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996507发布日期:2019-06-22 01:1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4-052596所记载的内燃机具有向内燃机的汽缸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阀、连结着燃料喷射阀的燃料配管、以及向燃料配管供给燃料的燃料泵。燃料泵具有配置于泵体内的棒状的柱塞。柱塞由磁性体原料构成。柱塞由设置于燃料泵的施力弹簧总向泵体的第1侧施力。燃料泵具有用于对柱塞励磁的线圈。在燃料泵中对线圈通电时,由在上述线圈的周围产生的磁场对柱塞励磁。在柱塞被励磁了时,上述柱塞克服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向与上述第1侧相反的第2侧移动。在向线圈的通电停止了时,柱塞的励磁被解除,柱塞根据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向第1侧移动。如上述那样,在燃料泵,柱塞在泵体内在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往复运动。燃料泵中,每当柱塞往复一次,则实现抽吸燃料的抽吸功能和对已抽吸的燃料加压并排放的排放功能。

在日本特开2004-052596所记载的燃料泵的控制装置中,在内燃机的旋转速度在预定范围内时,将燃料泵的驱动开始正时设定为比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的开始正时稍早,使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期间与来自燃料泵的燃料的排放期间重叠。由此,抑制正在从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的期间中的燃料配管内的燃料压力的变动。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17910所记载的燃料泵的控制装置中,在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量在预定范围内时,使燃料喷射阀的驱动周期与燃料泵的驱动周期相同。

在日本特开2004-052596所记载的燃料泵的控制装置中,在内燃机的旋转速度在预定范围内时,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相应地从燃料泵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而将燃料供给到燃料配管。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17910所记载的燃料泵的控制装置中,在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量在预定范围内时,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相应地从燃料泵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而将燃料供给到燃料配管。在日本特开2004-052596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17910的构成中,为了能够将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量来说为充分量的燃料供给到燃料配管,需要将1次可从燃料泵排放的燃料的最大量设计得大。随着内燃机的小型化的要求,也希望燃料泵的小型化。



技术实现要素:

在小型的燃料泵中,1次可从燃料泵排放的燃料的最大量变少。因此,在对小型的燃料泵适用日本特开2004-052596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17910所记载的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情况下,来自燃料泵的1次燃料排放量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量来说不足,从而存在无法向燃料配管供给充分量的燃料的可能性。

在日本特开2004-052596所记载的燃料泵的控制装置中在内燃机的旋转速度在上述预定范围外时、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17910所记载的燃料泵的控制装置中在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量在上述预定范围外时,不考虑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的正时地以预先设定的预定的周期进行燃料泵的排放。在上述的情况下,燃料排放的正时相对于燃料喷射的正时易于变动。在燃料的喷射期间与燃料的排放期间重叠的情况下与燃料的喷射期间与燃料的排放期间不重叠的情况下,燃料的喷射期间的燃料配管内的燃料压力的变化程度不同。希望在燃料的喷射控制中,考虑喷射期间的燃料压力的变化程度来设定燃料的喷射时间等。但是,由于燃料排放的正时相对于燃料喷射的正时变动,有时喷射期间的燃料压力的推定变得困难。在具有配置于内燃机的汽缸内的燃料喷射阀、对从上述燃料喷射阀喷射的高压的燃料进行蓄压的燃料配管和向上述燃料配管排放燃料的燃料泵的直喷发动机的情况下,还存在为了喷射高压的燃料,空燃比的不均因喷射期间的燃料压力的变动而超过容许范围的可能性。因此,在向汽缸内喷射高压的燃料的直喷发动机中,为了将空燃比的不均抑制在容许范围内,希望进一步提高喷射期间的燃料压力的控制性。关于上述方面,日本特开2004-52596和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17910均未公开,在实现燃料配管内的燃料压力的控制性的提高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是如下的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该燃料泵具有泵体、能在所述泵体内滑动地设置的可动件、以及构成为使所述可动件移动的电动执行器,所述燃料泵是构成为向连结着燃料喷射阀的燃料配管供给燃料的电动式的燃料泵,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成向内燃机的汽缸内喷射燃料,所述燃料泵构成为,通过对所述电动执行器的通电控制而所述可动件进行往复运动,由此进行燃料的抽吸和燃料的排放。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该喷射间排放控制在来自所述燃料喷射阀的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从所述燃料泵排放燃料。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构成为: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根据所述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排放比率,该排放比率是从所述燃料泵向所述燃料配管排放燃料的次数相对于从所述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的次数的比率。

根据上述构成,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该喷射间排放控制在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从燃料泵排放燃料。由此,能够追随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地从燃料泵进行燃料排放。在正在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时,将从燃料泵向燃料配管排放燃料的次数相对于从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的次数的比率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也就是说,在所述排放比率比1小的情况下,包括在从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燃料泵的燃料排放的情况。在排放比率为1以上的情况下,包括在从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进行2次以上来自燃料泵的燃料排放的情况。内燃机的运转状态与燃料喷射量相关,所以,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排放比率。由此,可向燃料配管供给与燃料喷射量相符的量的燃料。通过喷射间排放控制,在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燃料排放。因此,能够抑制燃料排放的正时相对于燃料喷射的正时的变动,能够抑制因上述的变动而导致的燃料的喷射期间的燃料压力的变化程度的不均。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控制装置,能够得到燃料配管的燃料压力的控制性提高的效果。

在上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执行以下的控制i)和ii)的任意一方:i)在所述内燃机的旋转速度高时,与所述旋转速度低时相比,减小所述排放比率的控制;以及ii)在所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间隔短时,与所述喷射间隔长时相比,减小所述排放比率的控制。

从燃料泵排放1次燃料时,需要相应的时间。在上述构成中,在内燃机的旋转速度相对高时,与所述旋转速度相对低时相比,减小排放比率。在内燃机的旋转速度相对低时,存在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间隔相对变长的倾向。在从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的燃料的喷射间隔相对短时,与所述喷射间隔相对长时相比,减小所述排放比率。通过减小排放比率,能够减少燃料的喷射间隔内的燃料的排放次数。因此,根据这样的构成,既能设定为在作为受限的期间的燃料的喷射间隔内可实现燃料的排放次数的值,又能在喷射间隔相对长时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而从燃料泵进行多次燃料排放。由此,在控制燃料配管的燃料压力时能够适当地控制燃料泵的驱动。

在上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目标排放量多时,与所述目标排放量少时相比,将所述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所述目标排放比率是来自所述燃料泵的燃料排放量的目标值。

在上述构成中,在燃料的排放量的目标值即目标排放量相对多时,与所述目标排放量相对少时相比,提高排放比率。例如,在目标排放量比1次可从燃料泵排放的燃料的最大量多的情况下,与目标排放量比所述最大量少的情况相比,提高排放比率,从而能够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而从燃料泵进行多次燃料排放。目标排放量与燃料喷射量相关,所以,在目标排放量相对多时,与所述目标排放量相对少时相比,提高排放比率,从而可向燃料配管供给与燃料喷射量相符的量的燃料。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将所述排放比率设定为比1高的值。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从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从燃料泵进行多次燃料排放。因此,可更少地设定燃料泵的最大排放量,从而也能够与燃料泵的最大排放量相符地选择更小型的燃料泵。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将所述排放比率设定为比1低的值。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控制装置,能够使在从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从燃料泵排放燃料的次数比1次少。也就是说,能够在从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燃料泵的燃料排放。因此,可停止燃料泵的驱动,从而与总是继续燃料泵的驱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燃料泵的驱动频率。因此,在抑制电力消耗方面也能得到效果。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基于所述燃料喷射阀中从执行燃料喷射到执行下一次燃料喷射为止的燃料的喷射间隔来设定所述排放比率的上限。

从燃料泵排放燃料时所需的时间有时比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间隔长。在上述构成中,从燃料泵向燃料配管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的上限,基于燃料喷射阀中从执行燃料喷射到执行下一次燃料喷射的喷射间隔来设定。因此,能够抑制从燃料泵排放燃料时所需的时间变得比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间隔长。因此,能够抑制被设定为在作为受限的期间的燃料的喷射间隔内无法实现燃料的排放次数的值,能够适当地控制燃料泵的驱动。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基于目标排放量来改变所述排放比率,所述目标排放量是从所述燃料泵向所述燃料配管的燃料排放量的目标值。在上述构成中,基于目标排放量来改变排放比率。因此,在目标排放量比1次可从燃料泵排放的燃料的最大量多的情况下,通过将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从燃料泵进行多次燃料排放,可向燃料配管供给目标排放量的燃料。因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与目标排放量相符的排放比率的设定控制。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以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高时与所述负荷低时相比所述目标排放量多的方式算出。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以在所述内燃机的旋转速度高时与所述旋转速度低时相比所述目标排放量多的方式算出。

在内燃机的负荷高的情况下,与所述负荷低的情况相比,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量变多。在内燃机的旋转速度相对高时,燃料的喷射间隔变短,所以,与所述旋转速度相对低时相比,需要将燃料配管的燃料压力设定得高。因此,如上述构成那样,以在内燃机的负荷高时与所述负荷低时相比燃料泵的目标排放量多的方式算出,并且,以在内燃机的旋转速度相对高时与所述旋转速度相对低时相比燃料泵的目标排放量多的方式算出,从而能够适当地控制燃料配管的燃料的压力。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内燃机的负荷高时,与所述负荷低时相比,将所述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在内燃机的负荷高时,与所述负荷低时相比,来自燃料喷射阀的1次燃料喷射量变多。能够预先求出从燃料泵排放1次的燃料的最大量,所以,在内燃机的负荷高的情况下,与所述负荷低的情况相比,将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也就是说,在从燃料喷射阀喷射的燃料的量相对多时,与所述燃料的量相对少时相比,将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从而能够适当地控制燃料配管的燃料的压力。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燃料喷射阀中从执行燃料喷射到执行下一次燃料喷射的燃料的喷射间隔为需要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执行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喷射间隔比所述需要时间短的情况下,执行以固定的周期反复进行燃料的排放的单独控制。所述需要时间可以是从所述燃料泵排放1次燃料时所需的时间。

在上述构成中,在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间隔为从燃料泵排放1次燃料时所需的时间即需要时间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由此,在能够在燃料的喷射间隔内完成来自燃料泵的燃料排放时,在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燃料排放。因此,能够维持燃料配管的燃料压力的控制性。

在所述喷射间隔比上述需要时间短的情况下,在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间隔内无法完成来自燃料泵的燃料排放。在此情况下,执行与燃料喷射的正时无关地以固定的周期反复执行燃料的排放的单独控制。在单独控制中,不考虑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的正时地从燃料泵反复排放燃料。

根据上述构成,在燃料的喷射间隔比需要时间短的情况下,从喷射间排放控制切换到单独控制,从而可优先确保相对于燃料喷射量的燃料排放量。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设定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中以不与从所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的正时。

在上述构成中,在燃料喷射阀正在进行燃料喷射时,不从燃料泵进行燃料的排放。因此,在燃料喷射中难以产生从燃料泵进行燃料排放对燃料配管内的燃料压力的变动的影响。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向燃料配管的燃料供给的正时。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中,在从第n次燃料喷射的结束后到开始第n+1次燃料喷射的期间执行从所述燃料泵排放燃料。

在上述构成中,以不与燃料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因此,在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时,不从燃料泵进行燃料的排放。因此,根据上述构成,与以与第n次燃料喷射期间和第n+1次燃料喷射期间的至少一方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的情况相比,能够难以产生从燃料泵进行燃料排放所带来的燃料配管内的燃料压力的变动对燃料喷射的影响。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中,在从所述第n次燃料喷射的开始后到所述第n+1次燃料喷射结束的期间,以与所述第n次燃料喷射和所述第n+1次燃料喷射的任意一方的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执行从所述燃料泵排放燃料。

在上述构成中,以不与燃料喷射阀的第n次燃料喷射期间或第n+1次燃料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因此,与以与燃料喷射阀的第n次燃料喷射期间和第n+1次燃料喷射期间双方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的情况相比,能够难以产生从燃料泵进行燃料排放所带来的燃料配管内的燃料压力的变动对燃料喷射的影响。

在所述控制装置中,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在所述燃料配管的目标燃料压力与实际的燃料压力之差小于预定值时,不进行从所述燃料泵向所述燃料配管排放燃料。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目标燃料压力与所述实际的燃料压力的所述差成为预定值以上时,在到开始下一次燃料喷射为止的期间进行从所述燃料泵向所述燃料配管排放燃料。

在上述构成中,在正在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时,在燃料配管的目标燃料压力与实际的燃料压力之差小于预定值时,不进行从燃料泵向燃料配管的燃料的排放。因此,能够实现包括在从燃料喷射阀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燃料泵的燃料排放的情况,能够使从燃料泵向燃料配管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小于1。在燃料配管的目标燃料压力与实际的燃料压力之差为预定值以上时,在到开始下一次燃料喷射为止的期间进行从燃料泵向燃料配管排放燃料。如上述那样,根据燃料喷射量来判断燃料的排放的执行需要与否,从而可执行与燃料喷射量相符的燃料排放。

本发明的第2的方式是燃料泵的控制方法。所述燃料泵具有泵体、能在所述泵体内滑动地设置的可动件、以及构成为使所述可动件移动的电动执行器,所述燃料泵是构成为向连结着燃料喷射阀的燃料配管供给燃料的电动式的燃料泵,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成向内燃机的汽缸内喷射燃料,所述燃料泵构成为,通过对所述电动执行器的通电控制而所述可动件进行往复运动,由此进行燃料的抽吸和燃料的排放。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由电子控制单元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该喷射间排放控制在来自所述燃料喷射阀的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从所述燃料泵排放燃料;以及在所述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由电子控制单元根据所述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排放比率,该排放比率是从所述燃料泵向所述燃料配管排放燃料的次数相对于从所述燃料喷射阀喷射燃料的次数的比率。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显著意义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素。

图1是表示具有第1实施方式的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内燃机的构成的示意图。

图2是高压燃料泵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高压燃料泵的燃料排放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高压燃料泵的燃料抽吸时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喷射间排放控制中的各参数的推移的时序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功能框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喷射间排放控制中的各参数的推移的时序图。

图9是第3实施方式的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一部分的功能框图。

图10是表示负荷与排放比率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映射。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喷射间排放控制中的各参数的推移的时序图。

图12是第4实施方式的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功能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喷射间排放控制中的各参数的推移的时序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单独控制中的各参数的推移的时序图。

图15是表示负荷和内燃机旋转速度与目标排放量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映射。

图16是表示内燃机旋转速度与排放比率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映射。

图17是表示喷射间隔与排放比率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映射。

图18是表示目标排放量与排放比率的关系的一个例子的映射。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10的内燃机本体11,设有4个汽缸(第1汽缸#1~第4汽缸#4)。在内燃机本体11,连结着进气通路12。进气通路12包括进气歧管13和与进气歧管13的进气上游侧的端部相连的进气管14。进气歧管13由连结着进气管14的稳压箱13a、设置于稳压箱13a的进气下游侧的进气导入部13b、以及设置于进气导入部13b的进气下游侧的进气分支部13c构成。稳压箱13a与进气管14、进气导入部13b相比,通路截面积大。进气分支部13c的进气下游侧的端部分支成4个,分支了的端部分别与各汽缸相连。在进气管14设有节气门21。通过控制节气门21的开度来控制在进气通路12中流动的进气的流量。从进气管14流向进气歧管13的空气被供给到各汽缸#1~#4。在进气管14,在比节气门21靠进气上游侧,设有检测在进气通路12中流动的进气的流量的空气流量计90。

在内燃机本体11,设有多个燃料喷射阀15。燃料喷射阀15按多个汽缸的每一个设置1个。燃料喷射阀15配置于汽缸内,向上述汽缸喷射燃料。在各汽缸#1~#4,分别设有火花塞16。在各汽缸#1~#4,从进气通路12导入的进气与从燃料喷射阀15喷射的燃料混合而生成混合气。将混合气中的进气与燃料的质量比称为空燃比。混合气由火花塞16点火而燃烧。

在内燃机本体11,连结着排气通路17。排气通路17包括排气歧管18和与排气歧管18的排气下游侧的端部相连的排气管19。排气歧管18由连结于内燃机本体11的排气分支部18a和设置于排气分支部18a的排气下游侧的排气合流部18b构成。排气分支部18a的排气上游侧的端部分支成4个,分支了的端部分别与各汽缸相连。在各汽缸#1~#4,通过混合气的燃烧而产生的排气被排出到排气歧管18。在排气通路17,设有配置于排气管19来净化排气的催化剂20。在排气管19,在比催化剂20靠排气上游侧配置着空燃比传感器91。空燃比传感器91输出与在排气通路17流动的排气的氧浓度、即燃烧后的混合气的空燃比相应的电信号。

在内燃机10,设有用于向上述燃料喷射阀15供给燃料的燃料供给装置30。燃料供给装置30具有存积着燃料的燃料箱31。在燃料箱31的内部配置着低压燃料泵32。在低压燃料泵32,连结着低压燃料配管33的一端。低压燃料泵32是电动式的燃料泵,汲取燃料箱31内的燃料并向低压燃料配管33排放。在低压燃料配管33的另一端,连结着高压燃料泵40。在高压燃料泵40,连结着高压燃料配管34。高压燃料配管34由连结于高压燃料泵40的排放配管34a和与上述排放配管34a相连的导出配管34b构成。在导出配管34b,连结着各燃料喷射阀15。从低压燃料泵32向低压燃料配管33排放了的燃料由高压燃料泵40抽吸。在高压燃料泵40,对已抽吸的燃料进行加压并向排放配管34a排放。排放到排放配管34a的燃料被供给到导出配管34b,并从燃料喷射阀15向汽缸内喷射。在高压燃料配管34,在导出配管34b中的排放配管34a侧的端部设有压力传感器92。压力传感器92检测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在高压燃料配管34,在导出配管34b中的与排放配管34a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燃料温度传感器93。燃料温度传感器93测定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的温度。

如图2所示,高压燃料泵40具有抽吸燃料并对其加压的泵部50和连结着泵部50的壳部80。壳部80形成为箱状。壳部80具有形成为圆板状的下壁81和从上述下壁81的周缘立起设置的周侧壁82。在下壁81的中央部分,设有向壳部80的内域侧突出的圆柱状的突出部83。周侧壁82在下壁81的周缘的整周连续设置,形成为圆筒形状。周侧壁82的上端由上壁84连接。上壁84形成为圆板状,在上壁84的中央部分形成贯通孔84a。

泵部50具有固定于上壁84的上端面的壳体51。壳体51由形成为圆柱状的本体部52、配置于本体部52与上壁84之间的凸缘部55、以及从凸缘部55立起设置的插通部56构成。凸缘部55与本体部52相比被扩径并与上壁84抵接。插通部56从凸缘部55贯通贯通孔84a并延伸到壳部80的内域。插通部56的外径与贯通孔84a的内径相同。因此,插通部56的外周面与上壁84的贯通孔84a的内周面抵接。在壳体51形成泵体(cylinder,缸体)57。泵体57从插通部56的一端面(图2的下端面)延伸到本体部52的内部。以下,将泵体57的中心轴l的延伸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简称为轴向。

在本体部52,形成有在与上述轴向正交的正交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与泵体57相连通的第1正交孔53和第2正交孔54。第1正交孔53和第2正交孔54从泵体57向相互向相反方向延伸。第1正交孔53具有与泵体57相连通的第1小径部53a、以及从第1小径部53a延伸到本体部52的侧周面并开口的第1大径部53b。在第1大径部53b中插入并嵌合着吸入阀60。

吸入阀60形成为圆柱形状,在从本体部52突出的状态下被组装。在吸入阀60,形成有在上述正交方向贯通地延伸的吸入通路61。吸入通路61由与第1小径部53a相连的第1吸入路61a、与第1吸入路61a相连且相比第1吸入路61a被扩径的第2吸入路61b、以及与第2吸入路61b相连且直径与第1吸入路61a相同的第3吸入路61c构成。在第2吸入路61b,配置着第1止回阀62。第1止回阀62由第1阀芯63、以及向第3吸入路61c侧对上述第1阀芯63施力的第1弹簧64构成。第1阀芯63由与第3吸入路61c侧(图2的左侧)的端面抵接的第1施力部63a、以及从第1施力部63a的中央部向第1吸入路61a侧(图2的右侧)鼓出的第1鼓出部63b构成。第1鼓出部63b形成为半球状。第1弹簧64的一端与第2吸入路61b中的第1吸入路61a侧的端面抵接,另一端与第1阀芯63的第1施力部63a抵接。在吸入阀60,连结着低压燃料配管33,从低压燃料配管33向第3吸入路61c供给燃料。

第2正交孔54具有与泵体57相连通的第2小径部54a、以及从第2小径部54a延伸到本体部52的侧周面并开口的第2大径部54b。在第2大径部54b中插入并嵌合着排放阀70。排放阀70形成为圆柱形状,在从本体部52突出的状态下被组装。排放阀70和吸入阀60在沿上述正交方向延伸的同一轴上并列地配置。在排放阀70,形成有在上述正交方向贯通地延伸的排放通路71。排放通路71由与第2小径部54a相连的第1排放路71a、与第1排放路71a相连且相比第1排放路71a被扩径的第2排放路71b、以及与第2排放路71b相连且直径与第1排放路71a相同的第3排放路71c构成。在第2排放路71b,配置着第2止回阀72。

第2止回阀72由第2阀芯73、以及向第1排放路71a侧对上述第2阀芯73施力的第2弹簧74构成。第2阀芯73由与第1排放路71a侧(图2的左侧)的端面抵接的第2施力部73a、以及从第2施力部73a的中央部向第3排放路71c侧(图2的右侧)鼓出的第2鼓出部73b构成。第2鼓出部73b形成为半球状。第2弹簧74的一端与第2排放路71b中的第3排放路71c侧的端面抵接,另一端与第2阀芯73的第2施力部73a抵接。在排放阀70,连结着高压燃料配管34。

泵部50具有插通泵体57并可在上述泵体57内滑动的柱塞(plunger)75。柱塞75由磁性原料构成。柱塞75形成为圆柱棒状,柱塞75的一端部(图2的上端部)从插通部56侧插通到泵体57。柱塞75的另一端部配置于壳部80的内域。在柱塞75的另一端部,形成有凹条75a。凹条75a在周向整周延伸。因此,柱塞75中形成有凹条75a的部分局部地被缩径。在凹条75a,连结着圆环板状的底座76。底座76由插通到凹条75a的中央部76a、从上述中央部76a向径向外侧弯曲地延伸的弯曲部76b、以及从弯曲部76b向径向外侧平板状地延伸的平板部76c构成。在平板部76c与壳体51的插通部56之间,配置着压缩弹簧77。压缩弹簧77对底座76向从壳体51离开的方向、即向将柱塞75从泵体57拔出的方向(图2的下方)施力。柱塞75的另一端面在压缩弹簧77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被压到壳部80的突出部83的上端面。在柱塞75的另一端部,在比凹条75a靠一端侧形成有凸条75b。凸条75b在周向整周延伸。因此,柱塞75中形成有凸条75b的部分局部地被扩径。凸条75b的直径比泵体57的直径大。由泵体57、柱塞75、第1小径部53a、第1吸入路61a、第2吸入路61b、第2小径部54a、和第1排放路71a构成泵部50的加压室78。

在高压燃料泵40,在壳体51的本体部52以包围泵体57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着线圈85。线圈85被通电而产生磁场。在高压燃料泵40中对线圈85通电时,由在上述线圈85的周围产生的磁场对柱塞75励磁。

如图3中空白的箭头所示,在柱塞75被励磁时,上述柱塞75克服压缩弹簧77的作用力而在上述轴向上向一侧(图3的上侧)移动。柱塞75向一侧移动直到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在如上述那样柱塞75移动了时,泵部50的加压室78的容积减少,从而上述加压室78内的压力增大。由于如后述那样向泵部50的加压室78供给燃料,所以,通过加压室78的压力增大,泵部50的排放阀70开阀。也就是说,在排放阀70的第2阀芯73,向开阀方向作用有加压室78内的压力,向关阀方向作用有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压力和第2弹簧74的作用力。在加压室78内的压力增大而向开阀方向对第2阀芯73施加的力比向关阀方向对第2阀芯73施加的力强时,第2阀芯73开阀。在第2阀芯73开阀时,如图3中实线的箭头所示,从加压室78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在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时,吸入阀60在加压室78内的压力的作用下保持关阀状态。在停止向线圈85的通电时,柱塞75的励磁被解除。

如图4中空白的箭头所示,在柱塞75的励磁被解除时,上述柱塞75在压缩弹簧77的作用力的作用下在上述轴向上向另一侧(图4的下侧)移动,以从泵体57拔出。柱塞75向另一侧移动直到柱塞75的另一端部与突出部83抵接。在如上述那样柱塞75移动了时,泵部50的加压室78的容积增大,从而上述加压室78内的压力降低。在泵部50的吸入阀60的第1阀芯63,向开阀方向作用有低压燃料配管33内的压力,向关阀方向作用有加压室78内的压力和第1弹簧64的作用力。在加压室78内的压力降低而向关阀方向对第1阀芯63施加的力比向开阀方向对第1阀芯63施加的力弱时,第1阀芯63开阀。在第1阀芯63开阀时,如图4中实线的箭头所示,从低压燃料配管33向加压室78供给燃料。如上述那样,在高压燃料泵40从低压燃料配管33抽吸燃料时,排放阀70在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压力的作用下保持关阀状态。

如上述那样,柱塞75根据向线圈85的通电状态而在泵体57内、在上述轴向上的一侧与另一侧之间往复运动。因此,线圈85相当于用于使柱塞75移动的电动执行器。高压燃料泵40每当柱塞75往复一次,则实现抽吸燃料的抽吸功能和对已抽吸的燃料加压并排放的排放功能。在燃料泵的本体部52,设有线圈温度传感器94。线圈温度传感器94检测线圈85的温度。

如图1所示,燃料供给装置30具有用于燃料泵的电子控制单元100。在内燃机10,设有蓄电池120。蓄电池120向用于燃料泵的电子控制单元100等、内燃机10的各部供给电力。

向电子控制单元100输入来自空气流量计90、空燃比传感器91、压力传感器92、燃料温度传感器93和线圈温度传感器94的输出信号。向电子控制单元100还输入检测内燃机10的曲轴的旋转速度即内燃机旋转速度ne和曲轴的旋转相位即曲轴角ca的曲轴角传感器95的输出信号。向电子控制单元100还输入来自检测加速踏板的操作量即加速操作量acc的加速传感器96和检测车速v的车速传感器97等各种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电子控制单元100具有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电子控制单元100通过cpu执行存储于rom的程序来控制燃料喷射阀15的驱动、节气门21的驱动和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

如图5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00具有目标旋转速度算出部101、目标转矩算出部102、目标燃料压力算出部103、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喷射反馈量算出部105、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和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作为功能部。电子控制单元100具有目标节气门开度算出部110、节气门驱动部111和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112。

目标旋转速度算出部101基于由曲轴角传感器95检测出的内燃机旋转速度ne和由加速传感器96检测出的加速操作量acc,来算出内燃机旋转速度ne的目标值即目标旋转速度net。

目标转矩算出部102基于由车速传感器97检测出的车速v和由加速传感器96检测出的加速操作量acc,来算出内燃机10的曲轴的轴转矩的目标值即目标转矩tqt。

目标燃料压力算出部103基于由目标旋转速度算出部101算出的目标旋转速度net和由目标转矩算出部102算出的目标转矩tqt,来算出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的目标值即目标燃料压力pt。在目标燃料压力算出部103,存储着表示目标旋转速度net和目标转矩tqt与目标燃料压力pt的关系的映射。表示目标旋转速度net和目标转矩tqt与目标燃料压力pt的关系的映射预先通过实验、模拟而求出。以在目标旋转速度net相对高时,与上述目标旋转速度net相对低时相比,目标燃料压力pt高的方式来算出目标燃料压力pt。以在目标转矩tqt相对大时,与上述目标转矩tqt相对小时相比,目标燃料压力pt高的方式算出目标燃料压力pt。

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算出从由目标燃料压力算出部103算出的目标燃料压力pt减去由压力传感器92检测出的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而得到的差即燃料压力偏差δp(=pt-pr)。

喷射反馈量算出部105算出喷射反馈量faf,该喷射反馈量faf用于将由空燃比传感器91检测出的实际的空燃比反馈控制为空燃比的目标值即目标空燃比。目标空燃比基于内燃机10的运转状态,由电子控制单元100算出。喷射反馈量算出部105作为将从目标空燃比减去实际的空燃比而得到的值作为输入的比例要素、积分要素和微分要素的各输出值之和算出喷射反馈量faf。

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从各燃料喷射阀15喷射的燃料量的各自的目标值即要求燃料喷射量qt。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基于由目标旋转速度算出部101算出的目标旋转速度net和由目标转矩算出部102算出的目标转矩tqt,来算出基础喷射量qb。以在目标旋转速度net相对高时,与上述目标旋转速度net相对低时相比,基础喷射量qb多的方式算出基础喷射量qb。以在目标转矩tqt相对大时,与上述目标转矩tqt相对小时相比,基础喷射量qb多的方式算出基础喷射量qb。基础喷射量qb作为与目标空燃比相对应的燃料喷射量被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通过基础喷射量qb乘以由喷射反馈量算出部105算出的喷射反馈量faf,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

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基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和由压力传感器92检测出的燃料压力pr,来算出各燃料喷射阀15中的燃料喷射的执行时间即喷射时间fi。

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基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以及由曲轴角传感器95检测出的内燃机旋转速度ne,来算出从各燃料喷射阀15开始燃料喷射的正时即喷射开始正时fs。燃料喷射阀15中的各喷射开始正时fs被算出为,到配置着上述燃料喷射阀15的汽缸的点火正时为止完成要求燃料喷射量qt的燃料喷射。

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基于由曲轴角传感器95检测出的曲轴角ca而驱动各燃料喷射阀15。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将燃料喷射阀15的驱动控制成在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各燃料喷射阀15的喷射开始正时fs,开始来自上述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开始燃料喷射后经过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之后结束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

目标节气门开度算出部110基于由目标转矩算出部102算出的目标转矩tqt,来算出节气门21的开度的目标值即目标节气门开度θt。

节气门驱动部111将节气门21的开度控制成由目标节气门开度算出部110算出的目标节气门开度θt。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112执行在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从高压燃料泵40排放燃料的喷射间排放控制。在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间排放控制中,在驱动高压燃料泵40来排放燃料时,控制排放量以使得排放的燃料排放量总是为最大排放量。最大排放量是在高压燃料泵40的1次燃料排放中可实现的排放量的最大值。最大排放量由加压室78的容积和柱塞75的最大移动量来决定,被预先求出并存储于电子控制单元100。柱塞75的最大移动量是从柱塞75的另一端与突出部83抵接的状态到上述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的移动量。在第1实施方式中,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是指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第n次燃料喷射的结束后到第n+1次的燃料喷射开始之间。

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112具有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排放次数设定部114、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和泵驱动部116作为功能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在由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算出的燃料压力偏差δp为预定值以上时,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预定值被设定为比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了上述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燃料时的燃料压力pr的变化量稍小的值。也就是说,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在上述燃料压力偏差δp比预定值小、实际的燃料压力pr与目标燃料压力pt的背离小时,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排放次数设定部114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基于上述燃料压力偏差δp来设定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的次数。排放次数设定部114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使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为目标燃料压力pt所需的燃料排放量。将供给算出的燃料排放量的燃料所需的排放次数中最少的排放次数设定为排放次数tn。例如,在所需的燃料排放量为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以下的情况下,将排放次数tn设定为1次。在所需的燃料排放量比上述最大排放量多且为最大排放量的2倍的量以下的情况下,将排放次数tn设定为2次。

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时的开始正时即排放开始正时ts。排放开始正时ts基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正时来算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经过了预定的准备时间的正时设为排放开始正时ts。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能够基于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和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喷射开始正时fs来算出。准备时间被设定为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结束到上述燃料压力偏差δp稳定为止所需的时间。

泵驱动部116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在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进行向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泵驱动部116通过通电控制使柱塞75往复运动,从而在高压燃料泵40中执行燃料的抽吸和燃料的排放。泵驱动部116在向高压燃料泵40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预先设定的提升时间ti时结束通电。提升时间ti被设定为比从柱塞75的另一端与突出部83抵接的状态起柱塞75向上述一侧移动直到上述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为止时的时间稍长的时间。提升时间ti预先通过实验、模拟而求出并被存储于电子控制单元100。

泵驱动部116在由排放次数设定部114设定的排放次数tn为2次以上的情况下,在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提升时间ti的正时结束通电控制,在从上述结束的正时起经过了预定的待机时间的正时再度执行通电控制。在再度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提升时间ti的正时再次结束通电控制。通过如上述那样反复执行通电控制,执行从高压燃料泵40多次排放燃料。待机时间被设定为与从高压燃料泵40的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的状态起柱塞75向上述另一侧移动直到上述柱塞75与突出部83抵接为止时的时间相等的时间。

参照图6,对第1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1-1)

如图6所示,随着内燃机10的运转,从燃料喷射阀15反复执行燃料喷射。如图6所示,在正时t611开始燃料喷射之前,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比目标燃料压力pt高。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喷射开始正时fs即正时t611开始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在从正时t611经过了喷射时间fi的正时t612结束燃料喷射。

通过如上述那样执行燃料喷射,向汽缸供给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如图6所示,燃料压力pr降低。在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t612,燃料压力pr比目标燃料压力pt低,但比第1燃料压力p1高。第1燃料压力p1被设定为比第2燃料压力p2稍高的值(p1>p2)。第2燃料压力p2是从目标燃料压力pt减去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了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燃料时的燃料压力pr的变化量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力。也就是说,在燃料压力pr成为第2燃料压力p2时,若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1次最大排放量的燃料,则燃料压力pr成为目标燃料压力pt。第1燃料压力p1与目标燃料压力pt之差相当于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中用于判定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的需要与否的上述预定值。在正时t612,燃料压力偏差δp比预定值小、实际的燃料压力pr与目标燃料压力pt的背离小,所以,如图6所示,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如图6所示,在正时t613至正时t614,从燃料喷射阀15执行下一次的燃料喷射,从而如图6所示,燃料压力pr进一步降低。在正时t614,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高,燃料压力偏差δp比预定值小。因此,如图6所示,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然后,如图6所示,在正时t615至正时t617,在从燃料喷射阀15执行了燃料喷射时,如图6所示,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由此,如图6所示,在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的正时t616、即燃料压力偏差δp成为预定值以上的正时,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如上述那样,在判定为需要燃料排放时,排放次数设定部114基于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t617后的燃料压力偏差δp来设定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时的排放次数。排放次数设定部114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使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为目标燃料压力pt所需的燃料排放量。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但比第2燃料压力p2高(p1>pr>p2)。因此,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的上述所需的燃料排放量比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少。在此情况下,排放次数设定部114设定1次作为排放次数tn。

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在正时t616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时的开始正时即排放开始正时ts。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将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正时t617)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正时t618设定为排放开始正时ts。

泵驱动部116在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执行通电控制,驱动高压燃料泵40以从设定的排放开始正时ts起执行设定的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

如图6所示,高压燃料泵40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618)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618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620为止执行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燃料压力pr上升到目标燃料压力pt以上。在燃料压力pr上升到目标燃料压力pt以上的过程的正时t619,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高,如图6所示,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在上述的例子中,在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执行了3次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1次燃料。因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1/3”。

如上述那样,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量根据内燃机10的运转状态、即目标旋转速度net、目标转矩tqt等而变化。如图6所示,在正时t621到正时t623的燃料喷射中,与上述的正时t611到正时t612的燃料喷射等相比,燃料喷射量被设定得多。因此,在上述燃料喷射中,如图6所示,燃料压力pr降低到比第2燃料压力p2低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如图6所示,在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的正时t622、即燃料压力偏差δp成为预定值以上的正时,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如上述那样,在判定为需要燃料排放时,排放次数设定部114基于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t623后的燃料压力偏差δp来设定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的次数。如图6所示,在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t623,燃料压力pr比第2燃料压力p2低,但比被设定为比第2燃料压力低的值的第3燃料压力p3高(p2>p3)。第3燃料压力p3是从目标燃料压力pt减去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了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2倍的量的燃料时的燃料压力pr的变化量的压力而得到的压力。也就是说,在燃料压力pr成为第3燃料压力p3时,若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2次最大排放量的燃料,则燃料压力pr上升到目标燃料压力pt。在燃料压力pr比第2燃料压力p2低且比第3燃料压力p3高时(p2>pr>p3),在排放次数设定部114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而算出的所需的燃料排放量比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多且比上述最大排放量的2倍量少。因此,排放次数设定部114设定2次作为排放次数tn。第1燃料压力p1、第2燃料压力p2和第3燃料压力p3基于目标燃料压力pt而设定,所以,在目标燃料压力pt变化了时,与目标燃料压力pt的变化相应地,第1燃料压力p1、第2燃料压力p2和第3燃料压力p3也变化。

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在正时t622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时的开始正时即排放开始正时ts。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将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正时t623)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正时t624设定为排放开始正时ts。

泵驱动部116在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执行通电控制,驱动高压燃料泵40以从设定的排放开始正时ts起执行设定的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如图6所示,泵驱动部116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624)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2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624起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626为止执行第1次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燃料压力pr上升。在上述的例子中,燃料压力pr上升到比第1燃料压力p1高且比目标燃料压力pt低的压力。因此,在第1次燃料排放中在燃料压力pr成为比第1燃料压力p1高的正时t625,如图6所示,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由于已经将燃料的排放次数设定为2次,所以,即使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后,泵驱动部116仍继续执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泵驱动部116在从第1次燃料排放结束的正时t626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的正时t627开始燃料排放。从正时t627起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628为止执行第2次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燃料压力pr上升到目标燃料压力pt以上。如上述那样,在泵驱动部116反复执行燃料排放以成为了设定的排放次数tn时,停止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然后,在正时t629至正时t630,执行下一次的燃料喷射,从而燃料压力pr降低。以后,每当燃料压力偏差δp成为预定值以上,则以预定的排放次数执行燃料的排放。

在上述的例子中,在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执行了1次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2次燃料。因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2”。

如上述那样,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经过了准备期间时设定高压燃料泵40的排放开始正时ts,进行在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燃料排放的喷射间排放控制。在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在燃料压力偏差δp成为预定值以上时,设定燃料的排放次数tn,执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从而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的变化来改变排放比率。也就是说,在燃料压力偏差δp小于预定值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由此,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比1小的值。在燃料压力偏差δp为预定值以上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或多次燃料排放。由此,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1以上的值。因此,根据与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相关的燃料喷射量来判断燃料的排放的执行需要与否,从而可执行与燃料喷射量相符的燃料排放。

通过喷射间排放控制,在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燃料排放。因此,能够抑制燃料排放的正时相对于燃料喷射的正时的变动,能够抑制因上述的变动而导致的燃料的喷射期间的燃料压力pr的变化程度的不均。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得到高压燃料配管34中的燃料压力pr的控制性提高的效果。

(1-2)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并非立刻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而是在从第n次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正时t623)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排放。通过如上述那样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以在第n次燃料喷射的结束后进行燃料排放,会开始燃料排放以使得不与燃料喷射阀15中的第n次燃料喷射期间重叠。因此,能够使得在正在进行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时不进行从高压燃料泵40排放燃料。因此,在燃料喷射中能够难以产生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排放对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的变动的影响,能够适当地控制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供给的正时。

(1-3)

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燃料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能够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多次燃料排放。也就是说,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1以上的值。因此,能将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设定得更少,从而能够与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相符地选择更小型的高压燃料泵40。

(1-4)

在燃料压力偏差δp小于预定值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因此,在目标燃料压力pt与燃料压力pr之差小时,也能使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停止,从而与不管燃料压力偏差δp如何都继续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频率。因此,在抑制电力消耗方面也能得到效果。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7和图8,对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喷射间排放控制中的燃料的排放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7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00的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112具有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排放次数算出部117、喷射间隔算出部118、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排放次数设定部122、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和泵驱动部116作为功能部。

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在由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算出的燃料压力偏差δp为预定值以上时,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预定值被设定为比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了上述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燃料时的燃料压力pr的变化量稍小的值。也就是说,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在上述燃料压力偏差δp比预定值小、实际的燃料压力pr与目标燃料压力pt的背离小时,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排放次数算出部117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基于上述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时的需要排放次数tnf。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使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为目标燃料压力pt所需的燃料排放量。算出将供给算出的燃料排放量的燃料所需的排放次数中最少的排放次数作为需要排放次数tnf。例如,在所需的燃料排放量为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以下的情况下,将需要排放次数tnf算出为1次。在所需的燃料排放量比上述最大排放量多且为最大排放量的2倍量以下的情况下,将需要排放次数tnf算出为2次。

喷射间隔算出部118基于在后述的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中算出的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喷射开始正时fs、以及由曲轴角传感器95检测出的内燃机旋转速度ne,算出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在第2实施方式中,燃料的喷射间隔int被算出为从在设置于预定的汽缸的燃料喷射阀15中结束燃料喷射到在设置于接着上述预定的汽缸执行点火的汽缸的燃料喷射阀15中开始燃料喷射为止的时间。例如,在各汽缸#1~#4中,以第1汽缸#1、第3汽缸#3、第4汽缸#4和第2汽缸#2的顺序进行点火。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越迟、喷射开始正时fs越早、以及内燃机旋转速度ne越高,则燃料的喷射间隔int越短。

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基于由喷射间隔算出部118算出的喷射间隔int来算出可在上述喷射间隔int内执行的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也就是说,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将从喷射间隔int减去准备时间而得到的时间算出为可排放时间intc。准备时间被设定为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结束到上述燃料压力偏差δp稳定所需的时间。基于上述可排放时间intc和用于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的排放的需要时间tmin来算出最大排放次数。需要时间tmin在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为与提升时间ti相等的时间。需要时间tmin在高压燃料泵40进行多次即n次燃料的排放时(2≤n),为与提升时间ti的n倍时间和待机时间的n-1倍时间之和相等的时间。

在第2实施方式中,提升时间ti被设定为与向高压燃料泵40开始通电控制而从柱塞75的另一端与突出部83抵接的状态起柱塞75向上述一侧移动直到上述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为止时的时间相等的时间。待机时间被设定为与向高压燃料泵40结束通电控制而从高压燃料泵40的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的状态起柱塞75向上述另一侧移动直到上述柱塞75与突出部83抵接为止时的时间相等的时间。提升时间ti和待机时间预先通过实验、模拟而求出并被存储于电子控制单元100。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例如在可排放时间intc为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以上且比进行2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短时,将最大排放次数tnmax设定为1。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例如在可排放时间intc为进行2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以上且比进行3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短时,将最大排放次数tnmax设定为2。

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基于由排放次数算出部117算出的需要排放次数tnf和由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算出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来设定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时的排放次数tn。也就是说,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在需要排放次数tnf为最大排放次数tnmax以下的情况下(tnf≤tnmax),设定与需要排放次数tnf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在需要排放次数tnf比最大排放次数tnmax大的情况下(tnmax<tnf),设定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如上述那样,在设定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的情况下,在进行了最大排放次数的燃料排放的喷射间隔int(n)的下一次喷射间隔(n+1)中,基于需要排放次数tnf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的差量的次数来设定燃料的排放次数tn。例如,在下一次喷射间隔(n+1)中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为1次且差量的次数为2次时,将喷射间隔(n+1)中的排放次数tn设定为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1次,并将需要排放次数tnf中剩余的1次设定为在再下一次的喷射间隔(n+2)以后排放。

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时的开始正时即排放开始正时ts。排放开始正时ts基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正时来算出。在第2实施方式中,算出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并将从上述结束正时fe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正时设为排放开始正时ts。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能够基于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和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喷射开始正时fs来算出。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对于排放次数设定部122中设定了排放次数tn的喷射间隔int,算出各喷射间隔中的排放开始正时ts。

泵驱动部116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按由排放次数设定部122设定的排放次数tn以及在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进行向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泵驱动部116通过通电控制使柱塞75往复运动,从而在高压燃料泵40中执行燃料的抽吸和燃料的排放。泵驱动部116在向高压燃料泵40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上述提升时间ti时结束通电。泵驱动部116在由排放次数设定部122设定的排放次数tn为2次以上的情况下,在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提升时间ti的正时结束通电控制,在从上述结束的正时起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的正时再度执行通电控制。在从再度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提升时间ti的正时再次结束通电控制。通过如上述那样,反复执行通电控制,从高压燃料泵40执行多次燃料排放。

参照图8,对第2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与上述(1-3)、(1-4)相同的作用和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2-1)

如图8所示,随着内燃机10的运转,从燃料喷射阀15反复执行燃料喷射。如图8所示,在正时t811开始燃料喷射之前,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比目标燃料压力pt高。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即正时t811开始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在从正时t811经过了喷射时间fi的正时t812结束燃料喷射。通过如上述那样,执行燃料喷射,向汽缸供给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如图8所示,燃料压力pr降低。在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t812,燃料压力pr比目标燃料压力pt低,但比第1燃料压力p1高。在正时t812,燃料压力偏差δp比预定值小、实际的燃料压力pr与目标燃料压力pt的背离小,所以,如图8所示,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如图8所示,在正时t813至正时t814,从燃料喷射阀15执行下一次的燃料喷射,从而燃料压力pr进一步降低。在正时t814,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高,燃料压力偏差δp比预定值小。因此,如图8所示,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然后,如图8所示,在正时t815至正时t817从燃料喷射阀15执行了燃料喷射时,如图8所示,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由此,如图8所示,在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的正时t816、即燃料压力偏差δp成为预定值以上的正时,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如上述那样,在判定为需要燃料排放时,设定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时的排放次数。在上述的处理中,排放次数算出部117基于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t817后的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需要排放次数tnf。如图8所示,在正时t815至正时t817的燃料喷射中,与正时t813至正时t814的燃料喷射等相比,燃料喷射量多。因此,如图8所示,在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t817,燃料压力pr降低到比第3燃料压力p3稍低的压力。如上述那样,在燃料压力pr为比第3燃料压力p3稍低的压力的情况下,在排放次数设定部122中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的所需的燃料排放量比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2倍量多且比上述最大排放量的3倍量少。因此,排放次数算出部117设定3次作为需要排放次数tnf。

在正时t816判定为需要燃料排放时,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算出最大排放次数tnmax。如图8所示,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将从由喷射间隔算出部118算出的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减去准备时间而得到的时间作为可排放时间intc。基于上述可排放时间intc和用于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的排放的需要时间tmin来算出最大排放次数。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可排放时间intc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ti)相等,所以,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将最大排放次数tnmax算出为1次。

然后,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基于由排放次数算出部117算出的需要排放次数tnf和由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算出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来设定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时的排放次数tn。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于需要排放次数tnf(=3)比最大排放次数tnmax(=1)大,所以排放次数设定部122设定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tn=1)。如上述那样,在设定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的情况下,需要排放次数tnf(=3)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1)的差量的次数(=2)的燃料排放如下进行。也就是说,喷射间隔算出部118算出下一次喷射间隔int(2)、即正时t819至正时t820的燃料喷射与正时t823至正时t825的燃料喷射之间的间隔。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算出上述喷射间隔int(2)中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在第2实施方式中,图8所示的喷射间隔int(2)中的可排放时间intc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ti)相等。因此,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将喷射间隔int(2)中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算出为1次。

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基于在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中算出的喷射间隔int(2)中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1)和上述差量的次数(=2),来设定下一次喷射间隔int(2)中的燃料的排放次数tn。在此情况下,由于差量的次数(=2)比最大排放次数tnmax(=1)大,所以排放次数设定部122设定与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tn=1)。由此,设定1次作为喷射间隔int(2)中的排放次数tn。

如上述那样,在设定1次作为喷射间隔int(2)中的排放次数tn的情况下,从差量的次数(=2)减去最大排放次数tnmax(=1)而得到的剩余的次数(=1)的燃料排放如下进行。也就是说,喷射间隔算出部118算出下一次喷射间隔int(3)、即正时t823至正时t825的燃料喷射与正时t828至正时t829的燃料喷射之间的间隔。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算出上述喷射间隔int(3)中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在第2实施方式中,图8所示的喷射间隔int(3)中的可排放时间intc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ti)相等。因此,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将喷射间隔int(3)中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算出为1次。

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基于在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119中算出的喷射间隔int(3)中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1)和上述剩余的次数(=1),来设定下一次喷射间隔int(3)中的燃料的排放次数tn。在此情况下,由于剩余的次数(=1)为最大排放次数tnmax(=1)以下,所以排放次数设定部122设定与剩余的次数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tn=1)。由此,设定1次作为喷射间隔int(3)中的排放次数tn。

如上述那样,排放次数设定部122设定各喷射间隔int中的燃料的排放次数tn,以进行由排放次数算出部117算出的需要排放次数tnf的燃料排放。

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在正时t816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时的开始正时即排放开始正时ts。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对于排放次数设定部122中设定了排放次数tn的喷射间隔int(int,int(2),int(3)),算出各喷射间隔中的排放开始正时ts。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将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正时t817,正时t820,正时t825)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正时(正时t818,正时t821,正时t826)设定为排放开始正时ts。

泵驱动部116在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执行通电控制,驱动高压燃料泵40以从设定的排放开始正时ts执行设定的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

如图8所示,泵驱动部116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818)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818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819执行燃料排放。上述燃料排放在喷射间隔int内完成。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燃料排放,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燃料压力pr上升到比第3燃料压力p3高且比第2燃料压力p2低的压力。在此情况下,在执行3次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1次燃料。因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1/3”。在第2实施方式中,以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了燃料的排放时为基准来判断排放比率。也就是说,上述燃料的喷射次数采用在从进行了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到进行了此前的燃料排放时的期间所执行的燃料的喷射次数。上述燃料的排放次数采用在包括了进行了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的正时在内的、从进行燃料排放的正时紧接着之前的燃料喷射的喷射开始正时fs到紧随其后的燃料喷射的喷射开始正时fs为止的期间内所执行的燃料的排放次数。在从执行燃料喷射到执行下一次燃料喷射为止的期间进行了多次燃料排放时,以上述多次燃料排放中最初的燃料排放为基准,如上述那样判断排放比率即可。

如图8所示,如上述那样,在进行了燃料排放后,从燃料排放结束的正时t819到正时t820执行燃料喷射。由此,如图8所示,燃料压力pr降低。在执行了燃料喷射后,泵驱动部116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821)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821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823执行燃料排放。上述燃料排放在喷射间隔int(2)内完成。

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燃料排放,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燃料压力pr上升到比第1燃料压力p1高且比目标燃料压力pt低的压力。在燃料压力pr成为比第1燃料压力p1高的正时t822,如图8所示,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由于已经设定了燃料的排放次数tn,所以,即使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后,泵驱动部116仍继续执行之后的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在上述燃料排放中,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1”。

然后,如图8所示,从燃料排放结束的正时t823到正时t825执行燃料喷射。由此,图8所示,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在燃料压力pr比第1燃料压力p1低的正时t824、即燃料压力偏差δp成为预定值以上的正时,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在正时t824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已经设定了排放次数tn。在此情况下,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在正时t824不再度进行排放次数tn的设定而保持已经设定的排放次数tn。

因此,在正时t825,在燃料喷射结束后,泵驱动部116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826)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826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828执行燃料排放。上述燃料排放在喷射间隔int(3)内完成。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燃料排放,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燃料压力pr上升到比目标燃料压力pt高的压力。在燃料压力pr成为比第1燃料压力p1高的正时t827,如图8所示,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在上述燃料排放中,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1”。

如上述那样,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经过了准备期间时设定高压燃料泵40的排放开始正时ts,在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进行喷射间排放控制。在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在燃料压力偏差δp成为预定值以上时,设定燃料的排放次数tn,执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从而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的变化来改变排放比率。也就是说,在燃料压力偏差δp小于预定值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由此,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比1小的值。在燃料压力偏差δp为预定值以上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或多次燃料排放。由此,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1以上的值。

(2-2)

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燃料的排放次数设定成在喷射间隔int内进行燃料排放。为了明确与上述那样的构成的不同,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比较例,对在喷射间排放控制下按由排放次数算出部117算出的需要排放次数tnf连续进行燃料排放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泵驱动部116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818)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需要排放次数tnf(=3)的燃料排放。从正时t818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819执行第1次燃料排放。在进行了第1次燃料排放时,泵驱动部116在经过了待机时间时开始第2次燃料排放。在从进行燃料喷射的正时t819到正时t820之间的正时开始第2次燃料排放。因此,燃料喷射的执行期间与燃料排放的执行期间重叠,由于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排放,从而在燃料喷射的执行期间在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产生变动。

泵驱动部116在从开始第2次燃料排放到经过提升时间ti为止执行燃料排放。在进行了第2次燃料排放时,泵驱动部116在经过了待机时间时开始第3次燃料排放。第3次燃料排放在正时t823开始燃料喷射之前结束。在第2实施方式的比较例中,进行第1次燃料排放时的排放比率为“1/3”,进行第2次和第3次燃料排放时的排放比率为“2”。在第2实施方式的比较例中,之后,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泵驱动部116在设定的排放开始正时ts按算出的需要排放次数tnf进行燃料排放。

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基于喷射间隔int算出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来限制排放次数tn,以使得在喷射间隔int内进行燃料排放。由此,在燃料喷射阀15正在进行燃料喷射时,不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的排放。因此,与以与燃料喷射阀的第n次燃料喷射期间和第n+1次燃料喷射期间双方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排放所带来的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的变动对燃料喷射的影响,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比较例相比,也能够提高燃料喷射的执行时的燃料喷射量的控制精度。结果,能够适当地控制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供给的正时。在高压燃料泵40的电子控制单元100中,通过如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比较例那样控制燃料排放,也能实现尽早使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增大。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9~图11,对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喷射间排放控制中,基于内燃机10的负荷kl来设定燃料的排放比率这一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9所示,电子控制单元100的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130具有负荷算出部131、排放比率设定部132、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和泵驱动部116作为功能部。

负荷算出部131基于由空气流量计90检测出的进气的流量来算出内燃机10的负荷kl。排放比率设定部132基于由负荷算出部131算出的负荷kl来设定排放比率,该排放比率是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在排放比率设定部132,存储着表示负荷kl与排放比率的关系的映射。

如图10所示,排放比率被阶梯性地设定为,在负荷kl高的情况下,与上述负荷kl低的情况相比为高值。负荷kl是与内燃机10的运转状态相关的参数,在上述负荷kl高的情况下,存在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量也变多的倾向。通过基于负荷kl来设定排放比率,排放比率根据内燃机10的运转状态来改变。

如图9所示,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利用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方法来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时的开始正时即排放开始正时ts。

泵驱动部116在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进行向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以成为由排放比率设定部132设定的排放比率。也就是说,泵驱动部116相对于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对燃料喷射阀15的驱动次数来控制高压燃料泵40的排放次数。关于泵驱动部116中对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参照图11,对第3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除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3-1)

如图11所示,在排放比率被设定为例如“1/3”时,如图11所示,泵驱动部116,在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后进行了3次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再度进行1次燃料排放。在此情况下,泵驱动部116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t1111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112),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1112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113执行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然后,泵驱动部116不进行燃料的排放直到执行3次燃料喷射为止。泵驱动部116在执行了3次燃料喷射时,在从第3次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t1114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115),如上述那样,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

如图11所示,在排放比率被设定为例如“1/2”时,如图11所示,泵驱动部116,在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后进行了2次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再度进行1次燃料排放。在此情况下,泵驱动部116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t1116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117),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1117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118执行燃料排放。然后,泵驱动部116不进行燃料的排放直到执行2次燃料喷射为止。泵驱动部116在执行了2次燃料喷射时,在从第2次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t1119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120),如上述那样,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

如图11所示,在排放比率被设定为例如“1”时,如图11所示,泵驱动部116在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后进行了1次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再度进行1次燃料排放。在此情况下,泵驱动部116每执行1次燃料喷射就进行1次燃料排放,所以,1次1个地反复执行燃料喷射和燃料排放。泵驱动部116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t1121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122),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1122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123执行燃料排放。

如图11所示,在排放比率被设定为例如“2”时,如图11所示,泵驱动部116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2次燃料排放,然后,在进行了1次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再度进行2次燃料排放。在此情况下,泵驱动部116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t1124经过了上述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125),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2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1125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126执行第1次燃料排放。泵驱动部116在从结束了第1次燃料排放的正时t1126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的正时t1127开始燃料排放。从正时t1127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128执行第2次燃料排放。

存在在内燃机10的负荷kl高的情况下,与上述负荷kl低的情况相比,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1次燃料喷射量多的倾向。能够预先求出从高压燃料泵40排放1次的燃料的最大量。因此,在内燃机10的负荷kl高的情况下,与上述负荷kl低的情况相比,将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也就是说,在从高压燃料配管34喷射的燃料的量多时,与上述燃料的量少时相比,将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从而能够适当地控制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压力。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图14,对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

如图12所示,用于燃料泵的电子控制单元400具有目标旋转速度算出部101、目标转矩算出部102、目标燃料压力算出部103、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喷射反馈量算出部105、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和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作为功能部。电子控制单元400具有目标节气门开度算出部110、节气门驱动部111、喷射间隔算出部401、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泵特性学习部403、控制切换部404、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405和单独控制执行部406。目标旋转速度算出部101、目标转矩算出部102、目标燃料压力算出部103、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喷射反馈量算出部105、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和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的功能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目标节气门开度算出部110和节气门驱动部111的功能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相同。

喷射间隔算出部401基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喷射开始正时fs、以及由曲轴角传感器95检测出的内燃机旋转速度ne,算出燃料的喷射间隔int。燃料的喷射间隔int作为从在设置于预定的汽缸的燃料喷射阀15中结束燃料喷射到在设置于接着上述预定的汽缸执行点火的汽缸的燃料喷射阀15中开始燃料喷射为止的时间而算出。例如,在各汽缸#1~#4中,以第1汽缸#1、第3汽缸#3、第4汽缸#4和第2汽缸#2的顺序进行点火。喷射间隔算出部401基于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和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喷射开始正时fs,算出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越迟、喷射开始正时fs越早、以及内燃机旋转速度ne越高,则燃料的喷射间隔int越短。

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基于由喷射间隔算出部401算出的燃料的喷射间隔int来算出可在上述喷射间隔int内执行的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也就是说,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算出用于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的排放的需要时间tmin。需要时间tmin在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为与提升时间ti相等的时间。需要时间tmin在高压燃料泵40进行多次即n次燃料的排放时(2≤n),为与提升时间ti的n倍时间和待机时间的n-1倍时间之和相等的时间。在第4实施方式中,提升时间ti被设定为与向高压燃料泵40开始通电控制而从柱塞75的另一端与突出部83抵接的状态起柱塞75向上述一侧移动直到上述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为止时的时间相等的时间。待机时间被设定为与结束向高压燃料泵40的通电控制而从高压燃料泵40的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的状态起柱塞75向上述另一侧移动直到上述柱塞75与突出部83抵接为止时的时间相等的时间。提升时间ti和待机时间预先通过实验、模拟而求出并被存储于电子控制单元400。

高压燃料泵40中的柱塞75的移动速度有时因燃料性状等各种因素而变化。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中,电子控制单元400由后述的泵特性学习部403学习表示通电时间与高压燃料泵40的排放量的关系的泵特性。在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基于由泵特性学习部403学习的泵特性来与柱塞75的移动所需的时间相符地修正提升时间ti和待机时间,从而与高压燃料泵40的当前特性相适地算出需要时间tmin。基于上述需要时间tmin和喷射间隔int,算出最大排放次数tnmax。例如,在喷射间隔int小于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时,将最大排放次数tnmax设定为0。在喷射间隔int为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以上且比进行2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短时,将最大排放次数tnmax设定为1。

泵特性学习部403将向高压燃料泵40的通电时间与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的燃料量的关系作为泵特性来学习。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量受到由燃料温度传感器93检测出的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温度、由线圈温度传感器94检测出的线圈85的温度、以及蓄电池电压等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燃料温度低时,与上述燃料温度高时相比,燃料的粘度高。因此,在燃料温度低时,与上述燃料温度高时相比,排放燃料时的阻力大。在线圈85的温度高时,与上述线圈85的温度低时相比,使柱塞75向加压室78侧移动时的力弱。在蓄电池电压低时,与上述蓄电池电压高时相比,使柱塞75向加压室78侧移动时的力弱。

如上述那样,燃料温度越低、线圈85的温度越高、以及蓄电池电压越低,则使柱塞75移动的力越弱、柱塞75的移动速度越慢。因此,使柱塞75移动而排放最大排放量的燃料所需的通电时间存在燃料温度越低、线圈85的温度越高、以及蓄电池电压越低则越长的倾向。换言之,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存在燃料温度越低、线圈85的温度越高、以及蓄电池电压越低则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量越少的倾向。蓄电池电压能够根据蓄电池120的充放电状况而求出。在泵特性学习部403,基于后述的目标排放量tpt以设定的通电时间驱动高压燃料泵40时的燃料排放量基于由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算出的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与燃料温度、线圈85的温度和蓄电池电压的信息一起存储。

控制切换部404基于由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算出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来切换高压燃料泵40的控制方式。也就是说,控制切换部404在最大排放次数tnmax为1以上时,设定成由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405来进行高压燃料泵40的控制。控制切换部404在最大排放次数tnmax为0时,切换成由单独控制执行部406来进行高压燃料泵40的控制。如上述那样,最大排放次数tnmax为0时是喷射间隔int比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排放时所需的需要时间短的情况。换言之,控制切换部404切换控制,以使得在喷射间隔int为需要时间tmin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而在喷射间隔int比需要时间tmin短的情况下执行单独控制。

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405执行在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从高压燃料泵40执行燃料排放的喷射间排放控制。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405具有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408、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排放次数算出部410、排放次数设定部411和第1泵驱动部412作为功能部。

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基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判定是否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每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就累计,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的累计值σq。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在算出的累计值σq为判定值以上时,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判定值例如被设定为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一半量。

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408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时的开始正时即排放开始正时ts。排放开始正时ts基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正时来算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将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经过了预定的准备时间的正时设为排放开始正时ts。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能够基于由喷射时间算出部107算出的喷射时间fi和由喷射开始正时算出部108算出的喷射开始正时fs来算出。准备时间被设定为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结束到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稳定所需的时间。

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排放量的目标值即目标排放量tpt。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基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算出基础排放量tpb。基础排放量tpb作为与要求燃料喷射量qt相等的量而算出。也就是说,要求燃料喷射量qt越多,则基础排放量tpb越多。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基于由燃料压力偏差算出部104算出的燃料压力偏差δp,算出排放反馈量tk。作为将从目标燃料压力pt减去以成为上述目标燃料压力pt的方式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了燃料的排放时的燃料排放后的实际的燃料压力pr而得到的值作为输入的比例要素、积分要素和微分要素的各输出值之和,算出排放反馈量tk。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通过基础排放量tpb乘以排放反馈量tk而算出目标排放量tpt。

排放次数算出部410基于由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算出的目标排放量tpt,算出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时的需要排放次数tnf。排放次数算出部410将排放目标排放量tpt的燃料所需的排放次数中最少的排放次数算出为需要排放次数tnf。例如,在目标排放量tpt为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以下的情况下,将需要排放次数tnf算出为1次。在目标排放量tpt比上述最大排放量多且为最大排放量的2倍量以下的情况下,将需要排放次数tnf算出为2次。

排放次数设定部411设定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的排放次数tn。排放次数设定部411基于由泵特性学习部403学习的泵特性,算出进行由排放次数算出部410算出的需要排放次数tnf的燃料排放所需的执行时间tnes。执行时间tnes在需要排放次数tnf为1次时,为与提升时间ti相等的时间。执行时间tnes在需要排放次数tnf为多次即n次时(2≤n),为与提升时间ti的n倍时间与待机时间的n-1倍时间之和相等的时间。提升时间ti和待机时间基于泵特性来算出。如上述那样,在算出了执行时间tnes时,将上述执行时间tnes加上上述准备时间而得到的时间算出作为合计时间tad。排放次数设定部411在合计时间tad为由喷射间隔算出部401算出的喷射间隔int以下时,设定与需要排放次数tnf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排放次数设定部411在合计时间tad超过喷射间隔int的情况下,设定与由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算出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

第1泵驱动部412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在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408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进行向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第1泵驱动部412通过通电控制使柱塞75往复运动,从而在高压燃料泵40中执行燃料的抽吸和燃料的排放。第1泵驱动部412在向高压燃料泵40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基于由泵特性学习部403学习出的泵特性的提升时间ti时结束通电。第1泵驱动部412在由排放次数设定部411设定的排放次数tn为2次以上的情况下,在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提升时间ti的正时结束通电控制,在从上述结束的正时起经过了预定的待机时间的正时再度执行通电控制。在再度开始通电控制起经过了提升时间ti的正时再次结束通电控制。如上述那样,通过反复执行通电控制,从高压燃料泵40执行多次燃料排放。

单独控制执行部406执行以固定的周期反复进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的排放的单独控制。在单独控制中,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正时无关地进行燃料排放。单独控制执行部406具有排放周期存储部413和第2泵驱动部414作为功能部。

排放周期存储部413存储对高压燃料泵40执行通电控制时的通电周期。在第4实施方式中,通电周期是固定的周期,是以使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量为最大排放量且成为最快的驱动周期的方式预先通过实验、模拟而求出并被存储。

第2泵驱动部414通过以存储于排放周期存储部413的通电周期进行通电控制,不追随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正时地驱动高压燃料泵40。

参照图13和图14,对第4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4-1)

参照图13,对喷射间隔int为需要时间tmin以上且由控制切换部404设定了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随着内燃机10的运转,从燃料喷射阀15反复执行燃料喷射。从正时t1312到正时t1313执行的燃料喷射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1在正时t1311被算出。在正时t1311,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了要求燃料喷射量qt1时,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累计要求燃料喷射量qt来算出累计值σq。在正时t1311之前累计值σq为0,所以,在正时t1311,累计值σq成为与要求燃料喷射量qt1相等的值。在正时t1311,累计值σq小于判定值。因此,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如图13所示,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采用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1的喷射时间fi和喷射开始正时fs来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12)开始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1来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在从正时t1312经过了喷射时间fi的正时t1313结束燃料喷射。

然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下一次燃料喷射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2。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在从正时t1313燃料喷射结束到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正时t1314,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2。预定时间是到燃料喷射后的燃料压力pr相应地稳定的时间,比上述准备时间短。要求燃料喷射量qt2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1多(qt2>qt1)。在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了要求燃料喷射量qt2时,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将累计值σq加上要求燃料喷射量qt2来重新算出累计值σq(σq=qt1+qt2)。在正时t1314,累计值σq成为判定值以上。由此,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如上述那样,在判定为需要燃料排放时,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算出目标排放量tpt。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基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2,算出基础排放量tpb。通过算出的基础排放量tpb乘以基于正时t1314的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的排放反馈量tk,算出目标排放量tpt。如上述那样,在算出了目标排放量tpt时,排放次数算出部410基于上述目标排放量tpt来算出需要排放次数tnf。然后,排放次数设定部411基于需要排放次数tnf、泵特性、喷射间隔int和最大排放次数tnmax来设定排放次数tn。在正时t1314,排放次数tn被设定为2次。

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采用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1的喷射时间fi和喷射开始正时fs等,来算出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15)。排放开始正时ts是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正时t1313)经过了准备时间的正时。

第1泵驱动部412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进行向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以从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408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15)执行由排放次数算出部410设定的排放次数tn(2次)的燃料排放。

如图13所示,第1泵驱动部412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15)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2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1315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316执行第1次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第1泵驱动部412在从结束了第1次燃料排放的正时t1316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的正时t1317开始燃料排放。从正时t1317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318执行第2次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第1泵驱动部412在执行了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时停止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在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结束了的正时t1318,如图13所示,将累计值σq重置为0。由此,累计值σq小于判定值,如图13所示,在正时t1318,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然后,如图13所示,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2来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19)开始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2来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在从正时t1319经过了喷射时间fi的正时t1320结束燃料喷射。

在此情况下,在执行了1次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2次燃料。因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2”。

然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下一次燃料喷射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3。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在从在正时t1320燃料喷射结束到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正时t1321,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3。要求燃料喷射量qt3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1多且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2少(qt2>qt3>qt1)。在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了要求燃料喷射量qt3时,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的累计值σq。在正时t1318,累计值σq被重置为0,所以,在正时t1321,累计值σq成为与要求燃料喷射量qt3相等的值。要求燃料喷射量qt3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1多,在正时t1321,累计值σq成为判定值以上。由此,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如上述那样,在判定为需要燃料排放时,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算出目标排放量tpt,排放次数算出部410算出需要排放次数tnf。然后,排放次数设定部411设定排放次数tn。在正时t1321,要求燃料喷射量qt3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2少,所以,排放次数tn被设定为1次。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采用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2的喷射时间fi和喷射开始正时fs来算出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22)。排放开始正时ts是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正时t1320)经过了准备时间的正时。

第1泵驱动部412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进行向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以从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408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22)执行由排放次数算出部410设定的排放次数tn(1次)的燃料排放。

如图13所示,第1泵驱动部412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22)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1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1322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323执行上述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第1泵驱动部412在执行了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时停止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在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结束了的正时t1323,如图13所示,将累计值σq重置为0。由此,累计值σq小于判定值,如图13所示,在正时t1323,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然后,图13所示,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3来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24)开始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3来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在从正时t1324经过了喷射时间fi的正时t1325结束燃料喷射。

在此情况下,在执行了1次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1次燃料。因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1”。

然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下一次燃料喷射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4。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在从在正时t1325燃料喷射结束到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正时t1326,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4。要求燃料喷射量qt4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2多(qt4>qt2)。在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了要求燃料喷射量qt4时,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的累计值σq。在正时t1323,累计值σq被重置为0,所以,在正时t1326,累计值σq成为与要求燃料喷射量qt4相等的值。要求燃料喷射量qt4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2多且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3多,所以,在正时t1326,累计值σq成为判定值以上。由此,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如上述那样,在判定为需要燃料排放时,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算出目标排放量tpt,排放次数算出部410算出需要排放次数tnf。然后,排放次数设定部411设定排放次数tn。在正时t1326,要求燃料喷射量qt4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1和要求燃料喷射量qt2的累计值多,所以,排放次数tn被设定为3次。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采用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3的喷射时间fi和喷射开始正时fs来算出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27)。排放开始正时ts是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正时t1325)经过了准备时间的正时。

第1泵驱动部412在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进行向高压燃料泵40的线圈85的通电控制以从由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408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27)执行由排放次数算出部410设定的排放次数tn(3次)的燃料排放。

如图13所示,第1泵驱动部412在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27)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3次燃料排放。从正时t1327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328执行第1次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第1泵驱动部412在从结束了第1次燃料排放的正时t1328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的正时t1329开始燃料排放。从正时t1329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330执行第2次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第1泵驱动部412在从结束了第2次燃料排放的正时t1330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的正时t1331开始燃料排放。从正时t1331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332执行第3次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第1泵驱动部412在执行了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时停止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在排放次数tn的燃料排放结束了的正时t1332,如图13所示,将累计值σq重置为0。由此,累计值σq小于判定值,如图13所示,在正时t1332,由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然后,如图13所示,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4来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33)开始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4来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在从正时t1333经过了喷射时间fi的正时t1324结束燃料喷射。

在此情况下,在执行了1次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时,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1次燃料。因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排放次数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次数的比率即排放比率为“3”。

然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下一次燃料喷射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5。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在从在正时t1334燃料喷射结束到经过了预定时间的正时t1335,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5。要求燃料喷射量qt5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1少(qt1>qt5)。在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了要求燃料喷射量qt5时,如图13所示,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的累计值σq。在正时t1332,累计值σq被重置为0,所以,在正时t1335,累计值σq成为与要求燃料喷射量qt5相等的值。要求燃料喷射量qt5比要求燃料喷射量qt1少,所以,在正时t1335,累计值σq小于判定值。因此,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判定为不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如图13所示,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排放开始正时算出部115采用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5的喷射时间fi和喷射开始正时fs来算出的排放开始正时ts(正时t1336)开始燃料喷射。燃料喷射阀驱动部109在喷射时间算出部107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5来算出的喷射时间fi的期间持续燃料喷射,在从正时t1336经过了喷射时间fi的正时t1337结束燃料喷射。

在此情况下,在从正时t1333到正时t1334的燃料喷射与从正时t1336到正时t1337的燃料喷射之间,不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

如上述那样,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经过了准备期间时,设定高压燃料泵40的排放开始正时ts,进行在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燃料排放的喷射间排放控制。在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执行中,基于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设定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算出目标排放量tpt并设定排放次数tn,从而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的变化来改变排放比率。例如,在要求燃料喷射量qt少而累计值σq小于判定值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由此,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比1小的值。在累计值σq为判定值以上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或多次燃料排放。由此,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1以上的值。

因此,根据与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相关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即燃料喷射量来判断燃料的排放的执行需要与否,从而可执行与燃料喷射量相符的燃料排放。因此,根据第4实施方式,能够得到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压力的控制性提高的效果。

(4-2)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并非立刻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进行燃料排放,而是在从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经过了准备时间的排放开始正时ts,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排放。通过如上述那样,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以在第n次燃料喷射的结束后进行燃料排放,以使得不与燃料喷射阀15中的第n次燃料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开始燃料排放。因此,能够在正在进行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时不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的排放。因此,在燃料喷射中能够难以产生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燃料排放对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的变动的影响,能够适当地控制向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供给的正时。

(4-3)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目标排放量tpt的燃料时,能够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多次燃料排放。也就是说,能够将排放比率改变为1以上的值。因此,能将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设定得更少,从而能够与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相符地选择更小型的高压燃料泵40。

(4-4)

在累计值σq小于判定值时,在从燃料喷射阀15进行燃料喷射到下一次进行燃料喷射的期间,1次也不进行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因此,在从燃料喷射阀15喷射的燃料量少时,也能使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停止,从而与不管从燃料喷射阀15喷射的燃料量如何都持续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频率。因此,在抑制电力消耗方面也能得到效果。

(4-5)

在第4实施方式中,基于目标排放量tpt来设定排放次数tn,从而改变排放比率。因此,例如在目标排放量tpt比可从高压燃料泵40排放1次的燃料的最大排放量多的情况下,通过将排放比率设定为高值而相对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1次燃料喷射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多次燃料排放,可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目标排放量tpt的燃料。因此,能够实现与目标排放量tpt相符的排放比率的设定控制。

(4-6)

参照图14,对喷射间隔int小于需要时间tmin、由控制切换部404设定了单独控制的执行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4所示,内燃机10的内燃机旋转速度ne变高,从而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变短。在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变短、由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算出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为0时,控制切换部404设为由单独控制执行部406进行高压燃料泵40的控制。也就是说,在判定为喷射间隔int小于从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在上述喷射间隔int内无法完成1次燃料排放时,控制切换部404将高压燃料泵40的控制从喷射间排放控制切换到单独控制。

如图14所示,在单独控制中,第2泵驱动部414以存储于排放周期存储部413的通电周期进行通电控制。通电周期是固定的周期,被设定为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量为最大排放量且成为最快的驱动周期。因此,第2泵驱动部414从自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开始燃料排放的正时t1411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412执行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第2泵驱动部414在结束了燃料排放时,在从燃料排放结束的正时t1412经过了上述待机时间的正时t1413开始燃料排放。在上述燃料排放中也同样地,第2泵驱动部414从开始燃料排放的正时t1413到经过提升时间ti的正时t1414执行燃料排放。由此,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最大排放量的燃料。然后,如上述那样,反复执行燃料排放直到控制从单独控制切换到喷射间排放控制。通过如上述那样执行单独控制,不追随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的正时地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燃料。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间隔int为从高压燃料泵40排放1次燃料时的需要时间tmin以上的情况下,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由此,在能够在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内完成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1次以上的燃料排放时,在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的预定正时执行燃料排放。因此,能够维持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压力的控制性。

在喷射间隔int比需要时间tmin短的情况下,在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内无法完成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在此情况下,与燃料喷射的正时无关地执行以固定的周期反复执行燃料的排放的单独控制。在单独控制中,不追随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喷射地从高压燃料泵40反复排放燃料。

如上述那样,根据上述第4实施方式,在燃料的喷射间隔int比需要时间tmin短的情况下,从喷射间排放控制切换到单独控制,从而与执行喷射间排放控制的情况相比,可增大相对于燃料喷射量的燃料排放量。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单独控制中,设定的固定的周期被设定为,以使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量为最大排放量且成为最快的驱动周期。因此,通过执行单独控制,能够使每单位时间的燃料排放量为最大,也能够抑制燃料排放量相对于燃料喷射量过度减少的问题。

(4-7)

在从高压燃料泵40排放1次燃料时,需要相应的时间。在第4实施方式中,排放次数设定部411在执行需要排放次数tnf的燃料排放时的上述合计时间tad超过喷射间隔int的情况下,设定与由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算出的最大排放次数tnmax相同的次数作为排放次数tn。由此,由排放次数设定部411设定的排放次数tn的上限被限制为最大排放次数tnmax。也就是说,排放比率的上限基于喷射间隔int而被限制。因此,能够抑制从燃料泵排放燃料时所需的时间比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燃料的喷射间隔长。因此,能够抑制被设定为在作为受限的期间的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内燃料的排放次数无法实现的值,能够适当地控制高压燃料泵40的驱动。

在如上述那样,设定了排放比率的上限时,有时也以比需要排放次数tnf少的次数执行燃料排放。在排放次数tn被限制为比需要排放次数tnf少的次数的状况持续预定时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从喷射间排放控制切换到单独控制这样的控制方式。在采用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情况下,在执行了单独控制而燃料压力pr相应地变高时切换为喷射间排放控制即可。在上述那样的构成中,即使在采用了排放比率被限制的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高压燃料配管34内的燃料压力pr的降低。

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如下改变地实施。上述各实施方式和以下的改变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地实施。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来判定是否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是否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的判定不限于此。例如,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也可以基于由要求燃料喷射量算出部106算出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来判定是否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在此情况下,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可以每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就累计,从而算出要求燃料喷射量qt的累计值σq,基于上述累计值σq来判定是否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也可以不基于累计值σq而是基于例如算出的要求燃料喷射量qt等其它参数的大小,来判定是否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

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排放次数设定部114、122基于燃料压力偏差δp来设定排放次数tn,但排放次数tn的设定方式不限于此。例如,排放次数设定部114、122也可以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来设定排放次数tn。在喷射间排放控制执行部112中,也可以学习表示高压燃料泵40的通电时间与排放量的关系的泵特性并使学习到的泵特性反映于排放次数tn的设定。

在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将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中用于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的需要与否的判定的燃料压力偏差δp的预定值,设定为比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供给上述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燃料时的燃料压力pr的变化量稍小的值。预定值可适当地改变。例如,也能够将预定值设定为燃料压力pr的变化量的一半值,还能够将预定值设定为与上述变化量相同的值。通过将预定值设定在大值侧,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中,能够易于判定为不需要燃料排放。

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燃料压力偏差δp为预定值以上而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在排放次数设定部122已经设定了排放次数tn的情况下,不再度进行排放次数tn的设定而是保持已经设定的排放次数tn。上述那样的构成可适当地改变。例如,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时,排放次数设定部122也可以基于燃料喷射结束后的燃料压力偏差δp来再度设定排放次数tn。

在第3实施方式中,排放比率设定部132将排放比率阶梯性地设定为,在负荷kl高的情况下,与上述负荷kl低的情况相比为高值。代替上述那样的构成,排放比率设定部132也可以将排放比率直线状地设定为,在负荷kl高的情况下,与上述负荷kl低的情况相比为高值。

在第4实施方式中,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基于要求燃料喷射量qt和燃料压力偏差δp来算出目标排放量tpt,但目标排放量tpt的算出方式不限于此。例如,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也可以基于内燃机10的负荷kl和内燃机旋转速度ne来算出目标排放量tpt。

在此情况下,如图15所示,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以在内燃机10的负荷kl高的情况下与上述负荷kl低的情况相比多的方式算出目标排放量tpt,并且,以在内燃机旋转速度ne相对高时与上述内燃机旋转速度ne相对低时相比多的方式算出目标排放量tpt。

在内燃机10的负荷kl高的情况下,与上述负荷kl低的情况相比,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1次燃料喷射量变多。在内燃机10的内燃机旋转速度ne高时,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变短,所以,与上述内燃机旋转速度ne低时相比,需要将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压力pr设定得高。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的构成那样,算出高压燃料泵40的目标排放量tpt,能够适当地控制高压燃料配管34的燃料的压力。

目标排放量算出部409可以基于目标燃料压力pt和要求燃料喷射量qt来算出目标排放量tpt。在第4实施方式中,基于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和需要时间tmin在喷射间排放控制与单独控制之间切换。在上述那样的构成中,在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将需要时间tmin设为与提升时间ti相等的时间。需要时间tmin的设定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高压燃料泵40进行1次燃料的排放时的需要时间tmin设为与提升时间ti和准备时间之和相等的时间。在此情况下,最大排放次数算出部402在燃料的喷射间隔int小于与提升时间ti和准备时间之和相等的时间时将最大排放次数tnmax设定为0。

在第4实施方式中,将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中用于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的需要与否的判定的累计值σq的判定值设定为高压燃料泵40的最大排放量的一半量。判定值可适当地改变。例如,也能够将判定值设定为与燃料压力pr的最大排放量相同的量。通过将判定值设定在大值侧,在排放需要与否判定部407中,能够易于判定为不需要燃料排放。

在第4实施方式中,将单独控制中的通电周期设定为来自高压燃料泵40的燃料排放量为最大排放量且成为最快的驱动周期的固定周期,但固定周期也可以采用其它周期。

在第2实施方式和第4实施方式中,喷射间隔int算出为从燃料喷射结束到开始下一次燃料喷射的时间。喷射间隔int的算出方式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从燃料喷射开始到下一次燃料喷射开始的时间、从燃料喷射开始到下一次燃料喷射结束的时间、以及从燃料喷射结束到下一次燃料喷射结束的时间算出为喷射间隔int。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排放次数,从而改变排放比率。代替上述那样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具有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排放比率的排放比率设定部,设定高压燃料泵40的排放次数tn以成为由上述排放比率设定部设定的排放比率。在上述的情况下,同样也希望基于燃料的喷射间隔int来限制排放比率的上限。在通过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来改变排放次数从而改变排放比率的情况、以及通过设定基于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的排放比率来改变上述排放比率的情况下,都如下设定排放比率。

如图16所示,在内燃机旋转速度ne高时,与上述内燃机旋转速度ne低时相比,减小排放比率。如图17所示,在燃料的喷射间隔int相对短时,与上述喷射间隔int相对长时相比,减小排放比率。在内燃机10的运转状态为例如高旋转低负荷状态时,与低旋转低负荷时相比,喷射间隔int变短。在此情况下,通过减小排放比率,能够在喷射间隔int内完成燃料排放。在第4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内燃机10的运转状态为低负荷状态、目标排放量tpt少,所以,即使在排放比率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从高压燃料泵40向高压燃料配管34排放目标排放量tpt的燃料。

也可以基于内燃机10的负荷kl和内燃机旋转速度ne双方、通过映射运算来算出并设定排放比率。在采用上述那样的构成的情况下,与利用多个运算式等来算出排放比率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算出排放比率时的运算负荷。

如图18所示,也能够采用在目标排放量tpt相对多时与上述目标排放量tpt相对少时相比增加排放比率的构成。在通过根据内燃机的运转状态的变化来改变排放次数从而改变排放比率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减小排放次数来减小排放比率。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喷射间排放控制中,在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以从第n次燃料喷射结束经过了准备时间的正时作为预定正时来开始燃料排放。喷射间排放控制中的预定正时可适当地改变。例如,也可以不考虑准备时间地将第n次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算出为排放开始正时ts。在此情况下,在燃料喷射结束的正时开始燃料排放。也可以采用将比第n次燃料喷射的开始正时晚且比上述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早的预定正时算出为排放开始正时ts的构成。在此情况下,在第n次燃料喷射的喷射期间内的预定正时开始燃料排放。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燃料排放的结束正时设在从第n次燃料喷射结束到第n+1次燃料喷射开始的期间,在喷射间排放控制中,能够以仅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第n次燃料喷射的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在上述构成中,通过将燃料排放的结束正时设在从第n+1次燃料喷射开始到第n+1次燃料喷射结束的期间,在喷射间排放控制中,能够以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第n次燃料喷射和第n+1次燃料喷射双方的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在喷射间排放控制中,也可以以仅与来自燃料喷射阀15的第n+1次燃料喷射的喷射期间重叠的方式执行燃料排放。上述那样的构成能够通过采用例如如下的构成来实现:在比第n+1次燃料喷射的开始正时晚的正时开始燃料排放,在比第n+1次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fe早的正时结束燃料排放。也能够通过采用如下的构成来实现:将燃料排放的开始正时设定在从第n次燃料喷射结束到第n+1次燃料喷射开始的期间,在比第n+1次燃料喷射的开始正时晚且比结束正时早的正时结束燃料排放。如上述那样,第n次燃料喷射与第n+1次燃料喷射之间相当于从第n次燃料喷射的开始正时到第n+1次燃料喷射的结束正时的预定期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待机时间的设定可适当地改变。例如,待机时间也可以被设定为比结束对高压燃料泵40的通电控制、从高压燃料泵40的柱塞75的凸条75b与插通部56抵接的状态起柱塞75向上述另一侧移动直到上述柱塞75与突出部83抵接为止时的时间短或长的时间。待机时间也可以通过适当地改变向高压燃料泵40的通电时间即提升时间ti来设定。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从比1小的值到比1大的值的范围设定排放比率。代替上述那样的构成,也可以在比1大的范围设定排放比率,从而相对于1次燃料喷射而必进行1次以上的燃料排放。还可以在比1小的范围设定排放比率,从而总是使相对于1次燃料喷射的燃料排放的次数比1次小。

也可以由高压燃料泵40抽吸燃料箱31内的燃料。在此情况下,能够省略低压燃料泵32、低压燃料配管33。高压燃料泵40的构成可适当地改变。例如,柱塞75由利用与磁性原料不同的原料构成并插通于泵体57的圆棒部、以及连结于上述圆棒部的一端并利用磁性原料构成的磁性部构成。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构成:利用对线圈85通电而产生的磁场使上述磁性部移动,从而使柱塞75位移而使加压室78的容积变化。总之,只要是可通过进行通电而使柱塞75进行往复运动、并且通过使柱塞75进行往复运动来实现抽吸燃料的抽吸功能和对抽吸的燃料进行加压并排放的排放功能的燃料泵,就能够适用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用于燃料泵的控制装置。

用于燃料泵的电子控制单元100、400具有控制燃料喷射阀15的驱动的功能、控制节气门21的驱动的功能。可使与用于燃料泵的电子控制单元100、400不同的控制部具有电子控制单元100、400的功能。在此情况下,构成为电子控制单元100、400与控制部可通信,使彼此收发所需的信息,由此能够与上述各实施方式同样地控制燃料泵的驱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