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AB胶A组生产的搅拌分散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05213发布日期:2018-11-20 19:58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AB胶A组生产的搅拌分散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搅拌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AB胶A组生产的搅拌分散釜。



背景技术:

粘接剂生产领域,通常使用搅拌釜、反应釜来处理物料,既有化学过程,又有物理过程。对于搅拌分散釜方面,由于有机质含量多、黏度大,还需温度控制,这种搅拌相对于化工生产普通物料的搅拌难度大大增加。

AB胶A组,主要成分包括环氧树脂、氢化蓖麻油、稀释剂等物料,物料分段加入,并且在夹套通入蒸汽加热时升温不宜过快,且由于物料活性较强、黏度较大,搅拌、升温的控制及利两者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解决好加料、分散搅拌和升温的工艺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混合效果,本实用新型开发一种新型的用于AB胶A组生产的搅拌分散釜。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AB胶A组生产的搅拌分散釜,优化搅拌分散性能,控制投料和升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一种用于AB胶A组生产的搅拌分散釜,包括釜体和垂直位于釜体顶部中间的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分散轴,动力系统向下依次配合连接传动系统、分散轴并带动两者旋转,所述釜体外层设置有夹套并在夹套设置蒸汽入口和蒸汽出口,釜体顶部设置若干料口,所述釜体底部中间向上凹陷、形成凹陷部,凹陷部周围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

所述分散轴按空间的上下分为上分散轴、下分散轴,所述上分散轴固定有上分散骨架,所述上分散骨架包括水平固定于上分散轴的一对平部和从平部斜向下延伸的一对斜部,所述上分散轴、斜部之间横向固定有若干对多孔金属板;所述下分散轴两侧有一对与釜体侧壁、凸起部边缘走向一致的下分散骨架,下分散轴上部具有水平固定的一对下固定板,下固定板、下分散骨架相互连接且中间穿接二次轴,二次轴固定有二次桨叶。

作为优选,所述料口包括投料口、排气口。

进一步,所述釜体底部的凸起部外侧还设置有1~2个放料口。

作为优选,所述传动系统为减速机。

作为优选,所述多孔金属板两端与上分散轴、斜部焊接。

作为优选,所述分散轴下端还安装有分散终端,所述分散终端横向延伸并在两侧设置有分散刺。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精巧,分散作用强烈。分散轴分成上下两部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高粘度液体上下层分布的情况不均;下层介质浓度更高,注重破碎和宏观的混合,因此设置下分散骨架、二次桨叶以及分散终端的分散刺;上层浓度较为均匀,但需要进一步的微观混合,多孔金属板满足了微观混合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根据AB胶A组的介质及其在不同液相层的特点,将宏观混合主要设置在下,微观混合主要设置在上,达到最佳破碎、细化的混合效果,从而全面优化搅拌分散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釜体,11-夹套,111-蒸汽入口,112-蒸汽出口,12-料口,121-投料口,122-排气口,13-凹陷部,14-凸起部,15-放料口,2-动力系统,3-传动系统,4-分散轴,41-上分散轴,42-下分散轴,43-下固定板,44-分散终端,5-上分散骨架,51-平部,52-斜部,6-多孔金属板,7-下分散骨架,71-二次轴,72-二次桨叶,8-分散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作简单的介绍。

如图1,一种用于AB胶A组生产的搅拌分散釜,包括釜体1和垂直位于釜体1顶部中间的动力系统2、传动系统3、分散轴4,动力系统2向下依次配合连接传动系统3、分散轴4并带动两者旋转,所述传动系统3为减速机,所述釜体1外层设置有夹套11并在夹套11设置蒸汽入口111和蒸汽出口112,釜体1顶部设置若干料口12,所述料口12包括投料口121、排气口122等,还可根据需要设置,所述釜体1底部中间向上凹陷、形成凹陷部13,凹陷部13周围向下凸起、形成凸起部14,所述凸起部14外侧还设置有1~2个放料口15;

所述分散轴4按空间的上下分为上分散轴41、下分散轴42,所述上分散轴41固定有上分散骨架5,所述上分散骨架5包括水平固定于上分散轴41的一对平部51和从平部51斜向下延伸的一对斜部52,所述上分散轴41、斜部52之间横向固定有两对多孔金属板6,所述多孔金属板6两端与上分散轴41、斜部52焊接;

所述下分散轴42两侧有一对与釜体1侧壁、凸起部14边缘走向一致的下分散骨架7,下分散轴42上部具有水平固定的一对下固定板43,下固定板43、下分散骨架7相互连接且中间穿接二次轴71,二次轴71固定有二次桨叶72,二次桨叶为螺旋刀片状,不可绕二次桨叶旋转;所述分散轴4下端还安装有分散终端44,所述分散终端44横向延伸并在两侧设置有分散刺8。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所做出的若干改进或等同替换,均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仍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