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19991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后浇带支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用于支撑后浇带两侧的悬挑端,其包括:多个间隔设置于后浇带两侧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型钢柱、连接于所述型钢柱顶端的顶部预埋端以及连接于所述型钢柱底端的支撑底板;所述顶部预埋端连接有多根弯曲的锚固钢筋。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具有自重小的特点,从而大大减小底层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载荷。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采用预制钢材制成,因此可以快速制作搭建,节省施工时间。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可以再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成后代替钢管脚手架作为支撑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还可以提高钢管脚手架的利用效率。
【专利说明】后浇带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设备,尤其是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是考虑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将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混凝土带。其中,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施工过程中通常要等到建筑物的沉降稳定后才会对沉降后浇带进行封堵,这个过程最少需要数月。在等待建筑物的沉降过程中由于后浇带的存在,后浇带两侧的楼板和梁都处于断开状态,强度很低,无法承受较大的载荷,所以在封堵后浇带之前需要对后浇带两侧的楼板以及梁的悬挑端进行支撑。现有技术中通常会采用钢管满堂支撑体系作为后浇带的支撑体系。
[0003]但是使用钢管满堂支撑体系作为后浇带支撑体系会有很多缺点:首先,如上所述在施工过程中后浇带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后浇带两侧的支撑装置需要一直保留,这会造成模板、钢管等工具长时间不能周转,增加大量的支撑设备租赁费用;其次钢管满堂支撑体系通常具有较大的自重,上层后浇带两侧的载荷会逐层向下传递,这样底层的支撑体系需要承受很大的载荷,对支撑体系的强度要求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该后浇带支撑结构可以解决传统的后浇带支撑结构自重过大、安装复杂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后浇带两侧的悬挑端,所述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待浇筑的后浇带两侧的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型钢柱、连接于所述型钢柱顶端的顶部预埋端以及连接于所述型钢柱底端的支撑底板;所述顶部预埋端连接有多根弯曲的锚固钢筋。
[0006]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型钢柱的截面呈十字形,由两片角钢楞对楞焊接而成。
[0007]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撑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0008]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后浇带两侧的支撑柱通过和后浇带的方向垂直的水平支撑梁连接在一起。
[0009]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进一步改进在于: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2米。
[0010]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具有自重小的特点,从而大大减小底层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载荷。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采用预制钢材制成,因此可以快速制作搭建,节省施工时间。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可以在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成后代替钢管脚手架作为支撑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还可以提高钢管脚手架的利用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侧视图;
[0012]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支撑柱的分布状况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支撑柱的侧视图;
[0014]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支撑柱的俯视图;
[0015]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顶部预埋端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0017]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18]请参阅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支撑柱的分布状况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多个支撑柱20,在后浇带30的两侧各设置有一排等间距排列的支撑柱2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相邻的支撑柱20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2米。
[0019]请继续参阅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支撑柱的侧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的支撑柱的俯视图。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柱20包括由两片角钢楞对楞焊接而成的型钢柱24。型钢柱24的顶端作为顶部预埋端21的主体,在顶部预埋端21焊接有多跟向外弯折并且向水平方向延伸的锚固钢筋22。在型钢柱24的底端焊接有一片由钢板制成的支撑底板23。支撑底板23和型钢柱24垂直连接接,用于在支撑柱20的使用过程中支撑于下方的楼板以增加支撑柱20和下方楼板的接触面积。在支撑底板23的四角分别形成有一个安装孔25。
[0020]在上层楼板施工之前,首先在下层楼板的上表面、后浇带30的两侧架设支撑柱20,支撑柱20的支撑底板23抵靠于下层楼板12。在支撑柱20的架设到指定位置后使用膨胀螺栓穿过支撑底板23的安装孔25并且将支撑底板23固定于下层楼板12。为了使得支撑柱20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在本实施例中后浇带30两侧的支撑柱20通过和后浇带30的方向垂直的水平支撑梁26连接在一起;水平支撑梁26由钢筋或型钢制成。相邻的的水平支撑梁26的间距小于4米。
[0021]请继续参阅图5,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后浇带支撑结构在使用过程中顶部预埋端的剖视图。支撑柱20架设完成后在下层楼板12的上表面搭建上层楼板10的混凝土模板以及混凝土模板的支撑结构。由于支撑柱20的顶部预埋端21需要预埋在上层楼板10的内部,所以上层楼板10的混凝土模板需要预留用于穿设支撑柱20的预制缺口。待上层楼板10的模板架设完毕即可开始浇筑上层楼板10。如图5所示,在上层楼板10浇筑完成后支撑柱20顶端的顶部预埋端21完全预埋于上层楼板10以及上层横梁11的内部,并且顶部预埋端21的锚固钢筋22可以使得支撑柱20对和上层楼板10以及上层横梁11的连接更加牢固。
[0022]在上层楼板10的混凝土凝固完成后即可将上层楼板10的混凝土模板和混凝土模板的支架拆除。待混凝土模板的支架拆除后上层楼板10将仅受支撑柱20的支撑。这样可以减少上层楼板10在后续施工过程中支撑结构的重量,并且可以促进混凝土模板支撑结构的重复利用。
[0023]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施工结构会一直保留直到后浇带30浇筑完成,在后浇带30浇筑完成后对支撑柱20进行拆除。由于支撑柱20的顶部预埋端21预埋于上层楼板10内部,所以拆除支撑柱20时需要用切割工具将顶部预埋端21从支撑柱20切除。
[0024]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本使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具有自重小的特点,从而大大减小底层后浇带支撑结构的载荷。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采用预制钢材制成,因此可以快速制作搭建,节省施工时间。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可以在混凝土楼板浇筑完成后代替钢管脚手架作为支撑结构,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后浇带支撑结构还可以提高钢管脚手架的利用效率。
[002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后浇带支撑结构,用于支撑后浇带两侧的悬挑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设置于待浇筑的后浇带两侧的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包括型钢柱、连接于所述型钢柱顶端的顶部预埋端以及连接于所述型钢柱底端的支撑底板;所述顶部预埋端连接有多根弯曲的锚固钢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钢柱的截面呈十字形,由两片角钢楞对楞焊接而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底板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两侧的支撑柱通过和后浇带的方向垂直的水平支撑梁连接在一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之间的距离不大于4.2米。
【文档编号】E02D29/16GK204059420SQ201420487986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发明者】卢国春, 杜先文, 赵宗文, 王泽群 申请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