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5566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电机组配件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水力发电,研究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等技术经济问题的科学技术。水力发电利用的水能主要是蕴藏于水体中的位能。为实现将水能转换为电能,需要兴建不同类型的水电站。

在水电机组工作的时候,由于技术需要,经常需要保持转动件的静平衡,但是市场上现有的装置并不能完全达到这种效果,而且实用性也不是很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包括导管、旋接阀、顶盖、过负荷保护装置、弹压装置、装置本体、中控处理器、旋接部件和动力室,所述装置本体的上方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上方设置有旋接阀,所述旋接阀的上方设置有导管,所述导管的外表壁右侧设置有止夹阀,所述顶盖的下方设置有过负荷保护装置,所述过负荷保护装置的下方设置有弹压装置,所述弹压装置的内部中心处设置有弹簧,且弹压装置通过支杆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上,所述弹压装置的下方设置有中控处理器,所述中控处理器的下方设置有动力室,所述动力室的内部中心处设置有电机,所述装置本体的左侧下方设置有旋接部件,所述旋接部件的外表壁左侧设置有螺旋接口,所述装置本体的下方右侧安装有支脚。

优选的,所述中控处理器的内部左侧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右侧设置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右侧设置有风机,所述固定轴的下方设置有自动耦合装置,所述自动耦合装置通过弯管连接安装在挡板上。

优选的,所述装置本体的右侧下方设置有浸水检出口。

优选的,所述支脚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支脚对称安装在装置本体的下方两侧处。

优选的,所述中控处理器的输入端与电机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该装置按照要求固定安装在水电机组的指定部位,在水电机组工作时,打开止夹阀,水从导管中进入,过负荷保护装置可以让内部水压负荷保持平衡,通过弹压装置又使其保持动力平衡,中控处理器则可以将浸出的水从浸水检出口排出,从而使得整个水电机组转动件达到静平衡,这样的设计,使得该装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效果也很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的中控处理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止夹阀、2,导管、3,旋接阀、4,顶盖、5,过负荷保护装置、6,弹压装置、7,支杆、8,弹簧、9,浸水检出口、10,支脚、11,装置本体、12,中控处理器、13,螺旋接口、14,旋接部件、15,动力室、16,电机、17,挡板、18,固定轴、19,弯管、20,自动耦合装置、21,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水电机组转动件静平衡装置,包括导管2、旋接阀3、顶盖4、过负荷保护装置5、弹压装置6、装置本体11、中控处理器12、旋接部件14和动力室15,装置本体11的上方设置有顶盖4,顶盖4的上方设置有旋接阀3,旋接阀3的上方设置有导管2,导管2的外表壁右侧设置有止夹阀1,顶盖4的下方设置有过负荷保护装置5,过负荷保护装置5的下方设置有弹压装置6,弹压装置6的内部中心处设置有弹簧8,且弹压装置6通过支杆7固定安装在装置本体11上,弹压装置6的下方设置有中控处理器12,中控处理器12的下方设置有动力室15,动力室15的内部中心处设置有电机16,装置本体11的左侧下方设置有旋接部件14,旋接部件14的外表壁左侧设置有螺旋接口13,装置本体11的下方右侧安装有支脚10,中控处理器12的内部左侧设置有挡板17,挡板17的右侧设置有固定轴18,固定轴18的右侧设置有风机21,固定轴18的下方设置有自动耦合装置20,自动耦合装置20通过弯管19连接安装在挡板17上,装置本体11的右侧下方设置有浸水检出口9,支脚10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支脚10对称安装在装置本体11的下方两侧处,中控处理器12的输入端与电机16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该装置按照要求固定安装在水电机组的指定部位,在水电机组工作时,打开止夹阀1,水从导管2中进入,过负荷保护装置5可以让内部水压负荷保持平衡,通过弹压装置6又使其保持动力平衡,中控处理器12则可以将浸出的水从浸水检出口9排出,从而使得整个水电机组转动件达到静平衡,这样的设计,使得该装置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效果也很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