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塔盘板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26096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塔盘板固定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用于将第一塔盘板固定在支撑圈上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或用于将第二塔盘板固定在支撑板上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沿垂直于支撑圈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一突出体,第一塔盘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表面与支撑圈贴合,第一突出体与第一表面固定或脱离;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沿垂直于支撑板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二突出体,第二塔盘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第二塔盘板还包括对应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开设的通孔,第二突出体穿过通孔,使第二突出体与第三表面固定或脱离。该塔盘板固定件拆装方便。
【专利说明】
一种塔盘板固定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塔盘板固定件。
【背景技术】
[0002]塔设备广泛应用在炼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医药和环保等领域。根据塔设备内部气液接触部件的结构形式,塔设备可分为两类:板式塔和填料塔,现有技术中最常用的板式塔采用卡子连接件将塔盘板固定在支撑圈或支撑板等焊接件上。但是卡子连接件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卡子连接件的螺丝容易生锈并卡死,使得卡子连接件难以拆卸,大大增加了加工、安装和维修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塔盘板固定件。所述塔盘板固定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不需要螺栓或螺丝等连接,拆装较为方便。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用于将第一塔盘板固定在支撑圈上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或用于将第二塔盘板固定在支撑板上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固定在所述支撑圈上,所述第一端沿垂直于所述支撑圈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一突出体,所述第一塔盘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使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支撑圈贴合,相对所述第一突出体沿朝向或远离所述支撑圈方向滑动所述第一塔盘板,使所述第一突出体与所述第一表面固定或脱离;
[0005]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四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三端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二突出体,所述第二塔盘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塔盘板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开设的通孔,所述第二突出体穿过所述通孔,使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支撑板贴合,相对所述第二突出体沿所述通孔长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二塔盘板,使所述第二突出体与所述第三表面固定或脱离。
[0006]其中,所述第一突出体与所述支撑圈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塔盘板的厚度,所述第二突出体与所述支撑板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塔盘板的厚度。
[0007]其中,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呈弧形。
[0008]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一塔盘板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部和第四部,所述第三部与所述第二塔盘板之间留有空隙。
[0009]其中,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分别为片状或块状。
[0010]其中,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数量分别为至少两个。[0011 ]其中,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数量为5-7个。
[0012]其中,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数量为4-6个。
[0013]其中,所述第一突出体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的部位和所述第二突出体与所述第三表面接触的部位分别经过粗糙处理。
[0014]其中,所述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塔盘板的宽度方向平行。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塔盘板固定件,该塔盘板固定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不需要螺栓或螺丝等连接,拆装较为方便。另外,由于固定件不容易生锈、卡死,即使长期使用后也容易拆卸,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立体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俯视图;
[00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立体图;
[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
[002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俯视图;
[002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塔盘板固定件在板式塔中分布示意图;
[0023]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
[0024]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
[0025]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
[0026]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以下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8]图1、图2和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立体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从图1_3(图中仅示出了一部分的支撑圈和一部分的第一塔盘板)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用于将第一塔盘板7固定在支撑圈8上,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61和第二端62,第二端62固定在支撑圈8上,第一端61沿垂直于支撑圈8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一突出体9,第一塔盘板7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71和第二表面72,使第二表面72与支撑圈8贴合,相对第一突出体9沿朝向或远离支撑圈8方向滑动第一塔盘板7,使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固定或脱离。
[0029]图4、图5和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立体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从图4-6(图中仅示出了一部分的支撑板和一部分的第二塔盘板)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用于将第二塔盘板2固定在支撑板I上,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31和第四端32,第四端32固定在支撑板I上,第三端31沿垂直于支撑板I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二突出体5,第二塔盘板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21和第四表面22,第二塔盘板2还包括对应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开设的通孔4,第二突出体5穿过通孔4,使第四表面22与支撑板I贴合,相对第二突出体5沿通孔4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塔盘板2,使第二突出体5与第三表面21固定或脱离。
[0030]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塔盘板固定件在板式塔中分布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塔盘板7通过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固定在支撑圈8上。第二塔盘板2通过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固定在支撑板I上。第一塔盘板7和第二塔盘板2之间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
[003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体9与支撑圈8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一塔盘板7的厚度。
[003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体5与支撑板I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二塔盘板3的厚度。
[003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支撑圈8为固定在塔内壁的一个环状支撑结构。支撑圈的设置为业界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做特殊限定。
[0034]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支撑板I与塔内壁固定连接。
[003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支撑板I通过降液板与塔内壁焊接。支撑板的设置为业界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做特殊限定。
[0036]板式塔中的支撑圈8固定在塔内壁上,通过在支撑圈8上设置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可以很好地固定第一塔盘板7,同时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结构简单,方便第一塔盘板7的安装和拆卸。
[0037]板式塔中的支撑板I一般宽度较窄,通过设置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可以很好地固定第二塔盘板2,另外由于通孔的设计可以更紧固地固定第二塔盘板2,避免第二塔盘板2的左右晃动。同时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结构简单,方便第二塔盘板2的安装和拆卸。
[0038]本实用新型根据支撑圈和支撑板的自身结构特点,在支撑圈和支撑板上设置不同结构的塔盘板固定件,通过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和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将塔盘板固定在支撑圈或支撑板上,从而完成整层塔盘板的固定。
[0039]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的第二端6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圈8上。
[0040]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的第四端3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板I上。
[004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体9只要能够固定住第一塔盘板7即可,其具体形状和尺寸不限。如第一突出体9可以为圆柱体、长方体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004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体5只要能够固定住第二塔盘板2即可,其具体形状和尺寸不限。如第二突出体5可以为圆柱体、长方体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0043]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的侧视图;从图8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三端31和第四端32之间设有第二连接部33,第二连接部33的形状不限,可以为弧形、直条状或直角,也可以为其他的不规则的形状。
[0044]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部331和第四部332,第三部331与第二塔盘板2之间留有空隙。第三部331与第二塔盘板2之间留有空隙,利于液体从孔隙处流过去,方便液体的流通。
[0045]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四部332为弧形,此处设计为避免尖角对施工人员的伤害。本实用新型对弧形的弯曲度没有特别规定。
[0046]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体5与第三表面21的接触为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即第二突出体5与第三表面21的接触部位可以为点,也可以为线,或者也可以为面。
[0047]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为片状或块状。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可以为薄片状,也可以为块状。
[0048]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体5上与第一表面21相对设置的表面呈斜面。即第二突出体的左端的表面20为斜面,这样的设置有助于第二塔盘板2卡入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中。
[0049]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从图8、图9和图10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部33的形状不限,可以为弧形如图8所示,也可为直条状如图9和图10所示,也可以为其他的不规则的形状。第二突出体5与第二塔盘板2接触的部位可为一尖端如图8所示,第二突出体5与第二塔盘板2接触的部位也可为一平面如图9所示,该尖端与第二塔盘板的接触为点接触,该平面与第二塔盘板的接触为面接触。第四部332可为光滑的曲面如图8所示,也可为直角如图9和图1O所示。
[0050]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0051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的数量为4-6个。
[0052]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均匀分布在支撑板上。如图7所示,第二塔盘板2与支撑板I固定时,在第二塔盘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3个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
[0053]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侧视图;从图11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塔盘板6的第一端61和第二端62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63,第一连接部63的形状不限,可以为弧形、直条状或直角,也可以为其他的不规则的形状。
[0054]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6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631和第二部632,第一部631与第一塔盘板7之间留有空隙。第一部631与第一塔盘板7之间留有空隙,利于液体从孔隙处流过去,方便液体的流通。
[0055]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二部632为弧形,此设计为避免尖角对施工人员的伤害。本实用新型对弧形的弯曲度没有特别规定。
[0056]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的接触为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即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的接触部位可以为点,也可以为线,或者也可以为面。
[0057]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为片状或块状。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可以为薄片状,也可以为块状。
[0058]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体9上与第一表面71相对设置的表面呈斜面。即第一突出体的左端的表面10为斜面,这样的设置有助于第一塔盘板卡入第一塔盘板固定件中。
[0059]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63的形状不限,可以为弧形,也可为直条状,也可以为其他的不规则的形状。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塔盘板7接触的部位可为一尖端,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塔盘板7接触的部位也可为一平面,该尖端与第一塔盘板的接触为点接触,该平面与第一塔盘板的接触为面接触。第二部632可为光滑的曲面,也可为直角。
[0060]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006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的数量为5-7个。从图7中可以看出,支撑圈8上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数量为7个。
[0062]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均匀分布在支撑圈上。如当第一塔盘板固定件数量为7个时,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均匀分布在支撑圈的上。
[006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接触的部位经过粗糙处理。为了使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接触更加紧密,将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接触的部位进行粗糙处理,粗糙处理的方式可以为打磨、设置纹路等,具体方式不限。
[0064]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突出体5与第三表面21接触的部位经过粗糙处理。为了使突出体5与第一表面21接触更加紧密,将突出体5与第一表面21接触的部位进行粗糙处理,粗糙处理的方式可以为打磨、设置纹路等,具体方式不限。
[006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通孔4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塔盘板2的宽度方向平行。
[0066]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通孔4设置在第二塔盘板2靠近支撑板I的相对的两端。
[0067]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二塔盘板上的通孔4与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对应指的是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能够完全穿过通孔4。
[0068]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通孔4的尺寸大小与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的大小相适应,即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能够穿过通孔4,同时,通孔的宽度不宜太大,避免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穿过通孔4固定第三表面21时固定不稳定。
[0069]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通孔4的长度为55-75mm。
[0070]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第一塔盘板固定件6和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的材质与塔盘板和支撑圈的材质相同,为不锈钢材料。
[0071]当第一塔盘板7和支撑圈8固定时,第一塔盘板7和支撑圈8紧密贴合,固定效果良好。
[0072]当第二塔盘板2和支撑板I固定时,第二塔盘板2和支撑板I紧密贴合,固定效果良好。
[0073]本实施新型提供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实际应用过程为:将第一塔盘板6固定在支撑圈8上时,首先将第一塔盘板7的第二表面72与支撑圈8贴合,然后相对第一突出体9沿朝向支撑圈8方向滑动第一塔盘板7,使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固定,这样实现了第一塔盘板7和支撑圈8的固定;当需要将第一塔盘板7从支撑圈8上拆卸下来时,相对第一突出体9沿着固定安装时的方向反向滑动第一塔盘板7,使第一突出体9与第一表面71脱离,实现第一塔盘板7的拆卸。
[0074]本实施新型提供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实际应用过程为:将第二塔盘板2固定在支撑板I时,首先将第二塔盘板固定件3从通孔4中穿过,使第二突出体5穿过通孔4,使第四表面22与支撑板I贴合,相对第二突出体5沿通孔4长度方向滑动第二塔盘板2,使第二突出体5与第三表面21固定,这样实现了第二塔盘板2和支撑板I的固定;当需要将第二塔盘板2从支撑板I上拆卸下来时,相对第二突出体5沿着固定安装时的方向反向滑动第二塔盘板2,使第二突出体5与第三表面21脱离,然后使第二突出体5从通孔4中穿出,实现第二塔盘板2的拆卸。
[0075]本实施新型提供了一种塔盘板固定件,该塔盘板固定件可以使塔盘板与支撑圈或支撑板可拆卸连接固定或脱离,使用方便,另外,该塔盘板固定件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不需要螺栓或螺丝等连接,拆装较为方便。由于塔盘板固定件不容易生锈、卡死,即使长期使用后也容易拆卸,减少了工作量。
[0076]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将第一塔盘板固定在支撑圈上的第一塔盘板固定件或用于将第二塔盘板固定在支撑板上的第二塔盘板固定件,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固定在所述支撑圈上,所述第一端沿垂直于所述支撑圈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一突出体,所述第一塔盘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使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支撑圈贴合,相对所述第一突出体沿朝向或远离所述支撑圈方向滑动所述第一塔盘板,使所述第一突出体与所述第一表面固定或脱离; 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端和第四端,所述第四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三端沿垂直于所述支撑板平面的方向延伸得到第二突出体,所述第二塔盘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二塔盘板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开设的通孔,所述第二突出体穿过所述通孔,使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支撑板贴合,相对所述第二突出体沿所述通孔长度方向滑动所述第二塔盘板,使所述第二突出体与所述第三表面固定或脱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体与所述支撑圈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一塔盘板的厚度,所述第二突出体与所述支撑板的垂直距离等于所述第二塔盘板的厚度。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之间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之间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呈弧形。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一塔盘板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部和第四部,所述第三部与所述第二塔盘板之间留有空隙。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分别为片状或块状。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数量分别为至少两个。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塔盘板固定件的数量为5-7个。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塔盘板固定件的数量为4-6个。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体与所述第一表面接触的部位和所述第二突出体与所述第三表面接触的部位分别经过粗糙处理。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塔盘板固定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塔盘板的宽度方向平行。
【文档编号】B01J19/32GK205613431SQ201620284024
【公开日】2016年10月5日
【申请日】2016年4月7日
【发明人】廖海文, 陈克奉, 陈超
【申请人】深圳市诚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