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微细水雾抑燃抑爆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20296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抑燃抑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微细水雾抑燃抑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煤矿瓦斯抽放管路、天然气管路、化工厂燃气粉尘管路等领域,管道中的抑燃抑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且必不可缺的技术。上述管道内,燃烧、爆炸现象相对比较频繁。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管道内,高速气流、粉尘与管道内壁摩擦碰撞产生静电。当静电不能及时消除,从而蓄积大量正负电荷,最终产生电位差,发生异常放电和电火花,导致管道内可燃气体、粉尘发生燃烧、爆炸。如果爆炸能量较大,就会破坏输送管道,使得整个输送系统瘫痪,继而引发二次燃烧和爆炸,造成致命灾难。目前广泛使用的管材主要为塑料管、普通钢管、钢塑复合管、不锈钢管。其中,普通钢管随着不断锈蚀,使得管道内壁形成厚厚的锈蚀层,导致管道内壁导电能力差,甚至不导电。而塑料管和钢塑复合管虽然在生产时配料中加入了导电成分,但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管道出现老化致使导电性能下降,管道内极易蓄积静电。不锈钢管虽然耐腐蚀和导电性优良,但由于使用年限的增加,管道内壁有大量粉尘附着,导致导电性能大幅下降。上述问题致使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成为生产中的重大安全隐患点。现有管道中到抑燃抑爆方法及装置分为三类:一类为灭火介质抑燃抑爆,是通过对燃烧、爆炸火焰光信息的探测,来控制干粉、气体、水基灭火介质的释放。当管道内发生可燃气体燃烧、爆炸时,装置迅速启动,自动喷射出灭火剂介质,达到灭火和阻止爆炸继续传播的效果;另一类为水封式泄爆阻火,用水封将进、出气管路隔离,使得可燃气体气体经由进气弯管进入水中,然后从水中析出,经出气弯管排除,当一端发生爆炸时,在水封的隔离下阻断爆炸链,同时泄压装置的胶板被冲开,达到泄压的目的,保护输送管道系统的安全。第三类为管道阻火器又名防火器。它是用来阻止火焰向外蔓延的安全装置,由一种能够通过气体的、具有许多细小通道或缝隙的固体材料(阻火元件)所组成。一般在管内与气流垂直安入着十片左右的铜丝网,用一定厚度的铸铝环将网片周边压紧并形成一定间隔。由于铜网的散热性能极好,当火焰遇到铜网后因温度剧降而熄火,从而起到阻火的作用。上述三种方式虽然在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抑燃抑爆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定效果,但是,也存在很大的缺点。现有这三种方法都为被动式抑燃抑爆,无法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内燃烧爆炸的问题。一旦管道发生爆炸,现有技术方法和装置无法及时有效地的防止爆炸对管道的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消除管道内静电蓄积,并使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内始终处于微细水雾饱和环境,丧失燃烧爆炸性的方法。一种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微细水雾抑燃抑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一,利用湿度测量仪1管道湿度进行测量,并对取得的数据经行记录和分析;步骤二,当检测管道3内相对湿度低于一定值时,开启安装在管道上的微细水雾制雾装置2,持续给管道2内喷射微细水雾;步骤三,利用管道3内高速气流使得微细水雾在管道内迅速长距离扩散。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利用微细水雾,消除管道内壁静电,抑制管道内粉尘,惰化管道内可燃气体、粉尘,全方位、全天候防护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从根本上抑制管道内可燃气体、粉尘的燃烧、爆炸。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图图中1—湿度测量仪;2—微细水雾制雾装置;3—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针对现有管道抑燃抑爆的方法及装置无法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燃烧、爆炸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微细水雾抑燃抑爆的方法。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微细水雾抑燃抑爆的方法,包括:步骤一,利用湿度测量仪1管道湿度进行测量,并对取得的数据经行记录和分析;步骤二,当检测管道3内相对湿度低于一定值时,开启安装在管道上的微细水雾制雾装置2,持续给管道内喷射微细水雾;步骤三,利用管道3内高速气流使得微细水雾在管道内迅速长距离扩散,管道内部饱和湿度大大增加,在管道内壁形成一层极其微薄的水膜,消除蓄积静电。同时,沉降管道内粉尘,减少与管道内壁的摩擦。再者,使可燃气体、粉尘始终处于微细水雾饱和环境,丧失燃烧性,达到抑爆的效果。其中,所述步骤二微细水雾制雾装置2,可采用高压、风水联动、超声波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进行制雾。上述方案,利用粒径为微米级别的微细水雾,随管道内高速气流迅速长距离扩散,增加管道内部湿度,中和摩擦产生的电荷,消除管道内壁静电;同时微细水雾分子团充分包裹可燃气体、粉尘混合物,使其与氧气相对隔绝,且微细水雾容易气化,大量吸收周围环境热量,将可燃气体、粉尘混合物惰化。根据管道的长度和口径,合理安装排布微细水雾制雾装置,全方位全天候防护可燃气体、粉尘输送管道,根除燃烧、爆炸的隐患。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该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