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9826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离心机技术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



背景技术:

离心机是利用离心力分离液体与固体颗粒或液体与液体的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机械,大量应用于化工、石油、食品、制药、选矿、煤炭、水处理和船舶等部门。根据用途的不同,常见的离心机可分为过滤式离心机和沉降式离心机。

其中,过滤式离心机是一种用于对浆料进行分离的机械装置。过滤式离心机通过转鼓滤出液相物质,而使固相颗粒形成滤饼层,实现固液分离。传统的过滤式离心机采用圆筒结构,分离效率比较低下,无法满足快速生产的需要。

作为一种新的过滤式离心机,锥篮式离心机被用于提高生产效率。但目前的锥篮式离心机由于结构所限,需要停机卸料而无法连续运转,固液分离率很低。此外,形成的滤饼层仍带有大量液相成分,既影响固相物质的纯净度与干燥率,又造成液相物质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可以实现自动卸料和连续运转,并对浆料进行二次过滤。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包括机座,所述机座上设有机壳组件,所述机壳组件包括内壳、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进料组件、出料组件,所述内壳内设有锥形转鼓组件,所述锥形转鼓组件上方设有第二锥形滤罩,所述进料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锥形转鼓组件连接,所述出料组件的输出端位于所述外壳上,所述锥形转鼓组件连接有驱动所述锥形转鼓组件旋转的传动动力组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锥形转鼓组件包括第一锥形转鼓,所述第一锥形转鼓与所述传动动力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锥形转鼓内设有过滤介质,锥形被它的轴的垂直平面所截得的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为锥形的大端,所述第一锥形转鼓与所述第二锥形滤罩连接,所述第一锥形转鼓的大端与所述第二锥形滤罩的大端正向相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锥形转鼓与所述第二锥形滤罩具有相同的中心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锥形被它的轴的垂直平面所截得的截面面积较小的一端为锥形的小端,所述第二锥形滤罩的小端直径大于所述第一锥形转鼓的大端直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动力组件包括传动组件与动力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两端分别与所述锥形转鼓组件、所述动力组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主动轮、传动带、从动轮、旋转主轴,所述主动轮与所述动力组件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动轮通过传动带与所述从动轮连接,所述从动轮连接于所述旋转主轴上,所述旋转主轴与所述锥形转鼓组件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组件包括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与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料组件包括排液通道与出料通道,所述出料通道的输入端位于所述内壳与所述锥形转鼓组件之间,所述出料通道的输出端位于所述外壳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液通道包括第一排液通道与第二排液通道,所述第一排液通道的输入端与所述锥形转鼓组件的外壁连接,所述第二排液通道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二锥形滤罩的外壁连接,所述第一排液通道与所述第二排液通道的输出端均位于所述外壳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料组件与所述锥形转鼓组件具有相同中心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第一锥形转鼓、第二锥形滤罩、出料组件,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可对浆料进行二次过滤而充分分离,滤渣由于自重而自由落体下落,可以规则有序地自行卸料,避免滤渣的缠绕和紊乱,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是一种可以连续运转的自卸料离心机。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的剖视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100-机座,200-机壳组件,210-内壳,220-外壳,300-锥形转鼓组件,310-第一锥形转鼓,320-第二锥形滤罩,400-传动动力组件,410-传动组件,411-主动轮,412-传动带,413-从动轮,414-旋转主轴,420-动力组件,421-旋转电机,500-进料组件,510-料斗,520-进料管,600-出料组件,610-排液通道,611-第一排液通道,612-第二排液通道,620-出料通道,621-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的优选实施例。但是,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锥篮式连续自卸料离心机(以下简称“锥篮式离心机”)1000包括机座100,机座100上设有机壳组件200,机壳组件200包括内壳210、外壳220,外壳220上设有进料组件500、出料组件600,内壳210内设有锥形转鼓组件300,锥形转鼓组件300上方设有第二锥形滤罩320,进料组件500的输出端与锥形转鼓组件300连接,出料组件600的输出端位于外壳220上,锥形转鼓组件300连接有驱动锥形转鼓组件300旋转的传动动力组件400。

所谓锥形的大端,是指锥形被它的轴的垂直平面所截得的截面面积较大的一端。相对地,所谓锥形的小端,是指锥形被它的轴的垂直平面所截得的截面面积较小的一端。

锥形转鼓组件300包括第一锥形转鼓310,第一锥形转鼓310与传动动力组件400连接。第一锥形转鼓310的锥面壁上设有多个孔,第一锥形转鼓310的小端位于下方,大端位于上方,呈上大下小的形状,以保证第一锥形转鼓310的自卸料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锥形转鼓310具有截头圆锥外形。所谓截头圆锥,也可称为圆台,是以直角梯形垂直于底边的腰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第一锥形转鼓310内设有过滤介质,用于将浆料进行固液分离。一般地,浆料包括固态物质与液态物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液态物质穿过过滤介质及第一锥形转鼓310锥面壁上的孔,进而脱离第一锥形转鼓310;固态物质由于过滤介质阻隔而留置于第一锥形转鼓310内,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在第一锥形转鼓310的作用下,浆料逐渐远离第一锥形转鼓310的中心。由于第一锥形转鼓310呈上大下小的形状,浆料的圆周运动半径不断增大,其转速与离心力随之逐渐增大。因此,浆料逐渐克服过滤介质的阻碍,接近第一锥形转鼓310的上部外沿,并最终完全脱离第一锥形转鼓310而运动。

在此过程中,浆料得到初步干燥而得到初滤滤渣。但第一锥形转鼓310的作用有限,初滤滤渣仍然带有大量残余液体。若直接将初滤滤渣进行下料,一方面得到的产物无法满足干燥度要求,另一方面也造成液体物质的浪费。

为此,第一锥形转鼓310上方设有第二锥形滤罩320,用于对初滤滤渣进行二次过滤分离,以提高初滤滤渣的干燥度,并将残余的液体物质回收利用。

第一锥形转鼓310的大端与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大端连接,第一锥形转鼓310与第二锥形滤罩320可实现同步旋转运动。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小端位于其大端上方,呈下大上小的形状,以便使固体物质可在重力作用下自行脱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锥形滤罩320不随第一锥形转鼓310同步旋转。自第一锥形转鼓310飞出的初滤滤渣与第二锥形滤罩320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初滤滤渣包含的液相物质经第二锥形滤罩320而离开,固相颗粒在第二锥形滤罩320内转动直至其上升速度为零。此后固相颗粒由于重力作用而自由落体,避免初滤滤渣直接飞出落料的缠绕紊乱。

具体地,第二锥形滤罩320具有截头圆锥外形,上下端面为平行平面。在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带动下,初滤滤渣继续转动。在离心力作用下,液态物质与固态物质自中心向外移动,受第二锥形滤罩320的过滤而二次分离,得到终产滤渣。

为了进一步改善锥篮式离心机1000的效果,第一锥形转鼓310与第二锥形滤罩320具有相同的中心轴。由于共轴关系,各向脱出的初滤滤渣均在第二锥形滤罩320的覆盖范围内,避免盲区的出现,从而防止初滤滤渣逃逸。

此外,第一锥形转鼓310与第二锥形滤罩320具有共轴关系,可以保证第二锥形滤罩320与第一锥形转鼓310的转动同步性,使第二锥形滤罩320对初滤滤渣的作用均匀适当。

进一步地,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小端直径大于第一锥形转鼓310的大端直径,避免第二锥形滤罩320上留有盲区而使初滤滤渣脱离第二锥形滤罩320的作用范围。同时,该布置关系还可以避免终产滤渣重新返回第一锥形转鼓310,并避免从第一锥形转鼓310飞出的初滤滤渣与从第二锥形滤罩320落下的终产滤渣的冲突。

传动动力组件400包括传动组件410与动力组件420,传动组件410两端分别与锥形转鼓组件300、动力组件420连接。动力组件420为锥篮式离心机1000提供源动力,传动组件410用于将源动力传递到锥形转鼓组件300,实现锥形转鼓组件300的旋转运动。

传动组件410包括主动轮411、传动带412、从动轮413、旋转主轴414,主动轮411与动力组件420的输出端连接,主动轮411通过传动带412与从动轮413连接,从动轮413连接于旋转主轴414上,旋转主轴414与锥形转鼓组件300连接。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传动组件410还可以是齿轮传动、摩擦轮传动等实现方式。

动力组件420包括旋转电机421,旋转电机421与传动组件410的输入端连接。具体而言,旋转电机421的输出端与主动轮411连接,旋转主轴414与第一锥形转鼓310连接,第一锥形转鼓310与第二锥形滤罩320一体连接。

旋转电机421驱动主动轮411旋转,主动轮411通过传动带412带动从动轮413旋转,从动轮413带动与其连接的旋转主轴414旋转,从而实现与旋转主轴414连接的第一锥形转鼓310及第二锥形滤罩320的旋转运动,为锥篮式离心机1000提供离心力。

进料组件500位于外壳220上,其输出端正对第一锥形转鼓310,用于将需要分离的浆料输入第一锥形转鼓310内。

进一步地,为了改善锥篮式离心机1000的分离效率,进料组件500与锥形转鼓组件300具有相同的中心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料组件500包括料斗510、进料管520。

因此,料斗510、进料管520与第一锥形转鼓310之间具有同轴关系。在该情形下,浆料自料斗510进入进料组件500,经过进料管520而均匀落入第一锥形转鼓310内。浆料与第一锥形转鼓310接触平稳,避免浆料冲击而对第一锥形转鼓310造成阻碍。

出料组件600包括排液通道610与出料通道620,排液通道610包括第一排液通道611与第二排液通道612,第一排液通道611的输入端与锥形转鼓组件300的外壁连接,第二排液通道612的输入端与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外壁连接。

具体地说,第一排液通道611由内壳210的内壁与第一锥形转鼓310的外壁围成,其输入端正对所述第一锥形转鼓310的外壁,用于将第一锥形转鼓310分离的滤液排出。第二排液通道612位于内壳210与外壳220之间,其输入端正对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外壁,用于将第二锥形滤罩320分离的滤液排出。

出料通道620位于内壳210与外壳220之间。具体而言,内壳210的内壁与外壳220的外壁之间形成一竖直布置的通道空间,即出料通道620,用以将经第一锥形转鼓310及第二锥形滤罩320过滤后的终产滤渣排出锥篮式离心机1000。

出料通道620呈竖直布置,其输出端位于锥篮式离心机1000的底部而竖直向下开口,充分利用重力作用而实现卸料,可直接落入料池内,无需其他额外排渣动力和回收工序,同时也使锥篮式离心机1000的内部结构得到简化,避免了复杂结构的凌乱和限制。

进一步地,出料通道620的输出端为具有截头圆锥外形的出料口621。出料口621的上下端面为平行平面,其小端位于大端的下方。进一步地,出料口621的大端直径大于外壳220的直径,且位于第一锥形转鼓310的正下方。从出料通道620落下的滤渣直接经出料口621而输出,无需人工分拣收集,具有很高的自动化程度。在这种结构下,滤渣得以进一步集中后完成卸料,有利于滤渣的收集储存,避免散落飞溅。同时也减少了落料池占用的空间,提高了紧凑度与空间利用率。

经过第一锥形转鼓310离心分离后的初滤滤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克服过滤介质的阻力,自第一锥形转鼓310的大端外沿脱离。由于第二锥形滤罩320的阻挡作用,初滤滤渣落入第二锥形滤罩320内并随第二锥形滤罩320旋转。

在第二锥形滤罩320的离心力作用下,初滤滤渣进一步过滤脱水,形成终产滤渣。同时,终产滤渣在离心力作用下,逐渐到达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小端外沿。在重力作用下,终产滤渣脱离第二锥形滤罩320,完成二次过滤。由于重力作用始终保持竖直向下,终产滤渣的卸料方向保持规则,不会出现缠绕紊乱。

由于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小端直径大于第一锥形转鼓310的大端直径,第二锥形滤罩320的小端外沿正对出料通道620。在重力作用下,终产滤渣自由落体,最终落入出料通道620而离开锥篮式离心机1000,达到自动卸料的效果。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