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件式无壳空气渗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1415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组件式无壳空气渗透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空纤维束气体分离组件及由这些组件组装的装置,在这些装置中,待分离气体送进中空纤维的内腔。
在多数现有技术的渗透分离器中,中空纤维束组件被密封在一压力容器或壳体内,壳体内容纳了组件所有的元件,并为组件提供支撑,给组件元件提供保护并防止操作人员因组件元件,例如管板可能的损坏而受到伤害。事实上,在多数现有技术中,壳体是各组件构成整体的不可缺少的部分。这类壳体增加了组件的成本,因为它们必须很大,有牢固的结构,以容纳所有其他的元件。即使进气压力是加到中空纤维内腔的管程进气的渗透分离器,含有管程侧压力的壳体也要扩大到包括整个纤维束。
此外,在多数现有技术的组件中,要求在壳体上有流体接口,从已公开的情况看,还没有一种简单方法将多个单元组件组装在一个经济有效的密封壳中,以提供一种高容量的渗透分离器装置。也没有公开一种简单办法来更换渗透分离器装置中的单元组件。总之,这些单元组件被当作孤立的单元对待,只是将它们一个挨一个松散地排列,并且对每一个组件都必须安置三个流体接口,用来进气、排放渗余气体和渗透气体。
本发明的无外壳的渗透分离器组件及多个单元组件的组合装置,提供了一种经济的组件式设计,它不象现有技术那样需要壳体,并且渗透分离器装置具有紧凑、价廉、容量可变的特点,而且只需要最少的流体接口。
美国专利4568579号公开了一种不对称的中空纤维管,适用于从空气中分离氮气和氧气,空气加于中空纤维管的内腔。
欧洲专利申请号0204424公开了一种气体分离装置,待分离气体加到该装置内多个不对称中空纤维的内腔中。
本发明为一成本低、管程加料的空气分离渗透器,它包括一纤维束组件,在每个管板一侧有一单个的由端盖形成的压力腔,单个的纤维束没有用压力室、壳、容器或类似构件加以密封。管程侧的压力腔靠一根穿过纤维束中央的支撑杆而相互连接,该支撑杆使纤维束具有结构上的坚固性,并且起着安全作用,在管板损坏情况下能约束住渗透分离器的零部件。在一种实施例中,端盖具有特殊的形状有一块气体连通板,与其他组件上的端盖的连通板相连,在这些组件的每个端部共同形成一个公用的通气通道,因而可省去对外连接的管线,并且在一端端盖上有一个采样部件和流量调节阀,与端盖形成一个整体。
本发明也是一种成本低廉的管程进气式的渗透分离装置,由多个中空纤维束组件构成,并组装在一种价廉、只有大气压力的外壳中。这些组件以能方便地取下和更换的方式单个地安装在外壳内。在一种实施例中,每一组件的端盖上有独立的外部流体接口。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把单元组件从接口上拆走而不必干扰其他的组件,但需要有单独的外部连通管道来取代拆下的单元组件。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采用了带有集气腔的端盖,这样组件就可叠置安装,相邻经组件的端盖相互接合并密封,因之每一组合装置的一端只需安置一个单一的流体接口。这个实施例的优点是装置具有最少的外部接管,因为每一组件间不需要配加管道,但是当要取下装置下部的组件时,需要取下全部叠放在其上面的单元组件。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的平面图。
图3是图4沿1-1线的剖面图。
图4是图2所示渗透器的端面视图。
图5是安装图2~4所示两个渗透器时,在它们之间所适用的密封板片。
图6是图5所示密封板片上垫圈的截面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渗透器的组装装置透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种渗透分离器装置的透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另一种渗透分离器装置的透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种渗透分离装置的剖面图。
参见图1,标号10所示的是第一个实施例的单个的由管程进气的中空纤维束组件。中空纤维束11装置在中央支撑杆12的四周,支撑杆部分地延伸穿过两端的管板14和16。每个管板各有一个独自带压力室的端盖18和20,端盖内壁与管板一面上的中空纤维束内腔开口被切齐的平面26或28之间,形成了各自的压力室22和24。压力室是靠管板与端盖之间的O型环27和29加以密封的。最好将压力室体积减至最低值,以使压缩气体的体积保持在满足一定压力容器规范的规定水平之下,而不同国家的规范的规定是各不相同的。端盖上的开孔30和管板端面26之间有一导流片34,用以引导进入的流体以平行于端面26的方向流动,从而避免了对端面的高速磨蚀。利用螺柱38和40,以及一头封闭的螺母42和44将两端盖和中央支撑杆12固定,使其卡在中空纤维束上。垫块46和48可使得两端盖紧贴在支撑杆12的端部,和压紧垫片50和52,从而密封住螺柱38和40使其四周不会有流体泄漏。沿纤维束的长度最好用一外封皮或套筒54将其复盖住一部分,用来导引渗透流体,这将在下面加以叙述。外封皮可以是聚酯薄膜一类的东西。
所示端盖与纤维束每端的管板是滑动衔接。这对于纤维束的直径小于约5英寸时是适用的。在这种小直径情况下,只有中央支撑杆12加以支撑,在受压时管板的强度足够不会损坏。在纤维束直径大于约5英寸时,需要对管板提供附加的支撑,这可将管板和端盖用螺纹连接代替所示的滑动衔接。参见图1,可以这样来理解如果管板16由于压力室24的压力过大,产生沿周向剪断的结构损坏时,管板的喇叭口形断面会向图中左方向移动。当这一断面脱离端盖20后,依靠支撑杆12仍能保持在组件上因而不会成为危险的抛出物。
在做为空气分离渗透器选择性制氮的情况下运行时,进料气(空气)由端盖18的入口30进入,围绕导流片34流动,然后进入端面26处的纤维束内腔中。在空气于中空纤维束10内流动时,空气中的氧气比氮气以快三至八倍的速度渗透通过纤维束壁。由于纤维束内腔中未渗透的残余气变成贫氧的了,渗透气也就变得越来越贫氮了。如果将纤维束外侧的富氧渗透气引导流回左端,即与进气流动方向相反,它可使纤维壁内外两侧氧分压差达到最大,从而氧气穿过纤维壁的渗透速率也能达到最大的效果。其结果是提高了气体渗透分离器的性能,即不是在渗透气转换率(渗余流量与进气流量的比值)固定时会增加渗余气中氮的纯度,就是在纯度固定时会提高渗透转化率。外封皮54即是用来促进渗透气在纤维束间的这种逆流流动。
富氮气流从中空纤维束组件10的右端纤维束腔口的端面28流出。这是渗余气,在本情况下是希望得到的分离产物。渗余气流经压力室24及端盖20上的出口32,通过适当的管道通往产品收集支管中加以收集。富氧渗透气从纤维束左端外封皮54露出的末端排出并导入大气中。典型的加料气体压力可以是6至10个大气压,渗余气的压力比加料气压力约小一个大气压,渗透气约为一个绝对大气压。在所描述的操作中,渗余气流是希望得到的产品,但在另外的应用中,产品可能是渗透气流,这可以在气体渗透分离器组件周围加一低压壳体加以收集,正如参见图7,8和9将要叙述的那样。
现在参见图2,所示的是中空纤维束组件的另一种变型,其中每个端盖都附有集气腔。端盖60(图3)具有集气腔62,端盖64具有集气腔66,分别与腔室68和70连通。端盖做成的形状适于使二个组件被此叠合,使一个组件的集气腔与另一个组件的集气腔可进行流体输送。用图5所示的密封板片72实现集气腔之间的密封,该密封板片有一个弹性密封元件74由图6给出。密封板片叠合在二个组件之间,后面将参见图8加以讨论。端盖64上还有一个与端盖做成为整体的流量调节阀76,它能限制腔室70与集气腔66之间的流体流动。转动阀杆73,阀芯75与阀口77相互配合,则可限制腔室70流出的流量,从而控制了通往纤维束11的纤维空腔的流量。这就有可能调整由多个纤维束组件构成的渗透分离装置中的每个纤维束组件中的流量,因而使装置中的每个纤维束组件的氮气纯度能与其他组件平衡。图2中还示出了采样阀78,它与腔室70的流体相通,使得能够抽取各个组件中渗余气流的样品。这类采样阀象一种汽车轮胎的气门杆装置。图1中的组件10的端盖20上亦可加上类似的采样阀。
现在参见图7,图中所示为一台优选的气体渗透分离装置81,其中包含了多个如图1实施例所示的组件10。它由一个价廉、带有一些安装槽83基本上是常压的外壳80组成,纤维束组件10就组装在外壳安装槽(Supporttroughs)83里。组件在端盖18和20处支撑并用与端盖18和20的外径相配合的环状密封圈85加以固定和密封。壳体可用薄钢板制造。进气侧端盖18通过其中的开口30和接管84与进气总管82连通,这对分离装置中所有的组件都是典型接法。在外壳对面一端的渗余气端盖(图中未画出)亦做类似的连接。这些连接实现了渗余气端盖与渗余气总管86之间的流体连通。通过每一个纤维束组件的纤维壁的渗透气收集在外壳80内部,并通过导管88排入大气。在壳体上有一个压力释放装置90,做为一种安全部件,当管板或纤维束损坏情况下,会导致高的流量及使外壳80内压力升高,这时就会为非受压容器的外壳提供附加的泄放功能。
参见图8,所示出的是另一台优选的气体渗透分离装置91,由图2~4所示的多个单元组件61所构成。它由一组竖直叠放的单元组件组成,这些组件用螺栓92紧固在一起,组件之间放有密封板片72,图8上用96表示。图中所示叠放装置的两端底部紧固在支架94上。钢制面板,比如98和100则固装在叠放组件的侧面和上下端面,以密封纤维束组件并容纳渗透气体。上端面板98有一导管102用来排走渗透分离器内的渗透气。侧面板100上有一压力释放阀,这和图7中的渗透分离装置81上的类似。这种渗透分离装置所需要的外部管道,只有与叠放组件进气端联接的进气入口管104,与叠放组件渗余气端连接的渗余气或产物出口管106以及渗透气排放管102。
参见图9,示出的是另一种气体渗透分离装置的变型106,采用的是如图2~4所示的组件61。在此实施例中,有两排叠放组件并排靠在一起,并用螺栓与集气联箱108和110紧固在一起。这里亦有和图8相似的钢板制的侧面板和上下底面板。在这个渗透分离装置中需要的外部管道,只有与位于叠放组件进气端的集气联箱108相连的进气入口管112,与位于叠放组件另一端的集气联箱110相连的渗余气或产物出口管114,以及渗透气出口连接管115。
代替图8和9所示的应用单个密封面板,还可采用可以安装在底板上的整体式外壳,将渗透分离装置的叠放组件全部包围住。应该装有容易打开的孔盖以便能操纵流量调节阀和采样阀。为了能从装置中拆下个别的单元组件,整体外壳应能迅速移走,以便接近叠放的组件。
现在参见图10,所示为另一优选的渗透分离装置120。在本实施例中有两组叠放组件121并排安装在金属板壳122中。组件121中的渗透气被能在板壳内形成一略低于大气压的抽风机123抽经渗透分离装置120向上抽出。还希望将空气通过滤网124抽入渗透分离装置120内。这样安排有几个优点。首先,在钢板壳122上不需要压力释放阀了,因为一侧永远连通大气。其次,可能接近于露点的渗透气,被周围的空气稀释后,能防止可能产生的冷凝现象。第三,如果在运行当中要拆下某一单元组件加以更换(借关闭连接在集气联箱上的个别接口),或者,如果沿单元组件的端盖或壳体的接缝密封得不好时,则不会有富氧空气(有引起火灾危险)泄漏到渗透分离装置的四周的空间。如果不希望流入周围的空气,则可以将滤网124用整块面板代替。在图7、8和9的渗透分离装置上亦可以增加抽风机123,这是有益的。
在简单的分离装置中如能以一种基本尺寸的组件与其他组件接合,以形成任意尺寸的渗透分离装置则是很有利的。这样每个渗透分离装置只需一个壳体就行了,这就节省了各个单元组件的容器费用。在给出的两种渗透分离器实施例中,无论渗透分离装置中有多少个单元组件,渗透气管道均可简化成只有一根单一的出口管。在采用附有集气腔的成型端盖的单元组件构成的渗透分离装置时,不论渗透分离装置内有多少个单元组件,全部管路均可再进一步简化成三根接管。
权利要求
1.一种无外壳的气体渗透分离器,包括伸直的中空纤维束,纤维束两端各有一管板,有端盖封闭了两个管板并形成各自的压力室,第一个压力室用作气体入口,第二个压力室为渗余气体出口,中空纤维束中央的支撑杆牢固地连接着每块管板和端盖,每个端盖外部与该端盖内部的腔室之间有流体传送的通道。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气体渗透分离器,其中的端盖适宜于用来叠放相同的气体渗透分离器,每一个端盖上带有集气腔通道,能与相邻端盖上的相同集气腔相通。
3.按照权利要求1的气体渗透分离装置,它包括多个这种渗透分离器,这些分离器平行并排配置,其端盖排列在同一平面上;将这些排列的分离器封闭起来的装置;使并排在同一平面上的分离器端盖之间气体连通的装置,从而得以安装有公用的进气入口和公用的渗余气出口;以及为排放封闭外壳内的气体的装置,从而形成渗透气出口。
4.按照权利要求3的气体渗透分离装置,其中渗透气的出口配备着能提供使封闭外壳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的装置。
全文摘要
公开了无外壳中空纤维气体渗透分离器,其中的中空纤维排成平行的纤维束,两端嵌入管板中。管板与端盖配合形成一压力室,盖上开有输送流体的孔口。端盖及管板安装在一中央支撑杆上使它们牢固地就位。在密闭的外壳内并排安放着许多渗透分离器,其端盖都处在一共同平面内,且各端盖间能进行流体输送。外壳上装有抽气装置,以适当的方式将空气抽经各个渗透分离器。
文档编号B01D63/02GK1033572SQ88103560
公开日1989年7月5日 申请日期1988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1987年12月22日
发明者唐纳德·威廉·爱德华斯 申请人:纳幕尔杜邦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