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静音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9391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柴油发电机静音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静音箱。



背景技术:

静音箱由底盘,固定在底盘上的隔音罩,空气滤清器,排气消声器,柴油发电机组减震装置,柴油发电机组移动与驻车工作固定装置等构成,隔音罩将柴油机发电机组所产生的噪音进行相应的减小,同时对隔音罩外的操作者进行安全保护,在柴油发动机与发电机安装底盘上与驻车可调支撑座加上橡胶,起到有效的减震效果;驻车可调支撑座在柴油发电机组工作时减小对轮胎的作用力,同时起到减震效果。

目前现有的静音箱存在以下问题:

(1)静音箱隔音效果比较差,无法对柴油发电机组所产生的噪音进行有效的隔离;

(2)柴油发电机组的减震效果不理想;

(3)轮胎的承受压力有限,柴油发电机组工作时有明显震动;

(4)柴油发电机组底架精确度不高,且跨度较大,长期使用会出现变形,造成更大的震动,影响轴系同心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静音箱,其在柴油发动机与发电机安装底盘上与驻车可调支撑座加上橡胶,起到有效的减震效果;驻车可调支撑座在柴油发电机组工作时减小对轮胎的作用力,同时起到减震效果。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静音箱,其中:包括辅助进风口、主进风口、柴油发动空气滤清器、箱体、消声器、出风口、可调支撑座、安装横梁、下橡胶减震片、底座、轮胎、脚座减震片和上橡胶减震片,所述的箱体的左侧面上设有辅助进风口,所述的箱体右侧面上设有出风口,所述的箱体后侧面上设有主进风口,所述的柴油发动空气滤清器和消声器都安装在箱体内,所述的箱体底部设有底座,所述的下橡胶减震片安装在底座顶面上,所述的安装横梁安装在下橡胶减震片顶面上,所述的上橡胶减震片安装在安装横梁顶面上,柴油机发电机组安装在上橡胶减震片顶面上,所述的底座上安装有轮胎,所述的底座底面上安装有可调支撑座,所述的可调支撑座底面上安装有脚座减震片。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上述的柴油发动空气滤清器和消声器都安装在柴油机发电机组上。

上述的底座底面上安装有四个可调支撑座。

上述的箱体内安装有四个安装横梁。

一种静音箱的工作原理:由消声器对柴油发电机组内部噪音减弱,结合外部整体隔音罩双重效果,以此改善静音箱的静音效果;在柴油发动机与发电机底架安装脚处添加橡胶减震块,结合驻车工作时支撑脚上的橡胶减震块,起到双重减震效果;通过可调支撑座让轮胎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折弯钢板并附加隔音效果材料,在有效的保证好隔音效果,同时强度高,硬度大,不易变形,保证了操作者在外的安全性,同时能确保发动机和发电机的轴系同心度;机组安装处于可调支撑座之间采用形变小弹性好的橡胶在有利于缓解了柴油发动机与发电机的震动同时减小安装的难度降低两安装出的尺寸位置精度要求与加工难度,节约成本;地脚减震块复合材料采用热固性形变销减震材料,机组所产生的震动在在此处进一步得到缓解有利于降低轮胎的承受力;机组内部对于空气质量高的空气产生热量较少的机组发电机出上端进入,让含氧量充足的空气顺利经过空滤,排气效果好;前后轮均做成可动多方向调节转向结构,移动自如,灵活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的附图标记为:辅助进风口1、主进风口2、柴油发动空气滤清器3、箱体4、消声器5、出风口6、可调支撑座7、安装横梁8、下橡胶减震片9、底座10、轮胎11、脚座减震片12、上橡胶减震片13、柴油机发电机组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

一种静音箱,其中:包括辅助进风口1、主进风口2、柴油发动空气滤清器3、箱体4、消声器5、出风口6、可调支撑座7、安装横梁8、下橡胶减震片9、底座10、轮胎(11)、脚座减震片12和上橡胶减震片13,所述的箱体4的左侧面上设有辅助进风口1,所述的箱体4右侧面上设有出风口6,所述的箱体4后侧面上设有主进风口2,所述的柴油发动空气滤清器3和消声器5都安装在箱体4内,所述的箱体4底部设有底座10,所述的下橡胶减震片9安装在底座10顶面上,所述的安装横梁8安装在下橡胶减震片9顶面上,所述的上橡胶减震片13安装在安装横梁8顶面上,柴油机发电机组14安装在上橡胶减震片13顶面上,所述的底座10上安装有轮胎11,所述的底座10底面上安装有可调支撑座7,所述的可调支撑座7底面上安装有脚座减震片12。

实施例中,柴油发动空气滤清器3和消声器5都安装在柴油机发电机组14上。

实施例中,底座10底面上安装有四个可调支撑座7。

实施例中,箱体4内安装有四个安装横梁8。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