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浮渣和积泥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75059发布日期:2021-08-24 12:2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浮渣和积泥清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浮渣和积泥清除装置。



背景技术:

高密度沉淀池主要的技术是载体絮凝技术,这是一种快速沉淀技术,高密度沉淀池的设计非常紧凑,它把混凝池、絮凝池、斜板沉淀池和污泥浓缩集合于一体,其中斜板沉淀池包括预沉淀区和斜板沉淀区。其工艺流程如下:

1、向混凝池中投加混凝剂,在快速搅拌器的作用下同污水中悬浮物快速混合,通过中和颗粒表面的负电荷使颗粒“脱稳”,形成小絮体然后进入絮凝池。

2、向絮凝池投加絮凝剂,絮凝剂促使小絮体通过吸附、电性中和和相互间的架桥作用形成更大的絮体,慢速搅拌器的作用既使药剂和絮体能够充分混合又不会破坏已形成的大絮体。

3、絮凝后的污水进入斜板沉淀池的预沉淀区初步沉淀,然后进入斜板沉淀区进行再次沉淀,颗粒和絮体沉淀在斜板的表面上并在重力作用下下滑,微砂随污泥沿斜板表面下滑并沉淀在斜板沉淀池底部,然后位于沉淀池底部的刮泥机将微砂和污泥刮向斜板沉淀池底部的中间位置,循环泵把微砂和污泥输送到水力分离器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微砂和污泥进行分离,微砂从下层流出直接回到投加池中,污泥从上层流溢出然后通过重力流流向污泥处理系统,沉淀后的水由分布在斜板沉淀池顶部的不锈钢集水槽收集、排放。传统絮凝工艺相比,该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工程造价低、耐冲击负荷等优点。

污水在预沉淀区进行初步沉淀时,污水中质量较轻的杂物会在浮力作用下迅速上浮,导致在预沉淀区的液面上出现大量浮渣,为了避面浮渣随污水进行斜板沉淀区影响污水的再次沉淀,目前一般采用人工打捞浮渣的方式。但人工打捞浮渣的工作量大、打捞困难。

同时由于斜板沉淀池为方形,而刮泥机转动刮泥的范围为圆形,所以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为刮泥机的盲区,从而导致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容易出现污泥大量堆积,大块污泥容易成团上浮随出水排放,严重影响到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并且容易对后续污水通道造成堵塞,同时对池面观感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针对上述污泥堆积的问题,目前污水处理厂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1)将沉淀池停池后,使用人工冲洗的方式将死泥清理,这样不仅影响污水处理效率,且污泥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危及工作人员身体健康。2)在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设置斜面,使污泥依靠自身重力缓慢滑向斜板沉淀池底部刮泥机的刮泥范围内,但由于斜板沉淀池内水流缓慢,絮凝体相互吸引,导致斜坡所起到的作用并不显著,长时间后斜板沉淀池四角的斜坡上仍会出现污泥堆积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高密度沉淀池中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容易出现污泥堆积的问题以及预沉淀区浮渣打捞困难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浮渣和积泥清除装置,包括设置在斜板沉淀池四角的斜面,还包括浮渣清除单元和四个冲洗单元,所述四个冲洗单元分别设置在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所述每个冲洗单元均包括一根中水管和两根冲洗管。所述中水管在图中未画出。

所述两根冲洗管分别设置在对应斜面的两个侧壁上,冲洗管的一端封闭,两根冲洗管的开口端分别与中水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中水管的进水端与中水池连通。

所述每根冲洗管上均设有多个喷头,所述多个喷头的喷水端均朝向斜面设置;所述喷头在图中未画出。

所述浮渣清除单元包括中水管和收集管,所述中水管设置在斜板沉淀池远离斜板沉淀区的池岸上,中水管沿斜板沉淀池的宽度方向设置,中水管的一端封闭,中水管的开口端与中水池连通,中水管上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喷头,所述多个喷头的出水端均朝向预沉淀区且倾斜向下。

所述收集管设置在预沉淀区内靠近斜板沉淀区的一侧,收集管沿斜板沉淀池的宽度方向设置,收集管的一端封闭,收集管的封闭端与相近的斜板沉淀池池壁转动连接,收集管的开口端穿过相近的斜板沉淀池池壁,且收集管开口端与斜板沉淀池池壁转动连接。

所述收集管上设有多个矩形开口,所述多个矩形开口沿收集管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通过在斜板沉淀池的四角设置冲洗单元,斜面上的污泥在水流的冲击下难以在斜面上堆积,从而有效解决高密度沉淀池中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容易出现污泥堆积的问题,通过在预沉淀区设置浮渣清除单元,喷水管中的中水经喷头喷射至预沉淀区的液面,将液面上的浮渣冲向收集管,转动收集管,使收集管上的矩形开口的下边缘略低于液面,浮渣随水流从矩形开口进入收集管内,收集管将浮渣运走,从而实现对预沉淀区浮渣的清除,该结构安装简单有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为优选,所述两根冲洗管分别与对应斜面两侧的边缘线平行,且冲洗管的位置靠近斜面。通过冲洗管与斜面两侧的边缘线平行,同时冲洗管靠近斜面,使冲洗管上喷头喷出的中水能对斜面上的污泥产生较强的冲击力,从而使冲洗单元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避免中水因喷出位置距离污泥较远而失去冲击力。

作为优选,还包括四个辅助刮泥单元,所述四个辅助刮泥单元分别设置在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所述每个辅助刮泥单元均包括电机、转动杆、刮泥板。

所述电机设置在斜板沉淀池边角靠近顶面的位置,电机的输出轴竖直向下。

所述刮泥板沿斜面倾斜设置在斜面上,刮泥板的宽度方向与斜面垂直,刮泥板的底面与斜面相抵。

所述转动杆竖直设置在电机的正下方,所述转动杆的上端与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转动杆的下端与刮泥板转动连接,刮泥板可在竖直平面上转动。

通过设置辅助刮泥单元,通过电机往复转动带动转动杆往复转动,从而使转动杆带动刮泥板左右来回运动,由于刮泥板与转动杆转动连接,当刮泥板来回运动时,刮泥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始终与斜面保持接触,从而使刮泥板可以来回刮动斜面上的污泥,避免污泥黏在斜面上,将污泥刮松使得污泥更容易被喷头喷出的中水冲走,辅助刮泥单元配合冲洗单元大大提高了该污泥清除装置的可靠性,保证了污泥清除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每个辅助刮泥单元均包括稳定件,所述稳定件包括稳定板和两个连接杆。

所述稳定板上设有圆形通孔,稳定板水平设置,所述转动杆穿过圆形通孔与稳定板转动连接。

所述两个连接杆分别位于稳定板侧面与斜板沉淀池边角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对应稳定板侧面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对应斜板沉淀池边角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稳定件的为多个,所述多个稳定件沿竖直方向分布。

通过设置稳定件,稳定件对转动杆起稳定作用,避免转动杆在转动过程中因刮泥板受力以及转动杆过长而导致转动杆发生晃动摇摆的情况,使辅助刮泥单元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不会出现因转动杆长期受力变形而导致电机与刮泥板传动失效的情况。

作为优选,所述刮泥板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侧板,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与刮泥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侧板的宽度方向与刮泥板的侧面垂直,所述侧板位于靠近刮泥板底部的位置,所述侧板的底面与斜面相抵。

通过设置侧板,当刮泥板在斜面上左右来回刮动污泥时,侧板可以提前将污泥铲松,使得刮泥板在刮动污泥时收到的阻力更小,使辅助刮泥单元的运行更加顺畅,降低电机负载,提高辅助刮泥单元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每个辅助刮泥单元还包括延长板、电动伸缩杆和连接板,所述延长板与刮泥板的结构相同,且延长板的两侧也同样设有侧板。

所述延长板位于刮泥板的下方,延长板沿斜面倾斜设置在斜面上,延长板的宽度方向与斜面垂直,延长板的底面与斜面相抵。

所述电动伸缩杆设置在刮泥板的顶面上靠近下端的位置,电动伸缩杆的轴线与刮泥板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向下。

所述连接板设置在延长板的顶面上靠近上端的位置,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与对应连接板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刮泥板和延长板在移动过程中,延长板的下端始终位于靠近斜面下边缘的位置。

由于刮泥板是做圆周往复运动,刮泥板在斜面上来回运动时,同样存在刮泥盲区,通过设置延长板,当刮泥板在斜面上左右来回刮泥时,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伸出或收回带动延长板靠近或远离刮泥板,使延长板的下端始终位于靠近斜面下边缘的位置,延长板可以将刮泥盲区的污泥刮动,从而使辅助刮泥单元可以刮动整个斜面上的污泥,有效避免斜面两侧靠近斜面下边缘的位置仍存在堆积污泥的现象,大大提高了辅助刮泥单元的刮泥效果。

作为优选,包括自动控制单元,所述自动控制单元包括plc和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设置在中水管上,所述电磁阀和电机分别与plc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通过设置自动控制单元,plc控制电磁阀间断性开启,在电磁阀开启的同时,plc控制电机运转,使冲洗单元和辅助刮泥单元配合工作,大大提高该污泥清除结构的除泥效果,同时间断性工作可以节约电能以及避免在斜板沉淀池中引入过多中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斜板沉淀池的四角设置冲洗单元,斜面上的污泥在水流的冲击下难以在斜面上堆积,从而有效解决高密度沉淀池中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容易出现污泥堆积的问题,同时冲洗管与斜面两侧的边缘线平行,同时冲洗管靠近斜面,使冲洗管上喷头喷出的中水能对斜面上的污泥产生较强的冲击力,从而使冲洗单元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避免中水因喷出位置距离污泥较远而失去冲击力。通过在预沉淀区设置浮渣清除单元,喷水管中的中水经喷头喷射至预沉淀区的液面,将液面上的浮渣冲向收集管,转动收集管,使收集管上的矩形开口的下边缘略低于液面,浮渣随水流从矩形开口进入收集管内,收集管将浮渣运走,从而实现对预沉淀区浮渣的清除,该结构安装简单有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辅助刮泥单元,通过电机往复转动带动转动杆往复转动,从而使转动杆带动刮泥板左右来回运动,由于刮泥板与转动杆转动连接,当刮泥板来回运动时,刮泥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始终与斜面保持接触,从而使刮泥板可以来回刮动斜面上的污泥,避免污泥黏在斜面上,将污泥刮松使得污泥更容易被喷头喷出的中水冲走,辅助刮泥单元配合冲洗单元大大提高了该污泥清除装置的可靠性,保证了污泥清除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侧板,当刮泥板在斜面上左右来回刮动污泥时,侧板可以提前将污泥铲松,使得刮泥板在刮动污泥时收到的阻力更小,使辅助刮泥单元的运行更加顺畅,降低电机负载,提高辅助刮泥单元的使用寿命。

4.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刮泥板是做圆周往复运动,刮泥板在斜面上来回运动时,同样存在刮泥盲区,通过设置延长板,当刮泥板在斜面上左右来回刮泥时,电动伸缩杆的伸缩端伸出或收回带动延长板靠近或远离刮泥板,使延长板的下端始终位于靠近斜面下边缘的位置,延长板可以将刮泥盲区的污泥刮动,从而使辅助刮泥单元可以刮动整个斜面上的污泥,有效避免斜面两侧靠近斜面下边缘的位置仍存在堆积污泥的现象,大大提高了辅助刮泥单元的刮泥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冲洗单元和刮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冲洗单元和刮泥单元的侧视图(面向斜板沉淀池侧壁的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控制单元的示意图。

图中,11-斜板沉淀池,12-斜面,13-预沉淀区,14-斜板沉淀区,21-冲洗管,31-电机,32-转动杆,33-刮泥板,34-固定板,4-稳定件,51-侧板,61-延长板,62-电动伸缩杆,63-连接板,71-plc,72-电池阀,8-浮渣清除单元,81-喷水管,82-收集管,83-矩形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为了方便描述,本实用新型撰写中引入了以下描述概念:

本实用新型中‘前’、‘后’、‘左’、‘右’、‘上’、‘下’均指在图1中的方位,其中‘前’是指在图1中相对于纸面朝外,‘后’是指在图1中相对于纸面朝里。

参见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浮渣和积泥清除装置,包括设置在斜板沉淀池11四角的斜面12,还包括浮渣清除单元8和四个冲洗单元。

所述四个冲洗单元分别设置在斜板沉淀池11四角的位置,所述每个冲洗单元均包括一根中水管和两根冲洗管21,所述两根冲洗管21分别设置在对应斜面12的两个侧壁上,冲洗管21的一端封闭,两根冲洗管21的开口端分别与中水管的出水端连通,所述中水管的进水端与中水池连通。

所述每根冲洗管21上均设有多个喷头,所述多个喷头的喷水端均朝向斜面12设置。

具体实施时,所述中水管上靠近中水池的位置还设有增压泵,通过设置增压泵,保证中水从喷头喷出时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可以顺利将斜面上的污泥冲走。

所述浮渣清除单元8包括喷水管81和收集管82,所述喷水管81设置在斜板沉淀池11远离斜板沉淀区14的池岸上,喷水管81沿斜板沉淀池11的宽度方向设置,喷水管81的一端封闭,喷水管81的开口端与中水池连通,喷水管81上沿长度方向均匀设有多个喷头,所述多个喷头的出水端均朝向预沉淀区13且倾斜向下。

所述收集管82设置在预沉淀区13内靠近斜板沉淀区14的一侧,收集管82沿斜板沉淀池11的宽度方向设置,收集管82的一端封闭,收集管82的封闭端与相近的斜板沉淀池11池壁转动连接,收集管82的开口端穿过相近的斜板沉淀池11池壁,且收集管82开口端与斜板沉淀池11池壁转动连接。

所述收集管82上设有多个矩形开口83,所述多个矩形开口83沿收集管82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两根冲洗管21分别与对应斜面12两侧的边缘线平行,且冲洗管21的位置靠近斜面12。

进一步地,还包括四个辅助刮泥单元,所述四个辅助刮泥单元分别设置在斜板沉淀池11四角的位置,所述每个辅助刮泥单元均包括电机31、转动杆32、刮泥板33。

所述电机31设置在斜板沉淀池11边角靠近顶面的位置,电机31的输出轴竖直向下。

具体实施时,还包括固定板34,所述电机31通过固定板34与斜板沉淀池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34的横截面为l型,电机31位于固定板34所构成的直角区域内,电机31与固定板34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34的外侧面与斜板沉淀池11侧壁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固定板34可以将电机31稳定设置在斜板沉淀池11边角靠近顶面的位置。

所述刮泥板33沿斜面12倾斜设置在斜面12上,刮泥板33的宽度方向与斜面12垂直,刮泥板33的底面与斜面12相抵。

所述转动杆32竖直设置在电机31的正下方,所述转动杆32的上端与电机3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转动杆32的下端与刮泥板33转动连接,刮泥板33可在竖直平面上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辅助刮泥单元均包括稳定件4。

所述稳定件4包括稳定板和两个连接杆,所述稳定板上设有圆形通孔,稳定板水平设置,所述转动杆32穿过圆形通孔与稳定板转动连接。

所述两个连接杆分别位于稳定板侧面与斜板沉淀池11边角的两个侧壁之间,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对应稳定板侧面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对应斜板沉淀池11边角的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稳定件4的为多个,所述多个稳定件沿竖直方向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刮泥板3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侧板51,所述侧板51的长度方向与刮泥板33的长度方向平行,侧板51的宽度方向与刮泥板33的侧面垂直,所述侧板51位于靠近刮泥板33底部的位置,所述侧板51的底面与斜面相抵。

具体实施时,每个侧板51远离刮泥板33一侧的上边缘均有倒角,所述倒角面的下边缘与侧板51的下边缘重合,通过设置倒角,使侧板51在铲泥时所受的阻力更小,从而使辅助刮泥单元工作更加稳定顺畅。

进一步地,所述每个辅助刮泥单元还包括延长板61、电动伸缩杆62和连接板63,所述延长板61与刮泥板33的结构相同,且延长板61的两侧也同样设有侧板51。

所述延长板61位于刮泥板33的下方,延长板61沿斜面12倾斜设置在斜面12上,延长板61的宽度方向与斜面12垂直,延长板61的底面与斜面12相抵。

所述电动伸缩杆62设置在刮泥板33的顶面上靠近下端的位置,电动伸缩杆62的轴线与刮泥板33的长度方向平行,且电动伸缩杆62的伸缩端向下。

所述连接板63设置在延长板61的顶面上靠近上端的位置,所述电动伸缩杆62的伸缩端与对应连接板63侧面固定连接。

所述刮泥板33和延长板61在移动过程中,延长板61的下端始终位于靠近斜面12下边缘的位置。

进一步地,包括自动控制单元,所述自动控制单元包括plc71和电磁阀72,所述电磁阀72设置在中水管上,所述电磁阀72和电机31分别与plc71的控制信号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限定的一种高密度沉淀池浮渣和积泥清除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浮渣清除单元:喷水管81中的中水经喷头喷射至预沉淀区13的液面,液面上的浮渣在水流带动下向收集管82移动,工作人员转动收集管82,使收集管82上的矩形开口83的下边缘略低于液面,浮渣随水流从矩形开口83进入收集管82内,收集管82内水流流动将浮渣运走,从而实现对预沉淀区13浮渣的清除。

plc控制电磁阀间断性开启,在电磁阀72开启的同时,plc控制电机运转,使冲洗单元和辅助刮泥单元配合工作。

冲洗单元:电磁阀72开启,中水池内的中水通过中水管流入到冲洗管21中,然后中水从冲洗管21上的多个喷头喷出,中水喷射至斜面,斜面上堆积的污泥在中水的冲击下沿斜面向下滑动,然后随水流到达斜板沉淀池的底部刮泥机的工作范围内。

辅助刮泥单元:电机31运转,电机31带动转动杆32做往复转动,转动杆32带动刮泥板33在斜面12上左右来回运动,即此时刮泥板33以刮泥板33与转动杆32的连接处为圆心做圆周摆动,由于刮泥板33的上端与转动杆32转动连接,刮泥板33可以刮泥板33与转动杆32的转动连接处为圆心在竖直平面上转动,使得刮泥板33在左右来回运动时,刮泥板33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刮泥板33的底面可以始终保持与斜面12接触,刮泥板33来回运动可以将斜面12上的污泥刮动,避免污泥黏在斜面12上造成堆积。

通过冲洗单元与辅助刮泥单元的配合,辅助刮泥单元先将斜面12上的污泥刮松,冲洗单元中喷头喷出的中水可以轻松将斜面12上的污泥冲走,从而更好地解决了高密度沉淀池中斜板沉淀池四角的位置容易出现污泥堆积的问题。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