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9907发布日期:2020-10-31 09:5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



背景技术:

离心管是一种用于离心的试管,主要分为锥形离心管、平底离心管以及圆底离心管三种,其中,锥形离心管的用量最大,在医疗领域中,离心管通常用于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即,生物样品悬浮液可以盛放在离心管中,并在旋转设备的驱动下高速旋,由于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使悬浮的微小颗粒(如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的沉淀等)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从而实现与溶液的分离;例如,在细胞病理学领域,通常需要利用离心管将取得的细胞样本中缺乏粘附的松散细胞网罗聚集,形成细胞块(类似组织块),然后才能对细胞块进行脱水、包埋、切片,进而可以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子检测等一系列后续实验,以达到对细胞样本的长久保存、精准检测以及指导临床靶向治疗的目的。

目前,离心管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盛装于离心管内的样本通常来自于人体,在进行完离心操作后,通常需要分离离心管的上清液,以获取沉积于离心管底部的样本,然而,现有的离心管只能通过离心管的管口倾倒出内部的上清液,不仅不便于分离上清液,而且在分离的过程中,容易扰动下层的样本,使得样本再次混入上清液中,并会伴随上清液流出离心管,导致样本的损失,此外,上清液和样本中通常含有人体的生物信息,如细胞组织、dna信息等,甚至还携带有结核、病毒等各种微生物,采用现有的方式分离上清液与样本,必然存在污染问题和生物安全隐患,而现有技术中还未提供任何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设计合理的离心管,该离心管具有双层结构,不仅可以在离心完成后方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上清液,并可以有效避免扰动聚集于下层的样本,而且可以有效储存和隔离分离出的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第一方面要解决离心管中上清液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问题,提供了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置有第一内部空腔及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内部空腔相连通,

外管,所述外管设置有第二内部空腔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内部空腔相连通,

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环状密封圈,环状密封圈固定于外管,用于实现滑动密封,并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内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设置于距离第一内部空腔底部所设定的距离处,

外管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连通孔的密封件,

外管用于从第一位置相对于内管移动到第二位置,且当外管处于第一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连通孔,当外管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时,密封件开启连通孔,并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当外管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大。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内管和外管,使得生物样本可以经由第一开口加入第一内部空腔中,通过在外管设置环状密封圈,可以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且当外管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内管移动时,环状密封圈跟随外管移动,并确保外管与内管之间处于密封状态,以便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而连通孔可以设置于对应上清液底部的位置处,以便有效分离上清液;具体使用过程为:初始时,外管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密封件封闭连通孔,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不连通,本离心管可以按常规使用方法进行静置或离心操作;当静置或离心完毕,需要分离上清液时,使用者拉动外管,使得外管相对于内管移动,使得密封件脱离连通孔,从而使得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通过连通孔连通,上清液可以经由连通孔进入第二内部空腔,且在外管相对于内管移动的过程中,会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从而可以顺利的将上清液吸入第二内部空腔中,在外管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或之前,上清液全部经由连通孔进入外管中,此时,内管中所剩余的正是所需的样本,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取用,且当外管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可以脱离内管,从而可以单独封闭外管的第二开口,以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外管也可以被锁紧于内管,并使得连通孔不与外管相连通,也可以实现第二内部空腔的封闭,故也能达到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上清液的目的;本离心管不仅可以在离心完成后利用负压方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上清液,并可以有效避免翻动离心管由上端倾倒上清液时扰动聚集于下层的样本,而且可以有效储存和隔离分离出的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

为防止污染,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可拆卸的开启/封闭所述第一开口。确保第一内部空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防止污染,尤其是在离心时,可以有效防止内管中的样本飞溅。

为实现密封部件的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密封部件为橡胶塞,

或,所述密封部件为密封盖,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以便有效封闭/开启第一开口。

本发明第二方面要解决外管可拆卸的固定于第一位置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且所述环状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内螺纹的下方,所述内管的外壁距离第一开口所设定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外管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位置处。通过螺纹连接,不仅可以方便的将外管锁死于所设定的第一位置处,而且便于使用者解锁。

本发明第三方面要解决内管内的上清液无污染的进入外管的问题,进一步的,还包括气孔及封闭所述气孔的气密部件,

所述气孔设置于所述内管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内部空腔相连通,气孔位于所述外管的上方,或,所述气孔设置于所述密封部件,

所述气密部件为橡胶塞或气密盖。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气孔及封闭所述气孔的气密部件,使得在利用负压分离上清液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开启整个密封部件,只需开启气孔,即可使得内管的第一空腔可以与大气相连通,确保上清液顺利的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空腔的同时,使得第一内部空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从而有效防止发生污染问题。

本发明第四方面要解决通过外管的转动/移动驱动连通孔开启/关闭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设置于所述外管内壁的弹性垫片,当外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弹性垫片位于所述连通孔的外侧并压紧连通孔周围的内管外壁;

和/或,所述密封件为设置于所述外管内壁的弹性凸起,当外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弹性凸起卡入所述连通孔并封闭连通孔。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密封件设置为弹性垫片和/或弹性凸起,利用外管与内管之间的挤压力驱动密封件弹性压缩,并压紧连通孔,从而达到封闭连通孔的目的,而当外管相对于内管转动和/或移动时,可以带动密封件同步移动,从而相对于连通孔移动,使得密封件与连通孔相互错开,从而达到根据外管的转动和/或移动驱动连通孔开启/关闭的目的。

本发明第五方面要解决外管与内管之间的受力均衡问题,进一步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外管内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本方案中,通过沿外管的圆周方向设置多个密封件,使得内管与外管之间沿圆周方向的受力分布均匀,确保连通孔处具有稳定、可靠的密封压力,更有利于密封,而通过与环状密封圈的配合,使得外管与内管之间沿长度方向的应力分布更均匀,从而有利于约束外管相对于内管直线移动到第二位置处。

本发明第六方面要解决:当第二位置被构造于外管不脱离内管的位置处时,如何对外管进行锁紧限位及如何有效封闭外管与内管之间空间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外壁构造有第一约束部件,且所述第一约束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约束部件构造有引导面和限位面,其中,

所述引导面面向内管的上方,用于引导环状密封圈沿远离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

所述限位面面向内管的下方,用于限制环状密封圈沿靠近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

所述连通孔位于所述第一约束部件的下方,所述环状密封圈的宽度大于连通孔与第一约束部件的最大间距。在本方案中,通过构造第一约束部件,可以有效约束和限制环状密封圈,从而达到将外管约束于第二位置处的目的,又因为环状密封圈的宽度大于连通孔与第一约束部件的最大间距,使得当环状密封圈移动到第一约束部件的下方时,环状密封圈可以完全覆盖所述连通孔,从而达到封闭连通孔,使得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腔保持封闭状态的目的,从而有效防止上清液从连通孔处泄漏;此外,由于内管与外管之间形成了封闭的空腔,由于压力的作用,外管不会再相对于内管移动,从而有效防止外管与内管的分离。

优选的,所述引导面为斜面或弧形面,和/或,所述限位面为平面,并垂直于内管的中心轴线。以便引导外管移动到第二位置处,并稳定的锁紧于第二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第一约束部件为环状结构,并沿内管的圆周方向设置,

或,包括若干第一约束部件,各第一约束部件分别沿内管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更有利于限制并锁紧环状密封圈,从而达到锁紧外管的目的。

为增强锁紧效果,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约束部件,所述第二约束部件设置于内管的外壁,并位于所述第一约束部件的下方,第一约束部件与第二约束部件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环状密封圈的宽度,第一约束部件与第二约束部件分别用于约束环状密封圈上端和下端。通过设置第二约束部件,并与第一约束部件形成配合,使得外管移动到所设定的第二位置处时,环状密封圈正好被卡在第一约束部件与第二约束部件之间,从而达到锁紧外管的目的。

本发明第七方面要解决内管下部沉降物方便取出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包括上管段和下管段,所述上管段的下端与下管段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为一体,且上管段与下管段的外径相同,

所述下管段的下端封闭,所述连通孔和第一约束部件分别构造于所述下管段,

所述第一开口构造于所述上管段的上端。在本方案中,内管通过上管段与下管段的螺纹连接而连接为一体,并保持上管段与下管段的外径相同,以便在环状密封圈沿内管的外壁移动时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由于内管中的沉降物等都聚集在下管段中,在完成上清液的分离工作后,使用者可以手动分离上管段和下管段,保持下管段与外管连接为一体,从而可以方便的提取下管段内的沉降物等,非常的方便。

优选的,所述内管为直管或阶梯管,内管的底部为锥形结构、平底结构或圆底结构,

和/或,所述外管为直管或阶梯管,所述外管的底部为锥形结构、平底结构或圆底结构。外管的底部优先采用平底结构,以便本离心管或分离后的外管在没有试管架的情况下竖直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结构紧凑、设计合理,具有双层结构,不仅可以在离心完成后方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上清液,并可以有效避免扰动聚集于下层的样本,而且可以有效储存和隔离分离出的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上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下管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外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a-a视图。

图7为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i。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外管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ii。

图10为图8的局部放大示意图iii。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外管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放大示意图iv。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分离上管段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中,在第二位置处设置第二约束部件,并约束环状密封圈后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内管100、第一内部空腔101、连通孔102、第一管段103、第二管段104、气孔105、第一约束部件106、引导面107、限位面108、第二约束部件109、上管段110、下管段111、

外管200、第二内部空腔201、密封件202、斜面或弧面203、环状凸起204、环状密封圈300、

密封部件400、气密部件401、连接带402、

内螺纹501、外螺纹5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14,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包括内管100和外管200,其中,所述内管100设置有第一内部空腔101及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内部空腔101相连通,

所述外管200设置有第二内部空腔201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内部空腔201相连通,

如图1、图8、图11所示,外管200套设于内管100的外部,且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设置有环状密封圈300,环状密封圈300固定于外管200,用于实现滑动密封,并使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内管100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部空腔101与第二内部空腔201的连通孔102,所述连通孔102设置于距离第一内部空腔101底部所设定的距离处,

外管200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连通孔102的密封件202,如图5、图7-图13所示,

外管200用于在外力的作用下从第一位置相对于内管100移动到第二位置,且当外管200处于第一位置时,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即内管100插入外管200的体积最大、二者的重合度最高,所述密封件202封闭所述连通孔102,当外管200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时,密封件202开启连通孔102,并在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形成负压,当外管200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大。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空腔体积最小及空腔体积最大是指在外管200相对于内管100的活动范围内的最小和最大,即,在第二位置处,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体积大于在第一位置处,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所形成的空腔的体积,如图8及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内管100和外管200,使得生物样本可以经由第一开口加入第一内部空腔101中,通过在外管200设置环状密封圈300,可以使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且当外管200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内管100移动时,环状密封圈300跟随外管200移动,并确保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处于密封状态,以便在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形成负压;而连通孔102可以设置于对应上清液底部的位置处,以便有效分离上清液;具体使用过程为:初始时,外管200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密封件202封闭连通孔102,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第一内部空腔101与第二内部空腔201不连通,本离心管可以按常规使用方法进行静置或离心操作;当静置或离心完毕,需要分离上清液时,使用者拉动外管200,使得外管200相对于内管100移动,使得密封件202脱离连通孔102,从而使得第一内部空腔101与第二内部空腔201通过连通孔102连通,上清液可以经由连通孔102进入第二内部空腔201,且在外管200相对于内管100移动的过程中,会在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形成负压,从而可以顺利的将上清液吸入第二内部空腔201中,在外管200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或之前,上清液全部经由连通孔102进入外管200中,此时,内管100中所剩余的正是所需的样本(及下部沉淀物),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取用,且当外管200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200可以脱离内管100(即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二位置可以是脱离内管100的位置),使用者可以单独封闭外管200的第二开口,以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位置也可以设置于外管200未脱离内管100的位置处,此时,外管200需要被锁紧于内管100,并使得连通孔102不与外管200相连通,也可以实现第二内部空腔201的封闭,故也能达到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上清液的目的。上述两种实施方式所提供的离心管,不仅可以在离心完成后利用负压方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上清液,并可以有效避免扰动聚集于下层的样本,而且可以有效储存和隔离分离出的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00和外管200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材料制成,如玻璃、塑料等,且具有透光特性,这里不一一举例说明;而为了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外管200的外径至少有一段保持不变,以便与环状密封圈300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密封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环状密封圈300可以优先采用橡胶制成,环状密封圈300具有所设定的厚度,以便有效填充于内管100与外管200之间,并实现密封;环状密封圈300还具有所设定的宽度,以便增加接触面积,并有效约束外管200,使得外管200可以通过环状密封圈300相对于内管100沿内管100的长度方向直线移动;为便于安装环状密封圈300,外管200的内壁构造有用于安装环状密封圈300的环状卡槽,或通过设置两个环状凸起204构成用于安装环状密封圈300的环状卡槽,如图7、图9及图12所示。

而为防止污染,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本离心管还包括密封部件400,所述密封部件400可拆卸的开启/封闭所述第一开口,确保第一内部空腔101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防止污染,尤其是在离心时,可以有效防止内管100中的样本飞溅。

为实现密封部件400的可拆卸连接,密封部件400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密封部件400可以为橡胶塞,橡胶塞可以优先采用锥形或圆台形结构,以便利用橡胶塞的弹性塞紧第一开口,从而达到可拆卸密封的效果;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部件400可以为密封盖,密封盖可以优先采用塑料制成,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外螺纹502,所述密封盖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502相适配的内螺纹501,以便有效封闭/开启第一开口,如图1-图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为使得外管200可拆卸的固定于第一位置,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外管200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501,且所述环状密封圈300设置于所述内螺纹501的下方,所述内管100的外壁距离第一开口所设定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501相适配的外螺纹502,外管200通过内螺纹501与外螺纹502的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位置处,以便将外管200锁紧于所设定的第一位置处,如图1-图3、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便于在内管100上加工外螺纹502,所述内管100可以为阶梯管,如图2所示,使得内管100包括两个外径不同的管段,分别为第一管段103和第二管段104,第二管段104的外径小于第一管段103的外径,第二管段104的上下两端可以分别设置两段外螺纹502,上方的外螺纹502用于连接密封盖,下方的外螺纹502用于连接外管200,以便锁紧外管200于第一位置,如图1、图2及8所示,两段外螺纹502之间可以具有一定的间距,以便使用者握持或着力。

为使得在负压的作用下,内管100内的上清液可以无污染的进入外管200,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本离心管还包括气孔105及封闭所述气孔105的气密部件401,

所述气孔105可以设置于所述内管100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内部空腔101相连通,气孔105位于所述外管200的上方;所述气孔105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密封部件400,如设置于所述密封盖,

而所述气密部件401可以为橡胶塞或气密盖等,通过设置气孔105及封闭所述气孔105的气密部件401,使得在利用负压分离上清液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开启整个密封部件400,只需开启气孔105,即可使得内管100的第一空腔可以与大气相连通,确保上清液顺利的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空腔的同时,使得第一内部空腔101具有良好的封闭性,从而有效防止发生污染问题。

作为优选,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气孔105可以设置于第一管段103,所述气密部件401可以设置一柔性连接带402,所述连接带402的另一端活动连接于(如铰接)所述密封部件400,从而使得气密部件401与密封部件400可以连接为一体,当密封部件400开启时,可以以气密部件401作为支撑,防止密封部件400脱离离心管,而当气密部件401开启时,可以以密封部件400作为支撑,防止气密部件401脱离离心管,从而更便于使用。

在本实施中,密封件202固定于外管200,并跟随外管200的转动/移动驱动连通孔102开启/关闭,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202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优选,如图5、图6、图8、图10所示,所述密封件202可以为设置于所述外管200内壁的弹性垫片,当外管20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弹性垫片位于所述连通孔102的外侧并压紧连通孔102周围的内管100外壁;所述弹性垫片的形状可以与连通孔102的形状相适配,例如,连通孔102为圆孔时,所述弹性垫片可优先采用圆形或矩形结构。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密封件202也可以为设置于所述外管200内壁的弹性凸起,当外管20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弹性凸起卡入所述连通孔102并封闭连通孔102,所述弹性凸起的形状可以与连通孔102的形状相适配,例如,当连通孔102为圆孔时,弹性凸起可以为半球形凸起、柱状凸起等;通过将密封件202设置为弹性垫片和/或弹性凸起,利用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的挤压力驱动密封件202弹性压缩,并压紧连通孔102,从而达到封闭连通孔102的目的,而当外管200相对于内管100转动和/或移动时,可以带动密封件202同步移动,从而相对于连通孔102移动,使得密封件202与连通孔102相互错开,从而达到根据外管200的转动和/或移动驱动连通孔102开启/关闭的目的。

可以理解,密封件202也可以是弹性凸起与弹性垫片的组合,弹性凸起用于插入连通孔102中,而弹性垫片用于封闭连通孔102的四周,有利于增强密封效果。

在更完善的方案中,为使得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的受力均衡,本离心管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密封件202,所述密封件202沿外管200内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例如,当包括两个所述密封件202时,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两个密封件202可以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外管200的两侧,以便受力均衡,当包括三个所述密封件202时,所述三个密封件202可以分别沿外管200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互成120度夹角,以便受力均衡;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沿外管200的圆周方向设置多个密封件202,使得内管100与外管200之间沿圆周方向的受力分布均匀,确保连通孔102处具有稳定、可靠的密封压力,更有利于密封,而通过与环状密封圈300的配合,使得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沿长度方向的应力分布更均匀,从而有利于约束外管200相对于内管100直线移动到第二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位置被构造于外管200不脱离内管100的位置处时,应该在第二位置处对外管200进行锁紧限位、并需要有效封闭外管200与内管100之间空间,具体而言,如图2、图8-图13所示,所述内管100外壁构造有第一约束部件106,且所述第一约束部件106设置于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一约束部件106构造有引导面107和限位面108,其中,

所述引导面107面向内管100的上方,用于引导环状密封圈300沿远离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如图10或图12所示;所述限位面108面向内管100的下方,用于限制环状密封圈300沿靠近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如图10或图12所示,所述连通孔102位于所述第一约束部件106的下方,所述环状密封圈300的宽度大于连通孔102与第一约束部件106的最大间距;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通过构造第一约束部件106,可以有效约束和限制环状密封圈300,从而达到将外管200约束于第二位置处的目的,又因为环状密封圈300的宽度大于连通孔102与第一约束部件106的最大间距,使得当环状密封圈300移动到第一约束部件106的下方时,环状密封圈300可以完全覆盖所述连通孔102,从而达到封闭连通孔102,使得内管100与外管200之间的空腔保持封闭状态的目的,从而有效防止上清液从连通孔102处泄漏;此外,由于内管100与外管200之间形成了封闭的空腔,由于压力的作用,外管200不会再相对于内管100移动,从而有效防止外管200与内管100的分离。

作为优选,所述引导面107可以为斜面或弧形面,以便引导外管200移动到第二位置处,和/或,所述限位面108可以优先平面,并垂直于内管100的中心轴线,如图8-图13所示,以便将环状密封圈300稳定的限制于第二位置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约束部件106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第一约束部件106可以为环状结构,并沿内管100的圆周方向设置,如图8-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约束部件106为设置于内管100外壁的环状凸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沿内管100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多个第一约束部件106,即各第一约束部件106沿圆周方向间隙布置于内管100,不仅有利于限制并锁紧环状密封圈300,从而达到锁紧外管200的目的,而且在外管200相对于内管100移动过程中,所述密封件202可以通过相邻两第一约束部件106之间的间隙通过第一约束部件106的设置位置,互不干扰,有利于使用更方便;而当第一约束部件106为环状结构时,密封件202的下边缘为斜面或弧面203,以便引导密封件202顺利的通过第一约束部件106。

在进一步的方案中,为增强锁紧效果,本离心管还包括第二约束部件109,所述第二约束部件109设置于内管100的外壁,并位于所述第一约束部件106的下方,第一约束部件106与第二约束部件109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环状密封圈300的宽度,第一约束部件106与第二约束部件109分别用于约束环状密封圈300上端和下端,如图14所示,通过设置第二约束部件109,并与第一约束部件106形成配合,使得外管200移动到所设定的第二位置处时,环状密封圈300正好被卡在第一约束部件106与第二约束部件109之间,从而达到锁紧外管200的目的。

所述第二约束部件109的结构可以与第一约束部件106的结构相同,并可以与第一约束部件106相互对称布置,如图14所示,这里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所述内管100可以为直管或阶梯管(如前述第一管段103和第二管段104的组合),内管100的底部可以为锥形结构、平底结构或圆底结构,

和/或,所述外管200可以为直管或阶梯管,所述外管200的底部可以为锥形结构、平底结构或圆底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外管200的底部优先采用平底结构,以便本离心管或分离后的外管200在没有试管架的情况下竖直放置。

实施例2

为便于在离心后,方便的取出内管100下部的沉降物,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离心管中,所述内管100包括上管段110(所述上管段110可以是有实施例1中所述的第一管段103和第二管段104构成)和下管段111,所述上管段110的下端与下管段111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为一体,且上管段110与下管段111的外径相同,如图2-图4所示;

所述下管段111的下端封闭,所述连通孔102和第一约束部件106分别构造于所述下管段111,如图4所示,

所述第一开口构造于所述上管段110的上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管100通过上管段110与下管段111的螺纹连接而连接为一体,并保持上管段110与下管段111的外径相同,以便在环状密封圈300沿内管100的外壁移动时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由于内管100中的沉降物等都聚集在下管段111中,在完成上清液的分离工作后,使用者可以手动分离上管段110和下管段111,保持下管段111与外管200连接为一体,从而可以方便的提取下管段111内的沉降物等,非常的方便;而下管段111与外管200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回收处理,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

为使得,上管段110与下管段111的外径相同,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如图3及图4所示,下管段111上端的内壁设置有第一环状凹槽,所述第一环状凹槽设置有内螺纹501,相应的,上管段110下端的外壁设置有第二环状凹槽,所述第二环状凹槽设置有外螺纹502,通过外螺纹502与内螺纹501的配合实现上管段110与下管段111的连接,并确保接头处上管段110与下管段111的外径相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