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40819发布日期:2021-07-27 13:51阅读:76来源:国知局
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流分拣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



背景技术:

交叉带式分拣机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大中城市的物流分拣中心,承担着确保物流包括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顺利流通的重要任务。传统的交叉带式分拣机均采用的是单层平面布局的结构形态,这对物流中转场地的空间利用率不足,在此基础上,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

如公开号为cn209737092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多层分拣机,该多层分拣机包括多层的环形轨道,在环形轨道的输送路径上分别设置了供包机构和汇流落袋机构,所述的供包机构包括与各层环形轨道相搭接的多层供包台,这多层供包台是垂直叠加设置的,与环形轨道的垂直叠加设置方式相同。

该多层分拣机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每层供包台都需要设置工位站人,而垂直叠加设置的供包台则对场地高度要求较高,若场地高度不足,工位高度受限,工人工作环境舒适度差;另外,受供包台层间高度的影响,环形轨道的层间距也较大,不仅会导致环形轨道的设置层数收到限制,而且还需要搭建较高的包裹输送平台以与高层的供包台对接,使得包裹输送成本增加。上述多层分拣机将中层供包台分离出来,仅将上层供包台和下层供包台垂直叠加设置降低了总体高度,但中层供包台被设置到环形轨道的内侧,一方面工人进出不方便,另一方面需要额外开拓空间以安装用于向中层供包台输送包裹的包裹输送平台,设备安置难度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该分拣机对场地高度要求低,工人工作环境好,整体结构简洁,使用方便、分拣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包括至少两层环形轨道,在环形轨道的输送路径上设有供包机构,所述的供包机构包括与各环形轨道一一对应的各层供包台,具有不同层高的供包台在竖直方向上错位布置。

本实用新型中,供包机构的各层供包台不是垂直叠加设置的,而是在竖直方向上错位布置,错位布置使得各供包台的上层空间都不存在任何局限,处于各层供包台处的工人都能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且,错位布置后各层供包台之间的层间距也不存在任何局限,能够缩小相邻两层环形轨道之间的层间距,在相同高度的场地内,能够设置更多层数的环形轨道,大大提高了分拣机的分拣效率;此外,各层供包台能够被全部设置在环形轨道的外圈,工人和包裹输送机构都不必跨越环形轨道,整体结构简洁明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具有不同层高的两个相邻供包台之间设有便于过人的连接桥。设置连接桥后,工人可以从较低处的供包台,通过连接桥达到较高处的供包台。

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各层供包台自低向高依次设置。如此供包机构整体更加简洁,工人能够迅速到底预定的上包工位。

现有的供包台上都只设置一条上包运输线,工人必须等待上包运输线完成扫描称重后再将待分拣包裹送入,同时为了保持包裹间距,两个包裹的送入时机之间通常需要等待,导致供包效率偏低。并且,由于各层供包台是错位布置在环形轨道沿线的,占据了更多环形轨道的沿线位置,因此仅具有一条上包运输线的供包台会导致整个供包机构效率低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所述的供包台包括机架,所述的机架上设置了至少两条与环形轨道相对接的上包运输线,且所有上包运输线均起始于同一上包工位。

即同一供包台上的所有上包运输线都由处于对应上包工位上的工人来监管,如此工人能够将待分拣包裹分别送入至少两条上包运输线上,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的待分拣包裹,在同一上包运输线的等待时间内,工人可以处理其他上包运输线上的包裹,因此不必担心包裹间距的问题,不仅供包台的输送效率大大提高,分拣机的分拣效率也大大提高。

在每个供包台的输送效率都大大提高的前提下,即使各层供包台错位布置而导致占地增大,也不会对分拣机的整体效率产生影响。

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所述的上包运输线包括朝向上包工位的上包位置端和与环形轨道相对接的交叉带对接端;所有上包运输线平行设置,且所有上包运输线的上包位置端相齐平,所有上包运输线的交叉带对接端与环形轨道呈30°夹角设置。

将所有上包运输线平行设置不仅使得整个上包台结构更加简洁,而且包裹输送也更为流畅。在朝向上包工位的一端,所有上包运输线相齐平,则便于处于上包工位上的工人递送待分拣包裹。

而将上包运输线与环形轨道均以30°夹角相对接,不仅有利于在环形轨道上交叉带高速传送状态下完成包裹在上包运输线与交叉带之间的传递,包裹上交叉带正确率达100%;而且能够确保包裹在搭载到交叉带上后不会偏离出交叉带,解决高速运行状态下运动惯性对包裹的影响,提高上包精确度。

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所述的上包运输线包括靠近上包位置端的称重扫描段,所述的机架上设有跨越所有上包运输线的龙门架,所述的龙门架上设有与各称重扫描段一一对应的拍摄扫描组件。与各上包运输线一一对应的拍摄扫描组件全部设置在同一龙门架上,结构紧凑,简化了龙门架结构。

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所述的上包运输线包括靠近交叉带对接端的过渡段,所述的称重扫描段直接与过渡段相连,或者所述的称重扫描段通过缓存段与过渡段相连;

沿环形轨道的包裹输送方向,各上包运输线的缓存段长度逐渐变长。

如此随着上包运输线长度增加,其缓存段的长度也增加,因此即使在较长的上包运输线上,在缓存段的加速运输下,包裹也能快速地被送往环形轨道。

显然,在最短的上包运输线上,缓存段的长度可以是为零的。

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至少除底层供包台以外的供包台包括设于机架底部的底侧平台,该底侧平台的底部带有增高架。

底侧平台能够为远离地面的供包台提供支撑,同时为工人提供活动空间。而底层供包台可以直接设置在地面上,因此可以不设置底侧平台和增高架。

本实用新型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还包括与各供包台一一对应的包裹输送机构,所述的包裹输送机构包括包裹暂储台以及向包裹暂储台输送待分拣包裹的输送单元;

所述的包裹暂储台自朝向供包台的一侧向远离供包台的一侧倾斜设置,包裹暂储台的顶面带有三面围栏,三面围栏的出口朝向供包台。

由于本实用新型中供包台的包裹输送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对包裹输送机构的输送效率也产生一定要求。包裹暂储台不仅能够接纳输送单元的大流量包裹,还能为供包台提供更多的待分拣包裹。倾斜设置且具有三面围栏的包裹暂储台则能够防止待分拣包裹从包裹暂储台掉落。

在上述的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中,在所述的环形轨道上,多个交叉带小车通过连接件首尾相连形成交叉带;

在相邻的至少两条环形轨道中,有一条环形轨道上设有驱使交叉带小车沿该环形轨道移动的驱动机构,其他环形轨道上的交叉带通过传动件与该交叉带联动;

所述的传动件包括竖直设置的多根联动杆,各联动杆的两端分别与两条交叉带上的连接件固连;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相邻两根联动杆之间至少间隔两台交叉带小车。如此可以减少驱动机构的数量,节约动力成本。

作为优选,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相邻两根联动杆之间间隔8-12台交叉带小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中,供包机构的各层供包台不是垂直叠加设置的,而是在竖直方向上错位布置,错位布置使得各供包台的上层空间都不存在任何局限,处于各层供包台处的工人都能具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而且,错位布置后各层供包台之间的层间距也不存在任何局限,能够缩小相邻两层环形轨道之间的层间距,在相同高度的场地内,能够设置更多层数的环形轨道,大大提高了分拣机的分拣效率;此外,各层供包台能够被全部设置在环形轨道的外圈,工人和包裹输送机构都不必跨越环形轨道,整体结构简洁明了,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2)本实用新型中,供包台上设置了至少两条与环形轨道相对接的上包运输线,且所有上包运输线均起始于同一上包工位;即同一供包台上的所有上包运输线都由处于对应上包工位上的工人来监管,如此工人能够将待分拣包裹分别送入至少两条上包运输线上,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的待分拣包裹,在同一上包运输线的等待时间内,工人可以处理其他上包运输线上的包裹,因此不必担心包裹间距的问题,不仅供包台的输送效率大大提高,分拣机的分拣效率也大大提高。

(3)本实用新型中,上包运输线与环形轨道均以30°夹角相对接,如此不仅有利于在环形轨道上交叉带高速传送状态下完成包裹在上包运输线与交叉带之间的传递,包裹上交叉带正确率达100%;而且能够确保包裹在搭载到交叉带上后不会偏离出交叉带,解决高速运行状态下运动惯性对包裹的影响,提高上包精确度。

(4)为了与高输送效率的供包台相适应,本实用新型在包裹输送机构中设置了包裹暂储台,包裹暂储台不仅能够接纳输送单元的大流量包裹,还能为供包台提供更多的待分拣包裹。倾斜设置且具有三面围栏的包裹暂储台则能够防止待分拣包裹从包裹暂储台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供包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供包台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供包台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多层交叉带式分拣机,包括多层环形轨道a,环形轨道a的层数是可以根据需要具体设置的,图中示例的是三层环形轨道a;各环形轨道a上均设置了交叉带b,交叉带b是由若干台交叉带小车b1通过连接件b2首尾相连而成的。

本实施例的三层环形轨道a中,仅在处于中间层的环形轨道a上设置了驱动交叉带小车b1沿环形轨道a移动的驱动机构,而处于底层和高层的环形轨道a不设置驱动机构,而是通过传动件f实现三条交叉带b的联动。

该驱动机构的形式可以是采用传统分拣机使用的驱动机构,比如包括设置在至少部分交叉带小车b1上的驱动板(图中未示出),以及通过电磁推力或摩擦力驱动该驱动板的直线电机或摩擦驱动机构(图中未示出)。而如图1所示,该传动件f则包括竖直设置的多根联动杆(f1),各联动杆(f1)的两端分别与上下两条交叉带上的连接件固连;而处于同一水平面的相邻两根联动杆(f1)之间间隔十台交叉带小车b1。

在环形轨道a的输送路径上设有供包机构c和汇流落袋机构d,其中,供包机构c用于向环形轨道a的交叉带b上输送待分拣包裹,而汇流落袋机构d则将被分拣的包裹进行收集;本实施例采用的汇流落袋机构d也是常规结构,不再赘述。

由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供包机构c包括与三层环形轨道a一一对应的三层供包台c1,但具有不同层高的供包台c1在竖直方向上是错位布置的,而不是垂直叠加设置。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每层供包台c1均包括一底侧平台1,底侧平台1的底部带有使各供包台c1具有预设高度的增高架2,而底侧平台1的顶面则设置了机架3,机架3上设置了上包运输线4;上包运输线4包括上包位置端41和交叉带对接端42,底侧平台1上即形成了处于上包位置端41的上包工位11,而交叉带对接端42即与相应层高处环形轨道a上的交叉带b相对接。

底侧平台1一方面形成对机架3的支撑,另一方面为工人提供了活动平台。在实际操作中,处于最低层的供包台c1可以直接设置在地面上,因此可以取消底侧平台1及相应增高架2的设置。

本实施例中各层供包台c1是自低向高依次设置的,为了便于工人到达处于高层的上包工位11,相邻供包台c1的底侧平台1之间通过连接桥5相互连接,工人可以通过该连接桥5,从地面经处于低层的供包台c1而登上处于高层的供包台c1上。连接桥5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本实施例设置了登高台阶作为连接桥5,此外还可以设置斜坡等,视具体情况选择。

如图3和图4所示、结合图1和图2可见,本实施例中,每一供包台c1的机架3上均设置了至少两条(本实施例三条)上包运输线4,且三条上包运输线4平行设置;所有上包运输线4的上包位置端41在在上包工位11处相齐平,而所有上包运输线4的交叉带对接端42均以30°夹角与交叉带b相对接。

由图3和图4可见,上包运输线4包括靠近上包位置端41的称重扫描段43,靠近交叉带对接端42的过渡段44,以及连接称重扫描段43和过渡段44的缓存段45;并且,沿交叉带b运行方向,各上包运输线4的缓存段45长度逐渐变长。其中,该缓存段45不是必需的,在长度最短的上包运输线4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不设置缓存段45。

如图5所示、结合图3和图4可见,本实施例中,机架3上设有跨越所有上包运输线4的龙门架6,该龙门架6上设有与各称重扫描段43一一对应的拍摄扫描组件7。各拍摄扫描组件7均包括主控单元71以及与主控单元71相连的相机72和显示器73。其中,相机72固定安装在龙门架6顶部的相机盒61内,处于称重扫描段43的正上方,用于获取包裹图片和包裹面单信息并传输给主控单元71;而显示器73则固定在龙门架6侧面且朝向上包工位11,用于显示该包裹图片和包裹面单信息,主控单元71的固定位置则处于显示器73背面,在显示器73下方,龙门架6上还固定安装了支撑板62,该支撑板52用于放置与主控单元71相连的鼠标和键盘等部件。

与此同时,机架3上还设有处于称重扫描段43的第一传送带43a下方的称重计图中未示出,该称重计的秤仪表8也被固定设置在龙门架6上。

本实施例采用的相机72扫描速度小于200ms,出条码速度快;称重计称重相应快、精度高±10g。

如图1和图2所示,三层环形轨道a外侧还设置了与各供包台c1一一对应的包裹输送机构e,每一包裹输送机构e均包括包裹暂储台e1以及向包裹暂储台e1输送待分拣包裹的输送单元e2。其中,输送单元e2采用的是常规的传送带输送方式,包裹暂储台e1即处于输送单元e2的输送末端,包裹暂储台e1和供包台c1分别处于上包工位11的两侧;自朝向供包台c1的一侧向远离供包台c1的一侧,包裹暂储台e1倾斜设置,同时包裹暂储台e1的顶面带有三面围栏e3,而朝向供包台c1的一侧则形成取包口e4。如此,包裹暂储台e1能够接纳更多自输送单元e2落下的待分拣包裹,为供包台c1的高效输送做好准备,并防止待分拣包裹从包裹暂储台e1掉落。

本实施例一种多层交叉带b式分拣机的工作原理为:

工人经供包台c1之间的连接桥5到达预定的上包工位11,从身后的包裹暂储台e1上拾取待分拣包裹,依次置于各上包运输线4的称重扫描段43处进行扫描和称重,扫描称重完成后,第一传送带43a运行,将包裹送往缓存段45或直接送往过渡段44,此时工人再次将待分拣包裹置于已完成扫描称重的上包运输线4上,由于扫描称重耗时一般较短,因此工人能够持续地依次往三条上包运输线4递送包裹;

在缓存段45上,第二传送带45a加速运行,将包裹送往过渡段44;过渡段44上的包裹则被第三传送带44a视时机快速地递送到高速运行的交叉带b的不同小车b1上;处于各层交叉带b上的包裹则被汇流落袋机构d中不同的包裹收集袋收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