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座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67159发布日期:2019-08-17 02:3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鞍座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排气装置的鞍座型车辆。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已知鞍座型车辆,其具有车身框架、通过连杆可摆动地支撑在车身框架上的一体式摆式发动机、连接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的排气管,以及设置在排气管中的催化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13-36422a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安装在鞍座型车辆上的排气装置在排气管的某些地方只有一个催化体。如果将多个催化体置于排气管中的催化装置中以增加催化装置净化废气的能力,则使催化装置的尺寸变大。希望催化装置具有以紧凑布局布置的催化体,同时具有增强的净化废气的能力。

本发明是在上述情况下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鞍座型车辆,其包括催化装置,该催化装置具有以紧凑布局设置的多个催化体。

[技术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鞍座型车辆,包括:车身框架;一体式摆式发动机,其包括基本上水平设置的汽缸组件和曲轴箱,所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通过连杆可摆动地支撑在所述车身框架上;以及排气装置,其连接到所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且具有排气管和设置在所述排气管中的催化装置;

其中所述连杆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上方;从侧视图看,所述催化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汽缸组件的下方;所述催化装置位于假想线l1和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中,所述假想线线l1互连连杆接头和所述曲轴箱的前端,所述连杆通过所述连杆接头联接到所述车身框架,所述假想线l2互连所述连杆接头和所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的排气管接头,所述排气装置的端部连接到所述排气管接头;所述排气装置包括催化体外壳,所述催化体外壳在其中容纳所述催化装置;所述催化装置包括多个催化体,包括第一催化体和第二催化体,所述第一催化体设置在所述排气管的上游;从仰视图看,所述第一催化体设置在所述曲轴箱的前方和所述汽缸组件的下方,且设置在所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的排气口附近。

通过上述布置,催化体以紧凑的布局设置,并且由于设置在排气管的上游的第一催化体靠近排气口设置,催化装置可以提早激活以增强净化废气的能力。

此外,由于连杆设置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的上方,因此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下方形成空间,以将催化装置设置在其中。催化装置可以以紧凑的布局放置,不与催化装置周围的其他部分物理干涉。由于曲轴箱和排气装置通过排气装置接头彼此连结,即使当排气管和催化装置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一致地摆动时,催化装置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的摆动运动时也能稳定地支撑。

在上述布置中,曲轴箱可以通过曲轴箱分割平面分为左曲轴箱构件和右曲轴箱构件,且第一催化体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假想线重叠,从仰视图看,所述假想线在曲轴箱分割平面中沿其延伸。

通过上述布置,催化体以紧凑的布局设置,并且由于设置在排气管的上游的第一催化体靠近排气口设置,催化装置可以提早激活以增强净化废气的能力。

在上述布置中,催化体可以分别容纳在催化体保持器中,催化体保持器可以通过焊接彼此连结,并且催化体外壳可以具有直径增大部分,其径向向外突出,不与催化体保持器的焊接部分物理干涉。

通过上述布置,当催化装置设置在曲轴箱前方和汽缸组件下方的有限空间内时,只有催化体外壳的直径增大部分具有增大的直径,而催化体外壳的其余部分没有增大的直径。因此,当第一催化体和第二催化体在其中彼此连结时,包括第一催化体和第二催化体的催化装置可以以紧凑的布局设置。

在上述布置中,鞍座型车辆还可包括排气装置接头,其将曲轴箱和排气装置彼此连结。

通过上述布置,由于曲轴箱和排气装置通过排气装置接头彼此连结,即使当排气管和催化装置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一致地摆动时,催化装置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的摆动运动时也能稳定地支撑。

在上述布置中,排气装置接头可包括安装在曲轴箱上的曲轴箱支柱、安装在催化体外壳上的排气装置支柱、以及紧固构件,所述曲轴箱支柱和所述排气装置支柱通过所述紧固构件彼此连结。

通过上述布置,由于只有催化体外壳的直径增大部分具有增大的直径,并且催化体外壳不需要整体上具有增大的直径,所以催化体外壳的外部轮廓不需要增加除了直径增大部分131c之外的直径,使得催化体外壳不具有更加逐渐弯曲的表面。因此,催化体外壳的外表面上的排气装置支柱能够稳定地保持催化体外壳。由于排气装置支柱稳定地保持催化体外壳,排气装置支柱可以在小范围内焊接到催化体外壳。

在上述布置中,曲轴箱支柱和排气装置支柱可以彼此横向地偏离车辆,并且以彼此横向重叠的关系彼此连结。

通过上述布置,曲轴箱支柱和排气装置支柱彼此横向偏移,并且以彼此横向重叠的关系彼此连结。因此,排气装置接头具有增加的支撑刚度。

在上述布置中,排气装置的排气管可以包括垂直部分,其从汽缸组件的排气管接头向下延伸;侧延伸部,其从垂直部分的下游端横向地朝向假想线的一个横向侧延伸,所述假想线在曲轴箱的曲轴箱分割平面中并沿着其延伸;以及u形弯曲部分,其与所述侧延伸部邻接;且曲轴箱支柱可以设置在所述假想线的另一横向侧上,从仰视图看,所述假想线在曲轴箱分割平面中并沿着其延伸。

通过上述布置,由于曲轴箱支柱设置在曲轴箱分割平面的另一横向侧上,排气管仅延伸到曲轴箱分割平面的一侧,使排气装置的重量失去平衡。然而,设置在曲轴箱分割平面另一侧上的曲轴箱支柱允许催化装置稳定地支撑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上。

在上述布置中,催化装置可以具有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取向的纵向轴线,且从仰视图看,互连排气管和汽缸组件的排气装置接头和排气管接头可以各自设置在催化装置的中间横向轴线的每一侧上。

通过上述布置,中间横向轴线位于将排气管和汽缸组件互连的排气管接头与将排气装置连结到曲轴箱的排气装置接头之间。因此,催化装置稳定地支撑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上。

[技术效果]

根据本发明,催化体以紧凑的布局设置,并且设置在排气管的上游的第一催化体可以提早激活以使催化装置具有增强的净化废气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鞍座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鞍座型车辆的中间部分的局部右侧视图;

图3是鞍座型车辆的仰视图,包括图2所示的部分;

图4是一体式摆式发动机和鞍座型车辆的外围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5是一体式摆式发动机和鞍座型车辆的外围部分的仰视图;

图6是从其右下侧所见的一体式摆式发动机和鞍座型车辆的外围部分的透视图;

图7是侧支脚、催化装置和鞍座型车辆的外围部分的局部左侧视图;

图8是沿着图1的线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1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

图10是是从其右上侧倾斜地所见的一体式摆式发动机和鞍座型车辆的外围部分的局部透视图;

图11是一体式摆式发动机和鞍座型车辆的外围部分的局部左侧视图;

图12是鞍座型车辆的排气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平面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排气装置的局部平面图,其附接有隔热板;以及

图14是是排气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水平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中的图1至14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鞍座型车辆。在下面的描述中,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包括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和其他方向表述的方向应被解释为与鞍座型车辆的车身所使用的方向相同。在一些图中,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的前进方向,re是向后方向,lh是向左方向,rh是向右方向,up是向上方向,dw是向下方向。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鞍座型(saddle-type)车辆的左侧视图。在图1中,对于以成对的左右部件提供的所有部件,仅示出了左侧部件。

总体上用1表示的鞍座型车辆是具有低踏板11的踏板型摩托车,低踏板11用于在其上搁置坐在骑乘者座椅10上的骑乘者的脚。鞍座型车辆具有前轮2和后轮3,前轮2作为可转向轮,其可旋转地支撑在车身框架12的前部,后轮3作为驱动轮,其可旋转地支撑在安装在鞍座型车辆1的后部的一体式摆式发动机或动力单元13上。

鞍座型车辆1具有可枢转地支撑在车身框架12的前端上的前叉4。前轮2可旋转地支撑在前叉4的下端。用于操作转向鞍座型车辆1的转向手柄15安装在前叉4的上端。

鞍座型车辆1包括覆盖车身框架12和其他部件的车身盖16。

图2是鞍座型车辆的中间部分的局部右侧视图。在图2中,从图示中省略了车身盖16、骑乘者座椅10、前叉14等。图3是鞍座型车辆的仰视图,包括图2所示的部分。

如图1至图3所示,车身框架12包括在其前端上的头管17、从头管17向后和向下延伸的下框架18、从下框架18的下端基本上水平向后延伸一对左右下框架19、以及从下框架19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一对左右座椅框架20。

前叉4可旋转地支撑在头管17中并且延伸穿过头管17。骑乘者座椅10支撑在座椅框架20上。下框架19和座椅框架20中的每一个都是相对于车身框架12纵向地(即,向前和向后)延伸的管的形式。

下框架19基本上平行于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中间线延伸,该纵向中间线是在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方向上将前轮2和后轮3的横向中间互连的直线。在稍后描述的假想线c可以与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中间线对齐,该假想线c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且沿着曲轴箱分割平面cs延伸。

每个座椅框架20包括从下框架19中的一个向后和向上延伸的倾斜部分21和从倾斜部分21的后端延伸到车身框架12的后端的水平部分22。

倾斜部分21在它们的前端部分中包括图3中所示的相应的加宽部分21a,在此,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在向后方向上逐渐变大。

车身框架12还包括横向地互连下框架19的后端的横向构件23、横向地互连倾斜部分21的后端的上横向构件24,以及横向地互连水平部分22的后端的后横向构件25。

车身框架12还包括箱支撑框架26,其横向地互连倾斜部分21的加宽部分21a;以及一对左右支撑框架27,其从加宽部分21a的相应的外侧表面横向向外延伸。

此外,车身框架12包括从倾斜部分21的相应的后表面向后突出的一对左右发动机支架28(参见图1和图4)。

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是一体式摆式动力单元,包括内燃机30(以下称为“发动机30”)和向后延伸并与发动机30一体的臂部31(见图3和图4)。后轮3可旋转地支撑在臂部31上。臂部31是中空壳体的形式,其中容纳有传送带式无级变速器(未示出),用于将输出动力从发动机30传递到后轮3。用于人力地启动发动机30的脚踩起动踏板安装在臂部31的外表面上。

发动机30具有曲轴箱34(参见图2),其中容纳有在鞍座型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横向延伸的曲轴33,以及从曲轴箱34的前表面向前且大致水平延伸的汽缸组件35。

汽缸组件35包括缸体35a、缸盖35b和缸盖覆盖件35c,它们从曲轴箱34按照命名的顺序依次布置。汽缸组件35具有中间轴线35d,即限定在缸体35a中的汽缸孔的中间轴线,活塞可在汽缸孔中往复移动,虽然稍微逐渐向前上升,但是基本水平地延伸。汽缸组件35具有中间轴线35d,该中间轴线35d在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方向,即前后方向上延伸。曲轴箱34由左右箱构件构成,左右箱构件跨越曲轴箱分割平面cs可拆卸地联接在一起。如图5所示,其为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仰视图,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沿其延伸的线被定义为假想线c。

发动机30具有进气装置,该进气装置包括空气滤清器箱40和未示出的节流阀体,节流阀体连接到空气滤清器箱40并从空气滤清器箱40的下游延伸。

空气滤清器箱40支撑在臂部31上并且定位在臂部31的上方。节流阀体设置在空气滤清器箱40的前方和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上方,并且具有连接到进气口的下游端,该进气口限定在缸盖35b的上表面中。

从空气滤清器箱40抽出的环境空气与从未示出的燃料喷射阀喷射的燃料混合,产生空气-燃料混合物。空气-燃料混合物通过节流阀体和进气口(未示出,在发动机30中)输送到未示出的汽缸中。然后,空气-燃料混合物在汽缸中燃烧。从汽缸排出的废气从限定在缸盖35b的下表面中的排气口30c(见图2)输送到排气装置120。

发动机30的排气装置120从缸盖35b向后延伸,并且具有连接到作为排气噪声消音装置的消声器37的后端或下游端。消声器37设置在右侧或后轮3的一侧。消声器37通过前支柱37a(见图1)固定到曲轴箱34的右后部。

臂部31从曲轴箱34的左后部向后延伸并且位于后轮3的左侧。后轮3可旋转地支撑在臂部31的后端部分上的后轮轴31a上,因此通过臂部31以悬臂方式被支撑。

换句话说,消声器37设置在后轮3的一个横向侧或右侧上,后轮3位于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沿其延伸的假想线c(图3)上,并且臂部31设置在后轮3的另一个横向侧或左侧上。

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通过设置在曲轴箱34上方的连杆38(见图4)可摆动地支撑在车身框架12上。

连杆38通过枢轴或连杆接头39联接到车身框架12,枢轴或连杆接头39将发动机支架28横向地互连到座椅框架20。因此,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可绕枢轴39摆动。

为了抑制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摆动运动,后悬架42(见图4)在臂部31和一个座椅框架20之间延伸并且联接到两者。

用于存储包括头盔等物体的储物箱41(见图4)设置在发动机30上方的左右座椅框架20之间。储物箱41具有限定在其上壁中并由骑乘者座椅10可打开地关闭的开口。储物箱41具有由箱支撑框架26支撑的前部,该框架支撑框架26从加宽部分21a向上延伸。

如图1所示,车身盖16包括覆盖转向手柄15及其外围部分的上盖45、覆盖头管17和下框架18的前部和侧部的前盖46、以及连结到前盖46的后部并覆盖头管17和下框架18的后部的腿部护罩47。

车身盖16还包括覆盖下框架19的下部的下盖48、覆盖下框架19的上部的踏板11、覆盖骑乘者座椅10下方的座椅框架20和储物箱41的侧部的一对左右后侧盖、以及覆盖骑乘者座椅10下方的储物箱41和汽缸组件35的前部的中间下盖50。

鞍座型车辆1还包括覆盖前轮2的上部的前挡泥板9。

用于将鞍座型车辆1保持直立停放在地面上的中间支脚51安装在曲轴箱34的下表面上。中间支脚51通过中间支脚枢轴51a成角度可运动地支撑在曲轴箱34上。中间支脚51可围绕中间支脚枢轴51a在中间支脚51抬起的缩回位置和中间支脚51下降的停放位置之间成角度地运动,以保持鞍座型车辆1停放在地面上。中间支脚51在其下端具有一对左脚和右脚51b,用于与地面接触。

用于保持鞍座型车辆1倾斜地停放在地面上的杆状侧支脚52(见图7)安装在左下框架19的后部上并且位于汽缸组件35的前方。侧支脚52通过汽缸组件35前方的侧支脚枢轴52a支撑在左下框架19上。侧支脚52可围绕侧支脚枢轴52a在侧支脚52抬起的缩回位置和侧支脚52下降的停放位置之间成角度地运动,以保持鞍座型车辆1停放在地面上。

下面将描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及其外围部分的结构细节。

图4示出了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和鞍座型车辆1的外围部分的右侧视图。图5示出了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和鞍座型车辆1的外围部分的仰视图。图6是从其右下侧所见的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和鞍座型车辆1的外围部分的透视图。在图4至图6中,从图示中省略了侧支脚52和中间支脚51。

如图4至图6所示,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设置在储物箱41的下方和座椅框架20的倾斜部分21的后方,并且通过连杆38支撑在座椅框架20上并从其悬伸。

连杆38包括固定到曲轴箱34的上表面并横向延伸跨越车身框架12的杆状连杆支柱38a,以及从连杆支柱38a的相应的相对端朝向发动机支架28向前延伸的一对接头构件38b。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通过接头构件38b可摆动地联接到车身框架12,接头构件38b的前端由枢轴39可枢转地支撑。

汽缸组件35从曲轴箱34向前延伸,并且位于箱支撑框架26下方的座椅框架20的加宽部分21a之间。具体地说,缸盖35b位于加宽部分21a之间,缸盖覆盖件35c向前延伸超过加宽部分21a。缸盖覆盖件35c位于横向构件23的后方。

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包括冷却风扇55(见图4),冷却风扇55设置在曲轴箱34的与臂部31相对的一侧,即在曲轴箱34的一个横向侧上。因此,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是强制空气冷却型,其中,在冷却风扇55旋转时由冷却风扇55输送的冷却空气冷却。

冷却风扇55固定到曲轴33的从曲轴箱34横向于一侧突出的端部。当发动机30运转时,冷却风扇55与曲轴33一致地旋转,输送冷却空气以冷却发动机30。

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包括护罩56,护罩56覆盖发动机30的外侧,用于将冷却空气从冷却风扇55引导至发动机30。护罩56具有覆盖曲轴箱34的一侧的风扇盖57和覆盖汽缸组件35的汽缸盖58。

风扇盖57安装在曲轴箱34的侧面上并覆盖冷却风扇55。风扇盖57具有限定在其侧壁中的空气入口57a,并提供风扇盖57的内部与风扇盖57的外部之间的流体连通。

汽缸盖58从汽缸组件35的中间轴线35d周围与汽缸组件35设置成围绕关系,并且完全周向地覆盖汽缸组件35。汽缸盖58的后端连接到风扇盖57的前端。风扇盖57的内部与汽缸盖58的内部保持流体连通。汽缸盖58的前端连接到缸盖覆盖件35c的后端,并覆盖缸体35a和缸盖35b。

汽缸盖58具有向下敞开的排气管连接孔58a(见图5),该排气管连接孔58a限定在其覆盖缸盖35b的下表面的下壁中。

如图4所示,曲轴箱34具有位于汽缸组件35的后端的后方和下方的前端34a。具体地,前端34a位于缸体35a的后端下方。前端34a也位于风扇盖57的下边缘下方。

用于存储用于润滑发动机30内部的油的油盘34b设置在曲轴箱34的下部中。油盘34b从风扇盖57的下边缘向下凸出。曲轴箱34的前端34a也用作油盘34b的前端。

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包括用于打开和关闭风扇盖57中的空气入口57a的开闭机构80。开闭机构80具有用于可打开地关闭进气口57a的可动百叶窗81、作为可动百叶窗81的驱动源的致动器82、以及用于将驱动力从致动器82传递到可动百叶窗81的连杆机构83。

可动百叶窗81具有多个基本上彼此平行排列的叶片,并且从风扇盖57内关闭进气口57a。当叶片围绕它们自己的轴转动时,它们选择性地打开或关闭空气入口57a。

热敏的致动器82作为驱动源连接到连杆机构83。致动器82根据发动机30的热量而膨胀或收缩。致动器82设置在油盘34b附近,使得它可以容易地检测发动机30的热量,并且位于曲轴箱34的下部的侧表面上。

连杆机构83在曲轴箱34的一侧上并且在冷却风扇55的前方垂直延伸,并且将可动百叶窗81和致动器82彼此联接。

当发动机30处于预定温度或更低温度时,致动器82操作以使连杆机构83转动叶片以关闭空气入口57a。换句话说,开闭机构80关闭空气入口57a,允许发动机30加热自身。当发动机30被加热到高于预定温度的温度时,致动器82操作以使连杆机构83转动叶片以打开空气入口57a。换句话说,开闭机构80打开空气入口57a,允许发动机30使用穿过空气入口57a引入的空气进行冷却。

风扇盖57包括盖体84,其安装在曲轴箱34的侧面上并且覆盖冷却风扇55的外围;以及百叶窗盖85,其覆盖可动百叶窗81和冷却风扇55的外侧。

百叶窗盖85包括安装在盖体84上的板状基部85a、从基部85a横向向外延伸的管状构件85b、覆盖连杆机构83外侧的连杆盖85c,以及覆盖致动器82的外侧的致动器盖85d。

空气入口57a是限定在管状构件85b的横向外端中的开口的形式。空气入口57a的开口配有网格状防护装置。

如图2所示,从发动机30排出废气的排气装置120包括连接到发动机30的排气管121,用于通过其从发动机30排出废气;设置在排气管121中的催化装置140,用于净化流过排气管121的废气;以及连接到排气管121的下游端的消声器37。

如图4所示,包括催化装置140的排气装置120设置在汽缸组件35和曲轴箱34下方的空间r中。由于排气装置120固定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如后所述,排气装置120可以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一起绕枢轴39摆动。

如图3和图12所示,排气管121包括连接到限定在缸盖35b的下表面中的排气口30c的上游排气管122、在其中容纳催化装置140的催化体外壳131、设置在催化体外壳131的下游的下游排气管123、互连上游排气管122的下游端122b和催化体外壳131的上游端的上游接头管124、互连催化体外壳131的下游端和下游排气管123的上游端123a的下游接头管125。下游排气管123具有连接到消声器37的下游端123b。

从发动机30排出的废气从排气口30c通过上游排气管122和上游接头管124流入催化体外壳131中的催化装置140。在通过催化装置140净化废气之后,废气通过下游接头管125和下游排气管123流入消声器37。然后废气从消声器37排放到环境空气中。

如图4和图5所示,缸盖35b在其下表面上具有在排气口30c的下游端处的排气管接头35e。排气管121具有连结到排气管接头35e的上游部分。如图6所示,用于检测流过排气口30c的废气中的氧气的第一氧气传感器59在排气管接头35e的一侧安装在缸盖35b上。如图11所示,用于检测缸盖35b中的油温的油温传感器69在排气管接头35e的另一侧上安装在缸盖35b上。

如图5、6、11和12所示,上游排气管122包括:垂直部分122g,其从缸盖35b的排气管接头35e向下延伸;侧向延伸部122e,其从垂直部分122g的下游端朝向催化装置140前面的曲轴箱分割平面cs的一个横向侧横向延伸;弯曲部分122f,其从侧向延伸部122e的下游端延伸,并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的横向侧向后弯曲。上游排气管122的弯曲部分122f连接到上游接头管124的弯曲部分124a,共同提供u形弯曲部分121a。

如图5和12所示,附接到缸盖35b的排气管接头35e的凸缘122c固定至上游排气管122的上游端122a。凸缘122c具有限定在其中的一对螺栓插入孔122d。上游排气管122的上游端122a通过穿过凸缘122c中的螺栓插入孔122d的螺栓138紧固到缸盖35b的排气管接头35e。如图5和图6所示,上游排气管122的上游端122a通过限定在汽缸盖58中的排气管连接孔58a连接到排气管接头35e。

如图5所示,连接到上游排气管122的上游端122a的排气管接头35e位于假想线c上,该假想线c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沿着其延伸。侧延伸部122e从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中间线朝其一个横向侧延伸,该横向侧与消声器37所在的一侧相背。具体地,侧延伸部122e朝向鞍座型车辆1的一个横向侧向前倾斜地延伸。

如图5所示,排气管121的弯曲部分121a和催化装置140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的两个横向侧上横向地位于座椅框架20的加宽部分21a的内侧。

下面将详细描述催化装置140和容纳催化装置140的催化体外壳131。

如图14所示,催化装置140包括多个催化体142和144以及多个催化体保持器141和143,其保持相应的催化体142和144。催化体142和144也将分别称为第一催化体和第二催化体,它们相对于废气流过催化装置140的方向连续地定位。催化体保持器141和143也将分别称为第一催化体保持器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尽管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催化装置140被示为具有两个催化体142和144,但催化装置140可具有多个催化体而不是两个催化体。

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中的每一个都是蜂窝状多孔结构,其具有沿其纵向中间轴线延伸的多个孔,并且承载催化元素,例如铂、铑或钯,用于分解废气成分。

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分别由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保持,它们各自为中空圆柱形。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在废气流过催化装置140的方向上轴向地长于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因此,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具有不保持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的相对端141a、141b、143a和143b。

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具有相同的直径。保持第一催化体142的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保持第二催化体144的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分别具有上游端和下游端,它们彼此紧靠,并通过周向地彼此焊接成为催化装置140中的一体组件而连结。

连接到催化装置140的上游端的上游接头管124具有下游端124c,该下游端124c的直径适配在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的上游端141a中。连接到催化装置140的下游端的下游接头管125具有上游端125a,该上游端125a的直径适配在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的下游端143b中。

催化体外壳131被分成多个外壳构件。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催化装置140具有两个催化体142和144,所以催化体外壳131被分成两个外壳构件。然而,催化体外壳131可以被分成与催化装置140中包含的催化体的数量一样多的外壳构件,而不是两个外壳构件。

如图12和14所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催化体外壳131分为第一催化体外壳构件132和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的下游端143b抵靠并可滑动地保持在下游接头管125的上游端125a的径向向外的表面上。

如图14所示,第一催化体外壳构件132和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具有相应的中空圆柱形外壳部分132a和133a,其直径大于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外壳部分132a和133a以及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通过它们之间的间隙145彼此径向间隔开,因此保持彼此不接触。

外壳部分132a和133a在其相应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具有相应的直径减小部分132b和133b。直径减小部分132b和133b的直径小于外壳部分132a和133a的其余部分。

第一催化体外壳构件132的直径减小部分132b的直径适配在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的上游端141a上。第一催化体外壳构件132的直径减小部分132b、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的上游端141a、以及适配在第一催化体外壳141的上游端141a中的上游接头管124的下游端124c通过三层焊接工艺连结在一起。

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的直径减小部分133b的直径适配在下游接头管125的上游端125a上。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的直径减小部分133b和适配在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的直径减小部分133b中的下游接头管125的上游端125a通过焊接工艺连结在一起。

外壳部分132a和外壳部分133a具有相应的下游端和上游端作为直径增大部分132c和133c,其直径大于外壳部分132a和133a的其余部分。直径增大部分132c和133c共同构成催化体外壳131的直径增大部分131c。

第一催化体外壳构件132的直径增大部分132c和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的直径增大部分133c具有彼此适配的直径。根据本实施例,直径增大部分133c的直径大于直径增大部分132c。然而,直径增大部分132c的直径可以大于直径增大部分133c。彼此适配的直径增大部分132c和133c通过焊接工艺连结在一起。

如图3所示,催化体外壳131位于发动机30的下方,并且其纵向轴线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1取向。

如图12所示,连接到催化体外壳131的下游端的下游接头管125具有连接到下游排气管123的上游端123a的下游端125b。如图5和图6所示,下游接头管125从催化体外壳131向左延伸,然后向后弯曲。如图2所示,下游排气管123延伸到位于后轮3附近的消声器37,并且下游端123b连结到消声器37的前表面,与消音器37的内部流体连通。

如图10、11和13所示,用于防止发动机30的热量过度传递到催化装置140的隔热板150附接到催化体外壳131的上表面。隔热板150包括沿催化体外壳131的外周表面弯曲的板状构件150a。隔热板150具有限定在其中的椭圆形凹陷150b,其底表面150c连结到催化体外壳131的上表面。因此,隔热板150和催化体外壳131之间的接触面积相对较小。

如图10所示,鞍座型车辆1包括排气装置接头135,其将曲轴箱34和排气装置120彼此连结,使得曲轴箱34支撑排气装置120。排气装置接头135由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曲轴箱34的前表面向前延伸的曲轴箱支柱136和从催化体外壳131的下游侧向后延伸的排气装置支柱137构成,曲轴箱支柱136和排气装置支柱137彼此连结。如图5和图10所示,曲轴箱支柱136和排气装置支柱137彼此横向偏移,并且以彼此横向重叠的关系彼此连结。

曲轴箱支柱136从曲轴箱34的下部向前突出,并且具有居中地限定在其远端中的未示出的螺栓插入孔。

如图12和13所示,排气装置支柱137焊接到催化体外壳131的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的后表面。如图10所示,排气装置支柱137由第二催化体外壳构件133上的支撑构件137a(其从侧视图看大致为三角形)和固定到支撑构件137a的中空圆柱形附接构件137b构成。附接构件137b具有居中地形成在其中的未示出的螺栓插入孔。

螺栓139穿过曲轴箱支柱136中的螺栓插入孔和排气装置支柱137中的螺栓插入孔插入,并拧入未示出的螺母中,使得排气装置120牢固地支撑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上。

由于排气装置120通过排气装置接头135支撑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上,如图10所示,容纳在排气装置120的催化体外壳131中的催化装置140布置如下:

如图4所示,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曲轴箱34的前端34a的前方和汽缸组件35的下方的空间r中。在空间r中,催化装置140具有纵向中间轴线140a(见图5),其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1取向,即,在基本上垂直于假想线c的方向上水平取向,假想线c位于且沿着曲轴箱分割平面cs,如图5所示。换句话说,催化装置140的中间轴线140a基本上平行于发动机30的曲轴33延伸。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与催化装置140的基本上平行于曲轴33延伸的中间轴线140a同轴设置。换句话说,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的纵向轴线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1取向,并且它们设置在基本平行于曲轴33的中间轴线140a上。从侧视图看,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1彼此重叠。

根据本实施例,催化装置140的中间轴线140a被示出为基本上平行于曲轴33取向。催化装置140的中间轴线140a可以不精确地平行于曲轴33取向,而是可以大致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1取向。只要催化装置140的中间轴线140a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1,中间轴线140a可以不水平延伸,而是可以倾斜于水平方向。

具体地,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曲轴箱34的前端34a的前方和缸盖35b的排气管接头35e的后方。此外,催化装置140位于油盘34b的前端部分的下表面的上方和缸体35a和缸盖35b的下表面的下方。此外,催化装置140位于座椅框架20的加宽部分21a的下方或下面,并且如图5所示,位于加宽部分21a的横向外端21b之间。如图1所示,催化装置140设置在假想的直线u1上方,该直线u1互连下盖48的后下端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曲轴箱34的下端。

催化装置140还设置在上游排气管122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之间。此外,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横向偏移位置,使得其中间横向轴线140b沿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取向,并且位于假想线c的一个横向侧上,即,位于消声器37所在的一侧,假想线c位于并沿着曲轴箱分割平面cs。

催化装置140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的一个横向侧上横向地位于座椅框架20的加宽部分21a的内侧。

如图4所示,催化装置140设置在假想线l1和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中,假想线l1互连枢轴39(连杆38通过枢轴39联接到发动机支架28)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假想线l2互连缸盖35b的排气管接头35e(排气装置120的上游排气管122的上游端联接至排气管接头35e)和枢轴39。假想线l2延伸穿过排气管接头35e的前端。换句话说,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曲轴箱34的前端34a前方的位置,在该位置中,从平面图中观察时,催化装置140的至少一部分与汽缸组件35重叠。根据本实施例,由于连杆38设置在曲轴箱34上方,因此在汽缸组件35下方和假想线l1和l2之间的区域中可以存在空间,并且催化装置140可以放置在该空间中。因此,催化装置140可以以紧凑的布局放置,不与催化装置140周围的其他部分物理干涉。

更具体地,由于催化装置140设置在缸盖35b的排气管接头35e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之间,催化装置140可以通过有效利用上游排气管122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之间的空间而以紧凑的布局放置,同时保持用于在其中放置从排气管接头35e延伸的上游排气管122的空间。

此外,如从图5中可以理解的,因为排气装置120包括侧延伸部122e和弯曲部分122f,并且从消声器37横向远离地延伸,并且向后折叠并连接到催化装置140,使得上游排气管122的长度与发动机30的特性所需的一样大。

此外,由于催化装置140的中间横向轴线140b(其在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上取向)相对于假想线c(其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且沿着曲轴箱分割平面cs)朝向消声器37偏离,上游排气管122的长度增加。

在催化装置140的下游,如图12和13所示,下游接头管125包括弯曲部分125c,弯曲部分125c从上游端125a朝向鞍座型车辆1的一个横向侧延伸,然后向后弯曲到其下游端125b。下游排气管123包括从其上游端123a向后延伸的向后延伸部123c,该上游端123a连接到下游接头管125的下游端125b。向后延伸部123c在风扇盖57下方向后延伸到下游排气管123的下游端123b,该下游端123b连接到限定在消声器37的前端37b中的入口。

用于检测流过下游排气管123的废气中的氧气的第二氧气传感器65(参见图4)安装在下游排气管123上。安装在下游排气管123(其在催化装置140的下游延伸)上的第二氧气传感器65能够检测已经通过催化装置140的废气中的氧气的浓度。

如图4所示,护罩56的汽缸盖58向前和向上倾斜,与汽缸组件35的中间轴线35d对齐。汽缸盖58具有在催化装置140上方、从催化装置140后面的位置逐渐向前和向上倾斜的下表面。

汽缸盖58的下表面具有底切58b,底切58b限定在该下表面的面向催化装置140的部分中。底切58b向上凹陷避开催化装置140的上表面。底切58b位于排气管连接孔58a的后方。由于底切58b保持催化装置140和汽缸盖58彼此隔开一定距离,尽管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汽缸组件35下方,但是来自催化装置140的热量对汽缸盖58的不利影响得以减小。

图7是侧支脚52、催化装置140和鞍座型车辆1的外围部分的局部左侧视图。如该图所示,当侧支脚52围绕侧支脚枢轴52a成角度地运动到缩回位置时,杆状的侧支脚52在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延伸,并且当从外部横向观察时,使其大部分(除了其前端部分)与上游排气管122和催化装置140重叠。因此,当处于缩回位置时,侧支脚52可以侧向地保护上游排气管122和催化装置140,并使上游排气管122和催化体外壳131几乎不可见,以获得更好的外观。

侧支脚52包括操作构件52b,当侧支脚52处于缩回位置时,操作构件52b从其纵向中间部分横向向外延伸。操作构件52b具有向上弯曲的横向外端部分。当骑乘者操作侧支脚52时,骑乘者将他们的脚放在操作构件52b上以操作侧支脚52。当侧支脚52处于缩回位置时,操作构件52b从外侧侧向地与上游排气管122重叠,从而操作构件52b使上游排气管122几乎不可见并保护上游排气管122。

如图1所示,当中间支脚51处于缩回位置时,其下端上的脚部51b为鞍座型车辆1的最小离地间隙的参考点。脚部51b分别位于后轮3的左侧和右侧。当鞍座型车辆1向左或向右倾斜时,脚部51b中对应的一个最先接触地面。

催化装置140设置在中间支脚51的脚部51b的上方。因此,即使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汽缸组件35下方,催化装置140也处于离地面足够高的位置。

如图3、4和5所示,横向构件23设置在上游排气管122和催化装置140的前方,以及上游排气管122和催化装置140的上方。从横向构件23的下端向后延伸的水平线h(参见图4)与催化装置140的上部水平地重叠。催化装置140在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上与横向构件23重叠。换句话说,如正视图中所示,从其前侧观察,横向构件23的下部与上游排气管122和催化装置140重叠。因此,横向构件23可以从其前侧保护上游排气管122和催化装置140。

踏板11具有由支撑框架27从下方支撑的后端部分。支撑框架27还支撑坐在骑乘者座椅10的后座部分上的乘客的相应的串座踏板27a(参见图3和4)。当横向观察时,支撑框架27在与催化装置140重叠的相应位置处横向地定位在催化装置140的外侧。因此,即使横向翻转鞍座型车辆1,支撑框架27也有效地保护催化装置140,因为支撑框架27中的一个最先接触地面。

图8是沿着图1的线viii–viii截取的剖视图;在图8中,在踏板11和下盖48之间的空间中仅示出了下框架19,空间中的其他部分被省略。

如图1和8所示,设置在骑乘者座椅10的前端下方的中间下盖50具有限定在其中的穿过其延伸的上开口86和下开口87。上开口86呈狭缝的形式,其横向延伸跨越中间下盖50并且定位在汽缸组件35的前方和上方。上开口86部分地由下壁86a限定,下壁86a从设置在上开口86周围的边际外围的下边缘向后和向上延伸。

当鞍座型车辆1行进时,流向鞍座型车辆1的冲压空气的一部分从上开口86引入中间下盖50,由下壁86a引导以向后和向上流动,并且在沿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上表面向后流动之后,从车身盖16排出。因此,沿着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上表面流动的冲压空气吹走已经沉积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外围表面上的灰尘颗粒等。

下开口87呈狭缝的形式,其横向延伸跨越中间下盖50并且定位在上开口86下方。如图1和图8所示,下开口87位于汽缸组件35的前方,并且位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最上端处的汽缸组件35的上端的下方。

下口87部分地由上壁87a限定,上壁87a从设置在下开口87周围的边际外围的上边缘向后和向下延伸。上壁87a朝向催化装置140向后和向下倾斜。

当鞍座型车辆1行进时,流向鞍座型车辆1的冲压空气的一部分从下开口87引入中间下盖50,由上壁87a引导以向后和向下流动,并且在沿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下表面围绕催化体装置140向后流动之后,从车身盖16排出。因此,围绕催化装置140流动的冲压空气有效地冷却催化装置140。

如图5所示,护罩56的汽缸盖58具有限定在其下壁中的空气引导端口,用于将冷却空气从冷却风扇55引导到催化装置140。在仰视图中,空气引导端口定位为与催化装置140重叠。空气引导端口与排气管连接孔58a邻接。然而,空气引导端口88可以与排气管连接孔58a分开。

当冷却风扇55被致动时,其将冷却空气从空气入口57a(参见图6)引入到护罩56中。引入的冷却空气流过护罩56同时冷却汽缸组件35,并通过排气管连接孔58a和空气引导端口88排出护罩56。在通过空气引导端口88排出之后,冷却空气冲击催化装置140,从而冷却催化装置140。因此,来自冷却风扇55的冷却空气有效地冷却催化装置140。

图9是沿着图1的线ix-ix截取的剖视图。

如图9所示,腿部护罩47具有前开口47a,前开口47a限定在其下端部分中并且在鞍座型车辆1的纵向延伸穿过其中。腿部护罩47覆盖坐在骑乘者座椅10上的骑乘者的腿部的前侧。

前开口47a位于前轮2的后方和前挡泥板9的后端的下方。前开口47a在踏板11和下盖48之间形成空间(见图8)以向前打开。从侧视图看,踏板11向后延伸到其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前端重叠的位置。踏板11和下盖48之间的空间具有朝向汽缸组件35的下表面敞开的后端。

当鞍座型车辆1行进时,流向鞍座型车辆1的冲击空气的一部分从前开口47a引入踏板11和下盖48之间的空间中,向后流过该空间,并撞击汽缸组件35下方的催化装置140。因此,从前开口47a流动的冲压空气有效地冷却催化装置140。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上所述,鞍座型车辆1包括车身框架12;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其包括基本水平设置的汽缸组件35和曲轴箱34,一体式式摆式发动机13通过连杆38可摆动地支撑在车身框架12上;连接到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排气装置120;以及设置在排气管121中的催化装置140。连杆38设置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上方。从侧视图看,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汽缸组件35的下方。催化装置140位于假想线l1和假想线l2之间的区域中,假想线l1互连枢轴39(连杆38通过枢轴39联接到车身框架12)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假想线l2互连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排气管接头35e(排气装置120的端部连接至排气管接头35e)和枢轴39。鞍座型车辆1包括排气装置接头135,其将曲轴箱34和排气装置120彼此连结。催化装置140包括多个催化体,即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从仰视图看,在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中,设置在排气管121上游的第一催化体142设置在曲轴箱34的前方和汽缸组件35的下方,并且设置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的排气口30c附近。

第一催化体142的至少一部分与假想线c重叠,从仰视图看,假想线c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沿着曲轴箱分割平面cs,并且第二催化体144设置在假想线c的横向偏移位置中,从仰视图看,假想线c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沿着曲轴箱分割平面cs。从仰视图看,第二催化体144比第一催化体142设置在比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排气口30c更加间隔开的位置。

因此,催化体142和144以紧凑的布局布置,并且催化装置140被稳定且牢固地支撑在位。由于设置在排气管121上游的第一催化体142靠近排气口30c设置,催化装置140可以提早激活以增强净化废气的能力。

此外,由于连杆38设置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上方,因此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下方形成空间,以将催化装置140设置在其中。因为催化装置140设置在假想线l1(其互连枢轴39和曲轴箱34的前端34a)和假想线l2(其互连排气管接头35e和枢轴39)之间的区域中,催化装置140可以以紧凑的布局放置,而不与催化装置140周围的部分物理干涉。由于曲轴箱34和排气装置120通过排气装置接头135彼此连结,即使当排气管121和催化装置140与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一致地摆动时,催化装置140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的摆动运动期间也能稳定地支撑。

排气装置120包括催化体外壳131,催化体外壳131在其中容纳催化装置140。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分别容纳在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中。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与其相邻设置的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通过焊接彼此连结。催化体外壳131具有直径增大部分131c(132c,133c),其径向向外突出,不与所述第一催化体保持器141和第二催化体保持器143的焊接部分的物理干涉。当催化装置140设置在曲轴箱34的前方和汽缸组件35的下方的有限空间中时,包括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的催化装置140可以以紧凑的布局设置,因为只有催化体外壳131的直径增大部分131c具有增大的直径,并且催化体外壳131的其余部分没有增大的直径,而第一催化体142和第二催化体144在其中彼此连结。

排气装置接头135由以下构成:曲轴箱34上的曲轴箱支柱136、催化体外壳131上的排气装置支柱137和作为紧固构件的螺栓139,曲轴箱支柱136和排气装置支柱137通过螺栓139相互连结。

由于只有催化体外壳131的直径增大部分131c具有增大的直径,并且催化体外壳131不需要整体上具有增大的直径,所以催化体外壳131的外部轮廓不需要增加除了直径增大部分131c之外的直径,使得催化体外壳131不具有更加逐渐弯曲的表面。因此,催化体外壳131的外表面上的排气装置支柱137能够稳定地保持催化体外壳131。由于排气装置支柱137稳定地保持催化体外壳131,排气装置支柱137可以在小范围内焊接到催化体外壳131。

曲轴箱支柱136和排气装置支柱137彼此横向偏移,并且以彼此横向重叠的关系彼此连结。因此,排气装置接头135具有增加的支撑刚度。

所述曲轴箱34通过曲轴箱分割平面cs分为左曲轴箱构件和右曲轴箱构件。排气装置120的排气管121包括垂直部分122g,其从缸盖35b的排气管接头35e向下延伸;侧延伸部122e,其从垂直部分122g的下游端横向地朝向曲轴箱分割平面cs的一个横向侧延伸;以及u形弯曲部分121a,其与侧延伸部122e邻接。由于曲轴箱支柱136设置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的另一横向侧上,排气管121仅延伸到曲轴箱分割平面cs的一侧,使排气装置120的重量失去平衡。然而,设置在曲轴箱分割平面cs另一侧上的曲轴箱支柱136允许催化装置140稳定地支撑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上。

此外,从仰视图看,催化装置140的纵向轴线横向跨越鞍座型车辆1取向,且互连排气管121和汽缸组件35的排气装置接头135和排气管接头35e设置在催化装置140的中间横向轴线140b的每一侧上。因此,中间横向轴线140b位于将排气管121和汽缸组件35互连的排气管接头35e与将排气装置120连结到曲轴箱34的排气装置接头135之间。因此,催化装置140稳定地支撑在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3上。

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在实施例中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鞍座型车辆、内燃机及其各种部件可以在本发明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实施。

鞍座型车辆的某些部件已经在上述实施例中被示出为以左右布局布置。然而,只要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内,本发明也可以涵盖以不同的左右布局布置的部件。

[附图标记]

1···鞍座型车辆,10···骑乘者座椅,11···踏板,12···车身框架,13···一体式摆式发动机,19···下框架,

21a···加宽部分,21b···横向外端,23···横向构件

33···曲轴,34···曲轴箱,34a···前端,35···汽缸组件,35e···排气管接头,37···消声器,38···连杆,39···枢轴或连杆接头,

47···腿部护罩,47a···前开口,

50···中间下盖,51···中间支脚,51b···脚部,52···侧支脚,55···冷却风扇,56···护罩,57···风扇盖,58b···底切,

120···排气装置,121···排气管,121a···弯曲部分,122e···侧延伸部,122g···垂直部分,131···催化体外壳,

135···排气管接头,136···曲轴箱支柱,137···排气装置支柱,

140···催化装置,140b···中间横向轴线,141···催化体保持器,141a···上游端,141b···下游端,145···间隙,c···曲轴箱分割平面,cs···中并沿其延伸的假想线···曲轴箱分割平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