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清洗除烟除味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63752发布日期:2019-03-30 09:51阅读:53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清洗除烟除味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清洗除烟除味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位于工厂、餐饮行业等油烟排放量较大的场所都会安装空气净化机来降低油烟的排放。静电除油烟装置利用电场作用可以有效的除去废气中的油烟,使废气达到排放标准。传统的静电除油烟装置内置有蜂巢电场结构,该蜂巢电场结构由多个除油烟通道排列组成,每一个除油烟通道内安装一根阴极针。工作时,除油烟通道接地,阴极针外接负高压,除油烟通道内部形成强电场,废气通过除油烟通道会被附带上电荷,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废气中的油烟分子被吸附在除油烟通道内壁上,达到除油烟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蜂巢结构的电场,虽然能够有效地对油烟进行净化,但是在其结构本身会造成在与烟气的接触面积小,即在同等空间下,能够安装的吸附油烟的阳极板的面积小,因此影响油烟的去除效果。申请号为“201720998801.0”、专利名称为“一种具有高效净化率的电场结构”的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电场结构,该结构可提高油烟的吸附效率,然而其在后期清洗时,需要取出电场电极板并分解后清洗,耽误人工又容易损坏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自动清洗除烟除味设备,该设备可在高效除烟除味的同时,达到自动清洗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清洗除烟除味设备,包括处理器、集烟槽、槽盖、电极组件和清洗组件;所述集烟槽内依次分隔为进烟室和两个除烟室,所述进烟室上方的槽盖上设有进烟口,进烟口上设有进烟管,远离进烟室的除烟室上方的槽盖上设有排烟口;所述两个除烟室内各设有一个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均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正极板、负极板和底座,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与处理器电连接;所述正极板下方均匀设有若干导电针,正极板下方边缘处则通过均匀设置的多个绝缘柱与负极板上方相连;所述底座横截面呈倒凹字形且其下方置于集烟槽内底部,底座下方与集烟槽底之间即为进烟口,底座和负极板之间设有与导电针一一对应的若干导电筒,使负极板和导电筒整体呈蜂窝状,所述导电针向下延伸至与之对应的导电筒中部悬空;所述负极板上设有将除烟室分隔为上方出烟腔和下方进烟腔的分隔板,所述进烟室与相邻除烟室的进烟腔连通,而相邻两个除烟室中的出烟腔和进烟腔连通;所述清洗组件包括设置在进烟管上的进水管,设置在进水管上并与处理器相连的进水阀,设置在集烟槽下方的排水总管,设置在排水总管上并与处理器相连的排水阀,及设置在集烟槽下方并与处理器相连的用于清洗电极组件的超声波装置;所有进烟腔底均设有与排水总管连通的排水管。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集烟槽内的除烟室及与之对应的电极组件顺次设置有多个。

具体的说,所述每个除烟室的侧壁上均设有与处理器相连的液位传感器,液位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导电针下端面与导电筒下端面齐平。

优选的,所述相邻导电针之间的最小间距为导电筒直径的1.05~1.3倍。

优选的,所述正极板为镂空状电极板。

优选的,所述导电针与导电筒内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

优选的,所述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其单独的电极组件正负极板和底座安装均十分便利,并且由于其导电筒与导电针的设置,使其去烟去味效果十分好,而在烟气处理量较大的时候,可通过在集烟槽内部设置多个除烟室以达到需求的除烟除味效果。此外,最重要的是,本实用新型每个除烟室内均从负极板处分隔为上下腔室,可使烟气从进烟室、进烟腔、出烟腔、进烟腔……流通,最终多级除烟除味后从排烟口排出,并且由于电极组件整体也为上下结构,且其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通过竖直的绝缘柱支撑分离和安装,其底座又可便于将其整体安装到除烟设备中,底座下方进烟即可,清洗液从进烟口进入集烟槽后,浸没导电筒(不完全浸没绝缘柱即可),再启动下方的超声波装置清洗即可,无需将其正负极板拆卸甚至无需将本电极取出即可完成清洗,省时省力,清洗后可立即使用,并且不存在拆卸安装过程中损坏电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电极组件的主视图。

图3为电极组件的侧视图。

图4为电极组件的仰视图。

图5为电极组件正极板仰视图。

图6为电极组件负极板仰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正极板,11-导电针,12-绝缘柱,2-负极板,21-导电筒,3-底座,31-进烟口,32-安装板,4-集烟槽,41-进烟室,42-除烟室,43-出烟腔,44-进烟腔,45-分隔板,46-液位传感器,5-槽盖,51-进烟口,52-排烟口,53-进烟管,6-进水管,61-进水阀,62-排水总管,63-排水阀,64-超声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动清洗除烟除味设备,如图1所示,该设备包括ARM处理器、集烟槽4、槽盖5、电极组件和清洗组件;其中,所述集烟槽呈长方体形,其内从左往右依次分隔为长方体形的进烟室41、第一除烟室、第二除烟室和第三除烟室,所述进烟室上方的槽盖5上设有进烟口51,进烟口上设有进烟管53,第三除烟室上方的槽盖上设有排烟口52;在此,还可根据除烟量和除烟除味效果增减除烟室的数量。

所述两个除烟室内各设有一个电极组件,如图2~图6所示,所述电极组件均包括由上往下依次设置且整体均呈长方体形的正极板1、负极板2和底座3,所述正极板和负极板与ARM处理器电连接;所述正极板1和负极板2均为长方体形板状,正极板1下方均匀设有若干导电针11,导电针可以选择钢丝,其中为减小电阻,所述正极板1可以设置为镂空状电极板。所述底座3横截面呈倒凹字形,且底座下方两侧的凸起端面上还各设有一块水平安装板32,该安装板上设有螺纹孔,在需要固定本电极时,即可通过螺栓插入螺纹孔来与集烟槽底部螺纹连接,安装好电极组件后,底座上方、底座下方两侧的凸起端及集烟槽底部之间即形成进烟口31。底座3和负极板2之间设有与导电针一一对应的若干上下贯通的导电筒21,其负极板、导电筒整体呈蜂窝状,所述导电针向下延伸至与之对应的导电筒中部悬空,为增大电场的除烟位置体积,导电针11下端面与导电筒下端面齐平,并且所述相邻导电针11之间的最小间距为导电筒21直径的1.05~1.3倍,导电针与导电筒内壁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0mm,工作时,导电针与导电筒之间形成电弧,以除烟除味,其原理及除烟除味操作与现有电场除烟装置相类似,在此不赘述。而为了便于后期清洗,正极板下方边缘处则通过均匀设置的多个绝缘柱12与负极板上方相连。

其中,所述进烟室41、第一除烟室、第二除烟室和第三除烟室实际是由3块隔板分隔而成,每块隔板两端分别与集烟槽的前后相接,以起到稳固作用。所述负极板2上设有将其所在的除烟室分隔为上方出烟腔43和下方进烟腔44的分隔板45,以第一除烟室为例,该分隔板即包括有水平的回字形分隔板,及设置在回字形分隔板右侧且下端与集烟槽底部相连的纵向分隔板,该回字形分隔板内边缘即与负极板相连,而回字形分隔板外边缘则依次与隔板、集烟槽后侧、纵向分隔板上方和集烟槽前侧相连,以达到将第一除烟室分隔并使第一除烟室进烟腔与进烟室连通的目的,其他亦如此设置,可使相邻两个除烟室中的出烟腔和进烟腔连通,而最后的一个第三除烟室由于直接排气,其分隔板可只设置回字形分隔板部分。

所述清洗组件包括设置在进烟管53上的进水管6,设置在进水管上并与ARM处理器相连的进水阀61,设置在集烟槽4下方的排水总管62,设置在排水总管上并与ARM处理器相连的排水阀63,及设置在集烟槽下方并与ARM处理器相连的用于清洗电极组件的超声波装置64;所有进烟腔44底均设有与排水总管连通的排水管,其超声波装置为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装置,其结构、工作原理和具体安装方式均可按照现有技术来,在此不赘述。应当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为使除烟除味设备在自动清洗完毕后即可立即投入使用,还在所述每个除烟室42的侧壁上均设有与ARM处理器相连的液位传感器46,液位传感器的安装高度在正极板1与负极板2之间,以在其感应到液位后能够立即断开进水阀,避免整个绝缘柱沾上液体。

在使用本实施例设备进行除烟除味操作时,烟气从进烟口后进入进烟室,依次通过第一除烟室的进烟腔、除烟腔,第二除烟室的进烟腔、除烟腔和第三除烟室的进烟腔、除烟腔后进行除烟除味后,从排烟口排出净化气,而在每一个除烟室内,烟气是从底座3下方进烟口31处进入导电筒中,烟气通过导电筒经导电筒与导电针之间的电场处理后从负极板上方排出,以完成了烟的净化的。

而在需要清洗时,ARM处理器开启进水阀进清洗液,清洗液与烟气的流向相同,待清洗液液面高度达到液位传感器设定高度后,ARM处理器关闭进水阀、启动超声波装置进行清洗操作,清洗完毕后关闭超声波装置、开启排水阀排水,即完成了清洗。本实施例设备清洗完毕后即可投入使用,无需重新拆卸、安装和晾晒,工作效率高,设备安全性能好,使用寿命长。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不应当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但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体设计思想和精神上作出的毫无实质意义的改动或润色,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致的,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