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97027发布日期:2020-02-11 13:23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具体地说,一种不需要更换过滤器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空气净化装置是用于吸入空气后过滤掉包含在空气中的纤尘等杂质而排出清净空气的装置。

这种空气净化装置设置于车辆、家庭或办公室且用于净化空气。

通常,空气净化装置需要设置用于过滤空气的过滤器。这种过滤器包括用纸、布等来过滤掉杂质的干式过滤器以及通过使油类渗透铁、铜、玻璃的纤维来附着杂质的湿式过滤器。

如不及时更换用于所述空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器,则附着于过滤器的杂质会增加,导致在吸入空气时阻抗会增加,甚至供空气流入路径会被堵塞。

因此已开发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利用离心力除去比重大于空气的杂质,因此可以永久使用而不需要更换过滤器。

这种旋流式空气净化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由日本特开2001-73890号(下面称为‘现有技术文献1’)公开。

如图9所示,现有技术文献1中公开的现有旋流式空气净化装置由与空气导入通道10连接且其内径朝向一侧逐渐扩张的本体2、固定于本体2的下部且具有向本体2内侧延伸的上端的空气排出部6、设置于本体2的入口3且将流入的空气变换为旋流的旋转销4、形成于空气排出部6的上端部和本体2的下端部之间且捕获杂质的捕获部7、以及形成于所述捕获部7的一部分且排出杂质的杂质排出口8构成。

因此,通过本体2的入口3流入的空气通过旋转销4形成旋流,且通过所述旋流,比重大于空气的杂质由于离心力而沿着本体2的内部壁移动且被捕获在捕获部7中,而被捕获在捕获部7中的杂质则通过杂质排出口8排出到外部。同时,旋流中心部的已除去杂质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部6向需要的地方移动。

然而,前述的现有技术文献1中公开的现有的旋流式空气净化装置利用单个旋流器,因此存在效率与性能方面的限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0001)1.日本特开2001-73890号(公开于2001年3月21日)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的限制,其目的在于提供使入口处的压力损失最小化的同时可以结合多个旋流单元的多联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其设置于供空气从外部流入的路径上;组件,其由排列成多个行和列的旋流单元构成,旋流单元设置于外壳中且过滤空气;空气引流部件,其对流入组件中的空气进行引流;以及框架,其用于防止空气引流部件脱离。

外壳包括上板、与上板平行地间隔开的下板、以及连接上板与下板的隔壁。所述隔壁中形成有排出口以将从旋流单元排出的杂质排出到外部。

组件由排列成行列的多个旋流单元组成。

旋流单元包括旋流器本体、空气排出管、栓、以及叶片。

旋流器本体形成为圆筒形状且贯穿上板,在旋流器本体内部对杂质进行分离并通过下部的开口排出被分离的杂质。

空气排出管贯穿下板,空气排出管的上部延伸到旋流器本体的内部以使杂质分离后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栓设置于旋流器本体的入口中央且将流入的空气沿着半径方向分散。

多个叶片使由栓分散的空气形成旋流。

空气引流部件为气流导向部。

气流导向部的上端剖面为四边形,下端剖面为圆形。气流导向部捕获所流入的全部空气且将所述空气引流至旋流单元。

框架具有四边形的剖面且防止气流引流部向外部脱离。

网眼在框架中设置为对应于气流引流部的形状且使各气流引流部在装配时排列于正确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外壳,其包括第一壁(例如可以是所述上板)、第二壁(例如可以是所述下板)、以及介于所述第一壁与第二壁之间的周缘壁(例如可以是所述隔壁)以定义作为内部空间的粒子排出空间,且形成有粒子排出口,其用于使所述粒子排出空间与外部连通;多联旋流器集合体,其由设置成以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旋流器构成,每个旋流器包括圆筒形本体(例如可以是旋风本体)、空气排出管和多个叶片,其中圆筒形本体的一端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开口且与所述第一壁的外部连通的入口且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粒子排出空间连通的出口,空气排出管的一端沿长度方向开口并在所述本体内与所述本体的出口相比位于上游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的外部连通,多个叶片设置成在所述圆筒形本体内部以规定距离与所述空气排出管间隔开且使流体旋流;多个气流引流部件,每个气流引流部件(例如可以是所述空气引流部件)的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圆筒形本体的入口连通的圆形出口,且另一端具有流路截面积大于所述圆筒形出口的入口,其中,多个气流引流部件至少在所述另一端侧彼此紧贴。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中设置空气引流部件以使空气容易地流入旋流器本体的内部,因此,即使作为多联空气净化装置也可以维持净化效率并减少在入口处的压力损失,从而节减使用动力且增加能源效率。

同时,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中设置有框架,免得气流导向部向外部脱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在框架中形成有网眼,因此可以良好地装配气流导向部。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其中框架被分离。

图3为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旋流单元内部的示意图。

图5为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组件正面的示意图。

图6为沿图4的a-a线切开的正剖面图。

图7为示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平面图。

图8为沿图7的a-a线切开的正剖面图。

图9为示出现有技术文献1所公开的现有的旋流式空气净化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外壳

200:旋流单元

310:气流导向部

410: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8所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包括:外壳110,其设置于供空气从外部流入的路径上;组件,其由排列成多个行和列的旋流单元200构成,旋流单元200设置于外壳110且过滤空气;以及空气引流部件,其对流入组件中的空气进行引流。

外壳110由设置于供空气从外部流入的路径上的上板112、与所述上板112间隔开的下板114、以及形成为连接上板112的边缘与下板114的边缘的隔壁116。

其中,为了在上板112内部设置所述旋流单元200,在上板112上以行列形成有多个上板贯穿孔113。下板114设置成与上板112平行,为了设置旋流单元200,在上板112的相应位置处以行列形成有多个下板贯穿孔115。

同时,隔壁116形成于上板112的边缘与下板114的边缘之间。其中,优选地,隔壁116的上端连接于上板112的边缘且隔壁116的下端连接于下板114的边缘,使得不存在向外部突出的部分。其中,排出口118形成于隔壁116的一部分上且将从旋流单元200排出的杂质向外部排出。同时,通过旋流单元200排出的杂质会因重力而到达下板114的底部,因此,排出口118优选形成于隔壁116的下部。

并且,排列成行列的旋流单元200包括:旋流器本体210,其贯穿上板112且具有开放的上部与封闭的下部;空气排出管220,其贯穿下板114且其上端延伸到旋流器本体210的内部;栓230,其位于旋流器本体210的入口中央处且将从上部流入的空气沿半径方向分散;多个叶片240,其从栓230沿半径方向曲折且延伸到旋流器本体210的内壁,以使流入旋流器本体210中的空气旋流;以及开口212,其形成在旋流器本体210的下部圆周面上,以对由于离心力而从流入旋流器本体210的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杂质进行排出。

旋流器本体210形成为圆筒形状以使得在旋流器本体210内部容易形成旋流,且具有开放的上部和封闭的下部。所述旋流器本体210形成为贯穿上板212。并且,尽管旋流器本体210的下部是封闭的,但是为了排出已在旋流器本体210中除去了杂质的空气,空气排出管220贯穿旋流器本体210的下部且延伸到旋流器本体210的内部。其中,旋流器本体210的下部与延伸至旋流器本体210的内部的所述空气排出管220的上部之间沿半径方向形成有空间,杂质被捕获在该空间内。同时,在旋流器本体210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排出被捕获在该空间内的杂质的开口212。其中,形成于所述旋流器本体210的下部的开口212需要形成为与空气排出管220上端充分地间隔开,以免在旋流器本体210的内部移动的已除去杂质的空气受到干扰。

空气排出管220具有圆筒形状且形成为贯穿旋流器本体210的下部并延伸到旋流器本体210内部。因此,空气排出管220的外径形成为小于旋流器本体210的内径。空气排出管220固定于旋流器本体210上且插入下板114的下板贯穿孔115中。因此,空气排出管220的下部向下板114的外部露出。

栓230位于旋流器本体210的入口中央处,用于分散从上部流入的空气以使空气能够沿半径方向流动。栓230借助于延伸到旋流器本体210的中央的多个叶片240而可以位于旋流器本体210入口的中央处。为了使通过旋流器本体210入口流入的空气平滑地流动,栓230优选形成为圆锥形或半球形等流线形。同时,为了分散流入至栓230处的空气,且防止沿着栓230的外周面流动的空气在栓230后端部形成涡流而导致压力下降以干扰空气的流动,栓230的后端部优选形成为半球形状或圆锥形状的流线形。

多个叶片240从所述栓230沿半径方向曲折且延伸到旋流器本体210的内壁,使流入旋流器本体210中的空气形成旋流。为了使流入旋流器本体210内部的空气沿着旋流流动且使所述空气中的杂质容易因离心力而分离,需要考虑叶片240的形状与尺寸。

空气引流部件为对流入组件中的空气进行引流的气流导向部310,其安装于旋流单元200的旋流器本体210上端。其中,气流导向部310在本实施例中与旋流单元形成为一体,但可以根据需要结合或装配所述气流导向部310。

这种气流导向部310的上端形成为四边形剖面且下端形成为圆形剖面。如上所述,由于气流导向部310的上端形成为四边形的剖面,因此当将多个气流导向部310排列成行列时不会产生空白。另外,气流导向部310下端的剖面形成为圆形而对应于旋流器本体210的上端。因此,气流导向部310可以平滑地将流入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中的空气引流到旋流单元。

旋流器本体210优选在外壳110内部的粒子排出空间内配置成以规定距离彼此间隔开,以免妨碍从旋流器本体210排出粒子流。此时,旋流器本体210的上端入口在上板112上必然彼此间隔开,因此,入口之间会被上板112封堵,这种封堵的结构会导致对气流引发压力损失的问题。所述多个气流导向部310就是为了防止前述的问题而设置的,由此可以使所述压力损失最小化。

同时,为了防止排列成行列的气流导向部310向外部脱离,在外壳110的上端处设置有四边形的框架410。其中,设置于外壳110上端处的框架410具有四边形的剖面以对应于外壳110的形状。

还有,优选在框架410中形成有网眼412,使得气流导向部310在正确的位置排列成行列。其中,网眼412的尺寸优选形成为对应于气流导向部310的形状。

下面,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操作进行说明。

首先,从外部流入的空气通过气流导向部310流入到旋流器本体210的内部。此时,由于气流导向部310形成为跨越空气流入路径的整个剖面,因此流入旋流器本体210中的空气全部被净化。

其次,流入旋流器本体210中的空气到达栓230后沿半径方向分散。此时,沿半径方向分散的空气借助于多个叶片240而形成旋流且继续行进。

在形成旋流时,在空气中比重较大的杂质会借助离心力而从中心沿半径方向移动。

沿半径方向移动的杂质沿着旋流器本体210的内周面移动,沿着旋流器本体210的内周面移动的杂质通过开口212被排出到外壳110内部。

被排出到外壳110内部的杂质通过形成于外壳110的隔壁116上的排出口118被排出到外部。

同时,在旋流器本体210中已除去杂质的空气通过空气排出管220移动到需要已除去杂质的空气的地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