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吸引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601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前置吸引枪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吸引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置吸引枪。



背景技术:

在生化实验中,需要将器皿中的液体全部吸出时,通常做法是使用手动吸引器配合一次性吸头,对每一个样品的器皿进行吸引,并且在每次吸引下一个器皿时,需要一只手拿住吸引器的末端,另一只手把上一个吸头拔走再重新插一个新的吸头,来确保样品间不会进行交叉污染。

吸引器的吸引头处于负压状态,这样大气压就会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吸引头挤压,当中产生的压力差能完成“吸引”的效果。

但是现有的大多数单通道负压式吸引器都需要双手操作,在一只手握住吸引器的同时需要另一只手来更换吸头,整体过程过于冗长降低了实验工作者的效率。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吸引器,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实验人员一只手握住吸引器的同时需要另一只手来更换吸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前置吸引枪,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更换吸头过程时间长、更换效率低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前置吸引枪,包括:

吸液轴管;

外轴筒,所述外轴筒内轴向方向设置有容纳所述吸液轴管的容纳通孔;

提拉组件,所述提拉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外轴筒外侧的提拉部以及设置于所述吸液轴管上的随动部,所述外轴筒侧壁设置有能够穿过所述提拉部的提拉通孔,所述提拉部设置在所述外轴筒内的一端与所述随动部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随动部、吸液轴管向上移动;

所述吸液轴管的下端能伸出或缩入所述外轴筒中。

本发明中设置提拉组件能够带动吸液轴管向上提拉,由于吸液轴管伸出外筒轴的一端的套设吸头,且吸头的直径大于外筒轴的容纳通孔的直径;能够使吸液轴管与吸头分离,进而能够有效的实现实验人员单手就能够快速更换吸头,提高更换效率。

作为优选,还包括恢复组件,所述恢复组件用于将吸液轴管的位置恢复。

设置恢复组件的目的是为了使吸头与吸液轴管的吸咀分离之后,吸液轴管快速复位,不需要实验人员手操作就能够实现吸液轴管复位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提拉部能够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外轴筒侧壁上用以带动所述随动部向上移动。

将提拉部转动的设置在外轴筒侧壁上,能够方便实验人员拇指直接提拉吸液轴管,设置随动部的目的是保证提拉部将吸液轴管提拉。

作为优选,所述随动部包括轴筒,所述轴筒套设于所述吸液轴管上且所述轴筒底部与所述提拉部连接。

设置轴筒的目的则是为了与提拉部配合,进而能够保证吸液轴管被向上提拉。

作为优选,所述随动部还包括第一限位环,所述第一限位环设置在所述轴筒的顶部,所述吸液轴管外侧壁上还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限位环的第一容纳槽。

限制第一限位环的目的则是能够防止轴筒与提拉部长期配合导致轴筒在吸液轴管上发生相对滑动,防止提拉部失效。第一限位环与第一容纳槽配合,防止第一限位环相对吸液轴管滑动。

作为优选,所述吸液轴管包括轴体、吸管套头以及吸咀,所述轴体一端与所述吸管套头连接,所述轴体的另一端与所述吸咀连接。

其中轴体与吸管套头为一体式连接,同时吸管套头与吸咀螺纹连接,该种结构能够方便更换吸咀。

作为优选,所述恢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环以及弹性恢复件,所述第二限位环套设在所述吸液轴管上且与所述弹性恢复件抵接,所述容纳通孔能够容纳所述恢复组件以使所述恢复组件带动吸液轴管复位。

恢复组件包括第二限位环和弹性恢复件,第二限位环套设在吸液轴管上并与弹性恢复件抵接,能够保证限位环随吸液轴管移动将弹性恢复件挤压,使弹性恢复件后期恢复。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恢复件为弹簧,所述吸液轴管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二限位环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且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环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容纳通孔抵接。

弹性恢复件为弹簧,进而使结构整体简单,便于批量生产,第二限位环设置在第二容纳槽内,能够有效防止第二限位环相对吸液轴管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外轴筒靠近吸头的一端纵向截面为锥形结构。

将外筒轴设置成锥形结构,能够方便实验人员在吸液过程中视野不会被遮挡,同时锥形结构的外筒轴能够实现快速更换吸头。

作为优选,所述轴体包括不少于三个的分体部,多个所述分体部依次连接。

将轴体设置成多个分体部能够根据需要将轴体加长,其中分体部之间可通过螺纹连接或者过盈配合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前置吸引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1、吸液轴管;11、吸管套头;12、轴体;121、第一容纳槽;122、第二容纳槽;13、吸咀;2、外轴筒;21、容纳通孔;22、提拉通孔;3、提拉组件;31、提拉部;32、随动部;321、轴筒;322、第一限位环;4、恢复组件;41、第二限位环;42、弹性恢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置吸引枪,能够实现实验人员单手快速更换吸头,提高更换吸头的更换速度,如图1-2所示,该前置吸引枪包括:

吸液轴管1,吸液轴管1用于与吸头连接使液体被吸出;

外轴筒2,所述外轴筒2内轴向方向设置有容纳所述吸液轴管1的容纳通孔21;其中容纳通孔为非标准孔,即容纳通孔包括两种直径不同的孔,且两种不同直径的孔同轴交替设置;

提拉组件3,所述提拉组件3包括设置于所述外轴筒2外侧的提拉部31以及设置于所述吸液轴管1上的随动部32,所述外轴筒2侧壁设置有能够穿过所述提拉部31的提拉通孔22,所述提拉部31设置在所述外轴筒2内的一端与所述随动部32连接并能够带动所述随动部32、吸液轴管1向上移动;

吸液轴管1的下端能伸出或缩入所述外轴筒2中。上述吸液轴管1沿其轴向设置有吸液孔14使液体能够经过吸液轴管1被吸出,为了防止吸出液体对吸液轴管造成腐蚀,本实施例中吸液孔14内设置有吸液内管,吸液内管为硅胶管,该硅胶管外径等于吸液孔14直径,进而能够保证吸液内管外侧壁与吸液孔侧壁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随动部32与提拉部31抵接,二者无需通过其他连接件就能够实现提拉部31带动随动部32向上移动。当然其他实施例中随动部32与提拉部31可以是焊接连接,或者是通过其他连接件连接均可。

为了能够实现吸液轴管1被提拉后自动复位,还包括恢复组件4,所述恢复组件4用于将吸液轴管1的位置恢复。其中,恢复组件4包括第二限位环41以及弹性恢复件42,所述容纳通孔21能够容纳所述恢复组件4以使所述恢复组件4带动吸液轴管1复位。本实施例中弹性恢复件42为弹簧,所述吸液轴管1侧壁上还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22,所述第二限位环41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22内,且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环41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容纳通孔21抵接。

其中容纳通孔21包括第一容纳通孔和第二容纳通孔,第一容纳通孔与第二容纳通孔直径不同,其中第一容纳通孔与第二容纳通孔交错设置,且恢复组件设置在直径较大的第一容纳通孔或第二容纳通孔内,其中第一容纳通孔与第二容纳通孔在本实施例中没有限定。

上述提拉部31能够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外轴筒2侧壁上用以带动所述随动部32向上移动。如图2所示,其中,所述随动部32包括轴筒321,所述轴筒321套设于所述吸液轴管1上且所述轴筒321底部与所述提拉部31连接,设置轴筒321的目的是为了使提拉部31将随动部32向上提拉,该种结构简单,能够实现提拉部31与随动部32的配合。

所述随动部32还包括第一限位环322,所述第一限位环322设置在所述轴筒321的顶部,所述吸液轴管1外侧壁上还设置有容纳所述第一限位环322的第一容纳槽121。第一限位环322与第一容纳槽121配合,能够防止第一限位环和轴筒321相对于吸液轴管发生相对滑动,防止提拉部31在转动范围内失效。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液轴管1包括轴体12、吸管套头11以及吸咀13,所述轴体12一端与所述吸管套头11连接,所述轴体12的另一端与所述吸咀13连接。其中轴体12与吸管套头11为一体式结构,而吸咀13和轴体12之间则是通过螺纹连接,方便后期更换吸咀13或者轴体12。

所述外轴筒2靠近吸头的一端纵向截面为锥形结构用以扩大实验人员的视野,还能够防止外轴筒外径大于培养皿的直径,导致吸咀不能向培养皿中伸入较深。

外轴筒2包括不少于三个的分体部,多个所述分体部依次连接进而能够构成外轴筒,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容纳通孔与第二容纳通孔中直径较大的一通孔设置有内螺纹,每个分体部上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容纳通孔与一个第二容纳通孔,分体部未设置内螺纹的一端设置有外螺纹用于和相邻的分体部螺纹连接。该种结构能够根据需要将外筒轴2进行长度调节。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前置吸引枪换吸头过程如下:

实验人员单手握住前置吸引枪的外轴筒2,大拇指低压提拉组件的提拉部31并向上推拉,此时第一限位环322带动吸液轴管1在提拉部31的推拉下向上运动,由于吸头的外径、内径均大于外轴筒2的外径,进而使吸头被阻挡在外轴筒2的外部,随着提拉力的增大,进而能够使吸头与吸液轴管1分离,实现实验人员单手更换吸头的目的,当安装新的吸头时,实验人员单手将吸液轴管的吸咀对准吸头下压即可实现吸头和吸咀的连接。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