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配型氨基硅油乳液生产过程中的乳化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8478发布日期:2019-03-05 18:30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配型氨基硅油乳液生产过程中的乳化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有机硅乳液生产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复配型氨基硅油乳液生产过程中的乳化釜。



背景技术:

有机硅的化学正式名称为聚二有机硅氧烷。它有一个由硅原子和氧原子交替组成的“无机”支架,硅原子剩余的两个价则与有机端基(多为甲基)相连,这使有机硅得以部分拥有有机物的特性。因为Si-O键的键能要远远高于CC键,这对有机硅能够抵抗不同因素的影响、保持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机硅乳液(简称硅乳)是一种水包油型的硅油、水和表面活性剂等组成的乳液。这种形式的乳液易于被水进一步稀释,因此能够使即使少量的物质也均匀地分布于基材。硅油乳液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颗粒直径在100纳米至几微米之间的粗乳液(多为不透明,即,白色浑浊),另一类是颗粒直径在100纳米以下的微乳液(多为清澈或蛋白色)。为使硅乳液保持稳定,油滴的表面附有表面活性剂(乳化剂)。这时,乳化剂具有亲脂性(亲油)的末端面向油滴,而具有亲水性的核心则使它能够溶解于水。

有机硅乳液应用领域广泛,其中包括纺织品、化妆品及家用护理等。作为护发产品的配方成分,有机硅乳液能够使头发更加柔软,富有弹性,并在梳洗后更加易于梳理。而作为憎水性添加剂,它们则能够保护纺织品、建筑或保温材料不受水和潮气的侵蚀。

目前制备有机硅乳液的方法中采用复配工艺是最简单的方法,其将乳液中的各个组分置于乳化釜中通过不断的进行机械搅拌,达到形成有机硅乳液的效果。但是该通过机械搅拌的方法也会存在因为各个组分分散不均匀,从而无法得到具有稳定性质的乳液,从而可能会出现破乳的结果,使得有机硅乳液失效。

例如一种在中国专利文献上公开的一种乳化釜,其授权公告号为CN204672152U,由主电机、减速机、辅电机、釜体、外腔、搅拌轴、挡板、放料阀和抽气阀组成,主电机安装在减速机上,减速机安装在搅拌轴的顶部,搅拌轴伸入到釜体的内部,辅电机安装在减速机的左侧,外腔套在釜体的外部,外腔与釜体之间存在缝隙,挡板安装在釜体的内部,放料阀安装在外腔的底部,联通釜体,抽气阀安装在外腔的右侧上部,该实用新型的乳化釜,结构精巧,能够实现釜体与空气隔离,大大加快了物料的乳化速度快。但是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其安装在釜体内部的隔板阻隔了各个组分之间的相互混合,导致其乳化效果不能很均匀,釜体内部各段物料的乳液直径往往不同,乳液质量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乳化釜物料分散不均匀,乳化效果差,乳液质量不佳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使得物料分散均匀,乳化效果好,能够提高乳液质量的一种复配型氨基硅油乳液生产过程中的乳化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复配型氨基硅油乳液生产过程中的乳化釜,所述的乳化釜包括筒体,所述的筒体内部呈中空状,其内部固定设有一个搅拌组件,所述的搅拌组件包括转轴、扇叶以及底搅拌桨,所述的扇叶从上至下螺旋排布于转轴表面,所述的转轴与底搅拌桨内部呈中空状,所述的底搅拌桨固定设置于转轴的下端,所述的转轴上端依次与电机以及减速电机固定连接,所属的筒体内表面设有若干环绕于筒体内表面的加热管,所述的筒体下端还设有一个下料口以及若干个支撑脚。

本实用新型中的乳化釜主体为一个呈中空状的筒体,其内部设有搅拌组件,本实用新型中的搅拌组件中的扇叶能够使得物料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混合的基础上,又能够带动物料上下搅拌,从而使得物料的混合更加均匀。下端的底搅拌桨能够使得处于乳液釜底部的物料也同样产生混合运动,从而不会发生物料聚积导致物料混合不均匀的问题。同时,转轴与底搅拌桨内部呈中空状能够使得转轴与底搅拌桨内部能够从乳化釜顶部充入气体,然后从乳液物料的底部喷出,从而带动物料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物料之间混合更加均匀,从而保证了乳液的质量。

作为优选,所述的筒体上端设有一个上封头,所述的上封头上斜向设有两个进料口。

作为优选,所述的筒体上端上封头与转轴连接处设有机械密封装置。设置机械密封装置能够使得筒体内部的乳液不会在搅拌组件的机械运动带动下而发生渗漏。

作为优选,其特征是,所述的机械密封装置外侧设有一个机架,所述的机架上下端分别与减速电机以及上封头固定连接。设置机架能够有效的固定转轴以及支撑减速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的机架上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出气管以及进气管,所述的出气管与筒体气路连接,所述的进气管与转轴以及底搅拌桨气路连接。设置出气管与进气管能够使得空气能够在混合过程中有效的进入到物料中,增强了物料之间的混合均匀度。同时,在配置某些容易氧化发生反应的乳液时,也可以先将筒体中的空气置换成惰性气体,从而保证了物料之间的不会发生反应,保证了乳液的活性。

作为优选,所述的底搅拌桨中心处设有一个转轴固定孔,所述的底搅拌桨侧面均匀设置有3个搅拌桨片,所述的搅拌桨片末端向下设有一个搅拌块,所述的搅拌块下端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通孔。

在底搅拌桨上设置有三个搅拌桨片能够有效的提高搅拌的均匀度,同时搅拌桨片末端向下设有一个搅拌块能够有效的将底部的物料搅拌至筒体上部,从而发生有效对流。通气通孔的存在能够使得从进气管中的气体能够从通气通孔中流出,在气体上升过程中带动物料,使得物料混合更加均匀。

作为优选,所述的扇叶表面设有若干相外凸起的凸块。在扇叶表面设有若干相外凸起的凸块能够有效的带动扇叶表面的物料,增强了混合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的筒体内底部还设有一个扰流底板,所述的扰流底板呈网格状,其上设有网格漏液孔,所述的扰流底板其中部设有一个中心通孔,所述的中心通孔与扰流底板边缘处还向上凸出设置有若干弧形的第一扰流块。通过设置在扰流底板上的第一扰流块能够使得物料在混合过程中改变流动方向,从水平移动转变为上下运动,加强了物料之间的对流。将扰流底板设置成网格状能够使得物料在下料时能够有效的提高下料速率,并同时保证乳液不会在沉积在扰流底板上。

作为优选,所述的扰流底板上的第一扰流块之间还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扰流块。第二扰流快能够进一步加强物料之间的对流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的扰流底板外边缘上设置有若干固定连接块,所述的固定连接块与筒体内壁固定连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物料分散均匀;(2)乳化效果好;(3)能够有效提高乳液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 是本实用新型的扇叶的结构示意图。

图3 是本实用新型的底搅拌桨的仰视图。

图4 是本实用新型的扰流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筒体1、搅拌组件2、加热管3、上封头4、扰流底板5、下料口6、进料口7、机械密封装置8、机架9、减速电机10、电机11、出气管12、进气管13、支撑脚14、转轴21、扇叶22、底搅拌桨23、凸块24、转轴固定孔25、搅拌桨片26、搅拌块27、通气通孔28、中心通孔51、第一扰流块52、第二扰流块53、网格漏液孔54、固定连接块5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一种复配型氨基硅油乳液生产过程中的乳化釜,所述的乳化釜包括筒体1,所述的筒体1上端设有一个上封头4,所述的上封头4上斜向设有两个进料口7,所述的筒体1内部呈中空状,其内部固定设有一个搅拌组件2,所述的搅拌组件包括转轴21、扇叶22以及底搅拌桨23,所述的扇叶22从上至下螺旋排布于转轴21表面,其表面设有若干相外凸起的凸块24,所述的转轴21与底搅拌桨23内部呈中空状,所述的底搅拌桨23固定设置于转轴21的下端,底搅拌桨23中心处设有一个转轴固定孔25,所述的底搅拌桨23侧面均匀设置有3个搅拌桨片26,所述的搅拌桨片26末端向下设有一个搅拌块27,所述的搅拌块27下端面上设有若干个通气通孔28,所述的转轴21上端依次与电机11以及减速电机10固定连接,所述的筒体1上端上封头4与转轴21连接处设有机械密封装置8,所述的机械密封装置8外侧设有一个机架9,所述的机架9上下端分别与减速电机10以及上封头4固定连接,机架9上还固定连接有一个出气管12以及进气管13,所述的出气管12与筒体1气路连接,所述的进气管13与转轴21以及底搅拌桨23气路连接,所属的筒体1内表面设有若干环绕于筒体1内表面的加热管3,所述的筒体1内底部还设有一个扰流底板5,所述的扰流底板5呈网格状,其上设有网格漏液孔54,所述的扰流底板5其中部设有一个中心通孔51,所述的中心通孔51与扰流底板5边缘处还向上凸出设置有若干弧形的第一扰流块52,第一扰流块52之间还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扰流块53,所述的扰流底板5外边缘上设置有若干固定连接块55,所述的固定连接块55与筒体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的筒体1下端还设有一个下料口6以及若干个支撑脚14。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