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及其生产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88810发布日期:2019-01-14 18:5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润滑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及其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润滑油是用在各种类型汽车、机械设备上以减少摩擦,保护机械及加工件的液体或半固体润滑剂,主要起润滑、冷却、防锈、清洁、密封和缓冲等作用。

现有的润滑油在零下20℃以下时,存在润滑油凝固的现象,影响润滑油的润滑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低温润滑油及其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低温润滑油,按重量组分计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油80-120份,滑石粉0.4-0.8份,乙二醇丁醚醋酸酯3-5份,清净剂1-3份、分散剂2-3份、油性剂0.5-1份、摩擦改性剂3-5份、粘度指数改进剂4-8份、金属钝化剂0.1-0.3份、抗氧化剂0.4-0.6份、抗泡沫剂0.1-0.3份。

优选的,所述基础油为矿物基础油,具体为采取原油在380-400℃之间的馏分。

优选的,所述滑石粉的粒径为10-50nm。

优选的,所述清净剂为单挂丁二酰亚胺、双挂丁二酰亚胺和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酸钡、己烯基双硬脂酰胺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油性剂为二聚酸乙二醇酯,所述摩擦改性剂为硫化棉籽油、磷酸酯、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优选的,所述粘度指数改进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乙丙共聚物、聚异丁烯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分等比组合,所述金属钝化剂为苯三唑衍生物和噻二唑衍生物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抗氧化剂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

所述抗泡沫剂为苯甲基硅油或甲基硅油。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耐低温润滑油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s1:制备基础油组分,使用分馏塔对原油进行分馏,并提取380-400℃之间的馏分,对该组分进行加氢处理,以镍-钼硫化物为催化剂,在60-90℃条件下,向基础油中持续通入氢气,持续30-50分钟,得基础油组分,备用;

s2:配置组份a,将滑石粉、乙二醇丁醚醋酸酯、清净剂、分散剂依次加入至基础油组分中,在60-70℃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均匀,得组份a,备用;

s3:配置组份b,将油性剂、摩擦改性剂、金属钝化剂置于搅拌釜中,与80-90℃条件下搅拌混合均匀,得组份b,备用;

s4:复配,将组份a、组份b、抗氧化剂、抗泡沫剂置于反应釜中,使用转速为1000-3000r/min搅拌机,急速搅拌20-30分钟,搅拌时维持反应釜内温度为60-70℃,之后静置3-5分钟,并使用超声波混合器进行混合,超声波的工作频率为10-30mhz,持续5-10分钟,得溶液c,备用;

s5:粘度调节,将粘度指数改进剂滴加至溶液c中对溶液进行粘度调整,并同时用20-60r/min转速进行低速搅拌,搅拌均匀后使用300-500目不锈钢滤网进行过滤,过滤后得耐低温润滑油,密封保存。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本发明通过镍-钼硫化物为催化剂对基础油进行加氢处理,提高了基础油品质,降低了润滑油的凝点,可以提高润滑油的耐低温性能,在纳米级滑石粉的辅助作用下,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性能,能够在油膜结构中形成缓冲粒子,降低机械结构之间的磨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耐低温润滑油,按重量组分计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油80份,滑石粉0.4份,乙二醇丁醚醋酸酯3份,清净剂1份、分散剂2份、油性剂0.5份、摩擦改性剂3份、粘度指数改进剂4份、金属钝化剂0.1份、抗氧化剂0.4份、抗泡沫剂0.1份,所述基础油为矿物基础油,具体为采取原油在380℃之间的馏分,所述滑石粉的粒径为10nm,所述清净剂为清净分散剂为单挂丁二酰亚胺,所述分散剂为硬脂酸钡,所述油性剂为二聚酸乙二醇酯,所述摩擦改性剂为硫化棉籽油,所述粘度指数改进剂为聚甲基丙烯酸酯,所述金属钝化剂为苯三唑衍生物,所述抗氧化剂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所述抗泡沫剂为苯甲基硅油。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耐低温润滑油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s1:制备基础油组分,使用分馏塔对原油进行分馏,并提取380℃的馏分,对该组分进行加氢处理,以镍-钼硫化物为催化剂,在60℃条件下,向基础油中持续通入氢气,持续30分钟,得基础油组分,备用;

s2:配置组份a,将滑石粉、乙二醇丁醚醋酸酯、清净剂、分散剂依次加入至基础油组分中,在60℃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均匀,得组份a,备用;

s3:配置组份b,将油性剂、摩擦改性剂、金属钝化剂置于搅拌釜中,与80℃条件下搅拌混合均匀,得组份b,备用;

s4:复配,将组份a、组份b、抗氧化剂、抗泡沫剂置于反应釜中,使用转速为1000r/min搅拌机,急速搅拌20分钟,搅拌时维持反应釜内温度为60℃,之后静置3分钟,并使用超声波混合器进行混合,超声波的工作频率为10mhz,持续50分钟,得溶液c,备用;

s5:粘度调节,将粘度指数改进剂滴加至溶液c中对溶液进行粘度调整,并同时用20r/min转速进行低速搅拌,搅拌均匀后使用300目不锈钢滤网进行过滤,过滤后得耐低温润滑油,密封保存。

实施例2

一种耐低温润滑油,按重量组分计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油100份,滑石粉0.6份,乙二醇丁醚醋酸酯4份,清净剂2份、分散剂2份、油性剂0.7份、摩擦改性剂4份、粘度指数改进剂6份、金属钝化剂0.2份、抗氧化剂0.5份、抗泡沫剂0.2份,所述基础油为矿物基础油,具体为采取原油在390℃的馏分,所述滑石粉的粒径为35nm,所述清净剂为清净分散剂为双挂丁二酰亚胺,所述分散剂为己烯基双硬脂酰胺,所述油性剂为二聚酸乙二醇酯,所述摩擦改性剂为磷酸酯,所述粘度指数改进剂为乙丙共聚物,所述金属钝化剂为苯三唑衍生物,所述抗氧化剂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所述抗泡沫剂为苯甲基硅油。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耐低温润滑油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s1:制备基础油组分,使用分馏塔对原油进行分馏,并提取390℃的馏分,对该组分进行加氢处理,以镍-钼硫化物为催化剂,在75℃条件下,向基础油中持续通入氢气,持续40分钟,得基础油组分,备用;

s2:配置组份a,将滑石粉、乙二醇丁醚醋酸酯、清净剂、分散剂依次加入至基础油组分中,在65℃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均匀,得组份a,备用;

s3:配置组份b,将油性剂、摩擦改性剂、金属钝化剂置于搅拌釜中,与85℃条件下搅拌混合均匀,得组份b,备用;

s4:复配,将组份a、组份b、抗氧化剂、抗泡沫剂置于反应釜中,使用转速为2000r/min搅拌机,急速搅拌25分钟,搅拌时维持反应釜内温度为65℃,之后静置4分钟,并使用超声波混合器进行混合,超声波的工作频率为20mhz,持续8分钟,得溶液c,备用;

s5:粘度调节,将粘度指数改进剂滴加至溶液c中对溶液进行粘度调整,并同时用40r/min转速进行低速搅拌,搅拌均匀后使用400目不锈钢滤网进行过滤,过滤后得耐低温润滑油,密封保存。

实施例3

一种耐低温润滑油,按重量组分计包括如下各组分:基础油120份,滑石粉0.8份,乙二醇丁醚醋酸酯5份,清净剂3份、分散剂3份、油性剂1份、摩擦改性剂5份、粘度指数改进剂8份、金属钝化剂0.3份、抗氧化剂0.6份、抗泡沫剂0.3份,所述基础油为矿物基础油,具体为采取原油在400℃的馏分,所述滑石粉的粒径为50nm,所述清净剂为清净分散剂为高分子量丁二酰亚胺,所述分散剂为己烯基双硬脂酰胺,所述油性剂为二聚酸乙二醇酯,所述摩擦改性剂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氧钼,所述粘度指数改进剂为聚异丁烯,所述金属钝化剂为噻二唑衍生物,所述抗氧化剂为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所述抗泡沫剂为甲基硅油。

同时,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耐低温润滑油的生产工艺,具体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s1:制备基础油组分,使用分馏塔对原油进行分馏,并提取400℃之间的馏分,对该组分进行加氢处理,以镍-钼硫化物为催化剂,在90℃条件下,向基础油中持续通入氢气,持续50分钟,得基础油组分,备用;

s2:配置组份a,将滑石粉、乙二醇丁醚醋酸酯、清净剂、分散剂依次加入至基础油组分中,在70℃反应釜中混合搅拌均匀,得组份a,备用;

s3:配置组份b,将油性剂、摩擦改性剂、金属钝化剂置于搅拌釜中,与90℃条件下搅拌混合均匀,得组份b,备用;

s4:复配,将组份a、组份b、抗氧化剂、抗泡沫剂置于反应釜中,使用转速为3000r/min搅拌机,急速搅拌30分钟,搅拌时维持反应釜内温度为70℃,之后静置5分钟,并使用超声波混合器进行混合,超声波的工作频率为30mhz,持续10分钟,得溶液c,备用;

s5:粘度调节,将粘度指数改进剂滴加至溶液c中对溶液进行粘度调整,并同时用60r/min转速进行低速搅拌,搅拌均匀后使用500目不锈钢滤网进行过滤,过滤后得耐低温润滑油,密封保存。

本发明通过镍-钼硫化物为催化剂对基础油进行加氢处理,提高了基础油品质,通过乙二醇丁醚醋酸酯进行改性,降低了润滑油的凝点,可以提高润滑油的耐低温性能,在纳米级滑石粉的辅助作用下,提高了润滑油的润滑性能,能够在油膜结构中形成缓冲粒子,降低机械结构之间的磨损。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