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治具、安装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041583发布日期:2020-02-28 11:59阅读:404来源:国知局
安装治具、安装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风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本申请涉及一种安装治具、安装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内通常需要安装塔筒设备,现有的安装方式常采用塔筒的立式安装,具体为:将塔筒分段,使需要安装塔筒设备的塔筒段处于立姿,向塔筒段内吊装塔筒附件,再向塔筒段内的塔筒附件上吊装塔筒设备,此后,塔筒段的运输和将塔筒段吊装成整个塔筒的过程,塔筒段均为立姿。

立式安装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塔筒段的高度受到限制,需要低于吊装机械的最大起吊高度,导致塔筒的分段数增加,塔筒段的数量增多,则组装成塔筒的吊装、拼接次数也增多,塔筒的装配成本较高;

2、立式安装的施工过程包括塔筒附件的吊装,以及塔筒设备的吊装,吊装次数多,每次吊装的路程较长,安装效率难以提高;

3、塔筒段出厂时通常为卧姿,安装前需要将各塔筒段翻身至立姿,因此需设计相应的塔筒段翻身工装、塔筒段竖立后的支撑工装及防雨工装等,施工过程繁复,相配合的工装制造和使用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针对现有方式的缺点,提出一种安装治具、安装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的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第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治具,用于向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内安装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包括:治具主体和移动支承件;

治具主体包括:支撑架、附件限制件、支撑机构和移动件;

附件限制件与支撑架连接,附件限制件用于固定并承载塔筒附件;

支撑机构与支撑架连接,用于支撑安装于塔筒附件上的塔筒设备;

移动支承件用于设置于塔筒或塔筒段内,移动件与支撑架连接,且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相配合。

第二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第一个方面提供的安装治具的安装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安装治具的移动支承件铺设于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内;

将安装有塔筒设备的塔筒附件调整为卧姿;

将处于卧姿的塔筒附件、以及塔筒设备,分别装载并固定于治具主体的附件限制件处、以及治具主体的支撑机构处;

通过治具主体中的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的配合,将承载并固定有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的治具主体,整体移动到塔筒或塔筒段内的预定安装处;

将塔筒附件与塔筒或塔筒段固定安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包括:

1、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安装方式,可以使塔筒段突破吊装机械的高度限制,可减少塔筒的分段数,塔筒段的数量减少后,不仅可以减少组装成塔筒的吊装、拼接次数,还能减少塔筒段之间所用连接配件的数量,有效降低塔筒的装配成本;

2、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安装方式,可以在塔筒外将塔筒设备先直接安装于塔筒附件上,相比于现有立式安装方式,避免了在塔筒内施工的空间狭小问题,塔筒设备与塔筒附件之间的安装更容易;

3、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安装方式,将安装了塔筒设备的塔筒附件,整体移入塔筒段进行安装,可实现仅一次移入动作即可完成塔筒设备和塔筒附件的安装,即移入动作次数少、移入路程短,大大简化了安装工艺,并提高了安装效率;

4、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卧式安装方式,从出厂到安装塔筒设备和塔筒附件的过程中,塔筒段始终处于卧姿,省去了现有立式安装方式中对塔筒段的翻身或防雨、对塔筒设备和塔筒附件的频繁吊装等诸多环节,减少了相配合的工装种类,降低了工装制造、使用成本。

本申请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上述的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治具、塔筒附件、塔筒设备及塔筒或塔筒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安装治具的治具主体、塔筒附件及塔筒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治具主体的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治具主体的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方法的实施方式一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方法的实施方式二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方法的实施方式三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方法的实施方式四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

1-塔筒或塔筒段;2-塔筒附件;3-塔筒设备;4-安装治具;

100-治具主体;

110-支撑架;120-附件限制件;

130-支撑机构;131-柔索;132-定滑轮;133-配重块;

140-可拆卸连接件;

111-底座;112-立架;113-斜支架;

110a-第一支撑架;111a-第一底座;112a-第一立架;113a-第一斜支架;

110b-第二支撑架;111b-第二底座;112b-第二立架;113b-第二斜支架;

200-移动支承件;

210-第一移动支承件;220-第二移动支承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此外,如果已知技术的详细描述对于示出的本申请的特征是不必要的,则将其省略。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解释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组件和/或它们的组。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首先对本申请涉及的几个名词进行介绍和解释:

立姿,指塔筒或塔筒段等部件的轴向与地面垂直。

卧姿,指塔筒或塔筒段等部件的轴向与地面平行或大致平行。

塔筒设备,包括控制柜、开关柜、环网柜等相关的电气柜体,或水箱等其他需要安装至塔筒中的设备。

塔筒附件,指具有一定强度的结构,用于与塔筒内壁或塔筒内承力结构连接,为塔筒设备提供安装场所。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研究发现,在风电技术领域,风力发电机组的容量日趋大容量化,风力发电机组中相关的结构尺寸也越来越大。例如塔筒的高度就越来越大,生产及运输变得愈加困难,尤其是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更难以支持超长塔筒的生产及运输。为便于生产及运输,会在厂内将塔筒进行分段制造,在风力发电现场再将塔筒段进行组装,得到完整的塔筒。并且,需要向塔筒内安装必要的塔筒设备。安装时,相比于现有的塔筒立式安装方式,塔筒卧式安装方式在生产成本、安装进度、安全性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本申请提供的安装治具、安装塔筒附件和塔筒设备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如上技术问题。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安装治具4,用于向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安装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该安装治具4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治具主体100和移动支承件200;

治具主体100包括:支撑架110、附件限制件120、支撑机构130和移动件(图中未绘出);

附件限制件120与支撑架110连接,附件限制件120用于固定并承载塔筒附件2;

支撑机构130与支撑架110连接,用于支撑安装于塔筒附件2上的塔筒设备3;

移动支承件200用于设置于塔筒或塔筒段1内,移动件与支撑架110连接,且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治具4的移动支承件200铺设于塔筒或塔筒段1内,为治具主体100提供向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外移动的支撑。

治具主体100的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相配合,以构成可移动的连接副,例如滑动连接副、或滚动连接副等。

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架110为附件限制件120、支撑机构130和移动件提供安装支持,并为整个治具主体100提供足够的载荷强度。

附件限制件120用于固定并承载塔筒附件2,也可以用于固定并承载安装了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附件限制件120可选用勾、或梁、或扣等结构,以适应塔筒附件2。

支撑机构130用于支撑安装于塔筒附件2上的塔筒设备3,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部分来自塔筒设备3的受力载荷,也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全部来自塔筒设备3的受力载荷,还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部分安装有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整体的受力载荷。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机构130可以是液压油缸或气缸,布置于附件限制件120下方的支撑架110上,采用顶升的方式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受力载荷;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支撑机构130也可以是柔索131、定滑轮132及配重块133的组合结构,定滑轮132布置于塔筒附件2上(定滑轮132也可以布置于附件限制件120上方的支撑架110上),柔索131的一端与塔筒设备3连接,另一端绕过定滑轮132后与配重块133连接,采用提拉的方式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受力载荷。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治具4,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可以使塔筒段突破吊装机械的高度限制,可减少塔筒的分段数,塔筒段的数量减少后,不仅可以减少组装成塔筒的吊装、拼接次数,还能减少塔筒段之间所用连接配件的数量,有效降低塔筒的装配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治具4,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可以在塔筒外将塔筒设备3先直接安装于塔筒附件2上,相比于现有立式安装方式,避免了在塔筒内施工的空间狭小问题,塔筒设备3与塔筒附件2之间的安装更容易。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治具4,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将安装了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整体移入塔筒段进行安装,可实现仅一次移入动作即可完成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安装,即移入动作次数少、移入路程短,大大简化了安装工艺,并提高了安装效率。

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治具4,使塔筒段从出厂到安装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卧姿,省去了现有立式安装方式中对塔筒段的翻身或防雨、对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频繁吊装等诸多环节,减少了相配合的工装种类,降低了工装制造、使用成本。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固定并承载了塔筒附件2的治具主体100需要顺利地进出,避免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之间发生干涉。为此,本实施例为移动支承件2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支承件200与塔筒或塔筒段1的任一母线或中轴线相平行。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支承件200的布置方式,可以使治具本体进出塔筒或塔筒段1的运动方向尽量与塔筒或塔筒段1的轴向相平行,更容易使塔筒附件2的周边与塔筒内壁的距离保持不变,即可以避免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之间发生干涉,保证安装过程的有效、稳定。

可选地,可将移动支承件200由塔筒或塔筒段1内延伸至塔筒或塔筒段1外,即移动支承件200有一部分在塔筒或塔筒段1外,这样可以将向治具本体的附件限制件120固定并承载塔筒附件2的操作移到塔筒或塔筒段1外面,以改善因塔筒或塔筒段1内空间狭小,施工不便的缺陷。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将移动支承件200由塔筒或塔筒段1内延伸至塔筒或塔筒段1外,即使移动支承件200的长度得到了延长,过长的移动支承件200可能会增加运输难度,或增加生产成本。为此,本实施例为移动支承件20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移动支承件200包括:第一移动支承件210和第二移动支承件220;

第一移动支承件210位于塔筒或塔筒段1内;第二移动支承件220位于塔筒或塔筒段1外;第二移动支承件220与第一移动支承件210相匹配且可同轴相连。

在本实施例中,将移动支承件200分为可同轴拼接的第一移动支承件210和第二移动支承件220两段,实现延长移动支承件200的同时,减小了单段移动支承件200的长度,降低了生产难度或运输难度。

可选地,移动支承件200可以分为3段、4段、甚至更多段,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需要或是降低运输难度需要。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移动支承件210和第二移动支承件220均为导轨,移动件包括导轮或滑件;

在本实施例中,导轨可以为治具本体的移动提供导向,导轮或滑件可以与导轨形成有效的移动连接副。

可选地,第一移动支承件210和第二移动支承件220均为具有滚动面的支承体,移动件包括滚轮。

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滚动面的支承体可以是具备足够支承强度的块,一块置于塔筒或塔筒段1内,另一块置于塔筒或塔筒段1外,且两者可以同轴拼接。其中,位于塔筒或塔筒段1内的具有滚动面的支承体,可以是塔筒或塔筒段1内壁的一部分。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架110为附件限制件120、支撑机构130和移动件提供安装支持,并为整个治具主体100提供足够的载荷强度。为此,本实施例为支撑架11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架110包括:第一支撑架110a和第二支撑架110b;

第一支撑架110a包括:第一底座111a、第一立架112a和第一斜支架113a;第一立架112a的一端与第一底座111a连接,第一斜支架113a的一端与第一立架112a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斜支架113a的另一端与第一底座111a远离第一立架112a的一端连接;

第二支撑架110b包括:第二底座111b、第二立架112b和第二斜支架113b;第二立架112b的一端与第二底座111b连接,第二斜支架113b的一端与第二立架112b的另一端连接,第二斜支架113b的另一端与第二底座111b远离第二立架112b的一端连接;

第一立架112a与第二立架112b通过可拆卸连接件140对向连接;

附件限制件120与第一立架112a面向第二立架112b的一侧固连;

第一底座111a和第二底座111b均连接移动件;

支撑机构130与第二底座111b面向附件限制件120的一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110a的第一底座111a、第一立架112a和第一斜支架113a之间构成三角形后准三角形的连接结构,使得第一支撑架110a足够稳固,以满足对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的支撑需求。第二支撑架110b的结构与第一支撑架110a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支撑架110a的第一立架112a与第二支撑架110b的第二立架112b为可拆卸连接。安装塔筒附件2的时候,将第一立架112a与第二立架112b连接起来,第一支撑架110a与第二支撑架110b构成了整体,便于将承载了塔筒附件2及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平稳地移入塔筒或塔筒段1。并且,第一支撑架110a与第二支撑架110b对向布置,第一斜支架113a与第二斜支架113b能够平衡第一立架112a因承载塔筒附件2及塔筒设备3而产生的倾覆力,避免整个治具主体100侧翻的风险。安装了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完成安装后,解除第一支撑架110a的附件限制件120与塔筒附件2的连接,解除第二支撑架110b的支撑机构130对塔筒设备3的支撑,解除第一立架112a与第二立架112b的连接,即可容易地将治具主体100从塔筒或塔筒段1内移出。由于解除支撑机构130对塔筒设备3的支撑后,会立即对塔筒或塔筒段1起吊,将塔筒或塔筒段1由卧姿翻转为立姿,此翻转过程时间很短,塔筒设备3与塔筒附件2之间的固连强度、以及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之间的固连强度足矣承受各自的负载,即解除支撑机构130对塔筒设备3的支撑后,塔筒附件2不会倾覆,塔筒设备3也不会脱落。

可选地,可拆卸连接件140为对拉螺栓,可以实现第一立架112a与第二立架112b之间的拉结。对拉螺栓可以采用两端套丝的圆钢螺栓,也可采用扁钢两端留长孔用楔形铁插入固定楔紧。

可以理解地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是附件限制件120与第一立架112a连接,支撑机构130与第二底座111b连接,当然也可以采用附件限制件120与第二立架112b连接,支撑机构130与第一底座111a连接的方式,即:附件限制件120与第二立架112b面向第一立架112a的一侧固连,支撑机构130与第一底座111a面向附件限制件120的一侧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的发明人为因承载塔筒附件2及塔筒设备3而产生的倾覆力提供更进一步的平衡结构。为此,本实施例为第一支撑架110a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支撑架110a还包括:配重块(图中未绘出);

配重块与第一底座111a远离第一立架112a的一端连接;

或,配重块与第一立架112a背向第二立架112b的一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配重块可以进一步平衡治具主体100因承载塔筒附件2及塔筒设备3而产生的倾覆力,使承载有塔筒附件2及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更为安全。

可以理解地是,若采用附件限制件120与第二立架112b连接,支撑机构130与第一底座111a连接的方式,则可以将配重块布置于第二支撑架110b上,即:第二支撑架110b还包括:配重块;配重块与第二底座111b远离第二立架112b的一端连接;或,配重块与第二立架112b背向第一立架112a的一侧连接。

本实施例还为支撑架110提供如下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撑架110包括:底座111、立架112和斜支架113;

立架112的一端与底座111连接,斜支架113的一端与立架112的另一端连接,斜支架113的另一端与底座111远离立架112的一端连接;

附件限制件120与立架112面向底座111的一侧固连;

底座111连接移动件;

支撑机构130与底座111面向附件限制件120的一侧连接。

本实施例采用的单支撑架110的结构,简化了治具主体100的结构,也可以节约制造成本。附件限制件120与支撑机构130位于立架112的同一侧,有利于将治具主体100的重心,以及安装了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的重心,保持于立架112与底座111之间的空间内,可以保持承载有塔筒附件2及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的平衡,同样实现了使承载有塔筒附件2及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更为安全。

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附件限制件120需要为塔筒附件2提供稳定的固定和承载。为此,本实施例为附件限制件120提供如下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如图2或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附件限制件120为牛腿梁;

或,牛腿梁上具有与塔筒附件2相匹配的卡扣(图中未绘出)。

在本实施例中,附件限制件120采用牛腿梁结构,牛腿梁与支撑架110连接的连接面较大,与支撑架110的连接可以足够结实,即附件限制件120采用牛腿梁结构可以满足承受力的要求。牛腿梁上的卡扣,可以使塔筒附件2不容易从牛腿梁上脱落,连接更可靠。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塔筒或塔筒段1的尺寸,在前期设计治具主体100时即可确定合适的牛腿梁的安装高度,避免向塔筒或塔筒段1安装塔筒附件2的过程中,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发生干涉。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前述各实施例提供的任一种安装治具4的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的安装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1-s105:

s101:将安装治具4的移动支承件200铺设于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

s102:将安装有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调整为卧姿。

s103:将处于卧姿的塔筒附件2、以及塔筒设备3,分别装载并固定于治具主体100的附件限制件120处、以及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机构130处。

s104:通过治具主体100中的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的配合,将承载并固定有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移动到塔筒或塔筒段1内的预定安装处。

s105:将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101,使移动支承件200铺设于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然后执行步骤s102-s103,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最后执行步骤s104-s105,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102-s103,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然后执行步骤s101,使移动支承件200铺设于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最后执行步骤s104-s105,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7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在执行步骤s102-s103的过程中,执行步骤s101,最后执行步骤s104-s105。

本实施例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可以在塔筒外将塔筒设备3先直接安装于塔筒附件2上,相比于现有立式安装方式,避免了在塔筒内施工的空间狭小问题,塔筒设备3与塔筒附件2之间的安装更容易。

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将安装了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整体移入塔筒段进行安装,可实现仅一次移入动作即可完成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安装,即移入动作次数少、移入路程短,大大简化了安装工艺,并提高了安装效率。

采用卧式安装方式,使塔筒段从出厂到安装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卧姿,省去了现有立式安装方式中对塔筒段的翻身或防雨、对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频繁吊装等诸多环节,减少了相配合的工装种类,降低了工装制造、使用成本。

在上述安装方法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8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201-s206:

s201:将安装治具4的移动支承件200铺设于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

s202:将安装治具4的治具主体100通过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相配合。

s203:将安装有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调整为卧姿。

s204:将处于卧姿的塔筒附件2、以及塔筒设备3,分别装载并固定于治具主体100的附件限制件120处、以及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机构130处。

s205:通过治具主体100中的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的配合,将承载并固定有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移动到塔筒或塔筒段1内的预定安装处。

s206:将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采用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的配合,为治具主体100进出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提供了支撑或导向。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201-s202,使治具主体100与移动支撑件200先达成配合状态,然后执行步骤s203-s204,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最后执行步骤s205-s206,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203-s204,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然后执行步骤s201-s202,使治具主体100与移动支撑件200先达成配合状态,最后执行步骤s205-s206,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在执行步骤s203-s204的过程中,执行步骤s201-s202,最后执行步骤s205-s206。

可选地,移动支承件200可为导轨,移动件包括导轮或滑件;或,移动支承件200可为具有滚动面的支承体,移动件包括滚轮。

在上述安装方法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9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301-s307:

s301:将安装治具4的移动支承件200铺设于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

s302:将安装治具4的治具主体100通过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相配合。

s303:将安装有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调整为卧姿。

s304:将处于卧姿的塔筒附件2、以及塔筒设备3,分别装载并固定于治具主体100的附件限制件120处、以及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机构130处。

s305:启动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机构130托举塔筒设备3,至附件限制件120的受力减小到指定程度;和/或,在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架背向塔筒附件2的一侧连接配重块。

s306:通过治具主体100中的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的配合,将承载并固定有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移动到塔筒或塔筒段1内的预定安装处。

s307:将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采用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机构130对塔筒设备3实现托举,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部分来自塔筒设备3的受力载荷,也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全部来自塔筒设备3的受力载荷,还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部分安装有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整体的受力载荷。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301-s302,使治具主体100与移动支撑件200先达成配合状态,然后执行步骤s303-s305,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最后执行步骤s306-s307,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303-s305,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然后执行步骤s301-s302,使治具主体100与移动支撑件200先达成配合状态,最后执行步骤s306-s307,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在执行步骤s303-s305的过程中,执行步骤s301-s302,最后执行步骤s306-s307。

在上述安装方法的实施例的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0所示,包括如下步骤s401-s408:

s401:将安装治具4的移动支承件200铺设于处于卧姿的塔筒或塔筒段1内。

s402:将安装治具4的治具主体100通过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相配合。

s403:将安装有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调整为卧姿。

s404:将处于卧姿的塔筒附件2、以及塔筒设备3,分别装载并固定于治具主体100的附件限制件120处、以及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机构130处。

s405:启动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机构130托举塔筒设备3,至附件限制件120的受力减小到指定程度;和/或,在治具主体100的支撑架背向塔筒附件2的一侧连接配重块。

s406:通过治具主体100中的移动件与移动支承件200的配合,将承载并固定有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的治具主体100,整体移动到塔筒或塔筒段1内的预定安装处。

s407:将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

s408:解除治具主体100与塔筒设备3的连接,解除治具主体100与塔筒附件2的连接,并将治具主体100和移动支承件200移出塔筒或塔筒段1。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在塔筒附件2与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完成后,将治具主体100与塔筒附件2之间的连接解除,并将治具主体100和移动支承件200移出塔筒或塔筒段1,塔筒或塔筒段1即可进行下一步工艺,例如将塔筒直立起来,或是将塔筒段直立起来、组装成塔筒。取出的安装治具4可以用于下一个塔筒或塔筒段1的塔筒附件2的安装,安装治具4可循环利用。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401-s402,使治具主体100与移动支撑件200先达成配合状态,然后执行步骤s403-s405,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最后执行步骤s406-s408,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最后将安装治具4从塔筒或塔筒段1内取出。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先执行步骤s403-s405,向治具主体100装载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然后执行步骤s401-s402,使治具主体100与移动支撑件200先达成配合状态,最后执行步骤s406-s408,通过治具主体100将塔筒附件2和塔筒设备3送入塔筒或塔筒段1固定安装,最后将安装治具4从塔筒或塔筒段1内取出。

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方法,可以在执行步骤s403-s405的过程中,执行步骤s401-s402,最后执行步骤s406-s408。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可以使塔筒段突破吊装机械的高度限制,可减少塔筒的分段数,塔筒段的数量减少后,不仅可以减少组装成塔筒的吊装、拼接次数,还能减少塔筒段之间所用连接配件的数量,有效降低塔筒的装配成本;

2、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可以在塔筒外将塔筒设备3先直接安装于塔筒附件2上,相比于现有立式安装方式,避免了在塔筒内施工的空间狭小问题,塔筒设备3与塔筒附件2之间的安装更容易;

3、采用卧式安装方式,将安装了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整体移入塔筒段进行安装,可实现仅一次移入动作即可完成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安装,即移入动作次数少、移入路程短,大大简化了安装工艺,并提高了安装效率;

4、采用卧式安装方式使塔筒段从出厂到安装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卧姿,省去了现有立式安装方式中对塔筒段的翻身或防雨、对塔筒设备3和塔筒附件2的频繁吊装等诸多环节,减少了相配合的工装种类,降低了工装制造、使用成本;

5、采用卧式支撑机构130对安装于塔筒附件2上的塔筒设备3提供支撑,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部分来自塔筒设备3的受力载荷,也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全部来自塔筒设备3的受力载荷,还可以为附件限制件120分担部分安装有塔筒设备3的塔筒附件2整体的受力载荷。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可以被交替、更改、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具有本申请中已经讨论过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其他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进一步地,现有技术中的具有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各种操作、方法、流程中的步骤、措施、方案也可以被交替、更改、重排、分解、组合或删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