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豆高效精选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32551发布日期:2019-10-22 20:5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豆高效精选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豆高效精选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大豆品种的试验和生产良种的过程中,精选加工工作是整个试验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大豆收获方式的快速发展以及收获后遇到的诸多不良因素等原因,在试验和生产上常会出现对大豆良种收获后的精选加工等环节不利的情况,因此,只有在良种脱粒收获后及时进行精选加工、去除杂质和秕粒且快速达到一定的含水量,才能保证大豆良种的质量和种用价值。现有的精选方法一般是收获后运到场间用鼓风机吹出,此种方式给精选和加工带来一定的麻烦,并且劳动强度极大,工作效率较低,也可能会因放置很长时间,导致良种发霉,影响后期发芽率,从而影响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及大豆良种的种用价值,并且也会影响下一季播种工作的质量及出苗状况;市场上也有大豆精选装置,但其结构较为复杂,不便于维修,移动性差,效率一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高效精选机,该大豆高效精选机将鼓风机及分离筛有效组合在一起,利用鼓风机和分离筛依次进行大豆筛选工作,不仅提高了大豆筛选工作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大豆筛选质量。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豆高效精选机,包括初选机构和精选机构,所述初选机构包括储料斗、鼓风机、第一导流管和第一通风管,所述第一导流管的进料口与所述储料斗的出料口相贯通,所述第一通风管横向贯穿在所述第一导流管上,且第一通风管位于第一导流管的进料口下方,所述第一导流管与所述第一通风管相贯通,所述鼓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管的一端,在所述储料斗的出料口上设置一闸板;

所述精选机构包括第一分离机构、第二分离机构和第三分离机构,所述第三分离机构包括第三导流筒,在所述第三导流筒的底部设置一第三出料管,在所述第三导流筒的外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移动支撑架,每一个所述移动支撑架均包括两个支腿,在每一个所述支腿的底部均设置一万向轮,所述第二分离机构包括第二导流筒、第二锥形分离筛和第二刷板,所述第一分离机构包括第一导流筒、第一倒锥形分离筛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导流筒套置在所述第三导流筒内,且第二导流筒的外侧壁通过若干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三导流筒的内侧壁相连,在所述第二导流筒的底部设置一第二出料管,且第二出料管贯穿所述第三导流筒的侧壁与外界相贯通,所述第一导流筒套置在所述第二导流筒内,且第一导流筒通过若干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二导流筒的内侧壁相连,在所述第一导流筒的底部设置一第一出料管,且第一出料管相继贯穿所述第二导流筒和第三导流筒的侧壁与外界相贯通,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一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筒的内部上方的固定板上,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通过若干第三连杆设置在所述转动盘上,在所述第二锥形分离筛上设置有依次向第二锥形分离筛的外沿边分布的第一分离槽、第二分离槽、第三分离槽和第四分离槽,所述第二锥形分离筛包括第一环形筛板和第二环形筛板,且第一分离槽和第二分离槽分布在所述第一环形筛板上,第三分离槽和第四分离槽分布在所述第二环形筛板上,所述第二锥形分离筛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导流筒的上沿边固定连接,且第一分离槽的下方与第一导流筒的内部相对,第二分离槽、第三分离槽和第四分离槽的下方与所述第二导流筒的内部相对,两个所述第二刷板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上沿边上,且第二刷板位于第二锥形分离筛的上方,第二刷板上的刷毛与第二锥形分离筛的外侧壁相贴合,第二刷板同第一倒锥形分离筛同步转动;储料斗通过两个支撑杆设置在相应的移动支撑架上;

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上方,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第一分离槽及位于第一分离槽斜上方的部分第一环形筛板上分离的物料通过第一导流筒汇流后经过第一出料管排出,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内部被甩出的物料可全部散落到第二锥形分离筛上,从第二分离槽、第三分离槽和第四分离槽分离的物料通过第二导流筒汇流后经过第二出料管排出,不能通过第二锥形分离筛的筛孔的物料可全部进入到第三导流筒内,在第三导流筒内的物料汇流后通过第三出料管排出。

优选地,所述第二刷板包括第一倾斜刷板和第二倾斜刷板,所述第一倾斜刷板与所述第一环形筛板相对,所述第二倾斜刷板与所述第二环形筛板相对。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内部设置一第一防塞刷,第一防塞刷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水平板相对应,第一防塞刷固定在第一导流管的出料口上,且第一防塞刷的刷毛与水平板相贴合。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导流筒的内侧壁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倾斜板相对应的第二防塞刷,且第二防塞刷的刷毛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倾斜板相贴合。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水平板中部设置一第一倒锥形隔离罩。

优选地,在所述转动盘中部设置一第二倒锥形隔离罩,且第二倒锥形隔离罩位于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下方。

优选地,在每一个所述移动支撑架内的两个支腿之间均设置一横杆,在所述横杆上套置有两个调节螺纹杆,在每一个所述调节螺纹杆的底部均设置一支撑板,通过旋转调节螺纹杆可实现支撑板的上下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筛板的倾斜角度为α,20°≤α≤40°,所述第二环形筛板的倾斜角度为β,10°≤α≤2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便利,其设计科学合理,移动性较强,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大豆良种的分级效率;采用风选和分级筛依次筛选的原理,可充分提高筛选质量和筛选效率;鼓风机可将掺杂在大豆内的轻杂质(如豆叶或者树叶)通过风力去处,继而实现大豆的初级筛选,在第一倒锥形分离筛内,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可使得大豆充分运动,从而使得掺杂在大豆内的小杂质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的筛孔内流出,继而实现大豆的二级筛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存留在第一倒锥形分离筛内的大豆良种、中等大小杂质和较大的杂质会逐渐被甩出,并散落到第二锥形分离筛上,散落在第一分离槽内及位于第一分离槽斜上方的部分第一环形筛板上的中等大小杂质则在在重力和第二刷板的作用下,则会通过第一环形筛板上的筛孔流出,未被筛选出的大豆良种,散落到第二分离槽、第三分离槽和第四分离槽内,在重力及第二刷板的作用下,从所对应的筛孔流出,继而实现大豆的三级筛选,未能通过第二锥形分离筛的筛孔的较大杂质,则在第二刷板的推动下,直接掉落到第三导流筒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为第二锥形分离筛与第一导流筒结合示意图;

图4为驱动电机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结合示意图;

图5为第三导流筒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导流筒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一导流筒结构示意图;

图8为精选机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10为图8中B处放大图;

图中:11储料斗、111出料口、112闸板、12鼓风机、13第一导流管、14第一通风管、15支撑杆、21第一导流筒、211第一出料管、22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1倾斜壁、222水平板、223第一倒锥形隔离罩、23驱动电机、24第一防塞刷、25第二防塞刷、231固定板、2311连接杆、2312平面轴承、232转动盘、2321第三连杆、2322第二倒锥形隔离罩、31第二导流筒、311第二出料管、312第二连杆、32第二锥形分离筛、321第一环形筛板、322第二环形筛板、33第二刷板、331第一倾斜刷板、332第二环形刷板,41第三导流筒、411第三出料管、412第一连杆、5移动支撑架、51支腿、52横杆、53调节螺纹杆、54支撑板、55万向轮、101第一分离槽、102第二分离槽、103第三分离槽、104第四分离槽、105隔离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1-1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大豆高效精选机(如图1所示),包括初选机构和精选机构,所述初选机构包括储料斗11、鼓风机12、第一导流管13和第一通风管14,储料斗11用于临时储存将要被筛选的大豆,所述第一导流管13的进料口与所述储料斗11的出料口111相贯通,所述第一通风管14横向贯穿在所述第一导流管13上,且第一通风管14位于第一导流管13的进料口下方,所述第一导流管13与所述第一通风管14相贯通,所述鼓风机12设置在所述第一通风管14的一端,鼓风机12用于给第一第一通风管14内送风,鼓风机12的应用和固定方式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详细描述,在所述储料斗11的出料口111上设置一闸板112,闸板112用于控制储料斗11内大豆的流出速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调节闸板112的开口度,可获得合适的大豆流出速率,从闸板112处流出的大豆,在第一导流管13和第一通风管14的交汇处则会被鼓风机12进行风选,从而便于提高后续的筛选质量。

所述精选机构包括第一分离机构、第二分离机构和第三分离机构,所述第三分离机构包括第三导流筒41,在所述第三导流筒41的底部设置一第三出料管411,在所述第三导流筒41的外侧对称设置有两个移动支撑架5,每一个所述移动支撑架5均包括两个支腿51,在每一个所述支腿51的底部均设置一万向轮55,所述第二分离机构包括第二导流筒31、第二锥形分离筛32和第二刷板33,所述第一分离机构包括第一导流筒21、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和驱动电机23,所述第二导流筒31套置在所述第三导流筒41内,且第二导流筒31的外侧壁通过若干第一连杆412与所述第三导流筒41的内侧壁相连,在所述第二导流筒31的底部设置一第二出料管311,且第二出料管311贯穿所述第三导流筒41的侧壁与外界相贯通,所述第一导流筒21套置在所述第二导流筒31内,且第一导流筒21通过若干第二连杆312与所述第二导流筒31的内侧壁相连,在所述第一导流筒21的底部设置一第一出料管211,且第一出料管211相继贯穿所述第二导流筒31和第三导流筒41的侧壁与外界相贯通,所述驱动电机23设置在一位于所述第一导流筒21的内部上方的固定板231上,具体的,固定板231通过若干连接杆2311固定在第一导流筒21的内侧壁上,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通过若干第三连杆2321设置在所述转动盘232上,在所述第二锥形分离筛32上设置有依次向第二锥形分离筛32的外沿边分布的第一分离槽101、第二分离槽102、第三分离槽103和第四分离槽104,具体的,各分离槽通过分布在第二锥形分离筛32上的五个隔离环105构成,其中,隔离环105的高度设计为10mm,所述第二锥形分离筛32包括第一环形筛板321和第二环形筛板322,且第一分离槽101和第二分离槽102分布在所述第一环形筛板321上,第三分离槽103和第四分离槽104分布在所述第二环形筛板322上,所述第二锥形分离筛32的内侧壁与所述第一导流筒21的上沿边固定连接,且第一分离槽101的下方与第一导流筒21的内部相对,第二分离槽102、第三分离槽103和第四分离槽104的下方与所述第二导流筒31的内部相对,两个所述第二刷板33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上沿边上,且第二刷板33位于第二锥形分离筛32的上方,第二刷板33上的刷毛与第二锥形分离筛32的外侧壁相贴合,第二刷板33同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同步转动,在本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刷板33包括第一倾斜刷板331和第二倾斜刷板332,所述第一倾斜刷板331与所述第一环形筛板321相对,所述第二倾斜刷板332与所述第二环形筛板322相对,通过第一倾斜刷板331和第二倾斜刷板332的循环清扫作用,可使得相应的物料从第一环形筛板321和第二环形筛板322上的筛孔漏出;储料斗11通过两个支撑杆15设置在相应的移动支撑架5上;

所述第一导流管13的出料口位于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上方,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第一分离槽101及位于第一分离槽101上方的第一环形筛板321上的筛孔分离的物料通过第一导流筒21汇流后经过第一出料管211排出,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主要是用于将小的杂质进行有效筛选分离,其筛孔的直径可设置在5mm左右,为防止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筛发生堵塞现象,在此,在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内部设置一第一防塞刷24,第一防塞刷24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水平板222相对应,第一防塞刷24固定在第一导流管13的出料口上,且第一防塞刷24的刷毛与水平板222相贴合,进一步地,在第一导流筒21的内侧壁上设置一与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倾斜板221相对应的第二防塞刷25,且第二防塞刷25的刷毛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倾斜板221相贴合,第一分离槽101所对应的筛孔和位于第一分离槽101斜上方的部分第一环形筛板321上的筛孔,主要用于筛分出与良种大豆差不多大小的中等杂质,相对应的其筛孔的直径可设置在6mm左右;第二锥形分离筛32主要是用来筛选所需大豆良种,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内部被甩出的物料可全部散落到第二锥形分离筛32上,从第二分离槽102、第三分离槽103和第四分离槽104分离的物料(即大豆良种)通过第二导流筒31汇流后经过第二出料管311排出,在此,依据实际需求,可将第二分离槽102、第三分离槽103和第四分离槽104下方所对应的筛孔的直径设置在6-8mm之间,进一步地,为提高第二锥形分离筛32的分离效果,在此,将所述第一环形筛板321的倾斜角度为α(20°≤α≤40°)设置为30°,将所述第二环形筛板322的倾斜角度为β(10°≤α≤20°),设置为15°,在筛选过程中,从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内甩出的大豆良种、中等杂质和较大的杂质,则会在第二锥形分离筛32上向下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结合第二刷板33的滚刷作用,则会使得大豆良种和中等杂质通过相应的筛孔进行分离,即而实现大豆良种的分离,不能通过第二锥形分离筛32的筛孔的物料(即较大杂质)可全部进入到第三导流筒41内,在第三导流筒41内的物料汇流后通过第三出料管411排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分别在第一出料管211、第二出料管311和第三出料管411下方分别放置一收集箱,以便收集相应的杂质或者良种。

在进行筛选时,为防止大豆在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水平板222的中部聚集,在此,在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水平板222中部设置一第一倒锥形隔离罩223,进一步地,为防止小型杂质在转动盘232的中部聚集,在此,在转动盘232中部设置一第二倒锥形隔离罩2322,且第二倒锥形隔离罩2322位于所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的下方,为提高转动盘232的转动灵活性,在此,在固定板231与转动盘232之间设置一平面轴承2312,驱动电机23的输出轴依次穿过固定板231和平面轴承2312后与转动盘232相连接。

在实际应用时,通过推动移动支撑架5来实现整个装置的移动,为便于整个装置在工作时的固定,在此,在每一个所述移动支撑架5内的两个支腿51之间均设置一横杆52,在所述横杆52上套置有两个调节螺纹杆53,在每一个所述调节螺纹杆53的底部均设置一支撑板54,通过旋转调节螺纹杆53可实现支撑板54的上下运动,调节螺纹杆53与支撑板54的连接方式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做详细描述,当整个装置移动到目的地后,通过旋转调节螺纹杆53使得支撑板54下移,然后,利用支撑板54实现整个装置的顶起。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第一步,将整个装置移动到目的地,然后,利用支撑板54将整个装置支撑固定;第二步,将要被筛选的大豆放入到储料斗11内;第三步,启动鼓风机12和驱动电机23;第四步,缓慢移动闸板112,使得储料斗11内的大豆缓慢从储料斗11内流出,流出的大豆经过第一导流管13后,进入到第一倒锥形分离筛22内,从而进行后续的自动分离流程。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以上所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