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水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7825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止水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止水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城市中心城区修建隧道与地下工程,基本不具备明挖施工的条件,且明挖法前期拆改费用高,工期因前期拆改实施难度大而不可预控。在地下水较丰富且水位较高的城市中心区施工暗挖隧道,通常先采用降水施工。而在交通繁忙的路段进行施工时,由于现场不具备降水条件,导致降水无法进行,施工难以推进。

对此,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止水加固技术,如《富水地层浅埋暗挖止水加固技术》揭示的一种富水地层施工的止水方式,其采用导管注浆的方式进行开挖面的全断面注浆,在注浆完毕后再进行开挖面的掏挖。该种止水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止水效果,有利于施工的开展。然而,该种止水结构需采用全断面注浆的方式进行止水,这将会消耗较多的浆液,使得施工成本上涨;同时,在注浆完成且浆液凝结后,还需要进行作业面的开挖,这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成本和施工复杂性,不利于节能环保;同时,该种结构并不存在排水装置,在出现漏水情况时无法及时排除,从而无法保证施工环境的始终无水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富水地层止水施工的施工成本较高、施工较为复杂且无法排除积水的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止水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止水排水结构,包括:

第一注浆体,环绕设置于待开挖面的外侧,所述第一注浆体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

第二注浆体,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注浆体的外侧;所述第二注浆体底部设有第二排水口;

非注浆体,为原始土体,设于所述第一注浆体及第二注浆体之间,用于缓冲所述第一注浆体及第二注浆体在注浆时产生的土体变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水口为一个,所述第二排水口下侧设有存水部,用于存蓄积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水口两侧设有阻挡堰,用于阻挡所述非注浆体内的土随水流流失。

进一步的,所述阻挡堰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口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口为两个,设于所述阻挡堰对应位置的外侧,使得第二注浆体内侧的积水经所述阻挡堰后排入所述存水部。

进一步的,所述存水部内设有抽水装置,用于抽排存蓄在存水部内的积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口设有朝向所述非注浆体开启的单向阀。

一种如上述的止水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准备和隧道超前探测水位;

步骤二:做注浆止水试验段,用于确定注浆材料、注浆循环长度、注浆材料配比、注浆压力;

步骤三:于待开挖面四周进行钻孔、并安设注浆管;

步骤四:注浆及注浆效果检查,以形成第二注浆体;

步骤五:在第二注浆体底部开设开设第二排水口,并在第二排水口两侧设置阻挡堰;

步骤六:在所述第二注浆体的内侧、待开挖面的外侧进行钻孔、并安设注浆管;

步骤七:注浆及注浆效果检查,以形成第一注浆体;

步骤八:在所述第一注浆体底部开设第一排水口。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设置第一注浆体及第二注浆体,仅包括第一注浆体及第二注浆体,第二注浆体用于止水,第一注浆体用于对第二注浆体的止水性能进行加固,即可达到较好的止水效果,因而节约了浆液,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在第一注浆体及第二注浆体之间还设置有非注浆体,由于注浆会对土体产生很大的挤压作用,导致土体变形;非注浆体的设置很好的缓冲了注浆时产生的压力,减小了土体的变形。

2.本发明设置第一排水口、第二排水口,并在第二排水口的两侧设置阻挡堰,从而防止非注浆体的土流失;同时将第一排水口设于阻挡堰对应位置的外侧,可通过第一排水口对阻挡堰外侧进行清理,以防止阻挡堰外侧泥土被压实而影响排水。

3.本发明在第二排水口的下侧设置存水部,将用于存蓄积水,并通过抽水装置及时将积水排出,以保证施工面的干燥无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止水排水结构的横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二注浆体;2.第一注浆体;3.非注浆体;4.第二排水口;5.待开挖面;6.阻挡堰;7.第一排水口;8.存水部;9.抽水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一种止水排水结构,包括:

第一注浆体2,环绕设置于待开挖面5的外侧,所述第一注浆体2底部设有第一排水口7;

第二注浆体1,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注浆体2的外侧;所述第二注浆体2底部设有第二排水口4;

非注浆体3,为原始土体,设于所述第一注浆体2及第二注浆体1之间,用于缓冲所述第一注浆体2及第二注浆体1在注浆时产生的土体变形。本实施例仅设置第一注浆体及第二注浆体,第二注浆体用于止水,第一注浆体用于对第二注浆体的止水性能进行加固,即可达到较好的止水效果,因而节约了浆液,降低了施工成本;同时在第一注浆体及第二注浆体之间还设置有非注浆体,由于注浆会对土体产生很大的挤压作用,导致土体变形;非注浆体的设置很好的缓冲了注浆时产生的压力,减小了土体的变形;同时还设置了排水口,用于及时排出积水,保证了施工环境的干燥无水。

所述第二排水口4为一个,所述第二排水口4下侧设有存水部8,用于存蓄积水,所述第二排水口4两侧设有阻挡堰6,用于阻挡所述非注浆体内的土随水流流失;所述阻挡堰6为两个,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排水口4的两侧;所述第一排水口7为两个,设于所述阻挡堰6对应位置的外侧,使得第二注浆体1内侧的积水经所述阻挡堰6后排入所述存水部。如此,可通过第一排水口对阻挡堰外侧进行清理,以防止阻挡堰外侧泥土被压实而影响排水。

所述存水部8内设有抽水装置9,用于抽排存蓄在存水部内的积水。

所述第一排水口7设有朝向所述非注浆体开启的单向阀。如此,可防止非注浆体3内的水压过大而涌入第一注浆体2内侧。

一种如上述的止水排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施工准备和隧道超前探测水位;

步骤二:做注浆止水试验段,用于确定注浆材料、注浆循环长度、注浆材料配比、注浆压力;

步骤三:于待开挖面5四周进行钻孔、并安设注浆管;

步骤四:注浆及注浆效果检查,以形成第二注浆体1;

步骤五:在第二注浆体1底部开设开设第二排水口4,并在第二排水口4两侧设置阻挡堰6;

步骤六:在所述第二注浆体1的内侧、待开挖面5的外侧进行钻孔、并安设注浆管;

步骤七:注浆及注浆效果检查,以形成第一注浆体2;

步骤八:在所述第一注浆体底部开设第一排水口7。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