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54517阅读:78来源:国知局
电磁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布置于与液压控制阀(3)相对的位置处的电磁致动器(1)具有能移动地容纳可动芯部(30)的可动芯部室(27)以及用于将可动芯部室(27)连通至周围环境的通气通道(50)。通气通道(50)的内部开口(51)形成于可动芯部室(27)的内壁中,而通气通道(50)的外部开口(52)形成于电磁致动器(1)的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外壁中。外部开口(52)形成于油从液压控制阀(3)的排油端口(95)直接溅射到的溅油区域(α)之外的位置处。根据上述结构,能防止从排油端口(95)排出的油通过通气通道(50)冲入可动芯部室(27)。
【专利说明】电磁致动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公开涉及电磁致动器,其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气门定时控制装置(valve timing control device)。

【背景技术】
[0002] 用于驱动设置于内燃发动机的气门定时控制装置的旋转中心中的液压控制阀的 电磁致动器是现有技术已知的。
[0003]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德国专利文献DE102010060180A1中公开的,电磁致动器设 置于与液压控制阀相对的位置处,并且在电能供应至电磁线圈时,连接至可动芯部的杆推 动液压控制阀的阀芯(spool)。另一方面,当供应至电磁线圈的电能被断开时,杆通过设置 于液压控制阀中的弹簧的弹力返回至其初始位置。
[0004] 在这种电磁致动器中,通气通道形成于液压控制阀的外壁中以便将可动芯部室 (可动芯部容纳于其中)连通至周围环境。由于空气穿过通气通道,可动芯部室中的空气不 会阻止可动芯部的平稳移动。
[0005] 在由上述现有技术的电磁致动器驱动的液压控制阀中,排油端口形成于朝向电磁 致动器的一侧上。根据这种结构,液压控制阀的液压通道的结构得到简化并且流过液压通 道的油的压力损失能降低以增强液压控制阀的响应。
[0006] 另一方面,上述现有技术的电磁致动器在从液压控制阀的排油端口排出的油直接 地倾注到的区域处具有通气通道。因此,来自排油端口的油和/或包含于油中的异物会通 过通气通道直接地流入可动芯部室,这可能会成为问题。
[0007] 在此情况下,也就是,在从排油端口喷射的高压油通过通气通道冲入可动芯部室 时,可动芯部被这种冲入的油在与液压控制阀相反的方向上推动。因此,固定至可动芯部的 杆就可能会难以保持其用于推动液压控制阀的力。
[0008] 另外,在温度变低时,来自排油端口的油的粘性变得更高。在润滑脂状 (grease-like)的油通过通气通道流入可动芯部室时,可动芯部与可动芯部室的内壁之间 的滑动阻力变大。另外,在流入可动芯部室的油量增大时,以及在包含于油中并且流入可动 芯部室的异物的量相应地增大时,可动芯部的滑动移动会受到这种油和/或异物的不利影 响,这可能会成为问题。


【发明内容】

[0009] 本公开鉴于上述问题做出。本公开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于驱动液压控制阀的 电磁致动器,其中致动器的可靠性增加。
[0010] 根据本公开的特点,电磁致动器布置于与液压控制阀相对的位置处并且具有用于 将可动芯部室连通至周围环境的通气通道。所述通气通道的外部开口形成于致动器的外壁 中,位于油从所述液压控制阀的排油端口直接溅射到的溅油区域之外的位置处。
[0011] 根据上述特点,能防止从排油端口喷射的高压油通过通气通道冲入可动芯部室。 因此,固定至可动芯部的杆能维持其用于推动液压控制阀的力。
[0012] 还能防止润滑脂状的油通过通气通道流入可动芯部室,即使在油的粘性在低的周 围环境温度下增大时。因此,能避免由于油的更高粘性使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之间的滑动 阻力增大的情形。因此,能保持可动芯部相对于供应至电磁线圈的电能的高度响应性。
[0013] 另外,由于防止了流入可动芯部室的油量的增大,能抑制包含于油中并且流入可 动芯部室中的异物的量的增大。因此,可动芯部与固定芯部之间的滑动阻力降低,从而增大 电磁致动器的用于驱动液压控制阀的可靠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 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标、特点和优点将从以下参照附图做出的详细描述中变 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0015]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气门定时控制装置和液压控制 阀的示意性横截图;
[0016] 图2是示出图1中的部分II的示意性放大横截图;
[0017] 图3是示出在电能供应至电磁线圈的状态下图1中的部分II的示意性放大横截 图;
[0018] 图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0019] 图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三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0020] 图6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四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0021]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五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0022]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0023] 图9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七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0024]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八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并且
[0025]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第九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的相关部分的示意性横截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本公开将在下文中借助于多个实施例解释。为了避免重复解释,在全部实施例中 给予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和/或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
[0027] (第一实施例)
[0028] 根据本公开第一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1在图1至3中示出。电磁致动器1 (下文 中称为致动器1)设置于与被固定至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的旋转中心的液压控制阀3相对 的位置处,以驱动液压控制阀3。
[0029] 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与内燃发动机的曲柄轴同步旋转并且连同凸轮轴5 -起旋 转。工作流体经由液压控制阀3供应至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以使得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控 制曲柄轴与凸轮轴5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
[0030] 首先将解释致动器1的结构。致动器1由电磁线圈10 (下文中称为线圈10)、固 定芯部20、可动芯部30、杆40、磁轭41、成型本体45、通气通道50等构成。
[0031] 线圈10由线轴11和缠绕在线轴11上的绕组12构成。在电能经由形成于成型本 体45中的连接器46的端子47供应至绕组12时,线圈10产生电磁场。
[0032] 固定芯部20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且由第一圆筒形元件21、第二圆筒形元件22、磁通 量限制部23、用于闭合第一圆筒形元件21的朝着液压控制阀3 -侧上的轴向端部(图1至 3中的右侧轴向端部)的盖部24、从盖部24在径向向外方向上延伸的凸缘部25、以及在其 轴向方向上能移动地支撑杆40的杆支撑部26。
[0033] 在本公开中,第一圆筒形元件21、第二圆筒形元件22以及磁通量限制部23统称为 筒部。
[0034] 可动芯部室27形成于筒部21-23 (由第一圆筒形元件21、第二圆筒形元件22以 及磁通量限制部23构成)的内部,可动芯部30能移动地容纳于其中。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 圆筒形的间隙13在致动器1的径向方向上形成于筒部21-23与线圈10的线轴11之间。
[0035] 第一圆筒形元件21在第一圆筒形元件21的位于朝着液压控制阀3-侧上的轴向 端部处与盖部24和凸缘部25 -体地形成。
[0036] 第二圆筒形元件22在第二圆筒形元件22的位于与液压控制阀3相反一侧上的轴 向端部处与杆支撑元件26 -体地形成。
[0037] 磁通量限制部23由形成于第一圆筒形元件21中朝着第二圆筒形元件22 -侧的 第一薄壁部231、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中朝着第一圆筒形元件21 -侧的第二薄壁部 232、形成于第一薄壁部231与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形成于第一圆筒形元件21 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隙234、以及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环元件235构成。环元件 235将第一圆筒形元件21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2同轴地相互连接。磁通量限制部23增大第 一圆筒形元件21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磁阻,从而增加穿过可动芯部30的磁通量。
[0038] 盖部24与形成于液压控制阀3中的排油端口 95相对。在图2中,油从排油端口 95排出所进入的圆形区域由" α "指示。液压控制阀3连同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 -起旋转。 因此,油从排油端口 95直接倾注到的圆形区域" α "形成为在套筒80的头部84内部形成 的圆形形状(在下面解释)。在图2中," α "指示圆形区域的直径。
[0039] 凸缘部25从盖部24在径向向外方向上类似于盘形形状地延伸,以便覆盖线圈10 的朝着液压控制阀3 -侧上的轴向端部。在线圈10的线轴11与凸缘部25之间形成在径 向方向上延伸的间隙14。
[0040] 可动芯部30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且能移动地容纳于可动芯部室27中,以使得可动 芯部30在轴向方向上能移动。可动芯部30具有在第二圆筒形元件22内部形成的磁通量 传递部31、形成为圆筒状并且从磁通量传递部31的外周面在朝着液压控制阀3的方向上延 伸的吸引部32、以及用于固定杆40的杆固定部33。
[0041] 杆40被固定至可动芯部30的杆固定部33并且能在轴向方向上连同可动部分30 一起移动。杆40由形成于盖部24中的通孔28和形成于固定芯部20的杆支撑部26中的 另一个通孔29能移动地支撑,以使得杆40在轴向方向上能移动。杆40在电能供应至线圈 10时推动液压控制阀3的阀芯90。
[0042] 磁轭41由磁性材料制成并且形成为具有底部的圆筒状。磁轭41具有底部42和 筒壁部43。底部42与固定芯部20的与液压控制阀3相反一侧上的轴向端部相接触,以便 覆盖线圈10的与液压控制阀3相反的一侧上的另一个轴向端部。筒壁部43从底部42的 外周面在朝着液压控制阀3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其前端连接至凸缘部25的外周面。磁轭41 连同固定芯部20和可动芯部30 -起形成磁路。
[0043] 成型本体45由树脂制成,其中磁轭41的外壁和线圈10的一部分由树脂一体地成 型。成型本体45由插入穿过螺栓孔48的螺栓(未示出)固定至发动机盖4。
[0044] 通气通道50穿透固定芯部20的盖部24以将可动芯部室27连通至周围环境(致 动器1的外部)。通气通道50的开口端之一,也就是,内部开口端51,形成于可动芯部室27 的内壁处在坚直方向(重力方向)上最低位置处,而另一个开口端(也就是,夕卜部开口 52)形 成于盖部24的外壁处。更准确地,通气通道50的外部开口 52形成于从液压控制阀3的排 油端口 95排出的油直接溅射到的圆形区域" α "之外的位置处。油从排油端口 95直接溅 射到的区域(包括圆形区域" α "),也称为溅油区域。
[0045] 当可动芯部30在可动芯部室27中前后移动时,空气通过通气通道50从腔27排 出至外部或从外部吸入腔27。
[0046] 另外,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在通气通道50的外部开口 52周围在盖部24的外 壁上向下流动。因此,当可动芯部30在可动芯部室27中往复运动时,一部分油连同空气一 起通过通气通道50被吸入可动芯部室27。
[0047] 另外,变质的油以及异物能从可动芯部室27通过通气通道50排出至外部。
[0048] 致动器1的操作将在下面解释。图2示出在供应至线圈10的电能断开的状态下 致动器1的相关部分。当电能经由连接器46的端子47供应至线圈10的绕组12时,线圈 10产生磁场。因此,磁通量穿过由固定芯部20、可动芯部30和磁轭41形成的磁路。由于 磁通量限制部23,从第二圆筒形元件22经由可动芯部30穿过至第一圆筒形元件21的磁通 量增加。
[0049] 因此,如图3所示,可动芯部30的吸引部32被朝着第一圆筒形元件21磁性地吸 弓丨。然后,固定至可动芯部30的杆40推动液压控制阀3的阀芯90。
[0050] 可动芯部30与第一圆筒形元件21之间的磁吸引力根据供应至线圈10的电流而 改变。可动芯部30在可动芯部30与第一圆筒形元件21之间的磁吸引力与液压控制阀3 的弹簧97的弹力平衡的位置处停止,其中弹力经由液压控制阀3的阀芯90在与液压控制 阀3相反的方向上偏压杆40。
[0051] 当可动芯部30在朝着液压控制阀3的方向上在可动芯部室27中移动时,空气通 过通气通道50从可动芯部室27排出至外部。在这个操作中,变质的油以及异物也连同空 气一起通过通气通道50从可动芯部室27排出至外部。
[0052] 在供应至线圈10的绕组12的电能被断开时,可动芯部30和杆40通过液压控制 阀3的弹簧97的弹力返回至它们的初始位置,如图2所示。
[0053] 在这个操作中,空气通过通气通道50被吸入可动芯部室27。同时,在通气通道50 的外部开口 52周围在盖部24的外壁上向下流动的一部分油连同空气一起被供应入可动芯 部室27。
[0054] 现在,将解释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和液压控制阀3。
[0055] 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将发动机(未示出)的曲柄轴的旋转传递至凸轮轴5,凸轮轴 操作进气门和/或排气门。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改变曲柄轴与凸轮轴5之间的相对旋转相 位。
[0056] 如图1所示,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由壳体70、前盖75、叶片转子79等构成。
[0057] 壳体70由前板71、后板72和圆筒形壁73构成。形成于圆筒形壁73处的齿轮74 经由链条(未示出)连接至发动机的曲柄轴,以使得壳体70与曲柄轴同步旋转。
[0058] 前盖75设置于前板71的朝着致动器1 一侧上的轴向端侧处。前盖75具有盘形 形状的板部分76以及在朝着凸轮轴5的方向上从板部分76凹陷的圆筒形凹陷部77。
[0059] 盘形形状的板部分76布置于与致动器1的凸缘部25平行的位置处。液压控制阀 3的套筒80的头部84插入圆筒形凹陷部77的内部。套筒80的头部84形成为具有底部的 筒状。阳螺纹85形成于套筒80的与头部84相反一侧的外周面上。阳螺纹85与形成于凸 轮轴5的内周面中的阴螺纹86相啮合,以使得套筒80、前盖75和叶片转子79固定至凸轮 轴5。
[0060] 叶片转子79容纳于壳体70的内部。叶片转子79被固定至凸轮轴5的轴向端 部并且连同凸轮轴5 -起旋转。叶片转子79将形成于壳体70中的油室分为多个前进室 (advancing chamber)和延迟室(retarding chamber)(未示出)。叶片转子79根据供应至 前进室或延迟室的油压在前进方向上或在延迟方向上相对于壳体70相对地旋转。因此,气 门定时控制装置2改变曲柄轴与凸轮轴5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
[0061] 液压控制阀3固定至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的旋转中心并且连同气门定时控制装置 2 -起旋转。由套筒80、阀芯90、弹簧97等构成的液压控制阀3切换将供应至气门定时控 制装置2的前进室或延迟室的油压。
[0062] 套筒80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具有多个在套筒80的轴向方向上形成的油压端口 81、 82和83。每个油压端口 81、82和83具有多个在套筒80的径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布置于套 筒80的圆周方向上的孔。每个油压端口 81、82和83连通至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的前进室、 延迟室和供油通道6。
[0063] 阀芯90能移动地设置于套筒80的内部以使得阀芯90在轴向方向上往复运动。阀 芯90在阀芯90的外周面处具有多个油通道91、92和93。油通道91、92和93对应于油压 端口 81、82和83。阀芯90还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的排油通道94以及位于阀芯90的一 个轴向端部处的排油端口 95和位于另一个轴向端部处的另一个排油端口 96。形成于朝着 致动器1 一侧上的排油端口 95朝着具有底部的圆筒形的头部84的内部空间开口。弹簧97 在朝着致动器1的方向上偏压阀芯90。
[0064] 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和液压控制阀3的操作将在下面解释。
[0065] 利用油泵8从发动机的油盘7升高的油(工作流体)经由凸轮轴5的油入口端口 9、 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的供油通道6、液压控制阀3的油压端口 81、82和83以及油通道91、 92和93供应至前进室和延迟室的任一个。在这个操作中,前进室或延迟室的另一个中的油 从排油端口 95经由油压端口 81和/或83排出至朝着致动器1的一侧。
[0066] 当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和液压控制阀3在高温下操作时,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 在高压下朝着固定芯部20的盖部24喷射。由于液压控制阀3连同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 - 起旋转,从排油端口 95喷射的油溅射至盖部24上由阀芯80的头部84包围的内部区域(也 就是,溅油区域)中。
[0067] 另一方面,油的粘性在温度降低时增大。因此,在低温下操作时,从排油端口 95排 出的油保持在头部84与盖部24之间在由头部84包围的内部区域中。在一些情况下,油中 可能会包含已经从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的滑动部分和/或液压控制阀3的滑动部分排出的 异物。
[0068] 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在致动器1的盖部24和凸缘部25与前盖75的盘状板部 分76之间的空间中向下流动。然后,油返回至油盘7。
[0069]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致动器1具有以下优点。
[0070] (1)在第一实施例中,通气通道50的外部开口 52形成在固定芯部20的外壁中处 于圆形区域" α "(溅油区域)之外的位置处,从液压控制阀3的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直接 溅射到该圆形区域" α "。
[0071] 根据上述结构,在高温下操作时,能防止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通过通气通道50 冲入可动芯部室27。因此,从可动芯部30延伸的杆40能维持用于推动液压控制阀3的阀 芯90的力。
[0072] 在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的粘性增大的低温下操作时,能防止油通过通气通道 50流入可动芯部室27,其中油处于润滑脂状的状态。因此,能防止用于可动芯部30的滑动 阻力由于高粘性的油而增大。因此,能维持可动芯部30相对于供应至线圈10的电能的响 应。
[0073] 另外,能防止大量的油通过通气通道50流入可动芯部室27。因此,能减少包含于 流入可动芯部室27的油中的异物的量。因此,能降低可动芯部30与固定芯部20之间的滑 动阻力并且从而增大致动器1的操作液压控制阀3的可靠性。
[0074] (2)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通气通道50的内部开口 51形成于可动芯部室27的内 壁中处于重力方向上的最低位置处。内部开口 51的位置对应于油从排油端口 95直接地倾 注到的圆形区域" α "(溅油区域)之外并且在重力方向上位于圆形区域" α "的下侧处的 位置。
[0075] 根据上述结构,能将变质的油以及异物通过通气通道50从可动芯部27排出至外 部。还能通过可动芯部30的往复运动把沿着盖部24向下流动穿过通气通道50的外部开 口 52的这部分油吸入可动芯部室27。
[0076] 在以下多个实施例中,能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0077] (第二实施例)
[0078]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4解释。
[0079] 在第二实施例的致动器中,当通气通道53从可动芯部室27的内壁朝着致动器的 外部(也就是,从内部开口 51至外部开口 52)延伸时,通气通道53在重力方向上向下侧下 降。因此,外部开口 52位于在重力方向上比内部开口低的位置处。
[0080] 与第一实施例的外部开口 52相比,通气通道53的外部开口 52位于距从液压控制 阀3的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直接溅射到的圆形区域" α "(溅油区域)更远的位置处。
[0081] 随着油和排油端口 95更加分离,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变得更接近周围环境压 力。因此,在调节通气通道53的外部开口 52的位置时,能控制通过通气通道53被吸入可 动芯部室27的油的量。
[0082] 在上述第二实施例中,通气通道53的外部开口 52位于在重力方向上比内部开口 51低的位置处。
[0083] 根据上述结构,在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通过通气通道53被吸入可动芯部室27 时,具有比油更大质量的异物由于其重力而更加难以进入可动芯部室27。另外,变质的油以 及异物能更容易地从可动芯部室27排出至外部。因此,能更加确保可动芯部30的移动,从 而增加致动器的可靠性。
[0084](第三实施例)
[0085]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5解释。
[0086] 在第三实施例中,通气通道由第一圆筒形元件21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 隙234、第一薄壁部231和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以及在轴向方向上穿透第一圆 筒形元件21的通孔54构成。
[0087] 在本公开中,第一圆筒形元件21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隙234也称为第 一通道部,第一薄壁部231和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也称为连通通道部,并且在轴 向方向上穿透第一圆筒形元件21的通孔54也称为第二通道部。
[0088] 另外,间隙234的朝着可动芯部室27-侧上的开口端也称为内侧开口部。通孔54 的朝着周围环境(致动器1的外部)一侧上的开口端也称为外侧开口部。通气通道的外侧开 口部对应于外部开口 52。
[0089] 在第三实施例中,从排出端口 95排出并且在外部开口 52的两侧沿着盖部24向下 流动的油经由通孔54、形成于第一薄壁部231和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以及形成 于第一圆筒形元件21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隙234流入可动芯部室27。
[0090] 变质的油以及异物从可动芯部室27经由上述通气通道的相反路径排出至致动器 1的外部。
[0091] 在第三实施例中,形成于第一薄壁部231和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和形 成于第一圆筒形元件21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隙234用作通气通道的一部分。因 此,通气通道延长。同时,能降低处理通气通道的工时。
[0092] 在第三实施例中,由于通气通道延长,在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通过通气通道被 吸入可动芯部室27时,油中包含的异物由于异物与通气通道的内壁之间的摩擦而不能容 易地流入可动芯部室27。
[0093] 另外,在第三实施例中,在油流过形成于第一薄壁部232和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 空间233时,磁性材料的异物能由于磁力而被吸于第一薄壁部231和第二薄壁部232的径 向向外表面上。
[0094] (第四实施例)
[0095]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6解释。
[0096] 在第四实施例中,通气通道55在径向方向上穿透固定芯部20的盖部24、凸缘部 25和磁轭41、以及成型本体45。通气通道55在重力的向下方向上从可动芯部室27延伸至 周围环境。
[0097] 在第四实施例中,在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通过通气通道55被吸入可动芯部室 27时,具有比油更大质量的异物由于其重力而不能容易地进入可动芯部室27。另外,变质 的油以及异物能从可动芯部室27通过通气通道55容易地排出至外部。
[0098] 另外,在第四实施例中,由于通气通道55延长,在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通过通 气通道55被吸入可动芯部室27时,油中包含的异物由于异物与通气通道55的内壁之间的 摩擦而不能容易地流入可动芯部室27。
[0099] 另外,在第四实施例中,在油流过通气通道55时,油中包含的磁性材料的异物能 由于磁力而吸引在通气通道55的内壁上。
[0100] (第五实施例)
[0101]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7解释。
[0102] 在第五实施例中,通气通道由以下部分组成:
[0103] 一形成于第一圆筒形元件21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隙234 ;
[0104] 一形成于第一薄壁部231与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 ;
[0105] 一形成于非磁性材料的环元件235中的径向延伸通孔56 ;
[0106] 一形成于环元件235与线圈10之间的圆柱形间隙13 ;
[0107] -形成于凸缘部25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4 ;以及
[0108] 一形成于凸缘部25中的轴向延伸通孔57。
[0109] 在第五实施例中,第一圆筒形元件21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隙234、第一 薄壁部231与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以及形成于环元件235中的径向延伸通孔 56对应于第一通道部。形成于环元件235和线圈10之间的间隙13以及形成于凸缘部25 和线圈10之间的间隙14对应于连通通道部。形成于凸缘部25中的轴向延伸通孔57对应 于第二通道部。
[0110] 第五实施例也具有与以上第一至第四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0111] (第六实施例)
[0112]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8解释。
[0113] 在第六实施例中,通气通道由以下部分组成:
[0114] 一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中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径向延伸通孔58 ;
[0115] 一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 (包括环元件235)与线圈10之间的圆柱形间隙13 ;
[0116] -形成于凸缘部25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4 ;以及
[0117] 一形成于凸缘部25中的轴向延伸通孔57。
[0118] 径向延伸通孔58的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的朝着可动芯部室27 -侧上的开 口端60位于可动芯部室27在可动芯部30的与液压控制阀3相反的一侧上的内壁位置处。 因此,能延长通气通道。
[0119] 在第六实施例中,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中的径向延伸通孔58对应于第一通 道部。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3以及形成于凸缘部25与线圈10 之间的间隙14对应于连通通道部。形成于凸缘部25中的轴向延伸通孔57对应于第二通 道部。
[0120] 另外,径向延伸通孔58的形成于可动芯部室27的内壁处的开口端60对应于内侧 开口部。轴向延伸通孔57的形成于朝着周围环境一侧处的开口端对应于外侧开口部。
[0121] 第六实施例也具有与上述第一至第五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0122] (第七实施例)
[0123]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9解释。
[0124] 在第七实施例中,通气通道由以下部分组成:
[0125] 一形成于第一圆筒形元件21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之间的间隙234 ;
[0126] -形成于第一薄壁部231与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 ;
[0127] 一形成于非磁性材料的环元件235中的径向延伸通孔56 ;
[0128] 一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 (包括环元件235)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3 ;
[0129] 一形成于凸缘部25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4 ;以及
[0130] -在径向方向上穿透磁轭41和成型本体45的另一个径向延伸通孔59。
[0131] 径向延伸通孔59对应于第二通道部。
[0132] 第七实施例也具有与上述第一至第六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0133] (第八实施例)
[0134] 根据第八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10解释。
[0135] 在第八实施例中,通气通道由以下部分组成:
[0136] -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中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径向延伸通孔58 ;
[0137] 一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 (包括环元件235)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3 ;
[0138] 一形成于凸缘部25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4 ;以及
[0139] -在径向方向上穿透磁轭41与成型本体45的另一个径向延伸的通孔59。
[0140] 第八实施例也具有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0141] (第九实施例)
[0142] 根据第九实施例的电磁致动器将参照图11解释。
[0143] 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一圆筒形元件21、第二圆筒形元件22、磁通量限制部23、盖部 24以及凸缘部25 -体地形成为用于形成固定芯部20的一个单元。固定芯部20不具有对 应于第一实施例的杆支撑部26的结构。
[0144] 在第九实施例中,第一圆筒形元件21、第二圆筒形元件22以及磁通量限制部23对 应于筒部。
[0145] 在磁通量限制部23中,第一薄壁部231和第二薄壁部232 -体地形成。因此,磁 通量限制部23不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环元件235相应的结构。
[0146] 在第九实施例中,通气通道由以下部分组成:
[0147] -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中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径向延伸通孔61 ;
[0148] -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1,22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3;以及
[0149] -在轴向方向上穿透凸缘部25的轴向延伸通孔62。
[0150] 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的朝着可动芯部室27 -侧上的径向延伸通孔61的开 口端60位于可动芯部室27在可动芯部30的与液压控制阀3相反的一侧上的内壁的位置 处。因此,能延长通气通道。
[0151] 在第九实施例中,形成于第二圆筒形元件22中的径向延伸通孔61对应于第一通 道部。形成于第一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1,22与线圈10之间的间隙13对应于连通通道部。 形成于凸缘部25中的轴向延伸通孔62对应于第二通道部。
[0152] 第九实施例也具有与上述第一至第八实施例相同的优点。
[0153] 另外,在第九实施例中,由于固定芯部20不具有对应于环元件235的结构,因此第 一圆筒形元件21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2的暴露于形成于线圈10与第一和第二圆筒形元件 21,22之间的间隙13的表面面积增大。因此,能可靠地将由磁性材料制成的异物(包含于 沿着间隙13流动的油中)吸于由磁性材料制成的第一圆筒形元件21和第二圆筒形元件22 的外表面上。
[0154] 另外,由于固定芯部20不具有对应于环元件235的结构,形成于第一薄壁部231 与第二薄壁部232之间的空间233增大。那么,流过空间233的油的流速降低。因此,能通 过第一薄壁部231和第二薄壁部232的外表面上的磁力可靠地吸引磁性材料制成的(包含 于流过空间233的油中的)异物。
[0155] (其他实施例和/或变型)
[0156]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气通道50的外部开口 52形成于固定芯部20、磁轭41或成型 本体45中朝着周围环境的一侧上。
[0157] 然而,通气通道的外部开口可在朝着周围环境的一侧上形成于致动器的任何部分 中,除了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直接溅射到的区域(圆形区域"α ")以外。
[0158] 通气通道50的外部开口 52优选地形成于致动器1的朝着气门定时控制装置2(其 设置于由发动机盖4限定的内部空间内)的一侧上,以使得从排油端口 95排出的油能稳定 地收集至油盘7。
[0159] 本公开不应当限于上述实施例和/或变型,而是能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之下以 各种方式(包括以上实施例的组合)进一步变型。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磁致动器,其设置于与液压控制阀(3)相对的位置处并且驱动所述液压控制 阀(3),所述电磁致动器包括: 线圈(10),用于在将电能供应至所述线圈(10)时产生磁场; 固定芯部(20),其具有:设置于所述线圈(10)内部的筒部(21,22,23);盖部(24),用于 闭合所述筒部(21,22,23)的朝着所述液压控制阀(3)-侧上的轴向端部;以及在所述电磁 致动器的径向向外方向上从所述盖部(24)延伸的凸缘部(25); 可动芯部(30),其能移动地容纳于形成于所述固定芯部(20)内部的可动芯部室(27) 中,以使得所述可动芯部(30)在所述电磁致动器的轴向方向上能移动; 杆(40),其在轴向方向上从所述可动芯部(30)延伸并且穿过形成于所述固定芯部 (20)的所述盖部(24)中的通孔(28)以便推动所述液压控制阀(3);以及 通气通道(50, 53-59,61,62),用于将所述可动芯部室(27)连通至周围环境, 其中所述通气通道的内侧开口部(51,60)形成于可动芯部室(27)的内壁中,并且 其中所述通气通道的外侧开口部(52)形成于所述电磁致动器的朝着所述液压控制阀 (3)-侧上的外壁中,并且所述外侧开口部(52)形成于油从所述液压控制阀(3)的排油端 口(95)直接溅射到的溅油区域(α )之外的位置处,并且 其中当所述可动芯部(30)在所述可动芯部室(27)中往复运动时,油连同空气一起通 过所述通气通道(50,53-59,61,62 )被吸入所述可动芯部室(27 )或从所述可动芯部室(27 ) 中排出。
2. 根据权利要求1的电磁致动器,其中 所述内侧开口部(51)形成于所述可动芯部室(27)的内壁中,位于在重力方向上的较 低位置处,并且 所述外侧开口部(52)形成于所述电磁致动器的外壁中,位于在重力方向上比溅油区域 (α)低的位置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电磁致动器,其中 所述通气通道(53-59,61,62)的所述外侧开口部(52)形成于在重力方向上比所述内 侧开口部(51)低的位置处。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电磁致动器,其中所述通气通道(50,53-59,61,62)由以下部 分组成: 形成于所述固定芯部(20)的所述筒部(21,22,23)中的第一通道部(234,56,58,61); 形成于所述盖部(24)或所述凸缘部(25)中的第二通道部(54, 57,62);以及 形成于所述筒部(21,22,23)的径向向外一侧处并且将所述第一通道部和所述第二通 道部彼此连通的连通通道部(233,13,14)。
5. 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磁致动器,其中 所述固定芯部(20)的外壁表面暴露于所述连通通道部(233,13,14),以使得包含于流 过所述通气通道的油中的异物通过磁力被吸于所述连通通道部(233,13,14)的内壁表面 上。
6. 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磁致动器,其中所述固定芯部(20)的所述筒部(21,22,23)由 以下部分组成: 第一筒部(21),形成于所述电磁致动器的朝着所述液压控制阀(3)-侧上的轴向端部 处; 第二筒部(22),形成于所述第一筒部(21)的与所述液压控制阀(3)相反的一侧上的轴 向端部处;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一筒部(21)与所述第二筒部(22)之间的磁通量限制部(23),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部(58,61)形成于所述第二筒部(22)中。
7. 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磁致动器,其中所述固定芯部(20)的筒部(21,22,23)由以下 部分组成: 第一筒部(21),形成于所述电磁致动器的朝着所述液压控制阀(3)-侧上的轴向端部 处; 第二筒部(22),形成于所述第一筒部(21)的与所述液压控制阀(3)相反的一侧上的轴 向端部处;以及 形成于所述第一筒部(21)与所述第二筒部(22)之间的磁通量限制部(23),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通道部(234, 56)形成于所述磁通量限制部(23)中。
8. 根据权利要求4的磁通量致动器,其中 所述通气通道的所述第二通道部在所述盖部(24)或所述凸缘部(25)的朝着所述液压 控制阀(3)-侧上的外壁的这样的区域处开口,其中油从所述排油端口(95)沿着所述区域 向下流动。
9. 根据权利要求4的电磁致动器,还包括: 形成为具有底部的筒状的磁轭(41),所述磁轭(41)覆盖所述筒部(21,22,23)的与所 述液压控制阀(3)相反一侧上的另一个轴向端部,所述磁轭(41)覆盖所述线圈(10)的径向 向外的侧壁,并且所述磁轭(41)连接至所述凸缘部(25);以及 形成于所述磁轭(41)的外部处的成型本体(45), 其中所述通气通道的所述第二通道部形成于所述磁轭(41)和所述成型本体(45)中。
【文档编号】F01L9/04GK104100323SQ201410138364
【公开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8日
【发明者】荒尾昌志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