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1116发布日期:2019-02-10 23:51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过滤器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



背景技术:

在企业的生产运行中,都会用到液压润滑设备,这些液压润滑设备的油液经过使用后都会夹杂有杂质,所以使用一段时间后都需要净化,所以液压油、润滑油的洁净度对液压润滑系统工作性能影响极大,很多故障的根源都源于它,防止油液污染需要通过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将油液中的污染物进行截留,进而使油液保持清洁,以保证油液系统正常工作。

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器一般通过设置于圆柱体内的管板将空腔分隔成污油区和净油区,顶板和管板之间安装有滤芯,筒体的侧壁设有进油口、出油口和排污口,进油口和排污口与污油区相连通,出油口与净油区相连通。这种过滤器存在以下问题:待过滤油液直接从进油口冲击向最近的滤芯,油液中的颗粒状污物容易直接附着在滤芯的表面,造成滤芯压差上升较快,影响过滤效果,同时油液中的杂质较多的积聚在滤芯下部,造成需要频繁更换滤芯的问题,不仅增加了检修时间,而普通滤芯中用于支撑的金属层不能被充分利用,且吸附杂质后无法回收,提高了过滤器的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过滤器中滤芯更换频繁、回收利用不充分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包括筒体、设置于筒体上方的筒盖、设置于筒体内且将筒体分为位于上部的污油区和位于下部的净油区的管板、设置于筒体的侧部且与污油区连通的进油管、与净油区连通的排油管、设置于筒体内侧且用于将进油管排出的油液向污油区上部导流的导流管、设置于管板上方且内部与净油区连通的若干个滤芯座以及分别套设于若干个滤芯座外侧的若干个无骨架滤芯,筒体的外侧还设有与污油区连通的污油区排污管。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还包括设置于筒盖内侧底部且与无骨架滤芯的顶面抵接的压板。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滤芯座包括主轴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底部与管板固接的底座、设置于底座上方且与底座螺纹连接的圆柱形的网眼套筒以及设置于网眼套筒顶部且用于封堵网眼套筒的顶座,压板与无骨架滤芯的顶面抵接。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网眼套筒的中部还设有板面垂直于网眼套筒主轴的若干个内支撑网眼板,内支撑网眼板的外周设有与网眼套筒的内壁固接的连接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导流管包括下端设置于进油管内侧且向上延伸的管体以及设置于管体下端且用于封堵管体下口的堵板,管体的上口与压板间隔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管体包括一侧与筒体的内壁固接、另一侧向中部靠拢的两个收拢板以及设置于两个收拢板之间的立板,收拢板和立板的板面均平行于上下方向。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排油管包括与筒体下端连通的竖直段以及与竖直段连通的水平段,水平段上还设有第二排污管。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水平段上还设有采样口。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筒盖的顶部与筒体的外侧之间设有旋转吊臂。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筒盖上设有排空管,压板上设有上下贯通的均流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通过沿筒体的轴向通长设置在管板和压板之间的滤芯座,能够为无骨架滤芯提供良好的支撑,便于保证无骨架滤芯在过滤过程中的稳定性,当无骨架滤芯表面积存杂质过多时,可以直接将无骨架滤芯更换,而无骨架滤芯中部的滤芯座则可以长期使用,避免使用有骨滤芯造成的滤芯内部金属骨架的浪费,极大的节约了滤芯的制作成本,同时有助于后续无害化处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A-A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图1中滤芯座和无骨架滤芯的安装结构剖视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00-筒体;110-进油管;120-排油管;121-竖直段;122-水平段;123-第二排污管;124-采样口;130-污油区排污管;150-污油区;160-净油区;200-筒盖;210-旋转吊臂;220-排空管;300-管板;400-滤芯座;410-底座;420-网眼套筒;430-顶座;421-内支撑网眼板;422-连接部;500-压板;600-无骨架滤芯;700-导流管;710-管体;711-收拢板;712-立板;720-堵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进行说明。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包括筒体100、设置于筒体100上方的筒盖200、设置于筒体100内且将筒体100分为位于上部的污油区150和位于下部的净油区160的管板300、设置于筒体100的侧部且与污油区150连通的进油管110、与净油区160连通的排油管120、设置于筒体100内侧且用于将进油管110排出的油液向污油区150上部导流的导流管700、设置于管板300上方且内部与净油区160连通的若干个滤芯座400以及分别套设于若干个滤芯座400外侧的若干个无骨架滤芯600,筒体100的外侧还设有与污油区150连通的污油区排污管13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通过沿筒体100的轴向通长设置在管板300和压板500之间的滤芯座400,能够为无骨架滤芯600提供良好的支撑,便于保证无骨架滤芯600在过滤过程中的稳定性,当无骨架滤芯600表面积存杂质过多时,可以直接将无骨架滤芯600更换,而无骨架滤芯600中部的滤芯座400则可以长期使用,避免使用传统的有内部骨架的滤芯的更换造成的滤芯内部金属骨架的浪费,极大的节约了滤芯的制作成本,同时有助于后续无害化处理。导流管700的设置能够将进油管110流入的油液进行向筒体100上端的导流,避免油液直接冲击无骨架滤芯600,造成其表面破损或者整体错位,同时也避免了杂质集中积聚于最近处无骨架滤芯600上造成该处无骨架滤芯600需要频繁更换的问题。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还包括设置于筒盖200内侧底部且与无骨架滤芯600的顶面抵接的压板500。压板500的设置用于对无骨架滤芯600的顶部进行压紧,避免无骨架滤芯600与滤芯座400之间发生轴向的上下窜动,造成未过滤的油液不经过无骨架滤芯600直接从滤芯座400下部流至净油区的情况,保证了油液过滤的有效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滤芯座400包括主轴沿上下方向设置且底部与管板300固接的底座410、设置于底座410上方且与底座410螺纹连接的圆柱形的网眼套筒420以及设置于网眼套筒420顶部且用于封堵网眼套筒420的顶座430,压板500与无骨架滤芯600的顶面抵接。设置于筒盖200下端的压板500能够从上方对有骨滤芯600进行有效的压紧,避免无骨架滤芯600沿滤芯座400的轴线上下移动,同时也保证网眼套筒420的轴线方向上的稳定性,避免外部油液经过无骨架滤芯600时造成无骨架滤芯600的上下蹿动和左右晃动,进而使含有杂质的油液直接通过网眼套筒420进入下部净油区,影响油液的有效过滤。网眼套筒420的下端与底座410螺纹连接,无骨架滤芯600套设于网眼套筒420外周,网眼套筒420外周用于从中心处支撑无骨架滤芯600,保证油液从无骨架滤芯600的外周向中心流入时,无骨架滤芯600的稳定性。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网眼套筒420的中部还设有板面垂直于网眼套筒420主轴的若干个内支撑网眼板421,内支撑网眼板421的外周设有与网眼套筒420的内壁固接的连接部422。由于网眼套筒420在整个筒体100的轴线方向上设为较大长度的形式,所以在外部油液经过无骨架滤芯600进入网眼套筒420时,容易对网眼套筒420形成较大冲力,造成网眼套筒420的变形,影响对无骨架滤芯600的支撑效果,所以在圆柱筒状的网眼套筒420内部设置板面垂直于它的内支撑网眼板421一方面能保证良好的支撑效果,同时由于其设置有网眼还能避免对油液经过造成过大阻力,保证良好的油液流通性。连接部422固定的设置在内支撑网眼板421外周,能够通过焊接等形式实现内支撑网眼板421的外周与网眼套筒420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连接部422可以采用设置在内支撑网眼板421上方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设置在内支撑网眼板421下方的形式,均能起到良好的连接作用。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流管700包括下端设置于进油管110内侧且向上延伸的管体710以及设置于管体710下端且用于封堵管体710下口的堵板720,管体710的上口与压板500间隔设置。导流管700对进油管110排出的油液进行导流,管体710的下端采用堵板720进行封堵,避免油液从下端流出直接从无骨架滤芯600的下端流入净油区160,避免无骨架滤芯600上下各部分在过滤过程中过滤杂质总量的差异,保证各位置均能有效利用,提高无骨架滤芯600的整体利用率。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管体710包括一侧与筒体100的内壁固接、另一侧向中部靠拢的两个收拢板711以及设置于两个收拢板711之间的立板712,收拢板711和立板712的板面均平行于上下方向。管体710用于对进油口110处流入的含有杂质的油液进行导向,收拢板711具有水平方向的缓冲作用,避免油液直接碰撞立板712产生较大碰撞力以及过多旋涡的问题,立板712则与两侧的收拢板710结合下端堵板720能够对油液起到向上导流的作用,保证油液从管体710的上端流入污油区150,进而通过无骨架滤芯600的整个外周进行油液的过滤,提高了无骨架滤芯600的使用面积,避免油液直接从进油管110流至滤芯下方造成对无骨架滤芯600的冲击以及利用不全的问题。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排油管120包括与筒体100下端连通的竖直段121以及与竖直段121连通的水平段122,水平段122上还设有第二排污管123。排油管120采用与筒体100下端固接的竖直段121以及设置于竖直段121下端的水平段122的形式,在进行无骨架滤芯600更换时,需要将筒体100内部的油液排净,然后通过与污油区150连通的污油区排污管130和与净油区160连通的第二排污管123同时将筒体100中的油液排出,以便于提高排油速度,进而提高无骨架滤芯600的更换速度。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水平段122上还设有采样口124。采样口124设置在水平段122上,能够通过在采样口124上抽样检测经过过滤后的油品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同时也可以辅助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无骨架滤芯600的更换。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筒盖200的顶部与筒体100的外侧之间设有旋转吊臂210。旋转吊臂210的设置能够方便的进行筒盖200的移出,旋转吊臂210的外端与筒体100的侧壁转动连接,旋转吊臂210的内端与筒盖200的中心处固定连接,通过旋转吊臂210的下端与筒体100之间发生转动动作,带动筒盖200从筒体100上方移开,旋转吊臂210的驱动可以采用下方的驱动设备,如驱动电机或其他传动机构电动旋转吊臂210下方的轴转动,进而实现无骨架滤芯600的更换,避免人工抬放筒盖200造成的操作难度大的问题。

作为进一步的优化,请参阅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筒盖200上设有排空管,压板上设有上下贯通的均流孔220,压板500上设有上下贯通的均流孔。排空管220的设置便于在进行无骨架滤芯600更换前,通过打开排空管220使空气进入筒体100内部,实现筒体100内部油液在大气压作用下排出彻底的作用,避免油液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压油和润滑油过滤器,通过沿筒体的轴向通长设置在管板和压板之间的滤芯座,能够为无骨架滤芯提供良好的支撑,便于保证无骨架滤芯在过滤过程中的稳定性,当无骨架滤芯表面积存杂质过多时,可以直接将无骨架滤芯更换,而无骨架滤芯中部的滤芯座则可以长期使用,避免使用有骨滤芯造成的滤芯内部金属骨架的浪费,极大的节约了滤芯的制作成本,同时有助于后续无害化处理。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