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冷却塔及其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1848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水冷却塔及其动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冷却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冷却塔及其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水冷却塔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水冷却塔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下面内容将结合附图对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水冷却塔进行详细介绍。请参考图1,图I为现有技术中水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的水冷却塔包括风机01、带动风机01转动的电机02、进水管路03及设置于进水管路03上的播水装置04、填料05、水盘06、出水管路07及塔身08。热水通过进水管路03进入播水装置04,播水装置04将水喷成雾状或水膜状,播水装置04喷出的水在填料05中从上至下流动。电机02带动风机01转动,产生流动空气,流动空气与填料05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形成水蒸汽带走热量,进而达到了降低水温的目的。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水冷却塔在工作过程中,风机01的转动由电机02带动,在水冷却塔连续工作过程中,造成了较大的能源消耗。因此,如何避免水冷却塔的能源消耗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水冷却塔的能源消耗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动力系统的水冷却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包括与所述水冷却塔的风机相连接的水轮机,所述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进水管路相连接,所述水轮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播水装置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播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上,且位于所述播水装置上游部分的所述进水管路上设有阀门装置,所述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所述阀门装置上游部分的所述进水管路相连接,所述水轮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播水装置和所述阀门装置之间的所述进水管路相连接。优选地,所述阀门装置为蝶阀。优选地,所述阀门装置为球阀。优选地,所述水轮机通过联轴器和减速器与所述风机相连接。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水冷却塔,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包括与所述水冷却塔的风机相连接的水轮机,所述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进水管路相连接,所述水轮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播水装置相连接。如此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系统,无需采用电动机带动风机,而是采用水轮机带动风机转动。由于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水冷却塔的进水管路相连接,由进水管路供给的水压可带动水轮机进行转动,而后水再由水轮机的出水口进入水冷却塔的播水装置。水轮机由进水管路的水压带动,进而水轮机可带动风机转动,产生空气流。显然,本发明提供的动力系统,不需采用电机带动风机转动,有效避免了能源消耗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所述播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上,且位于所述播水装置上游部分的所述进水管路上设有阀门装置,所述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所述阀门装置上游部分的所述进水管路相连接,所述水轮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播水装置和所述阀门装置之间的所述进水管路相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依照上述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按水流方向,水轮机的入水口、阀门装置、水轮机的出水口和播水装置依次与进水管路相连接。如此设置,当水轮机转动速度需要调节时,可通过调节阀门装置实现,例如,当水轮机的转速需调慢时,需降低流入水轮机的水压,可通过将阀门装置的开度调大,如此进水管路内的水分流,其中一 条分流流经阀门装置直接到达播水装置,另一分流流经水轮机再到达播水装置,进而带动水轮机转动,由于进水管路内的水进行了分流,故流入水轮机内的水量减小,水压降低,故水轮机的转速降低。同理,当水轮机的转速需调快时,只需将阀门装置的开度调小即可。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水冷却塔,包括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如此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水冷却塔可有效避免能源消耗的问题,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推导过程大体类似,故本文不再赘述。


图I为现有技术中水冷却塔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中水冷却塔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中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水冷却塔的能源消耗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动力系统的水冷却塔。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中水冷却塔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
中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结构示意图。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一种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包括与水冷却塔的风机11相连接的水轮机12,水轮机12的入水口与水冷却塔的进水管路13相连接,水轮机12的出水口与水冷却塔的播水装置14相连接。如此设置,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系统,无需采用电动机带动风机,而是采用水轮机12带动风机11转动。由于水轮机12的入水口与水冷却塔的进水管路13相连接,由进水管路13供给的水压可带动水轮机12进行转动,而后水再由水轮机12的出水口进入水冷却塔的播水装置14。水轮机12由进水管路13的水压带动,进而水轮机12可带动风机11转动,产生空气流。显然,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动力系统,不需采用电机带动风机转动,有效避免了能源消耗的问题。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优选方案中,播水装置14设置于进水管路13上,且位于播水装置14上游部分的进水管路13上设有阀门装置15,水轮机12的入水口与阀门装置15上游部分的进水管路13相连接,水轮机12的出水口与播水装置14和阀门装置15之间的进水管路13相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依照上述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按水流方向,水轮机的入水口、阀门装置15、水轮机的出水口和播水装置14依次与进水管路13相连接。如此设置,当水轮机12转动速度需要调节时,可通过调节阀门装置15实现。例如,当水轮机12的转速需调慢时,需降低流入水轮机12的水压,可通过将阀门装置15的开度调大,如此进水管路13内的水分流,其中一条分流流经阀门装置15直接到达播水装置14,另一分流流经水轮机12再到达播水装置14,进而可带动水轮机12转动,由于进水管路13内的水进行了分流,故流入水轮机12内的水量减小,水压降低,故水轮机12的转速降低。同理,当水轮机12的转速需调快时,只需将阀门装置15的开度调小即可。需要说明的是,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阀门装置15可具体为蝶阀,当然,阀门装置15也可为其它类型的阀门,比如,球阀、闸阀、柱塞阀等,只需其能够调节进水管路13直接流至播水装置14的流量即可。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水轮机在水压的作用下,其转动速度较快,转矩较小,若直接与风机11相连接,较难带动风机11转动或使得风机11转动过快,影响设备稳定性。鉴于此,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动力系统,其水轮机12可通过联轴器16和减速器17与风机11相连接,如此设置,水轮机12的转速降低之后,其转矩增大,较易带动风机11进行转动,且转速适中,有利于设备的稳定性。本具体实施方式
还还提供了一种水冷却塔,包括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为上述任一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如此设置,本具体实施方式
所提供的水冷却塔可有效避免能源消耗的问题,该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中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所带来的有益效果推导过程大体类似,故本文不再赘述。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水冷却塔及其动力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所述水冷却塔的风机相连接的水轮机,所述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进水管路相连接,所述水轮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播水装置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播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进水管路上,且位于所述播水装置上游部分的所述进水管路上设有阀门装置,所述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所述阀门装置上游部分的所述进水管路相连接,所述水轮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播水装置和所述阀门装置之间的所述进水管路相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装置为蝶阀。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装置为球阀。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轮机通过联轴器和减速器与所述风机相连接。
6.—种水冷却塔,包括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系统为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包括与所述水冷却塔的风机相连接的水轮机,所述水轮机的入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进水管路相连接,所述水轮机的出水口与所述水冷却塔的播水装置相连接。如此设置,本发明公开的水冷却塔的动力系统,其能够有效避免水冷却塔的能源消耗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括上述动力系统的水冷却塔。
文档编号F03B13/00GK102705138SQ201210205138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0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0日
发明者朱圣华, 李凤, 赵莹, 陈占亭 申请人: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