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文档序号:5410552阅读:5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基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下部土层为淤泥质土的深基坑开挖工程施工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滨海浅滩地区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中,传统的支护方法有土钉墙支护结构,排桩灌注桩支护结构,地下连续墙结构等,主要存在的问题在建筑工程中,基坑开挖的支护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工程,尤其是在滨海浅滩地区,上部土层为回填土,下部土层为淤泥质软土,土质稳定性差,采用传统的支护工艺会增加很多工序,从而延长了工期,增加了费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下部为淤泥质土的深基坑开挖难以支护的技术难题,施工更易操作,简单高效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按照设计标高;(2)、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自然放坡,并开挖至第一预定标高,确定夯沉量及夯后修正地面面积,按照设计要求定位放线,在基底受力范围内按锤底直径的1-2倍布点,确定夯点,在基底之间,地面加固及扩夯范围内布点按地测光条件及结构设计要求控制,为锤底直径的8-12倍;(3)、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设置斜侧管,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进行第一次强夯加固;0)、在第一次强夯加固5天后,将基坑开挖至第二预定标高,并按照一定比例放坡;(5)、强夯前,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设置斜侧管, 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6)、进行第二次强夯加固,采用异形锤,采用夯点梅花形布置施工,随夯补土累计夯沉量不小于12米;(7)、第三次开挖时间于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结束10天后,采用放坡、放台支护方式,按照预定比例放坡,放台,边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上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所述第一次强夯置换采用 600KN*m 800KN*m的夯击能连续强夯,强夯采用两遍点夯,每个夯点夯击次数4 6次。上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所述第二次强夯采用1700KN*m夯击能进行强夯置换,夯锤锤重不小于12吨,夯点间距3. 0米,梅花形布置,随夯补土,填土采用碎石类土。上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第二次开挖标高及基准面的位置是以填土的平均厚度确定的,填土的厚度大于8米时,开挖标高可适当降低,基准面的位置可相应外移。上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所述坡顶设置挡水台,砖垒砌,水泥砂浆抹面。本发明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的优点是本发明适合在滨海浅滩地区上部图层为回填土,下部土层为淤泥质软土,土质稳定性差的地区,采用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其支护效率,施工更加简单容易操作,同时节约了施工成本、较传统的支护工艺大大节约了工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费用。


图1为本发明第一次开挖强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次强夯夯点布置及顺序示意图;图3为第二次开挖强夯置换结构图;图4为第二次强夯夯点布置及顺序示意图;图5为最终支护剖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按照设计标高;(2)、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自然放坡,并开挖至第一预定标高,确定夯沉量及夯后修正地面面积,按照设计要求定位放线,在基底受力范围内按锤底直径的1-2倍布点,确定夯点,在基底之间,地面加固及扩夯范围内布点按地测光条件及结构设计要求控制,为锤底直径的8-12倍;(3)、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设置斜侧管,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进行第一次强夯加固;0)、在第一次强夯加固5天后,将基坑开挖至第二预定标高,并按照一定比例放坡;(5)、强夯前,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设置斜侧管, 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6)、进行第二次强夯加固,采用异形锤,采用夯点梅花形布置施工,随夯补土累计夯沉量不小于12米;(7)、第三次开挖时间于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结束10天后,采用放坡、放台支护方式,按照预定比例放坡,放台,边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第一次强夯置换采用600KN*m 800KN*m的夯击能连续强夯,强夯采用两遍点夯,每个夯点夯击次数4 6次。第二次强夯采用1700KN*m夯击能进行强夯置换,夯锤锤重不小于12吨,夯点间距3. 0米,梅花形布置,随夯补土,填土采用碎石类土。第二次开挖标高及基准面的位置是以填土的平均厚度确定的,填土的厚度大于8米时,开挖标高可适当降低, 基准面的位置可相应外移。坡顶设置挡水台,砖垒砌,水泥砂浆抹面。实施例1 下面以青岛瑞海馨园基坑开挖支护工程为对象,对该技术进行全面的阐述该工程位于环湾大道的西侧,场区内揭露的土层自上而下为(1)、填土 1 层厚7. 00 9. 7米,以回填砂土、大块石砖块为主,局部为素填土。(2)、含淤泥粉细砂层厚0. 50 3. 00米,以粉细砂为主(3)、淤泥质土 2 层厚0. 60 6. 40米,流塑 软塑,韧性较差(4)、粉质粘土 3 层厚0. 20 2. 90米,软塑 流塑,具有中等压缩性本基坑支护工程安全等级为二级,按临时性边坡考虑,基坑正常使用期限为一年, 根据基坑周边环境条件不同划分为3个设计单元,1单元周边具有放坡空间,为提高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对填土进行强夯加固,对淤泥质土进行强夯置换加固后再放坡放台开挖,经相关支护单元的强夯、强夯置换的试夯、监测、检测和开挖,强夯及强夯置换达到了稳固边坡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一、第一次强夯1.如图1所示,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设置桩顶标高5为2. 5米,使坑内地下水位低于-2. 00米标高,然后按1 1.2比例对自然放坡区6进行放坡,如图BC段所示, 并开挖至0. 50米标高,进行第一次强夯加固,第一次强夯起夯面7,预计夯沉量0. 5米,预计夯后修整地面面积如D所示,如图所示,为第一次强夯范围8。2、如图2所示,强夯采用600KN*m 800KN*m夯击能连续强夯,强夯采用两遍点夯,每个夯点11夯击次数4 6次,基坑外侧9及基坑内侧10如图所示。3、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4设置斜侧管,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二、第二次强夯1、第二次强夯前将基坑开挖至-0.200m标高,自然放坡区12的坡率1 1.0,开挖
时间不早于第一次强夯结束后5天。2、如图4所示,强夯采用1700KN*m夯击能进行强夯置换,夯锤锤重不小于12吨, 应采用异形锤,以保证置换效果。夯点13间距3. 0米,梅花形布置,夯点13布置及顺序见示意图,随夯补土,填土应采用碎石类土,累积夯沉量不小于12. 0米,并尽可能着底,第二次强夯置换范围14如图所示。3、强夯前在基坑内挖坑进行坑内预降水,使地下水位低于-4. 00米。4、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设置斜侧管,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5.第二次开挖标高及E点的位置是以填土的平均厚度确定的,填土的厚度大于8 米时,开挖标高可适当降低,E点的位置可相应外移,反之亦然。三、第三次开挖支护1、第三次开挖时间不得早于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结束后10天,采用放坡、放台支护方式,放坡比例1 1.2、1 1.0,0. 00米标高、-2. 000米标高处放台,设计台宽2. 5米, 2. 0米。边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面层厚度80mm,网筋直径4. Omm,间距200x200 ;边坡设置击入式土钉,长度2. 0米,间距1. 5mxl. 5m。2、坡顶混凝土护面外延不小于1500mm。3、坡顶设置挡水台,砖垒砌,水泥砂浆抹面。4、坡顶5m范围内堆载不超过5Kpa.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按照设计标高;(2)、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自然放坡,并开挖至第一预定标高,确定夯沉量及夯后修正地面面积,按照设计要求定位放线,在基底受力范围内按锤底直径的1-2倍布点,确定夯点, 在基底之间,地面加固及扩夯范围内布点按地测光条件及结构设计要求控制,为锤底直径的8-12倍;(3)、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设置斜侧管,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进行第一次强夯加固;G)、在第一次强夯加固5天后,将基坑开挖至第二预定标高,并按照一定比例放坡;(5)、强夯前,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设置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设置斜侧管,强夯施工时观测桩顶地面的水平位移及旋喷桩深层水平位移,及止水帷幕内外侧的地下水位;(6)、进行第二次强夯加固,采用异形锤,采用夯点梅花形布置施工,随夯补土累计夯沉量不小于12米;(7)、第三次开挖时间于第二次强夯置换加固结束10天后,采用放坡、放台支护方式, 按照预定比例放坡,放台,边坡挂网喷射混凝土护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次强夯置换采用600KN*m 800KN*m的夯击能连续强夯,强夯采用两遍点夯,每个夯点夯击次数4 6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次强夯采用1700KN*m夯击能进行强夯置换,夯锤锤重不小于12吨,夯点间距3. 0米,梅花形布置,随夯补土,填土采用碎石类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是第二次开挖标高及基准面的位置是以填土的平均厚度确定的,填土的厚度大于8米时,开挖标高可适当降低,基准面的位置可相应外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坡顶设置挡水台,砖垒砌,水泥砂浆抹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强夯置换淤泥质土的基坑支护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开挖基坑前进行坑内预降水,按照设计标高;然后按照一定比例自然放坡,并开挖至第一预定标高,确定夯沉量及夯后修正地面面积,按照设计要求定位放线,在基底受力范围内按锤底直径的1-2倍布点,确定夯点,在基底之间,地面加固及扩夯范围内布点按地测光条件及结构设计要求控制,为锤底直径的8-12倍;本发明适合在滨海浅滩地区上部图层为回填土,下部土层为淤泥质软土,土质稳定性差的地区,采用该方法大大提高了其支护效率,施工更加简单容易操作,同时节约了施工成本、较传统的支护工艺大大节约了工序、缩短了工期,降低了费用。
文档编号E02D17/04GK102561362SQ20111046195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31日
发明者于德湖, 张同波, 臧小龙 申请人:青建集团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