水端与沉淀水仓远离巷道的一侧连接,出水端与水沟连接;所述出水闸板安装在出水沟内;所述水沟闸板安装在水沟内并位于沉淀水仓与出水沟之间。

上述井下沉淀池硐室,所述沉淀水仓的远离巷道的一侧和与出水沟对应的一侧设有沉淀池立墙,所述沉淀池立墙上设有板砖墩,所述板砖墩与硐室侧壁之间形成出水沟。

上述井下沉淀池硐室,所述出水闸板和水沟闸板可以由挡水沙袋替代。

本实用新型利用入水坡将水沟内的污水引入沉淀水仓,使污泥在沉淀水仓中与水分离,分离出的清水沿出水沟流回巷道中的水沟,沉淀出的淤泥由可沿入水坡进入沉淀水仓的铲运机进行集中清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污泥的清理难度,提高了污泥的清理效率,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是A-A剖视图;

图3是B-B剖视图。

图中各标号为:1、水沟,2、入水坡,3、沉淀水仓,4、沉淀池立墙,5、板砖墩,6、出水沟,7、硐室,8、出水闸板,9、水沟闸板,10、巷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看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入水坡2、沉淀水仓3、沉淀池立墙4、板砖墩5、出水沟6、硐室7、出水闸板8和水沟闸板9。入水坡2、沉淀水仓3、沉淀池立墙4、出水沟6和板砖墩5均位于硐室7内部。入水坡2设置在水沟1与沉淀水仓3之间,沉淀池立墙4仅有两面,呈“L”型,贴在硐室7的内壁上;板砖墩5与沉淀池立墙4的顶面浇筑相连,以形成出水沟6。硐室7顶部到入水坡2的垂直高度以及硐室7顶部到沉淀水仓3底部的垂直高度可使铲运机顺利通过。入水坡2的坡度可使重载下的铲运机正常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过程中,应打开出水闸板8,关闭水沟闸板9,使水沟1在该处阻塞,污浊的水流漫过水沟1后沿着入水坡2流入沉淀水仓3。污水在沉淀水仓3内静置沉淀后,上部的清水漫过沉淀池立墙4后通过出水沟6流入水沟1。

待沉淀水仓3中的淤泥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出水闸板8关闭,同时打开水沟闸板9,使污浊的水流直接通过水沟1。之后铲运机沿入水坡2下入沉淀水仓3清理淤泥。待淤泥清理完毕后,再将出水闸板8打开,水沟闸板9关闭。

本实用新型可提前对水沟中的污水进行有效沉淀,避免淤泥在水沟和水仓内大量沉积,不仅减小了水沟和水仓的清理频率,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而且降低了淤泥的清理难度和清理费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