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75757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集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电极 间形成电场,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捕集到电极的集尘面的集尘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与集尘效率的提高措施有关的集尘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捕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的集尘装置广为人知。作为这种集尘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使用两个格子状电极的集尘装置。该集尘装置包括向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两个电极施加电压的电源。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结构大致相同。具体而言,这些电极具有格子结构的基底部和沿格孔的轴向从该基底部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形成在各格孔的侧缘部。即,这些电极形成为一个格孔的侧缘部对应一个突起部。在集尘装置中,两个电极对置,以使第一电极的突起部插入第二电极的格孔中、且第二电极的突起部插入第一电极的格孔中。如果对两个电极施加电压,则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形成电场,在第一电极的表面形成捕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的集尘面。具体而言,通过在第一电极的格孔的内周面和第二电极的突起部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在上述第一电极的格孔的内周面形成集尘面。 而且,通过在第一电极的突起部和第二电极的格孔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电场,从而在上述第一电极的突起部的外周面形成集尘面。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被这些集尘面吸引并捕集。结果,实现了被处理空气的净化。专利文献1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8-184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如上所述,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集尘装置中,通过将具有基底部和突起部的两个电极相互对置,从而在第一电极格孔的内周面和第一电极突起部的外周面两个面上形成集尘面。然而,在该结构中,与第一电极的格孔的内周面相比,第一电极突起部的外周面的面积较小。这是因为第一电极的突起部插入内径与第一电极的格孔大致相同的第二电极的格孔中。因此,如果能够进一步增大第一电极突起部外周面的面积,就能够进一步扩大集尘面积,进而能够实现集尘效率的提高。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凑且集尘面积较大的集
尘装置。一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一种集尘装置为对象,该集尘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40、50, 该第一和第二电极40、50分别具有格子结构的基底部41、51和沿格孔46的轴向从该基底部41、51突出的多个突起部42 ;两个电极40、50对置,以使第一电极40的各突起部42插入第二电极50的各格孔56内,且第二电极50的各突起部52插入第一电极40的各格孔46 内;并且该集尘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电极40的表面形成捕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的集尘面。该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该第一电极40相邻的多个格孔46而延伸的长板状;所述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形成为与所述第一电极40 的突起部42相对应地延伸的长孔状;并且该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52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 40的各格孔46相对应地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长边侧的缘部 54a。在 第一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分别具有基底部41、51和突起部42、52。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52插入第一电极40的基底部41的格孔46内。而且,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插入第二电极50的基底部51的格孔56内。在集尘装置中,在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的外周面和第一电极40的格孔46的内周面形成集尘面,在该集尘面捕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在本发明中,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第一电极40的相邻的两个以上格孔46而延伸的长板状。即,在公开例的集尘装置中,在第一电极40 —个格孔对应一个突起部,而在本发明中突起部形成为跨越多个格孔,以使一个突起部对应多个相邻的格孔。另一方面,在第二电极50,格孔56也与该长板状的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相对应形成为长孔状。因此,能够延伸得比公开例的突起部更长地形成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结果,能够让第一电极40突起部42外周面的面积比公开例的突起部外周面的面积大。在第二电极50,在一个长孔状格孔56的长边侧的缘部54a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突起部52。并且,第二电极50的这些各突起部52插入第一电极40的各格孔46内。 因此,能够让第一电极40的格孔46内周面的面积与公开例的格孔内周面的面积相同。如上所述,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与公开例的集尘装置相比,能够在保持第一电极 40格孔46内周面的面积的同时增大第一电极40突起部42外周面的面积。第二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 形成为跨越该第一电极40相邻的三个以上的格孔46的长板状。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相邻的三个以上的格孔46,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与这样的长板状突起部42相对应形成长孔状。这样一来,就能够使第一电极40突起部42外周面的面积比公开例的突起部外周面的面积大。第三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配设成所述第二电极50各格孔56的缘部54a中成为短边侧的各第一隔离部55 与所述第一电极40的格孔46的缘部中平行于该第一隔离部55的第二隔离部45在格孔 46、56的轴向上相重叠。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的缘部54a中短边侧的各第一隔离部55配设成与第一电极40的第二隔离部45在格孔46、56的轴向上相重叠。如果各第一隔离部55与第二隔离部45不在轴向上相重叠而发生偏离,则通过各格孔46、56的空气的流路阻力(通风阻力)就会增大。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因为各第一隔离部55与第二隔离部45在格孔46、56的轴向上相重叠,所以通过各格孔46、56的空气的流路阻力(通风阻力)被抑制到必要最小限度。第四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二电极50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第二电极50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此处,如上所述,在由树脂材料制成的第二电极50,由于格孔56形成为长孔状,所以与第一电极40相比格孔46 的隔离部的数量较少。因此,为制造第二电极50所需的树脂材料的原料减少。第五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电极40由金属材料制成。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电极40由金属材料制成。此处,如上所述,在由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电极40,因为突起部42形成为长板状,所以与第二电极50相比突起部42的数量较少。因此 ,用于制造第一电极40的加工较容易。第六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第一电极40的基底部41配置在所述被处理空气流中比第二电极50的基底部51更在上游的上游一侧。在第六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电极40的基底部41配置在比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 更上游的一侧。此处,第一电极40格孔46内周面(集尘面)的面积易于比第一电极40突起部外周面(集尘面)的面积大。而且,在集尘装置中,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随着向下游侧的前进而减少。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在第一电极40的基底部41高效率地除去被处理空气中的大量尘埃,并利用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来高效率地除去不能在基底部41捕集的少量尘埃。第七方面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电极 40的格孔46的长宽比(aspect ratio)在4以下。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电极40的格孔46的长宽比被设定为在4以下。因此, 与第一电极40格孔46的长宽比大于4的情况相比,相同尺寸的基底部能够得到更广的集尘面积。一发明的效果一在本发明中,因为将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该第一电极40的多个格孔46的长板状,并且与该突起部42相对应将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形成为长孔状,所以第一电极40外周面的面积较大。而且,因为在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上排列设置有多个突起部52,并将这些突起部52插入第一电极40的各格孔46内,所以第一电极40格孔46内周面的面积也较大。结果,根据本发明,能够使第一电极40的集尘面的面积大于公开例的集尘面的面积。因此,能够提供较紧凑且集尘效率较高的集尘装置。在第一电极40,能够将突起部42的数量减少至比公开例的突起部少,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在第二电极50,能够将格孔56的数量,即格子壁的个数减少至比公开例的格孔数量少,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并且,因为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在长度方向上变大,所以能够降低该格孔56的通风阻力,进而能够降低压力损耗,减少鼓风机等的动力。特别是在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第一电极 40的三个以上格孔46的长板状,所以能够有效地增大第一电极40突起部42外周面的面积。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的数量,并且还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二电极50的格子壁的个数。进一步地,还能够有效地降低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的通风阻力。在第三方面的发明中,使第二电极50的各第一隔离部55与第一电极40的第二隔离部45在格孔56的轴向上相重叠地配设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因此,能够将连续通过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的各格孔46、56的空气的流路阻力抑制到最低限度。结果,能够降低集尘电极的压力损耗,进而减小输送空气的鼓风机等的动力。在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第二电极50,所以能够凭借减少格子壁的数量来减少树脂材料的原料,因而能够给降低制造成本。而且,在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因为由金属材料制成第一电极40,所以能够凭借减少突起部42的数量来容易地对第一电极40进行金属加工,因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第一电极40的基底部41配置在比第二电极50的基底部51更上游的一侧,所以能够利用集尘面积较大的第一电极40的格孔46的内周面来充分捕捉 上游侧空气中的尘埃。因此,由于到第一电极40的集尘面被尘埃覆盖为止的期间较长,所以能够减少保养维护的频率。在第七方面的发明中,第一电极40格孔46的长宽比在4以下。因此,第一电极40 格孔46内周面的面积较大,能够提供紧凑且集尘效率高的集尘装置。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器内部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尘部整体结构的立体图,是已将集尘电极和高压电极分解后的集成部。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尘电极和高压电极的图,图4 (A)是从集尘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集尘电极所得的俯视图,图4(B)是集尘电极的纵向剖视图,图4(C)是高压电极的纵向剖视图,图4(D)是从高压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高压电极所得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尘电极与高压电极组合后的状态图,图5 (A)是从集尘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集尘电极所得的俯视图,图5(B)是集尘部的纵向剖视图,图5(C)是从高压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高压电极所得的俯视图。图6是其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集尘电极与高压电极组合后的状态图,图6 (A)是从集尘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集尘电极所得的俯视图,图6 (B)是集尘部的纵向剖视图,图6 (C)是从高压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高压电极所得的俯视图。图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集尘电极与高压电极组合后的状态图,图7 (A)是从集尘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集尘电极所得的俯视图,图7(B)是集尘部的纵向剖视图,图7(C)是从高压侧突起板一侧观察高压电极所得的俯视图。一符号说明一30集尘部(集尘装置)40集尘电极(第一电极)41集尘侧基底部(基底部)42集尘侧突起板(突起部)45横隔离部(第二隔离部)46 格孔50高压电极(第二电极)51高压侧基底部(基底部)52高压侧突起板(突起部)
55横隔离部(第一隔离部)56 格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等意图。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净化器10是在普通家庭或小规模店铺等中使用的民用空气净化装置,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集尘装置。<空气净化器的整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10包括壳体20,并包括收纳在该壳体20内部的预滤器11、带电部12、集尘部30、催化过滤器13和鼓风机14。上述壳体20形成为例如长方体状且横向长度较长的容器,前表面形成空气的吸入口 21,后表面形成空气的吹出口 22,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23。从吸入口 21到吹出口 22 依次配置有预滤器11、带电部12、集尘部30、催化过滤器13和鼓风机14。上述预滤器11构成用于捕集已从吸入口 21吸入壳体20内的空气中所含的较大尘埃的过滤器。上述带电部12构成电离部,使已通过预滤器11的较小尘埃带电。虽未图示,该带电部12例如由多条电离线和多个对置电极构成,并构成为在该电离线和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电离线设置成从带电部12的上端延伸到下端,对置电极配置在电离线之间。 在带电部12,让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带正电。上述集尘部30吸附并捕集已在带电部12带电的尘埃。对该集尘部30的详细说明如后所述。虽未图示,上述催化过滤器13例如构成为在蜂窝结构的载体表面负载有催化剂。 作为该催化剂,例如可以使用锰类催化剂或贵金属催化剂等,从而对已通过集尘部30并且尘埃被除去的空气中的有害成分或臭味成分进行分解。上述鼓风机14配置在壳体20内的空气通路23中最下游的一侧。该鼓风机14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壳体20内,再将净化后的空气吹到室内。〈集尘部的结构〉参照图3 图5对上述集尘部3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集尘部30包括作为第一电极的集尘电极40和作为第二电极的高压电极50。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连接在直流电源上,自直流电源向两个电极40、50施加电压。具体而言,集尘电极40连接在接地端, 高压电极50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端。因此,已在带电部12带上正电荷的尘埃被捕集到集尘电极40的表面。即,集尘电极40的表面形成用于捕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的集尘面。集尘电极40由金属材料制成,具体而言,由导电性不锈弹簧钢制金属薄板构成。 另一方面,高压电极50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高压电极50通过注射成型等一体形成。而且,优选高压电极50的材质为微导电性树脂,特别优选体积电阻率在IO8 Ω cm以上IO13Qcm 以下的树脂。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彼此形状相似,构成一部分相互自如插入的插入式结构(参照图3)。而且,集尘电极40配置成靠近空气通路23空气流的上游侧,高压电极50配置成靠近空气通路23空气流的下游侧。集尘电极40包括集尘侧基底部41和集尘侧突起板42。集尘侧基底部41还包括多个纵隔离部44和多个横隔离部45。 纵隔离部44和横隔离部45分别形成为板状,并且分别隔开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排列。另外,在集尘侧基底部41上,纵隔离部44相互间的间隔比横隔离部45相互间的间隔窄。集尘侧基底部41由多个纵隔离部44和多个横隔离部45相互垂直相交地组合而成的方形格子结构的基底部构成。在集尘侧基底部41,由纵隔离部44和横隔离部45划分出长方形的多个格孔46。集尘电极40的各格孔46的长宽比在2.0以上4.0以下。此处,长宽比表示在以格孔46的纵向长度为a、该格孔46的横向长度为b时,a与b的比率(a/b)(参照图4)。上述多块集尘侧突起板42形成在上述集尘侧基底部41纵隔离部44宽度方向(格孔46的轴向)的端部。即,集尘侧突起板42由从集尘侧基底部41沿格孔46的轴向突出的突起部构成。纵隔离部44和集尘侧突起板42由一块金属板一体构成。集尘侧突起板42形成为跨越集尘侧基底部41的相邻的三个格孔46而延伸的长板状。也就是说,集尘侧突起板42大致形成为跨越同一列中相邻的多个格孔46、并沿纵隔离部44的长度方向(例如图4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板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块纵隔离部44上排列设置有三块集尘侧突起板42 (参照图3)。高压电极50包括高压侧基底部51和高压侧突起板52。高压侧基底部51包括框部53、多个纵隔离部54和多个横隔离部55。而且,在集尘部30,集尘侧基底部41配置在空气通路23空气流的比高压侧基底部51更上游的一侧。框部53形成为矩形状,其内部支承有上述纵隔离部54和横隔离部55,框部53、纵隔离部54和横隔离部55形成为一体。纵隔离部54和横隔离部55分别形成为板状,并且分别隔开规定间隔相互平行地排列。另外,高压侧基底部51的纵隔离部54和横隔离部55 的板厚度比集尘侧基底部41的纵隔离部44和横隔离部45的板厚度大。而且,在高压侧基底部51,纵隔离部54相互间的间隔比横隔离部55相互间的间隔窄。高压侧基底部51由多个纵隔离部54和多个横隔离部55相互垂直相交地组合而成的方形格子结构的基底部构成。在高压侧基底部51,由纵隔离部54和横隔离部55划分出多个格孔56。高压电极50的格孔56形成为与集尘侧突起板42相对应地沿该集尘侧突起板42 的延伸方向(例如图4中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长孔状。也就是说,高压电极50的格孔56 形成为大体上与集尘电极40的相邻的三个格孔46、46、46相对应地沿纵隔离部54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长度较长的长方形。高压电极50各格孔56的长宽比大于集尘电极40格孔46的长宽比。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压电极50各格孔56的长宽比是集尘电极40格孔46的长宽比的三倍。也就是说, 本实施方式的集尘部30构成为高压电极50各格孔56的长宽比是集尘电极40格孔46的长宽比的整数倍(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倍)。应予说明,高压电极50各格孔56的长宽比也可以不是集尘电极40的格孔46的长宽比的整数倍。上述多个高压侧突起板52形成在高压侧基底部51纵隔离部54宽度方向(格孔56的轴向)的端部。即,高压侧突起板52由从高压侧基底部51沿格孔56的轴向突出的突起部构成。高压侧突起板52在宽度方向(纵隔离部54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集尘侧突起板42在宽度方向(纵隔离部44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短。在高压侧基底部51的纵隔离部54上,沿格孔56的长度方向在一个格孔56长边侧的缘部54a排列设置有多个高压侧突起板52。具体而言,在高压电极50上,三块高压侧突起板52沿着一个格孔56隔开规定的间隔排列,各高压侧突起板52与集尘电极40的各格孔46 —一对应。

如图5所示,如果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成为组合状态,则各集尘侧突起板42 插入高压电极50的各格孔56内,并且高压侧突起板52插入集尘电极40的各格孔46内。 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隔开规定间隔对置,集尘侧基底部41与高压侧基底部51不相互接触。在该组合状态下,高压电极50的各横隔离部55与集尘电极40的横隔离部45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说,高压电极50和集尘电极40配设成高压电极50的格孔56 的缘部54a中短边侧的各第一隔离部(横隔离部55)与集尘电极40的缘部中平行于第一隔离部55的第二隔离部(横隔离部45)在各格孔46、56的轴向上相重叠。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部30构成为高压电极50的所有横隔离部55与集尘电极40的横隔离部45 — 定在格孔46、56的轴向(空气流方向)上相重叠。集尘电极40的各纵隔离部44和高压电极50的各纵隔离部54,在横隔离部45、55 的延伸方向上呈千鸟格状排列。这样一来,高压侧突起板52就位于集尘电极40格孔46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且集尘侧突起板42位于高压电极50格孔56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位。而且,高压侧突起板52位于集尘电极40格孔46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且集尘侧突起板42位于高压电极50格孔56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在集尘侧基底部41,在格孔46的内周面和高压侧突起板5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供被处理空气流通的矩形筒状的通气孔。并且,在高压侧基底部51,在格孔56的内周面和集尘侧突起板42的外周面之间,也形成有供被处理空气流通的矩形筒状的通气孔。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高压侧突起板52的外周面与格孔46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在整个一周上大致相等。而且,集尘侧突起板42的外周面与格孔56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也在整个一周上大致相等。在如上所述的结构的集尘部30,如果对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施加电位差,则在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之间形成电场,集尘电极40的表面形成捕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的集尘面。具体而言,在集尘侧基底部41,在格孔46的内周面和高压侧突起板52的外周面之间的通气孔处形成从横截面观察呈放射状的电场。这样一来,就在格孔46的内周面形成用于捕集已带正电的尘埃的集尘面48、48、48、48。而且,在高压侧基底部51,在集尘侧突起板42的外周面和格孔56的内周面之间的通气孔处形成从横截面观察呈放射状的电场。这样一来,就在集尘侧突起板42的外周面形成用于捕集已带正电的尘埃的集尘面58、58、58、 58。一运转动作一接着,对空气净化器10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当驱动鼓风机 14时,被处理空气即室内空气被引入壳体20的空气通路23中,在该空气通路23内流动。 在空气净化器10中,在带电部12的电离线和对置电极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并在集尘部30的集尘电极40和高压电极50之间施加直流电压。已被引入壳体20的空气通路23中的室内空气首先通过预滤器11。预滤器11对室内空气中所含的较大尘埃进行捕集。已通过预滤器11的室内空气流过带电部12。已通过预滤器11的较小的尘埃在该带电部12带上正电,已带正电的尘埃流向下游侧。接着,已带正电的尘埃与室内空气一起在集尘部30中流动。如图5所示,在集尘部30,首先室内空气流入集尘侧基底部41。在集尘侧基底部41,室内空气在格孔46的通气孔中流通。此处,在集尘侧基底部41,在格孔46的内周面和高压侧突起板5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电场。因此,已带正电的尘埃被吸引并附着到格孔46内周侧的集尘面48上。结果,室内空气中的尘埃被除去。然后,已通过集尘侧基底部41的室内空气流入高压侧基底部51。在高压侧基底部 51,室内空气在格孔56的通气孔中流通。此处,在高压侧基底部51,在格孔56的内周面和集尘侧突起板4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电场。因此,在室内空气中残留的尘埃被吸引并附着到集尘侧突起板42外周的集尘面58上。结果,室内空气中的尘埃被进一步除去。最后,在集尘部30尘埃已被除去的空气在催化过滤器13内流动。在催化过滤器 13,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或臭味物质被分解/除去。如上所述,已被净化的空气通过鼓风机 14,从吹出口 22供向室内。空气净化器10通过进行上述动作而对室内空气进行净化。〈关于集尘部的集尘效果〉在本实施方式的集尘部30,集尘电极40集尘面的面积比如图7所示的比较例的集尘电极集尘面的面积大,可实现集尘效率的提高。具体而言,首先,在比较例的集尘部70,在集尘电极80格子结构的集尘侧基底部81,与一个格孔86相对应形成有集尘侧突起板82。 也就是说,在集尘侧基底部81的纵隔离部84,与一个格孔86邻接形成有一块集尘侧突起板82。在高压电极90格子结构的高压侧基底部91,与各集尘侧突起板82相对应形成有格孔96。而且,在高压侧基底部91,与一个格孔96相对应在纵隔离部94形成有高压侧突起板92。如上所述,在比较例的集尘部70,集尘电极80和高压电极90为大致相同的结构,集尘电极80格孔86的长宽比也与高压电极90格孔96的长宽比大致相等。与此相对,在图3 图5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集尘部30上,在集尘电极40格子结构的集尘侧基底部41,跨越多个格孔46形成有集尘侧突起板42,在高压侧基底部91上,与该集尘侧突起板42相对应形成有长宽比比集尘电极40的格孔46大的格孔56。在高压侧基底部91的格孔56长边侧的缘部Ma,与集尘侧基底部41的各格孔46相对应,排列设置有多个高压侧突起板52。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集尘部30,首先能够在集尘电极40格孔46的内周面形成与公开例的集尘电极80相同的集尘面。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集尘电极40,能够在集尘侧突起板42的外周面形成比公开例的集尘电极80大的集尘面。即,在本实施方式的集尘部30,由于高压电极50的各横隔离部55的间隔比集尘电极40的各横隔离部45的间隔宽,借此能够使集尘侧突起板42沿纵隔离部44的长度方向延伸,所以也能够扩大集尘侧突起板42外周面的面积。因此,即使在本实施方式的集尘部30的下游部也能够有效地捕集室内空气中的尘埃,从而实现集尘效率的提高。一实施方式的效果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第一电极的集尘电极40上,跨越三个格孔46地形成有长板状的集尘侧突起板42 ;在高压电极50上,与集尘侧突起板42相对应地形成有长孔状的格孔56。因此,能够增大集尘侧突起板42外周侧的集尘面48,从而能够提供较紧凑且集尘效率较高的集尘部30。集尘电极40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减少集尘侧突起板42的数量。因此,能够较容易地进行构成集尘侧突起板42的金属板的加工,从而削减制造时间和制造成本。而且,高压电极50与比较例相比能够减少横隔离部55的数量。因此,能够减少用于形成高压电极50 的树脂材料的量,从而能够削减制造成本。在高压电极上,由于格孔56大于比较例的格孔,所以格孔56通气孔的阻力减小, 从而能够降低压力损耗。因此,能够降低鼓风机14的动力。而且,因为格孔56较大,所以能够避免尘埃积存在格孔56内而将其堵塞。集尘部30在上游侧配置有集尘侧基底部41,在下游侧配置有高压侧基底部51。此处,因为形成在集尘侧基底部41格孔46内周面的集尘面的面积比形成在集尘侧突起板42 的外周面的集尘面大,所以能够在集尘侧基底部41 一侧高效率除去室内空气中的尘埃,再进一步在高压侧基底部51高效率地除去残存的尘埃。即,因为在集尘部30与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的量相对应形成有集尘面,所以能够持久并高效率地除去尘埃。在集尘电极40,因为格孔46的长宽比在4以下,所以格孔46内周的集尘面的面积较大,从而能够提供紧凑且集尘效率高的集尘部30。而且,因为长宽比在2以上,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确保集尘侧突起板42的强度。例如,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集尘部30,使高压电极50的所有横隔离部 55与集尘电极40的横隔离部45在格孔46、56的轴向上相重叠。因此,能够降低流过各格孔46、56的空气的通风阻力。因而,能够降低集尘部30的压力损耗,削减鼓风机14的动力。《其它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跨越相邻的三个格孔46形成有集尘侧突起板42,但也可以跨越相邻的两个或四个以上的格孔46形成集尘侧突起板42。具体而言,例如,图6所示的例子是跨越相邻的两个格孔46形成集尘侧突起板42 的例子。在此例中,在高压电极50格孔56长边侧的缘部Ma,高压侧突起板52分别与集尘电极40的各格孔46相对应地沿长度方向各排列设置两个。因此,在图6的例子中也能够扩大集尘侧突起板42外周面的面积,从而能够实现集尘效率的提高。在图6的例子中,高压电极50格孔56的长宽比约为集尘电极40格孔46的长宽比的两倍(即,整数倍),高压电极50的所有横隔离部55都与集尘电极40的横隔离部45 在格孔46的轴向上相重叠。因此,在图6的例子中也能够降低流过格孔46、56的空气的流路阻力,从而能够降低集尘部30的压力损耗。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集尘电极40,也可由金属材料制成高压电极50。并且,带电部12可使尘埃带负电,集尘电极40可形成捕集已带负电的尘埃的集尘面。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游侧配置有集尘电极40的集尘侧基底部41,在下游侧配置有高压电极50的高压侧基底部51,但也可以在上游侧配置高压侧基底部51,在下游侧配置集尘侧基底部41。一产业实用性一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在电极间形成电场,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捕集到电极的集尘面上的集尘装置有用。
权利要求
1.一种集尘装置,该集尘装置包括第一和第二电极(40、50),该第一和第二电极(40、 50)分别具有格子结构的基底部(41、51)和沿格孔(46)的轴向从该基底部(41、51)突出的多个突起部(42);两个电极(40、50)对置,以使第一电极(40)的各突起部(42)插入第二电极(50)的各格孔(56)内,且第二电极(50)的各突起部(52)插入第一电极(40)的各格孔(46)内;并且该集尘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电极(40)的表面形成捕集被处理空气中的尘埃的集尘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该第一电极(40)相邻的多个格孔(46) 而延伸的长板状;所述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形成为与所述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相对应地延伸的长孔状;并且该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52)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40)的各格孔(46)相对应地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长边侧的缘部(54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该第一电极(40)相邻的三个以上的格孔(46)的长板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40)和第二电极(50)配设成所述第二电极(50)各格孔(56)的缘部 (54a)中成为短边侧的各第一隔离部(55)与所述第一电极(40)的格孔(46)的缘部中平行于该第一隔离部(55)的第二隔离部(45)在格孔(46、56)的轴向上相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50)由导电性树脂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40)由金属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40)的基底部(41)配置在所述被处理空气流中比第二电极(50)的基底部(51)更在上游的上游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40)的格孔(46)的长宽比在4以下。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集尘装置,在该集尘装置中,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形成为跨越第一电极(40)的多个格孔(46)而延伸的长板状,第二电极(50)的格孔(56)形成为与第一电极(40)的突起部(42)相对应地延伸的长孔状,第二电极(50)的突起部(42)与第一电极(40)的各格孔(46)相对应地沿长度方向排列设置在第二电极(50)各格孔(56)长边侧的缘部(54a)。
文档编号B03C3/40GK102209591SQ20098014542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1月14日
发明者春名俊治, 田中利夫, 秋山龙司, 茂木完治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