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8431阅读:9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载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载热水器,属于热交换器,可以多方面利用汽车内燃机所排废气的热量。
迄今,在汽车上虽已有利用这部分废热取暖,但需加电风扇压送,增加了电瓶或发电机的负荷。也有用“热得快”烧开水的产品,同样由车上电源负担此任,更得不偿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装置,能够在汽车行驶中,不增加发动机和电源的负荷,提供开水和加热饭食,冬季为座舱内提供“暖气”。
实际内燃机仅把很小的一部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大部分损耗掉了。汽车内燃机的热效率很低,其能量分配见下表
从上表清楚地看到,散失热量最大的部分是被废气所带走的。
内燃机车无论是汽油机,还是柴油机,其热载体都是由发动机、冷却系和排气系构成。作为别用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在车上选取的部位有热可取;汲取便利;不得影响发动机的正常运行。
发动机是真正的热源,燃油在气缸内燃烧时,气体的温度高达1800℃,但是,发动机要求工作的最佳温度为80~90℃,通过冷却系水冷降温后,发动机的缸盖、缸体的表面温度便偏低(150~200℃),并且外形也不适合集热器贴附。
冷却系的风冷部分根本无法利用。水冷部分中,水套分布在气缸体内部,无法联接,水套的进出水口温差仅6~10℃,温度也不高。根据发动机工作温度要求,散热水箱的水温不允许超过90℃。它作为取暖尚可,若用来烧开水就无能为力了。
排除了发动机缸体和冷却系,可供选用的只剩下排气系了。
发动机的进气门温度为300~400℃,排气门温度为600~900℃,进、排气歧管的表面温度也大致在此范围。但是,此部分外形不规则,集热器也不便安装。
为了安装方便而且集热温度尽量高,比较理想的是集热器(11)装在排气歧管出口至催化转换器一段排气管处。越靠近排气歧管出口始端温度越高。始端的两个半圆柱腔体(10)之间由软管(12)联通。半圆柱体松开时,与排气管之间留有较大缝隙,冷空气穿过,始端集不到热,也就没有热交换。需要工作时,始端抱紧排气管而集热。始端的开合由开关操纵。
热源确定后,由于本装置的循环前提是不增加任何能源,其运转只能采取“自然循环”。工质吸热升温,密度减小而上升,散热后降温,密度增大而下沉,形成工质对流,携带热量的运动,最后达到热的动平衡。
本实用新型通过系统的总体设计,其结构特征做到了终端与始端保持的势差,实现了自然循环的二次热交换;工质和食用水彻底隔离,保证饮食卫生;始端(集热水套)剖为对称的两个半圆柱体,使工作与否得以控制。
具体结构围绕以下几点设计,结合附图
深入地进行说明。
《附图》为装置的系统示意图,其中1——活动内胆(水箱)5——集气罐(补水口)9——散热器2——工质层6——排气管10——集热器3——保温层7——循环水出水管 11——始端4——终端(煲) 8——循环水回水管 12——软管h——始、终端落差终端(4)、(9)应高于始端(11)一定距离(h),以加速自然循环。始、终端之间也采用软管(7)、(8)连接,有益防震、保温。
根据用途,终端分为两种结构形式,如果设有闸阀控制(系统示意图中未画出),既可单独使用,亦可同时工作。
饮食加热器(4)双层内热,外加保温层(3)。活动内胆(1)似压力锅,带水封圈防止热水荡出伤人,嵌套在工质层(2)内。
采暖散热器(9)折叠裸金属管。
循环水沸腾时,开放式因蒸发会出现亏水,蒸气也会造成舱内迷雾;封闭式则可能发生水箱爆裂。只需从终端最高位引向舱外一根透明细排气管(6),既可以泄压、补水(补水口(5)在排气管顶端),又可以观察水位,一举多得。
食用水与循环水-工质各自成回路。循环水就可以使用软化水,在途中补水时,为减少结垢,应当适量添加软化剂或补添澄清后的开水。
权利要求1.一种车载热水器,由始端-集热器(10)、终端-加热器(4)、散热器(9)及管路(7)、(8)、(12)构成,其特征是始端安装在排气歧管出口至催化转换器一段排气管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热水器,其特征是始端为软管连接的一对半圆柱水套,并且可以开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热水器,其特征是安装位置高于始端的终端分别为煲式(4)和折管式(9)两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热水器,其特征是在加热器(4)最高位装有带集气罐(5)的排气管(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热水器,其特征是加热器(4)的活动内胆(1)与工质层(2)是嵌套而隔离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载热水器,可以利用汽车内燃机废气热量加热。由始端、终端和管路构成。其终端为煲式的一端烧水、热饭;为折管式的散热器一端用于取暖。其始端——集热器为一对半圆柱水套,受开关控制,合拢汲热工作,分开时,与排气管之间的缝隙内,穿过冷空气,不汲热。由于食用水和循环水隔离,食用卫生。
文档编号F01N5/02GK2479221SQ9920451
公开日2002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1999年2月8日 优先权日1999年2月8日
发明者徐卫河 申请人:徐卫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