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水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23607发布日期:2021-12-22 15:34阅读:79来源:国知局
贮水箱的制作方法
贮水箱
1.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2.本技术基于2019年5月15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9

092054号并主张其优先权的利益,将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编入于本说明书。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供冷却水循环的路径的中途设置的贮水箱。


背景技术:

4.在车辆中设置有用于通过使冷却水循环来冷却车辆的各部分的冷却系统。作为由冷却系统冷却的对象,可以列举出例如发动机、中冷器等辅机类。在冷却系统中的供冷却水循环的路径上,除了上述那样的作为冷却对象的设备之外,还设置有用于送出冷却水的水泵、用于贮存冷却水的一部分的贮水箱等。在出于某些原因而冷却水减少时,从贮水箱补充冷却水。由此,防止随着冷却水减少而冷却性能降低。
5.然而,若循环的冷却水中含有气泡,则冷却水的冷却效率降低。于是,对于贮水箱,还要求将气泡从冷却水分离并除去的功能。另外,在贮水箱中冷却水的流动紊乱的情况下,由于该原因有时也会在贮水箱的内部产生新的气泡。因此,对于贮水箱也要求防止这样的气泡产生的功能。
6.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贮水箱中,设置有作为用于从冷却水分离气泡的空间的气液分离室。气液分离室为大致圆柱形状的空间。在气液分离室的下方侧部分,形成有作为冷却水的入口的流入口和作为冷却水的出口的流出口。
7.从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水在气液分离室一边回旋一边上升。由此,不仅大的气泡,浮力小的气泡也通过回旋流上升,到达液面而消失。另外,由于流入口和流出口都设置在液面的下方侧,因此,防止随着冷却水的流入产生新的气泡。
8.现有技术文献
9.专利文献
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

28336号公报
11.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贮水箱那样的、流入口和流出口双方设有单个气液分离室的结构中,从流入口流入而朝向上方侧的冷却水的流动与之后朝向下方侧的流出口的流动彼此干涉,冷却水的流动可能产生紊乱。结果,在贮水箱的内部可能产生新的气泡。另外,由于流动的紊乱,有从流入口流入的冷却水气液在分离室中不上升就直接到达流出口,没有进行气液分离就直接被排出的情况。
12.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贮水箱中,也有由于循环的冷却水的流速而如上述那样的流动的紊乱不产生的情况。然而,可以认为这样的流动的稳定的流速的范围是比较窄的。
13.像这样,在防止气泡产生和除去气泡的方面,以往的贮水箱有进一步改良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1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分别稳定地发挥防止气泡产生的功能和除去气泡的功能的贮水箱。
15.本发明所涉及的贮水箱设置在供冷却水循环的路径的中途,具备:气液分离部,该气液分离部形成用于对冷却水进行气液分离的内部空间;入口部,该入口部形成有用于向内部空间供给冷却水的第一开口;出口部,该出口部形成有用于从内部空间排出冷却水的第二开口;以及从内部空间的底朝向上方侧突出的突出部。气液分离部和突出部形成为,在沿着水平面的截面上,气液分离部的内周面的形状和突出部的外周面的形状成为彼此同心的圆。内部空间中的、气液分离部的内周面与突出部的外周面之间的部分成为环状流路。该贮水箱构成为,从第一开口流入的冷却水在环状流路回旋地流动。
16.从第一开口流入环状流路的冷却水由于流速比较大,因此在环状流路外周侧的部分,即在气液分离部的接近内周面的部分一边回旋一边在气液分离部上升。冷却水中含有的气泡在到达液面时消失。之后,伴随着冷却水的流速降低,冷却水一边在气液分离部的内周侧的部分回旋一边下降。冷却水再次流入下方侧的环状流路,在环状流路中的内周侧的部分,即接近突出部的外周面的部分一边回旋一边到达第二开口,并向外部排出。
17.这样,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贮水箱中,防止了从第一开口流入并一边回旋一边上升的冷却水的流动与朝向第二开口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冷却水的流动彼此干涉。因此,防止了由于冷却水的流动的紊乱而在贮水箱中产生新的气泡。根据本技术的发明者们进行的实验等,确认了像这样不产生紊乱的流动的稳定流速的范围比不具有突出部的以往结构宽。由于在气液分离部中,冷却水的流动在较宽的流速范围内稳定,因此能够分别稳定地发挥防止气泡产生的功能和除去气泡的功能。
18.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分别稳定地发挥防止气泡产生的功能和除去气泡的功能的贮水箱。
附图说明
19.图1是以侧视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结构的图。
20.图2是以俯视来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内部结构的图。
21.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在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内侧的冷却水的流动的图。
22.图4是以侧视来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结构的图。
23.图5是以俯视来表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内部结构的图。
24.图6是表示设置于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突出部的形状的图。
25.图7是表示设置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贮水箱的突出部的形状的图。
26.图8是以侧视来表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结构的图。
27.图9是以侧视来表示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结构的图。
28.图10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
结构要素尽可能地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30.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构成搭载于未图示的车辆的冷却系统的一部分。冷却系统是用于通过使冷却水循环来冷却车辆的各部分的系统,而该车辆的各部分具体是指内燃机、辅机类。在冷却系统中,由水泵送出的冷却水向内燃机等冷却对象供给,并用于它们的冷却。通过冷却对象而成为了高温的冷却水在散热器中降低其温度,之后返回到水泵,并再次被从水泵送出。另外,能够采用公知的结构来作为这样的冷却系统的结构,因此,省略其具体图示、说明。
31.贮水箱10是设置在上述的冷却系统中的、供冷却水循环的路径的中途的位置的容器,例如是设置在水泵的上游侧的位置的容器。另外,“供冷却水循环的路径的中途”不需要是始终流动有冷却水的路径的中途,例如也可以是旁通流路那样的暂时供冷却水流动的路径的中途。参照图1和图2,对贮水箱10的结构进行说明。
32.图1以侧视来表示贮水箱10的结构。在图1中,以虚线表示贮水箱10的内部的结构。图2以俯视来表示贮水箱的内部结构。图2是在将气液分离部100沿着水平面截断之后,从上方侧观察并描绘的图。该截断位置是例如在图1中以单点划线dl2所示的位置。
33.如图1和图2所示,贮水箱10具备气液分离部100、入口部120以及出口部130。
34.气液分离部100是用于暂时性地贮存被供给的冷却水并除去该冷却水所含有的气泡的容器。气液分离部100构成为大致圆柱形状的容器,以其中心轴沿着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部100占据贮水箱10的大致整体,贮水箱10的整体构成为单个容器。代替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是以下结构:贮水箱10在气液分离部100之外还另外具备作为用于贮存冷却水的容器的贮存部。在该情况下,只要将气液分离部100和贮存部配置为经由隔壁彼此相邻,然后在上述隔壁形成用于供冷却水通过的开口即可。
35.在气液分离部100的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sp。内部空间sp是用于暂时性地贮存冷却水的空间,同时也是用于分离该冷却水的气液而除去气泡的空间。
36.在气液分离部100的上端形成有用于向内部空间sp注入冷却水的开口。在通常时,该开口由盖11堵塞。在盖11设置有未图示的阀。在内部空间sp的圧力较低的通常时,该阀关闭,内部空间sp与外气之间成为被阻断的状态。在内部空间sp的圧力上升并超过规定值时,该阀打开,内部空间sp的空气能够逃逸到外部。
37.在内部空间sp设置有突出部110。突出部110形成为从内部空间sp的底面102朝向上方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10的整体呈大致圆柱形状。
38.突出部110的中心轴与气液分离部100的中心轴一致。因此,在沿着水平面的截面上,气液分离部100的内周面101的形状和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的形状为彼此同心的圆。
39.内部空间sp中的突出部110的周围的空间、即气液分离部100的内周面101与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之间的部分为俯视观察呈环状的空间。如在下文说明的那样,冷却水以在该环状的空间回旋的方式流动。因此,在以下也将该环状的空间称为“环状流路fp”。
40.图1所示的单点划线dl1是表示气液分离部100中的上限水位的线。另外,图1所示的单点划线dl2是表示气液分离部100中的下限水位的线。在气液分离部100的外表面印刻有表示这些上限水位和下限水位的线,能够目视确认各个水位的高度。在对贮水箱10进行冷却水的注水时,调整注水量以使冷却水的水位在下限水位与上限水位之间。之前所述的突出部110的上端的位置为比单点划线dl2所示的下限水位的位置更低的位置。因此,突出
部110的上端不从冷却水的液面向上方侧突出。
41.入口部120是用于接收在冷却系统循环的冷却水并将该冷却水向内部空间sp供给的部分。如图2所示,入口部120是以沿着水平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的部分。入口部120向气液分离部100的外侧突出。其顶端与构成冷却水的循环路径的未图示的配管连接。
42.入口部120也朝向气液分离部100的内侧即内部空间sp突出,在入口部120的顶端形成有开口121。通过了入口部120的冷却水从该开口121供给向内部空间sp。开口121是用于向内部空间sp供给冷却水的开口,即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开口”。
43.供入口部120设置的位置是内部空间sp的下方侧部分,具体是比突出部110的上端低且比底面102高的位置。另外,如图2中的箭头ar1所示,刚从开口121流出后的冷却水朝向的方向是冷却水不直接与突出部110接触的方向。因此,如图2中的箭头ar2、ar3所示,从开口121流出的冷却水以在环状流路fp回旋的方式流动。对于冷却水的流动的具体路径在下文进行说明。
44.出口部130是用于从内部空间sp向外部排出冷却水的部分。如图1所示,出口部130是以沿着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的部分,其上端与气液分离部100的底部连接。出口部130朝向下方侧并向气液分离部100的外侧突出。其顶端与构成冷却水的循环路径的未图示的配管连接。
45.在出口部130的上端部分、即底面102中与出口部130连接的部分,形成有开口131。在内部空间sp的冷却水通过该开口131流入出口部130,并向外部排出。开口131是用于从内部空间sp排出冷却水的开口,即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开口”。
46.参照图3对内部空间sp中的冷却水的流动进行说明。在图3中,刚从开口121供给后的冷却水的流动如实现的箭头ar11所示。冷却水一边在环状流路fp回旋一边朝向上方侧流动。
47.刚从开口121供给后的冷却水的流速比较大。因此,冷却水在环状流路fp中的外周侧的部分、即气液分离部100的接近内周面101的部分一边回旋一边上升。即使在到达环状流路fp的上方侧之后,冷却水继续在接近内周面101的部分一边回旋一边上升。
48.通过冷却水进行回旋,从而在冷却水的液面ws产生所谓的旋涡。在图3中示意性地表示由于旋涡而中央成为凹状的液面ws。
49.冷却水中含有的气泡在到达液面ws时被吸入液面ws的上方侧的空气而消失。之后,伴随着冷却水的流速降低,冷却水一边在内部空间sp的内周侧的部分回旋一边下降。在图3中,通过虚线的箭头ar12表示像这样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冷却水的流动。
50.冷却水再次流入下方侧的环状流路fp,在环状流路fp中的内周侧的部分、即接近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的部分一边回旋一边通过出口部130的开口131向外部排出。
5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有突出部110,从而冷却水容易在突出部110的周围的环状流路fp一边回旋一边流动。进而,朝向下方侧的开口131的冷却水容易一边沿着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回旋一边流动。结果,不容易产生朝向上方侧的外侧的回旋流(箭头ar11)与朝向下方侧内侧的回旋流(箭头ar12)彼此干涉而紊乱的现象。因此,防止了由于冷却水的流动的紊乱而在贮水箱10中产生新的气泡。根据由本技术的发明者们进行的实验,确认了像这样不产生紊乱的流动的稳定流速的范围比不具有突出部110的以往结构的宽。
52.对于用于防止流动的紊乱的其他办法进行说明。在图2中被标注符号“122”的是在内周面101中与入口部120对应的部分形成的开口。以下,将该开口称为“开口122”。开口122与前文所述的开口121同样是用于向内部空间sp供给冷却水的开口,即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开口”起作用的开口。以下,不将开口121而仅将开口122作为第一开口,对贮水箱10的结构进行说明。
53.在图2中,对入口部120中的朝向内部空间sp突出的部分标注符号“125”。该部分也能够被称为以从作为第一开口的开口122的缘朝向内部空间sp突出的方式形成的壁。以下,也将该壁称为“干涉防止壁125”。
54.如上所述,从入口部120流入内部空间的冷却水的流速较大,因此在环状流路fp中的外周侧的部分回旋。因此,回旋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如箭头ar3所示那样朝向开口122流动。假设在没有形成上述的干涉防止壁125的情况下,沿着箭头ar3朝向开口122的冷却水的流动与刚从开口122流入后的冷却水的流动产生干涉,有冷却水的流动紊乱的可能性。
55.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围开口122的周围的方式形成有干涉防止壁125。沿着箭头ar3朝向开口122的冷却水的流动被干涉防止壁125阻挡,因此,防止了与刚从开口122流入后的冷却水的流动产生干涉。
56.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中设置有干涉防止壁125,该干涉防止壁125用于防止在环状流路fp回旋地流动的冷却水的流动与刚从作为第一开口的开口122向内部空间sp供给后的冷却水的流动产生干涉。
57.另外,鉴于如上所述的干涉防止壁125的功能,干涉防止壁125不需要设置为从开口122的缘的全周突出。例如,也可以通过取消干涉防止壁125中的图2的纸面跟前侧的部分以及右侧的部分等形成干涉防止壁125来作为用于阻挡箭头ar3所示的流动的所需最低限度的壁。也就是说,作为从开口122的缘中的图2的左侧的部分向内侧突出的壁,也可以是形成有干涉防止壁125的方式。
58.在图1和图2中,分别表示了开口121的中心ct11、开口122的中心ct1以及开口131的中心ct2。另外,这里所说的“中心”是指形成为圆形的开口121等的中心,但在开口121等不是圆形的情况下是指开口121等形状的重心。
59.如图1所示,在贮水箱10中,开口122的中心ct1的位置比开口131的中心ct2的位置高。也就是说,作为冷却水的入口的第一开口的中心ct1的位置比作为冷却水的出口的第二开口的中心ct2的位置高。另外,上述那样的位置关系在采用开口121作为第一开口的情况也相同。
6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地配置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因此,防止了刚从第一开口流入后的高速的冷却水的流动对流入第二开口之前的低速的冷却水的流动产生干涉。由此,进一步防止伴随着流动的紊乱而产生新的气泡。
61.在图2中,表示突出部110的中心轴点被表示为中心ct0。另外,连结中心ct0与中心ct1的线被表示为虚线dl11,连结中心ct0与中心ct2的线被表示为虚线dl12。在本实施方式中,虚线dl12的长度比虚线dl11的长度短。
62.也就是说,在沿上下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的情况下,从第二开口的中心ct2到突出部110的中心ct0的距离比从第一开口的中心ct1到突出部110的中心ct0的距离小。换言之,作为冷却水的出口的开口131形成在与作为冷却水的入口的开口122
相比靠内周侧的位置。因此,在内部空间sp的内侧一边回旋一边朝向开口131的冷却水的流动与在内部空间sp的外侧一边回旋一边上升的冷却水的流动更难以产生干涉。
63.在图2中,上述的虚线dl11与虚线dl12形成的角度被表示为角度θ。角度θ可以被称为在沿上下方向观察贮水箱10的情况下,沿着环状流路fp从作为第一开口的开口122的中心ct1到作为第二开口的开口131的中心ct2的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角度θ为90度以上的方式决定开口122、开口131的位置。另外,上述那样的位置关系在采用开口121作为第一开口的情况下也相同。
64.在角度θ比90度小的情况下,由于第一开口过于接近第二开口,因此有从第一开口流入冷却水的流动与朝向第二开口的冷却水的流动产生干涉的可能性。另外,也会产生从第一开口流入的冷却水的一部分不上升而直接从第二开口排出的情况。根据由本技术的发明者们通过实验而确认的情况,得出了只要确保角度θ为90度以上,就能够充分地抑制上述那样地流动的干涉等这样的见解。
65.如前文所述,突出部110的上端的位置为比图1的单点划线dl2所示的下限水位的位置低的位置。由于突出部110不从液面ws突出,因此,旋涡的形成等不会被突出部110妨碍。由此,进一步防止在冷却水的流动产生紊乱。
66.参照图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点适当省略说明。
67.图4是以与图1相同的侧视来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中的下方侧部分的结构的图。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液分离部100的内周面101的整体不为圆筒形状,内周面101中的单点划线dl3的下方侧的部分为越往下方侧越小的锥形形状。也就是说,在单点划线dl3的下方侧的部分,在沿着水平面的截面上的内周面101的形状越往下方侧越小。
68.因此,从入口部120流入环状流路fp的冷却水与内周面101中成为如上述那样的锥形形状的部分碰撞,使其流动方向朝向上方侧顺畅地变化。由此,能够更稳定地形成一边回旋一边朝向上方侧的冷却水的流动。
69.另外,内周面101形成如上述那样的锥形形状的范围可以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仅内周面101中的下方侧的部分,但也可以是内周面101的上下方向上的整体。
70.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水平面的截面上的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的形状越往上方侧越小。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中的突出部110成为将圆锥的上端沿着水平面截断后的形状。
71.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3的箭头ar12那样朝向下方侧的冷却水的流动容易沿着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被引导。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在冷却水的流动产生紊乱。
72.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1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出口部130设置于底面102的靠近中央的位置。在出口部130的内侧形成的流路形成为其一部分沿上下方向贯穿突出部110。结果,作为第二开口的开口131的一部分形成在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
73.在这样的结构中,沿着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朝向下方侧的冷却水容易不离开外周面111而直接流入开口131。因此,进一步防止刚从开口121流入后的冷却水的流动对流入开口131之前的冷却水的流动产生干涉。
74.另外,作为第二开口的开口131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地一部分形成于突出部110
的外周面111,但也可以是开口131的全部形成在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
75.在以上说明的内周面101、突出部110以及出口部130的结构能够分别单独地采用。例如,在采用开口131的一部分或全部形成于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的结构时,可以将内周面101的整体设为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圆筒形状,也可以将突出部110设为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圆柱形状。
76.参照图5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点适当省略说明。
77.图5是以与图2相同的侧视来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的内部构成的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部120从内周面101朝向内部空间sp突出,入口部120的一部分与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连接。
78.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中,成为干涉防止壁125朝向内部空间sp的内侧进一步延长,并且干涉防止壁125的一部分与内周面101连接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通过干涉防止壁125防止一边在环状流路fp回旋一边流动的冷却水的流动对刚从作为第一开口的开口122向内部空间sp供给后的冷却水的流动产生干涉。
79.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内周面101的结构、突出部110的结构、出口部130的结构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够采用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以从第二开口的中心ct2到突出部110的中心ct0的距离比从第一开口的中心ct1到突出部110的中心ct0的距离小的方式形成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80.参照图6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点适当省略说明。
81.图6以立体图表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的、仅突出部110的形状。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图4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沿着水平面的截面上的突出部110的外周面111的形状越往上方侧越小。
82.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周面111形成有螺旋状的凹部112。凹部112是通过使外周面111的一部分向内侧后退而形成的槽。凹部112的延伸方向为图3的箭头ar12所示那样的、沿着一边回旋一边下降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向的方向。
83.由于形成有这样的螺旋状的凹部112,因此,能够使一边沿着外周面111回旋一边下降的冷却水的流动更稳定,能够进一步抑制因为流动的紊乱而产生气泡。
84.另外,这样的突出部110的结构也可以与此前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组合。例如也可以是,在将突出部110的形状设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圆柱形状的基础上,在其外周面111形成螺旋状的凹部112。
85.图7是以立体图表示设置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贮水箱10的、仅突出部110的形状。也可以是该变形例这样的,代替螺旋状的凹部112而形成有螺旋状的凸部113的结构。凸部113通过使外周面111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同样地效果。
86.参照图8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与图4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二实施方式共通的点适当省略说明。
87.图8是以与图4相同的侧视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中的下方侧部分的
结构。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部130为以沿水平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的部分。出口部130的一端与气液分离部100的外侧面连接。因此,作为第二开口的开口131形成于气液分离部100的内周面10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作为第二开口的开口131的中心ct2的位置是比作为第一开口的开口122的中心ct1低的位置。
88.如此前说明的那样,成为冷却水的出口的第二开口优选形成在底面102中的突出部110附近。然而,在例如由于车辆内部的配管的处理的限制等而难以在底面102形成第二开口的情况下,能够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这样的出口部130的结构也可以与此前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组合。
89.参照图9对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点适当省略说明。
90.图9是以与图1相同的侧视来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中的下方侧部分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部120是以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的筒状的部分。入口部120中的上方侧的端部从倾斜的方向与气液分离部100的底部连接。因此,作为第一开口的开口121形成于气液分离部100的底面102。
91.如此前说明那样,成为冷却水的入口的第一开口优选形成为其中心ct1在比第二开口的中心ct2高的位置。然而,在例如由于车辆内部的配管的处理的限制等而难以在上述位置形成第一开口的情况下,能够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这样的入口部120的结构也可以与此前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组合。
92.参照图10对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点适当省略说明。
93.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仅在突出部110的形状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图10表示以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的中心的面截断该贮水箱10时的截面。另外,在图10中,省略设置于贮水箱10的入口部120、出口部130的图示。
94.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贮水箱10中,从内部空间sp的底面102朝向上方侧突出的突出部110的形状不是圆柱形状而是圆筒形状。也就是说,在突出部110的内侧形成有空间114,空间114在突出部110的上端成为朝向内部空间sp开放的形状。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能够起到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同样地效果。另外,这样的突出部110的形状也可以与此前说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组合。
95.以上,参照具体例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具体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对这些具体例进行了适当的设计变更后的方式,只要具备本发明的特征,就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上述的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及其配置、条件、形状等不限定于例示的内容而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上述的各具体例所具备的各要素只要不产生技术上的矛盾,就能够适当地改变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