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幕网除尘管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64364发布日期:2019-11-29 17:26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水幕网除尘管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气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幕网除尘管道。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对生产过程中的所产生的含尘气体的净化要求也不断提高。目前,大多采用传统布袋过滤或滤芯过滤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处理,然后直接排放,排放的气体中仍有约占总量5%左右、直径小于5μm的超细尘粒无法去除,这些超细尘粒直接污染着环境。而且布袋除尘器的缺点也很明显,例如需要经常更换滤袋,滤袋的寿命也较短,尤其是高温下、腐蚀性环境等工况条件下,滤袋的更换更为频繁,运转费用以及维护费用都较为昂贵。另一种常见的除尘手段为湿法除尘,利用喷淋吸收液体,液体与含尘气体接触,达到吸收净化的目的,而湿法除尘的缺点也比较明显,例如对微细尘粒的吸收能力不强,运转费用以及能耗也比较高,因此,市场上急需一种能去除直径小于5μm的超细尘粒并且能耗相对较低的除尘器。

我国工业除尘方法除尘机理可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基本类型。湿式除尘按捕集烟尘方式区分为:水浴、水膜、冲击式、文丘里管等多种类型。湿式除尘是利用水或其它液体与含尘气体相互接触,伴随热和质的传递,经过洗涤使尘气中的尘粒与气体分离。目前湿式除尘方法效率不高,一般在60~90%左右,一次净化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如果再进一步提高除尘效率,所需压力损失随效率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效率也不明显,除尘时气体通过量也无法自由调节,净化液所吸附的固体颗粒物在除尘器内也不易清除。因此急需开发一种除尘方法,能够灵活调节烟气处理量,进而提高除尘效率。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5412577u公开了一种新型管道式烟气脱硫除尘装置,包括文丘里除尘器、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控制机柜、第一脱硫剂盛放器、第二脱硫剂盛放器和烟囱和烟气成分探测器,所述文丘里除尘器上下两侧分别连接烟气接入管道和废弃物排放管道,所述第一过滤网和第二过滤网固定在文丘里除尘器内部,所述文丘里除尘器通过连接管道与脱硫管道连接,所述控制机柜安装在连接管道上侧,所述第一脱硫剂盛放器和第二脱硫剂盛放器安装在脱硫管道内,且固定在废液存放室上,所述烟囱左侧安装有引风机。由此可见,所述除尘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所述除尘装置仅使用滤网对烟气中的粉尘进行去除,在长时间运行后,滤网表面会附着大量粉尘导致管道堵塞,降低了所述装置的运行效率;

第二,所述除尘装置虽使用多层滤网对烟气进行除尘,但当第一滤网发生堵塞时,仍会导致管道发生堵塞,从而影响装置的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幕网除尘管道,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滤网堵塞导致管路除尘效率降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水幕网除尘管道,包括:

用以输送烟气的输送管道;

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输送管道内,用以编织水网的水幕除尘器;

至少两个设置在所述水幕除尘器外侧,用以收集除尘后污水的集水槽;

设置在所述集水槽下方并与其相连,用以处理所述集水槽中污水的污水池。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道中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检测输送管道中烟气的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水幕除尘器中设有多个高压喷嘴,所述高压喷嘴均匀设置在所述水幕除尘器的上半部。

进一步地,单个所述高压喷嘴会喷射多条散射水线,通过多个高压喷嘴分别喷射水线以编织水网。

进一步地,各所述喷嘴内壁上的设有至少三段弧面,包括ab段、bc段和cd段。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喷嘴喷射水线的水压大于所述输送管道中烟气的压力。

进一步地,各所述水幕除尘器下方开设有排水孔,用以将吸收粉尘的污水输送至所述集水槽。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槽分别设置在各所述水幕除尘器下方,用以收集所述水幕除尘器中吸附粉尘的污水。

进一步地,所述集水槽底部设有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与所述污水池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使用高压泵喷水编织水网,使水网吸附烟气中的粉尘以达到对烟气除尘的效果,通过使用水网除尘,防止粉尘附着的情况发生,避免了管道中的堵塞,提高了所述实用新型的除尘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管道中设有压力传感器,其能够实时检测输送管道中烟气的气压,并根据气压调节所述高压喷嘴的水压,以防止水网中的水被烟气带走从而降低所述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尤其,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中设有至少两个水幕除尘器,通过对烟气中粉尘的多次吸附以达到高效除尘,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水幕除尘器中的高压喷嘴均匀设置在水幕除尘器的上半部,这样,在高压喷嘴编织水网时,水网会从上至下进行运动,使吸收粉尘的污水全部聚积在水幕除尘器的下半部,不会使污水附着在其他位置从而被烟气带走。

尤其,所述单个高压喷嘴会喷射多条散射状的水线,通过多个高压喷嘴同时喷射散射状水线以形成更加密集的水网,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内壁设有至少三段弧面,弧面上各段长度与角度各不相同,这样,在喷嘴对水进行输出时,能够将水发散输出,以此提高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尤其,所述ab段弧面采用凸起的近似圆弧的形状,这样,能够使其不会受水流影响发生抖动而导致输出位置出现偏差。

尤其,所述bc段弧面采用凹陷的近似圆弧的形状,由于bc段位于水流输送较为集中的位置,因此,采用凹陷圆弧能够有效将聚积的水散射输出,以提高所述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尤其,所述cd段弧面采用直线形状,由于cd段位于水流散射较为分散的位置,因此,采用直线形状的弧面能够更加直接的使水流分散输出形成水网。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喷嘴喷射水线的水压大于所述输送管道中烟气的压力,这样,所述水线不会被烟气带离所述集水槽并进入输送管道中,从而降低所述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尤其,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下方设有通孔,用以将污水输送至所述集水槽,通过将污水排出输送管道,以使管道内维持良好的环境,从而使所述除尘管道能够长时间运行,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尤其,所述除尘管道中还设有污水池,所述污水池会对所述集水池输送的污水进行收集和净化并去除其中的粉尘,净化后的污水可以重新输送至所述高压喷嘴中重复使用,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所述除尘管道的除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幕除尘器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输送管道1、水幕除尘器2、集水槽3和污水池4;其中,所述水幕除尘器2设置在所述输送管道1上,用以对其内部输送的烟气进行除尘;所述集水槽3设置在所述水幕除尘器2下方并与其相连,用以收集所述水幕除尘器2中吸附粉尘后的污水;所述污水池4与所述集水槽3相连,用以对集水槽3收集的污水进行处理。

当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开始工作时,所述输送管道1将烟气从左侧输入并将其向右输出,在烟气输送的过程中,所述水幕除尘器2会喷射水线并编织水网,当烟气经过水网时,水网会吸附烟气中的粉尘以达到除尘效果,除尘后所述输送管道1将除尘后的烟气输出,同时,吸附烟气的污水下流至所述水幕除尘器2底部,进入所述集水槽3,所述集水槽3会对污水进行聚积并将其输送至所述污水池4,当污水输送至污水池4后,污水池4会对其进行处理并使其内含的粉尘去除以使其能够二次利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不仅可用于对烟气的除尘,也可用于对气体中其他可溶于水的物质进行去除,只要满足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能够对其内部输送气体中的杂质进行去除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输送管道1为一圆柱形管道,用以输入含有粉尘的烟气并输出除尘后烟气,在其输入口处设有压力传感器,用以测量输入气体的气压。当所述烟气从左端输送至所述输送管道1内部时,会经过所述水幕除尘器2,所述水幕除尘器2对烟气进行除尘后,所述输送管道1会将除尘后的烟气从右端输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输送管道1的形状可以为圆柱形、矩形或其他形状,只要满足所述输送管道1能够稳定输送烟气即可;当然,所述输送管道1的材料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只要满足所述输送管道1不会受到烟气的侵蚀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集水槽3为一矩形槽,其设置在所述水幕除尘器2下方并与其相连,用以聚积吸附粉尘的污水。当所述水幕除尘器2中的水网对粉尘进行吸附后,会变成污水并受到重力作用流至所述水幕除尘器2底部并流至所述集水槽3内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集水槽3的形状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只要满足所述集水槽3能够聚积和装载污水即可;当然,所述集水槽3可以为多个分别设置在各水幕除尘器2底部的小型槽,也可以为一个设置在所有水幕除尘器2底部的大型槽,只要满足所述水幕除尘器2中的污水能够流至所述集水槽3即可。

具体而言,所述集水槽3中还设有排水管道31,所述排水管道31设置在所述集水槽3底部,并与所述污水池4相连,用以将集水槽3中的污水输送至污水池。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排水管道31的材料和尺寸本实施例均不作具体限制,只要满足所述排水管道31能够将污水从所述集水槽3输送至所述污水池4中即可。

请继续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污水池4设置在所述集水槽3下方并与其通过所述排水管道31相连,用以处理和净化所述集水槽3输送的污水。当所述集水槽3将污水通过排水管道31输送至所述污水池4时,所述污水池4会对污水进行净化,将其内含的粉尘去除并使去除粉尘后的水达到二次使用的标准,净化后,所述污水池4会将净化后水输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污水池的形状和尺寸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只要满足所述污水池4能够接收所述集水槽3输送的污水即可;当然,所述污水池4的材料本实施例也不作具体限制,只要满足所述污水池4不会受到污水的侵蚀即可。

请参阅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水幕除尘器2的剖视图,包括除尘外壳21和高压喷嘴22,其中所述高压喷嘴22均匀设置在所述除尘外壳21内壁的上半部,用以编织水网并对烟气进行除尘。当所述烟气进入所述水幕除尘器2内部时,所述高压喷嘴22会开始喷射水线并编织水网,当所述烟气经过水网时,水网会吸附其内部的粉尘,以此对烟气进行除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水幕除尘器2与所述输送管道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一体连接或其他种类的连接方式,只要满足所述输送管道1中的烟气和水幕除尘器中的水不会泄漏到管道外即可;当然,所述水幕除尘器2的个数可以为2个,3个或其他个数,只要满足所述水幕除尘器2能够对烟气进行多次除尘即可。

具体而言,所述除尘外壳21为一圆柱形管道,其与所述输送管道1相连且其横截面大于所述输送管道1的横截面,在其两端分别开设有圆形通孔,用以将所述输送管道1中的烟气输送至其内部,并在除尘后输出,在其下端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与所述集水槽3相连,用以将吸附粉尘的污水排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除尘外壳21的材料可以为铁、锌、聚乙烯或其他种类的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只要满足所述除尘外壳21不会受到烟气的侵蚀即可。

具体而言,所述高压喷嘴22为七个高压喷嘴,其均匀的设置在所述除尘外壳21上半部,用以编织水网并对烟气进行除尘。当烟气进入所述除尘外壳21后,各所述高压喷嘴22开始喷射水线,其中每个高压喷嘴22均喷射多条散射的水线,多个高压喷嘴将喷射出的多个水线交叉在一起,形成水幕网,以对烟气进行除尘。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高压喷嘴22的个数可以为7个,8个,9个或其他个数,只要满足所述高压喷嘴22在喷水时能够编织成水网并对烟气进行除尘即可。

其中,各所述喷嘴内壁上的设有至少三段弧面,包括ab段、bc段和cd段,其中各段弧面形状的确定方法包括:

步骤1:通过式(1)对ab段弧面的截面曲线形状进行确定:

其中l1为ab段弧面的弧长,r为喷嘴的内径,θ1为ab段弧面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且:

其中,ρ为喷嘴中水的实际密度,可通过超声波检测器测得,ρ0为水的标准密度,θ0为喷嘴的预设夹角且θ0=45°;

步骤2:通过式(3)对bc段弧面的截面曲线形状进行确定:

其中,l2为bc段弧面的弧长,d为所述喷嘴的长度,θ2为bc段弧面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且:

其中,ρ为管路中水的实际密度,ρ0为水的标准密度;

步骤3:通过式(5)对cd段弧面的截面曲线形状进行确定:

其中,l3为cd段弧面的弧长,θ3为cd段弧面与水流方向的夹角,且: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对100吨锅炉水幕网除尘,采用流量50吨/每小时的高压泵,在输送管道1中安装两层水幕除尘器2,每层水幕除尘器2中设有7个高压喷嘴22,其中各高压喷嘴22的流量为14l/s,

在本实施例中,烟气的压力设定在200-600kpa之间,高压喷嘴的水压设定在700kpa,以防止污水被烟气带走。

本实施例所述水幕网除尘管道的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经管道运行后,可得,对管道烟气中粉尘的去除率达到97.6%,本实用新型所述管道能够对烟气进行高效的去除。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