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06724发布日期:2020-09-04 13:39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动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为提供一种动力装置,尤其指一种具有节能以及延长使用时间效果的动力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化国家里,能源资源的发展是农业、运输、垃圾收集、信息技术、及通信等技术的先决条件,自从工业革命后,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一些严重的问题,如全球暖化对目前全世界有潜在的严重风险。另外由于经济活动,如制造业和运输业的密集,能源效率、依赖、安全和价格等的问题也令人关注,在人类社会背景下的能源资源,一般来说常指物质,例如燃料,石油加工产品和电力,这些都是可利用的能源来源,因为它们可以很容易地转化为其他为特定用处种类的能源。

在自然界中,能源可以采取几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热,电,辐射,化学能等。这些形式之间可以相互的转换,如利用发电装置,将化学能转换为可使用的电能。

然而上述发电装置于使用时,存在下列问题与缺失仍待改进:

发电的效率较差,导致发电能力较差与时间较短,并对于能源的消耗量会较大。

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现有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主转动件配合第一副转动件及第二副转动件达到节能及延长使用时间的效果。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结构包括:一承载体,承载体上枢设有一主转动件,主转动件的两侧处分别平行活动设置有一第一副转动件及一第二副转动件,且第一副转动件及第二副转动件的重量相等并小于主转动件,第一副转动件及第二副转动件与多个带动机构连接,第一副转动件的侧处还设有一第一发电机构,第二副转动件的侧处也设有一第二发电机构,主转动件上与多个动力元件及多个连接元件连接,承载体的侧处还设有一分别与第一发电机构、第二发电机构及动力元件电性连接的供电元件。

通过上述的结构,使用者可先通过带动机构将第一副转动件贴合于主转动件上,同时将第二副转动件带动远离主转动件,并通过连接元件将第一副转动件与主转动件相互连接,之后动力元件即会通过供电元件给予的电能带动主转动件启动旋转作动,并通过主转动件带动第一副转动件进行旋转作动,即可让第一副转动件与主转动件具有相同的转速,当第一副转动件加速至一预定速度时,带动机构即会带动第一副转动件离开主转动件,并通过第一副转动件的转动效果配合第一发电机构进行发电动作,再将发出的电能补充入供电元件中。

而当第一副转动件离开主转动件时,带动机构会再带动第二副转动件贴合于主转动件上,并通过连接元件将第二副转动件与主转动件连接,即可让第二副转动件通过主转动件的带动效果进行旋转作动,以让第二副转动件的转速也达到预定速度,由于第一副转动件与第二副转动件的重量相等,因此能使主转动件转动时始终维持相同的重量及维持相同的重心,让转动效果更加稳定。

当第一副转动件的转速降低时,会通过带动机构将第一副转动件贴近于主转动件上,以再次通过连接元件将第一副转动件连接于主转动件上,使第一副转动件能通过主转动件的带动效果将转速再次回到预定速度,当第一副转动件再次贴合于主转动件上时,带动机构即会带动第二副转动件离开主转动件,再利用第二副转动件的转动效果配合第二发电机构进行发电动作,且第二发电机构也会将电源导入供电元件内,即可利用第一发电机构配合第二发电机构持续产生发电的效果,并由于第一发电机构及第二发电机构所产生的电力会导入供电元件内,故能延长使用的时间。

由于第一副转动件及第二副转动件的重量相等,并且皆小于主转动件,因此当主转动件持续转动时,不论是第一副转动件或第二副转动件贴合于主转动件上时,对主转动件持续旋转时所需消耗的能量产生的影响都不大,并且由于第一副转动件或第二副转动件随时会有其中之一与主转动件连接,因此主转动件旋转时的重量与重心始终会保持相同,以让主转动件旋转时能更加稳定,而当主转动件能够稳定旋转时,则动力元件要让主转动件持续保持旋转所需要的能量就相对较小,因此还可达到节能的效果。

通过上述技术,可针对现有的发电装置发电效率较差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

图2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一)。

图3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二)。

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结构方块示意图。

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带动示意图(一)。

图6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带动示意图(二)。

图7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移动示意图(一)。

图8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移动示意图(二)。

图9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发电示意图。

图9a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另一态样分解图。

图9b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卡合示意图。

图10是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第二带动示意图。

图11是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2是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一)。

图13是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二)。

图14是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观察示意图。

图15是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警报示意图。

图16是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一)。

图17是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二)。

图18是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旋转示意图。

图19是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0是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承载体....1、1a、1c

旋转轴心....11b

承载槽....12c

主转动件....2、2a、2b、2c

连接元件....21

主卡合部....211

副卡合部....212

主偏心件....22b

滑动卡合部....23c

第一副转动件....3、3a、3b

第一发电机构....31、31a

第一磁铁....311、311a

第一线圈组....312、312a

第一副偏心件....32b

第二副转动件....4、4a、4b

第二发电机构....41、41a

第二磁铁....411、411a

第二线圈组....412、412a

第二副偏心件....42b

带动机构....5、5c

第一带动马达组....51

第二带动马达组....52

动力元件....6

启动动力元件....61

持续动力元件....62

供电元件....7、7a

监控装置....8a

摄影装置....81a

水量感测装置....82a

温度感测装置....83a

移动电子装置....84a

避雷装置....9a。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现绘图就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便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至结构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

一承载体1;

一枢设于承载体1上的主转动件2,于本实施例中,主转动件2为转动盘;

一活动设置于承载体1上,并平行枢设于主转动件2侧处的第一副转动件3,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副转动件3为位于主转动件2上方并枢设于同轴上的金属转盘,但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不设限;

一活动设置于承载体1上,并平行枢设于主转动件2背离第一副转动件3的侧处的第二副转动件4,且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副转动件4为位于主转动件2下方并枢设于同轴上的金属转盘,但其相互位置关系并不设限;

多个设于承载体1上的带动机构5,且于本实施例中,带动机构5包含有一设于第一副转动件3的侧处的一第一带动马达组51及一设于第二副转动件4的一侧的第二带动马达组52,并与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连接,以带动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进行垂直移动,借此贴近或远离主转动件2,于本实施例中,带动机构5以利用马达带动方式作为举例,但其并不设限,也可通过油压、气压、机械式带动的方式进行带动;

一设于承载体1上并位于第一副转动件3侧处的第一发电机构31,第一发电机构31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多个连接于第一副转动件3上的第一磁铁311及一设于第一副转动件3侧处并位置对应第一磁铁311的第一线圈组312;

一设于承载体1上并位于第二副转动件4侧处的第二发电机构41,第二发电机构41于本实施例中包含有多个连接于第二副转动件4上的第二磁铁411及一设于第二副转动件4侧处并位置对应第二磁铁411的第二线圈组412;

多个与主转动件2连接的动力元件6,于本实施例中,动力元件6为可带动主转动件2旋转的马达,并以齿轮啮合方式相互连接,但其并不设限,并且动力元件6具有至少一连接于主转动件2上用于启动旋转的启动动力元件61、及至少一连接于主转动件2上并用于持续旋转的持续动力元件62;

多个分别设于主转动件2及第一副转动件3与第二副转动件4之间的连接元件21,于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21为设于主转动件2上的电磁铁,且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皆为金属转盘,因此可直接通过磁吸效应将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通过连接元件21进行连接,借此让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与主转动件2进行同步旋转动作;及

一设于承载体1侧处并分别与第一发电机构31、第二发电机构41、带动机构5、及动力元件6电性连接的供电元件7,供电元件7为一可进行储放电作业的电池。

通过上述的说明,已可了解本技术的结构,而依据这个结构的对应配合,即可具有节能并且延长发电时间的优势,而详细的解说将于下述说明。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至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至第二带动示意图,通过上述构件组构时,由图中可清楚看出,于启动前使用者可先配合图5及图6所示,先将第一副转动件3通过带动机构5中的第一带动马达组51带动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当第一副转动件3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时,靠近第一副转动件3侧处的连接元件21即会导通电源以通过磁吸效应将第一副转动件3吸附连接于主转动件2上,同时,带动机构5中的第二带动马达组52会带动第二副转动件4远离主转动件2。

之后供电元件7即会将电源导入动力元件6内,动力元件6即会带动主转动件2进行旋转作动,于本实施例中,会先通过动力元件6中扭力较大的启动动力元件61带动主转动件2开启转动作动,当主转动件2旋转至一预定速度时,则关闭启动动力元件61,以扭力较小并耗电量较少的持续动力元件62带动主转动件2维持以预定速度持续进行旋转,但上述的动力元件6带动方式并不设限,也可将主转动件2同时连接多组扭力相同的马达,并当启动时会通过多组马达同时作为启动动力元件61带动主转动件2旋转,当转动至预定速度时,再切换至仅用一组马达作为持续动力元件62带动旋转。

当主转动件2提速至一预定速度进行旋转时,由于第一副转动件3通过连接元件21与主转动件2连接,并且与主转动件2枢设于同轴上,因此也会被主转动件2带动并旋转至预定速度,能再配合图7至图9所示,此时,连接元件21即会切断电源,以截断第一副转动件3与主转动件2之间的连接效果,而第一带动马达组51即会带动第一副转动件3远离主转动件2,并让第一副转动件3上的第一磁铁311移动至第一线圈组312的外侧处,即可通过第一副转动件3的旋转效果,带动第一磁铁311于第一线圈组312外侧处进行旋转作动,借此利用电磁效应让第一线圈组312产生出电源,当第一发电机构31产生电源后,会将电力导入供电元件7中,借此来延长供电元件7的使用时间。

当第一带动马达组51将第一副转动件3带离主转动件2时,另一侧处的第二带动马达组52则会带动第二副转动件4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当第二副转动件4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时,邻近第二副转动件4侧处的连接元件21即会导通电源,以将第二副转动件4通过磁吸效应吸附于主转动件2上,而此时由于主转动件2还是以预定速度进行旋转中,因此第二副转动件4也会通过主转动件2的带动效果被带动至预定速度进行旋转。

于本实施例中,连接元件21以电磁铁配合金属制的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作为连接的方式,但其并不设限,也可用其余方式进行连接,如利用永性磁铁作为连接元件21或通过卡合机构卡合连接,其中若使用卡合机构时,能配合图9a及图9b所示于主转动件2上设置有一主卡合部211,并且于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上各设置有一可对应卡合主卡合部211的副卡合部212,如此当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时,能通过将副卡合部212对应卡合于主卡合部211上,借此将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结合于主转动件2上,以让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被主转动件2带动而同步旋转,而主卡合部211及副卡合部212以可相互对卡的棘齿作为举例。

当第一副转动件3的转速降低导致发电效率减低时,能配合图6及图10所示,带动机构5即会带动第一副转动件3再次贴合并通过连接元件21连接于主转动件2上,同时会带动第二副转动件4离开主转动件2,并将第二副转动件4上的第二磁铁411移动至第二线圈组412的外侧处,借此通过第二副转动件4的转动效果带动第二磁铁411于第二线圈组412外侧处旋转,让第二线圈组412产生电源,当第二线圈组412产生电源后,也会将电力导入供电元件7中。

由于第一副转动件3会再次通过连接元件21连接于主转动件2上,因此会被再次带动至以预定速度进行旋转,倘若第二副转动件4的转速降低时,会再被第二带动马达组52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并通过连接元件21再次连接于主转动件2上,以进行加速的动作,同时第一副转动件3会再次通过第一带动马达组51带离主转动件2,以配合第一发电机构31进行发电动作,并重复上述的动作,借此持续补充电源进入供电元件7中。

由于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的重量相等,且重量都小于主转动件2,当主转动件2旋转时,会始终将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其中之一与主转动件2连接,即可让主转动件2转动时的整体重量与重心都维持相同,使主转动件2的转动效果更加稳定,因此可降低持续转动主转动件2所需消耗的动力,并且因为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的重量都小于主转动件2,因此当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通过主转动件2来增加转速以回到预定速度时,所消耗的能量相当的少,即可通过此方式来达到节能的效果,而第一发电机构31及第二发电机构41会将所发出的电源会再次导入供电元件7中,即可增加供电元件7的供电量,以延长动力装置的使用时间。

再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1至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至警报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大同小异,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副转动件3a及第二副转动件4a会分别设置于主转动件2a的左右两侧,借此表示其位置关系并不设限。

且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电机构31a中的第一线圈组312a及第二发电机构41a中的第二线圈组412a分别连接于第一副转动件3a及第二副转动件4a上,以通过第一副转动件3a及第二副转动件4a带动移动,而第一磁铁311a及第二磁铁411a则分别设置于第一线圈组312a及第二线圈组412a的侧处,借此表示第一发电机构31a及第二发电机构41a的类型也不设限。

并于本实施例中,承载体1a的侧处设有多个的监控装置8a及一避雷装置9a,并且监控装置8a分别为摄影装置81a、水量感测装置82a及温度感测装置83a,但其数量并不设限,而避雷装置9a则为设置于承载体1a上的避雷针,可达到避雷的效果,来防止产生雷击造成短路的状况。

监控装置8a则可与一移动电子装置84a(如手机)无线连接,能让使用者通过移动电子装置84a监看或控制动力装置,而本实施例的承载体1a为可透光的外壳,可让使用者直接观察到内部的动作状态,并当发生异常状况时(如淹水或温度过高),可即时通过移动电子装置84a回报给使用者,并停止动力装置的作动(例如直接切断供电元件7a给予的电源,即可停止动力装置的作动),借此来增加使用上的安全性及方便性。

再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6至图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一)至旋转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大同小异,于本实施例中,主转动件2b上设有一主偏心件22b,而第一副转动件3b及第二副转动件4b上分别设有一第一副偏心件32b及一第二副偏心件42b,且本实施例中,主偏心件22b、第一副偏心件32b、及第二副偏心件42b为重量相等的加重块,且主转动件2b、第一副转动件3b、及第二副转动件4b会以同一旋转轴心11b进行旋转作动,而主偏心件22b、第一副偏心件32b、及第二副偏心件42b与旋转轴心11b的距离相等。

当第一副转动件3b或第二副转动件4b贴合于主转动件2b上时,会将第一副偏心件32b或第二副偏心件42b与主偏心件22b位于旋转轴心11b的两侧处,且于图18中可看出第一副偏心件32b与旋转轴心11b及主偏心件22b形成一直线的态样,如此不论是第一副转动件3b或第二副转动件4b贴合于主转动件2b上时,都可通过第一副偏心件32b或第二副偏心件42b配合主偏心件22b让主转动件2b的重心始终维持于相同的位置上,借此来让主转动件2b旋转时的转动效果能更加稳定并且顺畅,进而降低维持主转动件2b旋转时所需的能量。

再请同时配合参阅图19及图2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及分解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为大同小异,于本实施例中,承载体1c为一架体的态样,且承载体1c上具有一承载槽12c,而主转动件2c上具有一可对应放置于承载槽12c内的滑动卡合部23c,可将主转动件2c通过滑动卡合部23c直接放置于承载体1c的承载槽12c上,借此表示承载体1c的态样并不设限,而于本实施例中,带动机构5c则可分别连接于天花板或地板上,其连接关系也不设限。

但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合予陈明。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动力装置为可改善现有技术关键在于:

第一,由于第一副转动件3及第二副转动件4的重量相等,并且皆小于主转动件2,因此当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并借此加速时,对于主转动件2保持旋转所需消耗的动能的影响极小,借此来达到节能的优势。

第二,由于第一副转动件3或第二副转动件4会随时有其一贴合于主转动件2上,因此主转动件2转动时的重量及重心会保持相同,借此让主转动件2转动时能更加稳定。

第三,第一发电机构31及第二发电机构41会将电源再次导入供电元件7内,借此延长供电元件7的使用时间。

第四,通过监控装置8a来增加使用上的方便性。

第五,利用主偏心件22b配合第一副偏心件32b或第二副偏心件42b来维持主转动件2b转动时的重心,借此让主转动件2b转动时能更加稳定,进而降低持续旋转时所需消耗的能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