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乳制品预热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34841发布日期:2020-12-18 14:07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乳制品预热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奶制品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乳制品预热罐。



背景技术:

酸奶生产已有千年历史,原料可以是鲜牛、羊奶,传统的酸奶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配料、过滤、浓缩、预热、均质、灭菌、冷却、接种、发酵培养、产品冷却等工序。酸奶营养成份丰富,易被人体吸收。特别是含有乳酸菌和乳糖酶使奶中养份予消化,使乳糖转化为乳酸,使蛋白质得以水解,增加奶乳中可溶性钙磷和维生素含量,适应儿童和老年人对钙磷的吸收,具有天然补钙作用。

在给原料进行加工预热时,传统是采用加热器直接给乳液加热的方式,给原料进行玉如处理,乳液于加热器的内部的相对位置始终保持不变,使得靠近加热器加热部分的乳液温度较高,远离加热器加热部分的乳液温度较低,进而使得罐体内部不同位置处乳液的受热不均匀,导致部分乳液受热温度过高发生变质,从而难以保证乳液的均匀加热预热,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乳制品预热罐,其具有在加热预热过程中搅动罐体内部乳液,使得乳液均匀加热预热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乳制品预热罐,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置有罐体,所述罐体的顶壁开设有进料口,所述罐体于进料口处设置有端盖,所述罐体内部固设有竖向设置的分隔板,所述分隔板首尾相接围成用于容纳乳液的容纳腔,所述分隔板的外壁和罐体内壁之间围成加热腔,所述加热腔的内部固设有加热板,所述罐体内部设置有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呈竖向设置,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于罐体内部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均固设有沿径向方向设置的若干搅拌叶,若干搅拌叶沿第一搅拌轴轴向和第二搅拌轴轴向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罐体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转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待加热的乳液通过进料口倒入罐体的内部,在加热板的作用下,加热板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分隔板传导至罐体的内部,乳液和分隔板接触,实现乳液的加热和预热。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转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搅拌叶同步转动,实现对罐体内部乳液的搅动,加速乳液于罐体内部的流动,乳液在被搅动的过程中不断与分隔板接触,从而实现在加热预热过程中搅动罐体内部乳液,使得乳液均匀加热预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设于罐体外部的电机、和电机同轴转动的转动轴、固设于罐体顶壁的固定杆,所述转动轴呈竖向设置,所述转动轴的下端固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呈水平设置,第一连接杆远离转动轴的一端和第一搅拌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呈竖向设置,所述固定杆的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固定杆的一端和第二搅拌轴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之间通过第三连接杆传动,所述第三连接杆呈水平设置,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和第一搅拌轴转动连接、另一端和第二搅拌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轴的运动方向和第二搅拌轴的运动方向相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电机,电机带动转动轴同步转动,转动轴带动第一连接杆以转动轴的轴线为圆心周转,第一连接杆带动第一搅拌轴同步转动,第一搅拌轴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三连接杆运动,第三连接杆远离第一搅拌轴的一端拉动第二搅拌轴,第二搅拌轴带动第二连接杆绕固定杆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实现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的反向运动,从而实现对罐体内部乳液的搅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的底壁固设有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开设有第一轨迹槽,所述第一搅拌轴的下端插接于第一轨迹槽的内部,所述第一搅拌轴于第一轨迹槽内部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搅拌轴的下端插接于第一轨迹槽,实现对第一搅拌轴的限位,防止第一搅拌轴的下端倾斜,提高第一搅拌轴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一轨迹槽,使第一限位块的设置不妨碍第一搅拌轴的搅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的底壁固设有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开设有第二轨迹槽,所述第二搅拌轴的下端插接于第二轨迹槽的内部,所述第二搅拌轴于第二轨迹槽的内部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搅拌轴的下端插接于第二轨迹槽,实现对第二搅拌轴的限位,防止第二搅拌轴的下端倾斜,提高第二搅拌轴的稳定性;通过设置第二轨迹槽,使第二限位块的设置不妨碍第二搅拌轴的搅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腔的外壁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沿罐体轴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罐体外壁于进液口处固设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远离罐体的一端连通有水泵,所述罐体外壁于出液口处固设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和进液管远离罐体的一端均可拆卸连接有密封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启动水泵,水泵将水源输送至加热腔的内部,在下方出液管处密封盖的作用下,使水源在加热腔的内部积聚,通过加热板,将加热腔内部的水源加热,加热板产生的热量通过水传导至分隔板,由于水的导热性比空气的导热性好,一方面,加速了对罐体内部乳液的加热预热;另一方面,减少了不需要的热量损耗,节约能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液口的高度低于进液口的高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预热完成时,由于出液口的高度低于进液口的高度,便于加热腔内部水源的排出,防止在罐体长期不使用时,分隔板与水长期接触,加热腔内部滋生细菌。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腔的底壁开设有连通口,所述罐体于连通口处固设有过渡管,所述过渡管远离罐体的一端向上弯折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内的液体高度和加热腔内部的液体高度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通管的设置,使得连通管内的液体高度和加热腔内部的液体高度相同,便于从外部观察加热腔内部水源的剩余量,便于保持加热腔内部水分充足,保持加热腔内部水一直保持对加热板的覆盖状态。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的外壁固设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于其中心处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连通管的上端贯穿于定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定位座的设置,一方面,提高连通管的稳定性,便于保持连通管和罐体的连接关系;另一方面,便于保持连通管的竖直状态,使得连通管内部水的高度与加热腔内部水的高度保持一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热板固设于加热腔远离分隔板一侧的侧壁,所述加热板呈环形设置,所述加热板和罐体内壁之间固设有隔热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加热板和分隔板相分离,避免加热板直接将热量通过分隔板传导至罐体内部的乳液,导致与分隔板接触的乳液碳变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外部固设有用于调节加热腔内部压强的调压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加热板对加热腔内部水进行加热时,水受热后蒸发,通过设置调压阀,避免加热的过程中,加热腔内部水蒸气过多使加热腔内部压强过大而导致加热腔炸裂,通过调压阀保持加热腔内外压强一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加热板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分隔板传导至罐体的内部,乳液和分隔板接触,实现乳液的加热和预热;

第二、通过电机带动转动轴同步转动,转动轴通过第一连接杆、第三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带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的反向运动,从而实现对罐体内部乳液的搅动,第一搅拌轴和第二搅拌轴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搅拌叶同步转动,实现对罐体内部乳液的搅动,加速乳液于罐体内部的流动,乳液在被搅动的过程中不断与分隔板接触,使得乳液均匀加热预热;

第三、通过在加热腔内部通水,水的导热性比空气的导热性好,加速了对罐体内部乳液的加热预热;

第四、通过调压阀的设置保持加热腔内外压强一致,避免加热的过程中,加热腔内部水蒸气过多使加热腔内部压强过大而导致加热腔炸裂。

附图说明

图1是乳制品预热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乳制品预热罐的上视图;

图3是图2中的a-a部剖视图;

图4是乳制品预热罐中顶板、第一搅拌轴、第二搅拌轴、第一限位块、第二限位块之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爆炸图。

图中,1、底座;2、罐体;21、进液口;22、出液口;3、顶板;31、进料口;32、出料口;4、驱动机构;41、电机;42、转动轴;43、固定杆;431、第一限位片;44、第一连接杆;45、第二连接杆;46、第三连接杆;461、第一连接孔;462、第二连接孔;5、第二限位片;6、第三限位片;7、第一限位块;71、第一轨迹槽;8、第二限位块;81、第二轨迹槽;9、进料管;10、端盖;20、出料管;30、止料阀;40、分隔板;50、容纳腔;60、加热腔;70、加热板;80、隔热层;90、进液管;100、出液管;200、密封盖;300、过渡管;400、连通管;500、定位座;600、调压阀;700、第一搅拌轴;800、第二搅拌轴;900、搅拌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乳制品预热罐,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方固定安装有罐体2,罐体2呈圆筒状设置,罐体2于圆筒的上端开口处固安装有水平设置的顶板3,顶板3和罐体2的底壁平行设置,顶板3密封圆筒状罐体2的上端开口。

罐体2的顶板3开设有进料口31(参照图4),顶板3的上表面于进料口31处焊接有进料管9,进料管9呈竖向设置,进料管9连通罐体2的内外,进料管9远离罐体2的一侧螺纹连接有用于密封进料口31上端开口的端盖10。

结合图2和图3,罐体2的底壁开设有出料口32,罐体2外壁于出料口32处焊接有出料管20,出料管20远离罐体2的一侧安装有用于启闭出料口32的止料阀30。

罐体2的内部焊接有竖向设置的分隔板40,分隔板40首尾相接围成环形,分隔板40的内壁围成用于容纳乳液的容纳腔50,分隔板40的外壁和罐体2内壁之间围成加热腔60。

加热腔60内部固定安装有加热板70,加热板70呈环形设置,加热板70固定安装于加热腔60远离分隔板40一侧的侧壁。加热板70的内壁和分隔板40的外壁弧度相同,加热板70的外壁和罐体2的内壁弧度相同。

加热板70外壁和罐体2的内壁之间固定安装有隔热层80,避免在使用加热板70的过程中罐体2外壁的温度过高,从而避免误伤施工人员,同时减少热量的散失。

加热腔60的外壁开设有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出液口22的高度低于进液口21的高度,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沿罐体2轴向方向上下间隔设置,加热板70设置于进液口21和出液口22上下间隔之间。罐体2外壁于进液口21处焊接有进液管90,进液管90连通加热腔60的内外,进液管90远离罐体2的一端连通有水泵(水泵图中未示出),罐体2外壁于出液口22处连通有出液管100,出液管100和进液管90远离罐体2的一端均螺纹连接有密封盖200,打开设置于出液管100处的密封盖200,加热腔60内部的水通过出液管100流出加热腔60。

结合图1和图3,加热腔60的底壁开设有连通口,罐体2于连通口处焊接有过渡管300,过渡管300呈u型设置,过渡管300的u型开口端朝向设置,过渡管300的一端和连通口相连通,另一端向上弯折有连通管400,连通管400呈透明材质,连通管400呈竖向设置,连通管400的外周壁和罐体2的外壁之间预留有安装间隔。罐体2的外壁焊接有定位座500,定位座500于其中心处开设有定位孔,连通管400的上端贯穿于定位孔,连通管400保持和罐体2的连接状态,当加热腔60内部充满水时,部分水通过连通口进入连通管400的内部,连通管400内的液体高度和加热腔60内部的液体高度相同。

罐体2外部固定安装有用于调节加热腔60内部压强的调压阀600,避免加热的过程中,加热腔60内部水蒸气过多使加热腔60内部压强过大而导致加热腔60炸裂,通过调压阀600保持加热腔60内外压强一致。

结合图3和图4,容纳腔50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搅动罐体2内部乳液的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均呈竖向设置,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于罐体2内部平行且间隔设置,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均焊接有沿径向方向设置的若干搅拌叶900,若干搅拌叶900沿第一搅拌轴700轴向和第二搅拌轴800轴向方向从上至下均匀分布。

结合图4和图5,罐体2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转动的驱动机构4。驱动机构4包括电机41、和电机41同轴转动的转动轴42、固定杆43、第一连接杆44、第二连接杆45、第三连接杆46。

顶板3呈圆形设置,电机41固定安装于顶板3的上表面,顶板3开设有让位孔,转动轴42呈竖向设置,转动轴42的上端贯穿于让位孔和电机4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电机41带动转动轴42同步转动。

结合图4和图5,第一连接杆44呈水平设置,转动轴42的下端焊接于第一连接杆44的上端面,转动轴42带动第一连接杆44以转动轴42的轴线为圆心周转;第一连接杆44远离转动轴42一端的下端面和第一搅拌轴700的上端焊接,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一连接杆44分别设置于第一连接杆44的上下两侧,第一连接杆44带动第一搅拌轴700同步转动。

固定杆43呈竖向设置,固定杆43的上端焊接于顶板3的下表面,固定杆43和转动轴42于顶板3下表面间隔设置。第二连接杆45呈水平设置,第二连接杆45于靠近固定杆43的一端开设有转动孔,固定杆43的下端贯穿于转动孔后一体成型有防止第二连接杆45脱出的第一限位片431,第二连接杆45和固定杆43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45远离固定杆43一端的下端面和第二搅拌轴800的上端面焊接,第二搅拌轴800和固定杆43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杆45的上下两侧。

结合图4和图5,第三连接杆46水平设置于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之间,第三连接杆46设置于第一连接杆44和第二连接杆45的下方,第三连接杆46的一端上端面抵接于第一连接杆44的下端面、第三连接杆46另一端的上端面抵接于第二连接杆45的下端面。

第三连接杆46于靠近第一搅拌轴700的一端开设有第一连接孔461,第一搅拌轴700的下端贯穿于第一连接孔461后向靠近罐体2底壁的一侧延伸,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三连接杆46转动连接,第一搅拌轴700的外周壁焊接有防止第三连接杆46脱出的第二限位片5,第二限位片5沿第一搅拌轴700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三连接杆46于靠近第二搅拌轴800的一端开设有第二连接孔462,第二搅拌轴800的下端贯穿于第二连接孔462后向靠近罐体2底壁的一侧延伸,第二搅拌轴800和第三连接杆46转动连接,第二搅拌轴800的外周壁焊接有防止第三连接杆46脱出的第三限位片6,第三限位片6沿第二搅拌轴800的径向方向设置。第一搅拌轴700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三连接杆46运动,第三连接杆46远离第一搅拌轴700的一端拉动第二搅拌轴800,第二搅拌轴800带动第二连接杆45绕固定杆43的轴线为中心转动,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的反向运动。

结合图1和图5,罐体2的底壁焊接有第一限位块7,第一限位块7开设有和第一搅拌轴700运动方向相适配的第一轨迹槽71,第一轨迹槽71呈环形设置,第一搅拌轴700的下端插接于第一轨迹槽71的内部,实现对第一搅拌轴700的限位,防止第一搅拌轴700的下端倾斜,第一搅拌轴700的外壁抵接于第一轨迹槽71内侧壁,第一搅拌轴700于第一轨迹槽71内部滑动连接。

罐体2的底壁焊接有第二限位块8,第二限位块8开设有和第二搅拌轴800运动方向相适配的第二轨迹槽81,第二搅拌轴800的下端插接于第二轨迹槽81的内部,实现对第二搅拌轴800的限位,防止第二搅拌轴800的下端倾斜,第二搅拌轴800的外壁抵接于第二轨迹槽81内侧壁,第二搅拌轴800于第二轨迹槽81的内部滑动连接。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待加热的乳液通过进料口31倒入罐体2的内部,在加热板70的作用下,加热板70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通过分隔板40传导至罐体2的内部,乳液和分隔板40接触,实现乳液的加热和预热。启动电机41,电机41带动转动轴42同步转动,转动轴42带动第一连接杆44以转动轴42的轴线为圆心周转,第一连接杆44带动第一搅拌轴700同步转动,第一搅拌轴700转动的过程中带动第三连接杆46运动,第三连接杆46远离第一搅拌轴700的一端拉动第二搅拌轴800,第二搅拌轴800带动第二连接杆45绕固定杆43的轴线为中心转动,实现第一搅拌轴700和第二搅拌轴800的反向运动,从而实现对罐体2内部乳液的搅动,乳液在被搅动的过程中不断与分隔板40接触,从而实现在加热预热过程中搅动罐体2内部乳液,使得乳液均匀加热预热。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